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玉慧寫的 讀女人 和的 我的日本:當代台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現代文學有聲書:新詩卷(書+CD) - 國家書店也說明:書名:台灣現代文學有聲書:新詩卷(書+CD),語言:中文,ISBN:9789860432541,頁數:4,出版社:國立臺灣文學館,作者: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編輯製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有方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吳佩珍所指導 周嘉俊的 「不安」與「流離」:試探真杉靜枝、中山侑、龜田惠美子的「灣生」書寫 (2021),提出台灣現代文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灣生、灣生認同、離散、真杉靜枝、中山侑、龜田惠美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胡宗文、林巾力所指導 陳湘陽的 台灣現代文學中的異質性及其英譯:以王文興與舞鶴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異質性、小說語言、王文興、舞鶴、文學翻譯、台灣文學英譯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現代文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雲端書庫則補充:文學. 文學小說; 大眾文學; 中國文學; 世界文學; 文學史; 現代文學; 經典文學; 歐美文學; 傳記; 國學常識; 文學評論; 詩作; 其他. 小說. 武俠小說; 歷史小說/人物小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現代文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讀女人

為了解決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作者陳玉慧 這樣論述:

  *女力時代到了*   【想要博取C位擔當的 女 男 必讀】     她以睿智獨到的眼光,   豐富飽滿的人文知識,   正視一個時代性的主題,   書寫女性,為平權發聲。     她的文字依然閃爍,   如鑽石發光,   筆下六十一位女性,   如沙、如歌、如星月,   橫跨文學、藝術、音樂、影視、政治、人權、科學、醫學、運動與情慾,   她描繪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的花落花開,   以及她們改變世界的力量  。     讓世人歌詠,重新正視歷史,   而歷史不祗是他們的故事(H

istory),也是她們的故事(Herstory)。 聯合推薦   王月/屏風表演班共同創辦人   有隻兔子/圖文創作者   吳芮甄(臺台)/《拍手Clappin》創辦人   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暢銷作家   Luckylulu/圖文作家   (按姓氏筆畫)

台灣現代文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不安」與「流離」:試探真杉靜枝、中山侑、龜田惠美子的「灣生」書寫

為了解決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作者周嘉俊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三位作家:真杉靜枝(1901-1955)、中山侑(1909-1959)、龜田惠美子(1921-2014)的「灣生書寫」為中心,討論「灣生」試圖在台灣建立「歸屬感」的過程裡呈現的「不安」與「流離」(Diaspora)的情感。首先,藉由擴大「灣生」的定義,在探討「灣生書寫」時得以涵蓋更多與「殖民地台灣」緊密連結的日人作家。接著,透過分析三人的「灣生書寫」,闡明「灣生」是如霍米巴巴(Homi Bhabha)說的「中介者」(in-between)的存在,其文化主體具有超越內地/本島二元對立圖式的「混雜性」(hybridity)。儘管「殖民地台灣」在整個日本帝國的構圖是「他者」的存在,

但是卻承載著「灣生」對於家人/殖民地文化/土地的連結。從三人的「灣生書寫」中,可以看出「灣生認同」的形成與日本近代國家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從戰前至戰後,從宗主國至殖民地,從1900出生的世代至1920出生的世代,都影響到「灣生書寫」裡呈現的「不安」與「流離」。相較於前行研究對於「鄉愁」與「土地認同」之強調,本論文目的在於突顯「灣生書寫」重層化的面向。

我的日本:當代台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

為了解決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不能出國旅行的日子,會特別想念日本吧! ——————————————— 朝向名為日本的國度, 台灣作家的視角,時而複雜、略帶憂鬱, 又是如此溫暖。 ————東山彰良推薦————   18位台灣各世代代表作家眼中的日本 近年台灣文學譯介至日本的暢銷之作!     甘耀明/孫梓評/柯裕棻/黃麗群/王盛弘/江鵝   陳栢青/胡慕情/盛浩偉/朱和之/吳明益/盧慧心   伊格言/言叔夏/劉叔慧/李屏瑤/王聰威/舒國治     「日本」,是很多台灣作家創作靈感的來源,更與許多台灣人的食衣住行緊密連結。對這個似熟悉又陌生的國度,台灣作家如何看待,又如何描寫?本書便是由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     雖然

自1950至1980世代的台灣作家,以「日本」為題材的創作已成綿延不絕的文學現象,但卻從未有任何以此為主題的散文集出版。這本散文集收錄的便是台灣各世代代表作家的日本紀行文。他們捕捉各種不同的日本樣態,展現了個人對日本獨特的「洞察之眼」:往返京都、東京賞花、金澤遊歷、高野山佛寺、來自日本語的發想,亦有旅行中親歷東日本大地震者⋯⋯每篇皆有獨到的視角與滿載的幽默感。     本書在日本於2018年12月底出版,2019年2月旋即再版,同年夏天進入三版,是近年台灣文學譯介至日本的暢銷書之一;日本知名媒體如《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東京人》雜誌、《每日新聞》等也相繼刊載書評,引發日本讀者的廣泛關

注與迴響。     遊歷日本一圈,如今《我的日本》回到台灣。透過18位不同世代台灣作家們的視角,相信每一位對日本懷抱特別情感的讀者,都能在閱讀中重現並感知那些關於日本的、存於記憶中的、至為個人化的經驗與思索。   本書特色     東山彰良推薦!18位台灣各世代代表作家眼中的日本,近年台灣文學譯介至日本的暢銷之作!台灣第一本以「日本」為創作題材的散文選。    

台灣現代文學中的異質性及其英譯:以王文興與舞鶴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現代文學的問題,作者陳湘陽 這樣論述:

一九五〇、六〇年代西方現代主義導入台灣的契機,使台灣文學作家重新檢視以白話文為主的小說語言、反省在文學創作上力有未逮之處,進而開啟一連串的實驗性書寫,試圖塑造具主體性的小說語言,打破白話文書寫的窠臼。王文興、舞鶴可謂小說語言實驗最激進且最成功者,以自身創作理念及語言堅持為基點,打造主體性極強且極具異質性之創作語言,其作品於外譯至英語的過程中,遭遇多面向的翻譯難題。本論文試圖以翻譯理論定義王文興、舞鶴小說語言中的「異質」,並以不同理論框架及文本分析此「異質」在語言、文化及創作理念上更深刻之意涵,進而以王文興《家變》、舞鶴《餘生》二代表作為例,透過文化翻譯及少數文學翻譯觀點,探討當代台灣文學中的

異質性在英譯過程中,經過語言及文化轉譯後的得失,以及突破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