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茜寫的 找到強項,偏才也會變天才:重考、被當、失敗、轉行,頂尖科學家也曾被人唱衰看輕,他們如何化解、何時開竅? 和林夕的 別人的歌+我的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logo - 春秋樂集也說明:馬教授一生致力於推廣台灣當代音樂,提供創作者發表的平台,為了向他致意,我們將 ... 目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並為台北人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1994〜)。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任性出版 和亮光(香港)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音樂研究所 張覺文所指導 侯彣璇的 電子音樂發展歷程與演變對於擊樂的影響 以1950至2010年為例 (2010),提出台灣當代音樂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具象音樂、預置音響、合成器、打擊樂、電子音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許瑞坤所指導 林幗貞的 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 (2008),提出因為有 台灣當代嚴肅音樂、音樂與社會現象、曾興魁、潘皇龍、柯芳隆、金希文、潘世姬、當代音樂思潮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當代音樂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歌.遙想,趙怡雯台灣中提琴作品演奏會,台灣當代音樂的足跡則補充:趙怡雯,中提琴,當代創作,台灣音樂憶像,陳柔安-普洛影音網. ... 浪漫、印象樂派的曲子,而是四位台灣作曲家委託創作的台灣「當代音樂」,樂曲內容跟台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當代音樂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找到強項,偏才也會變天才:重考、被當、失敗、轉行,頂尖科學家也曾被人唱衰看輕,他們如何化解、何時開竅?

為了解決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作者劉茜 這樣論述:

  ◎天文學家哥白尼,原本是醫生,從醫一陣子後才在天文領域發光。   ◎達文西是畫家、數學家、解剖學家、工程師,但他根本沒上過大學。   ◎發明麻疹疫苗的科學家恩德斯,在別人都已開始工作的33歲,他才讀完博士。     課本裡的科學家,總給人嚴肅、聰明、學習力極高的印象,   但他們的求學過程,都這麼順遂與優秀嗎?   本書作者劉茜是北京天文館研究員,也是科普影片編導和作家,   她去除了後人對科學家的傳奇添加,還原他們的人生最真實的一面。   這些人雖被譽為天才,但也經歷過重考、被當、失敗、轉行,   他們是如何化解,又何時開竅?   ◎關於科系的選擇,學霸也有煩惱

  讀了某科系後卻發現沒興趣,怎麼辦?   心理學家、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巴夫洛夫,一開始讀的是神學院,   所以,轉系很正常,可能是節省時間的最快方法!   講到羅素,你會想到數學家、哲學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不只寫出《數學原理》,還寫過報紙專欄,因為他發現自己最擅長發表意見。   如果你覺得自己興趣太多、或什麼都沒興趣,不知要做什麼,   就先做你擅長的。   ◎少年得志很好,大器晚成也不差   數學王子高斯,3歲時就會計算,17歲時著手發展數學證明   (你在數學課本上看到的證明形式,就出自高斯),   正因為成名早,他獲得長期贊助,專心做研究。(所以成功要有貴人幫!)  

 但同樣是數學家,魏爾施特拉斯40歲才成名,   在那之前他當了15年中學教師(不只教數學,還教體育),   所以,有些人真的會老來得「智」,   父母如果太早望子成龍,有時會毀掉神童。   ◎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有些地方跟正常人不一樣   能力強的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   物理學家費曼曾偷開裝有原子彈機密的保險箱,只因他手癢想解謎;   至於那些脾氣壞、結不了婚、消化差的,   簡直是偏才型天才科學家的通病。   科學家,一定都是制式教育下,成績比序超前的優等生嗎?   不一定,因為所謂的天賦,就是興趣、才能和時間的組合。   只要找到你的強項,你的偏才很可能發展成天才。 本書特色

  重考、被當、失敗、轉行,頂尖科學家也曾被人唱衰看輕,   他們如何化解、何時開竅? 名人推薦   《學霸斜槓plus魯蛇逆襲》作者/簡單   《不是資優生,一樣考取哈佛》作者/曾文哲  

台灣當代音樂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爵士鐵琴家蘇郁涵,現為活躍在美國紐約的爵士演奏家, 蘇郁涵傑出的藝術表現與才華,一出道即受到爵士薩克斯風大師 Greg Osby 賞識,邀請成為旗下紐約唱片品牌 Inner Circle Music 的音樂家,同時也獲選為美國 Alternate Mode 公司 MalletKAT 電子打擊鍵盤的代言人 。蘇郁涵自2012年秋天推出個人首張全創作爵士專輯「孤獨飛行」後,在國內外均獲得極大的迴響,美國爵士樂指標性雜誌DOWNBEAT樂評給予高度評價「作品展露了洋溢的才華、感性及難以忘懷的柔美」,爵士樂評網站 All About Jazz稱其為當代爵士樂壇極具潛力的的新星,並將其專輯評選為年度最佳專輯之一。「孤獨飛行」專輯於2013年第四屆金音創作獎獲得三項提名,並且拿下「最佳爵士專輯」和「最佳新人」兩項大奬,並且在第24屆金曲獎,也榮獲「年度最佳演奏類專輯」與「最佳作曲人」兩項提名。

畢業於美國知名爵士音樂學府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研究所,其音樂作品優雅感性,如詩般帶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柔美,精湛的即興演奏創造了多采多姿令人目眩神迷的聲響,承接了西方的古典和現代音樂,也融合了來自東方的亞洲音樂元素。並以「頭髮的顏色」一首自創的母語歌曲,獲得第四屆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客語組首獎。

電子音樂發展歷程與演變對於擊樂的影響 以1950至2010年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作者侯彣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方向是從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中,討論其中改變與其影響打擊樂器的應用。打擊樂器是否需要改變以配合電子音樂,或是沿用傳統的技法就足以跟隨上電子音樂的發展;打擊樂器結合電子音樂這個新的組合有哪些特別之處,這項組合是否會成為一個流行的趨勢等,還是發展開始趨於停滯,又或者是結合其它的藝術領域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發,以上皆是本文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以打擊樂器和電子音樂結合為主體,故在資料的擇選上以與打擊樂器和電子音樂為創作主體的作品為主。即便是同一時期的融合性作品,也因不符合本研究定下的篩選條件,將之省略;許多當代著名的音樂家、作品或是音樂種類皆不提及。例如:爵士樂和艾略特.卡特 (Cat

er, Elliott,1908~)。雖說爵士樂的興盛時期與電子音樂的出現有重複性,在爵士樂的演繹中打擊器樂也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不排除彼此相互影響的可能性,然爵士樂的發展重心並不以打擊樂器和電子音樂為主,所以在本文中並未提及爵士樂的發展。艾略特.卡特創做過許多打擊樂器相關代表性作品,但這些作品與電子音樂無關,不符合本研究所需針對的面向,所以並未選用。在本研究的資料抉選中,類似的資料是與已排除的。本文選曲年代的範圍從一九五零~二零一零年共六十年,僅以打擊樂器和電子音樂相關作品為主,並無包含當中所有音樂的發展。 文章開端從打擊樂器介紹開始,以樂器的材質及發音原理來做分類,可以了解每項樂

器的特性,並從中推測創作者選擇樂器的用意。第二章介紹電子音樂的發展,說明在電子音樂發展過程中為何會選用打擊樂器來搭配電子音樂,及如何將兩者結合。第三章是從樂曲中去分析其風格和創作理念,從各不同時期的作品能夠得知,電子音樂結合打擊樂器這樣組合的作品風格有哪些變化,並由這些樂曲了解樂器選用的情形,並加以推測原因為何。第四章就整篇文章做總結,並推測電子音樂與打擊樂的組合會以何種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別人的歌+我的詞

為了解決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作者林夕 這樣論述:

  《別人的歌》,既是林夕出道時寫的一首流行歌的名字,以此為書命名,不但概括了書中文章的主題,是那些寫於年青時代,多年前有關歌詞、歌曲、樂壇的,時間使一切變得好奇妙。林夕說這批文章比較特別,都是在『講流行曲的是非、講歌詞創作的閒話,入行幾年後幾乎沒寫過寫歌的一切。難得,所以有價值。』   再者,當寫關於寫歌詞的一些雜事,因為時代久遠,說著的,寫下的,彷彿都是別人的歌。如同他的自述:   「今日的我重遇當年的我,換了一個人似的,說是別人的歌太傳神了。」   誠如序中寫道:「張愛玲說過,忙著談戀愛,就沒空戀愛,忙著寫歌詞,就沒時間也沒心情講歌詞。比如寫小說的人,很少會說寫

小說之道,太理性的腦袋,孕育不了自然順產的生命;想太多寫太多構思橋段的竅門,作品也會流於機械化,缺少靈氣。至少,為了保持傲嬌孤冷有型的形象,還是少說為妙。」   一個寫了三十多年歌詞的詞人,現在還很努力地寫;在『我的詞』這章裡,回顧自己寫的一批國語歌詞;林夕說文章「是超越旋律,在歌詞未曾盡情處追加:延伸、補白、聯想、註釋、眉批,我手眉批自己的詞,這舉動未必絕後,肯定空前。」。   本書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刊有林夕那些年,寫在原稿紙上的歌詞手稿多幅。   不敢說,這是林夕寫歌詞的唯一,但,編入書的,仍然可貴。

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

為了解決台灣當代音樂家的問題,作者林幗貞 這樣論述:

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充滿了許多引發思慮之內涵要素,無論創作者之思想脈絡、技巧手法亦或敘述題材,彼此間實有相當數量之重疊抑或重複,而其重疊與非重疊區塊所構築出的聲響圖像,即塑造了台灣當代「時代的面目」。本論文題目<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顧名思義,主要定位並非在於「寫史」、「立傳」或是音樂作品之「樂曲分析」,而是建構於文化認知角度,依據社會學及結構學等文化理論基礎,藉由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潘皇龍、曾興魁、柯芳隆、潘世姬與金希文之作品為例,解讀台灣自1980年代至2005年間,當代嚴肅音樂之創作內涵與整體現象。本論文共分六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當中,筆者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研究問題定位」、「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研究架構與章節編排」分四節探討之。第二章<台灣當代嚴肅音樂之時代劃分與名詞界定>,則為本研究背景相關之文獻探討,包含「1980-2005間台灣社會與文化現象回顧」、「『現代』與『當代』於藝術史上之劃分」及「台灣嚴肅音樂之『現代』至『當代』」。第三章以<跨時代之文化呈現>為題,大篇幅個別書寫五位作曲家創作語法建構之歷程,並試圖以個別命題方式,分別為五位作曲家之個人特質與寫作風格作初步定位。第四章則以 <書寫「台灣」的方式>為題,將五位作曲家1980年代迄今以「台灣」為主題包括「台灣當代紀實」、「台灣文化書寫」、「台灣女性書寫」之音樂紀實創作,作詳細之個別

作品解構。第五章<同質/異質-解構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則連結文化與社會理論,探討五位作曲家作品呈現之時代性與其風格特質,更進而以文化認知研究理論綜合探討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之總體現象,並以此印證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在內涵中所展現有別於前之「時代精神」與「當代思潮」。最終之結論,筆者以「給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音樂形式備忘錄」(Some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為題,總述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之於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上定位與重要性,與在其所共創之時代精神影響下,「台灣當代新音樂」展現之創作價值與其影響下之音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