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杉寫的 一個時刻 和曾國平的 查無此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王派仁校長也說明:民國三十五年回到台灣後,陳秀喜從注音符號的拼音開始學起,這是許多從小 ... 她還曾與另外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吳燕生(祖父是吳鸞旂、父親吳子瑜),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潮出版社 和新文潮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華文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陳昱文的 臺灣香港一九七○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傳播現象 ──以《龍族》、《羅盤》詩刊為例 (2014),提出台灣著名詩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九七○年代、跨區域文學傳播、現實主義文學、《龍族》、《羅盤》、香港文學、台灣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廖振富所指導 黃琇紋的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台灣文學史料分析 (2008),提出因為有 台灣文學、台灣古典文學、水竹居主人日記、張麗俊、櫟社、傳統詩社、傳統詩人、台灣文社、中央金曜會、全臺詩社聯吟大會、詩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著名詩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等参与首届海峡两岸诗人楚辞之旅則補充: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以爱·乡愁”为主题的中国(怀化)海峡两岸诗歌音乐晚会8日晚在湖南怀化举办,拉开了首届海峡两岸诗人楚辞之旅的帷幕,包括台湾著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著名詩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個時刻

為了解決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作者何杉 這樣論述:

  《一個時刻》是一個起點。大學畢業後的二十年間,何杉未曾動筆寫過作品,二〇一五年冬季,在臺北西門町的旅店,深夜裡他寫了《後巷》。自那以後,由於各種變故,他穿梭上海與新加坡,出入各種病房,人們的各種遭遇使一些篇章漸漸地浮現出來,因此有了詩集中的「人間」、「病院」;二〇一九年,疫情讓他有更多的動機去思考廣泛意義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有了「斷續歌」、「在流放地」。詩人言道,「此刻我不知道疫情何時進入尾聲,如同我不知道生命中還有什麼變故在等著我,而我能做的——只是書寫當下這個唯一的時刻。」 本書特色   •榮獲2021年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季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

選人。   •書寫成為了逆境中的自我救贖。在嘈雜擾攘的大城市裡,詩人只能夜裡反思、沉澱,回顧無數個「自己清楚」的經歷和場景。   •《一個時刻》中刻意讓諸多「語境」(context)缺失,以場景描繪、濃烈的意象,刻畫出條理分明的思路,幾乎看不到鑿痕的情況下,築建出刻骨銘心的記憶碎片;其中,夾帶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之感。   •閱讀何杉的詩,如同空腹飲酒,會燒出灼熱感,但卻令人強行清醒著,一杯接一杯。有些記憶並不足為外人道也,有些痛處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歷歷在目,有些詩只有讀過了才能從此強忍歡笑,捨棄虛華的光環,當起城市的隱者。 誠意推薦   宋子江、余弦

、宋琳、范靜嘩、崔勇、游俊豪、雷平陽、廖偉棠、鴻鴻、霍俊明、羅樂敏(按姓氏筆劃排列)   •寫詩最忌詩人觀念先行,詩來源於詩人對生活的觀察。何杉的第一本詩集《一個時刻》便體現了他成熟的詩歌寫作,通過書寫生活的片刻,重建內在的自我,為詩建構容讓自我且照亮他人的空間,讓詩中事物有意義地對話和生長。——宋子江,香港詩人、譯者、學者。   •一個夜幕中凌厲的沉吟者!字詞句以果敢而無情的節奏,敲擊沒有冗餘語義的詞語,給虛無以潰散之力,為真相唱幻象之歌。遠離故土的漢語,依然能探測到最堅硬的礦脈! ——余弦,中國詩人,上海資深媒體人,曾任《外灘畫報》執行總編、《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   •何杉的詩給我

沉著、敏銳、悲涼的印象,由於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破碎世界保持憂慮和關切,他的與呼吸節律同步的詞語音樂遂閃爍著悲智的微光。他也善於將反諷微妙地改造成對沉淪和短暫之物的撫慰,最好的詩篇甚至呈現出宗教般的詩性觀照的瞬間——這無疑是當代詩中稀有的品質。 ——宋琳,中國詩人   •閱讀《一個時刻》,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得一忘二(范靜嘩),中國詩人、學者   •詩人自覺地實踐了漢語寫作者的世界性。這可能也是國境線以外的寫作者優勢,他們在放棄浪漫主

義鄉愁之後,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和明確地加入到「世界題材」中去……——崔勇,中國詩評家、學者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詩人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   •為歷史召魂,為當下定音,向世界擲出毫不保留的提問,卻也立志當世界的最後一人,記錄下每個卑微的瞬間。何杉的詩用溫柔融化了嘲諷,喚醒讀者深埋的感情,和靈魂。——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及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何杉的詩讓人看見一個在城市裡沉默地觀察一切變化的側影,他在觀察中深思、反省,即便未有結論,也以寬慰的心看待世

間的乖謬。字裡行間並沒有憤懣,倒是留有空間,讓讀者細思種種轉折。——羅樂敏,香港作家、編輯

台灣著名詩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著名詩人兼兒童文學家林煥彰寫的《回去看童年》,是我近期如獲至寶的童書,準確一點說,它是一本童詩,很適合親子共讀。小時候的我不太懂得欣賞童詩,直到現在,卻發現它的好。它的好,在乎所蘊含的豐富想像空間,這一點對於已被許多無形框框限制了思維的大人來說,尤為重要。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

臺灣香港一九七○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傳播現象 ──以《龍族》、《羅盤》詩刊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作者陳昱文 這樣論述:

近年臺港文學研究大多聚焦於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事實上,臺港一九七○年代跨區域文學傳播現象,並未消退。一九七○年代的臺港文學各自出現「新生代」詩人,他們都是歷經「保釣運動」的一代,他們使用明朗的語言,大異於臺港一九六○年代的現代主義詩學。 《龍族》第九期之後,成員主張詩語言明朗化,對抗上一代詩人的決心愈烈。除了《中國現代詩評論》專號,《龍族》也以專欄「龍爪」及「鑼鼓陣」來增加自身詩學主張的力度。《羅盤》詩刊上「詩與生活」的討論,可以視為香港青年文學獎「從生活出發」的討論的延續。 一九五○年代台港作家,互相累積象徵資本的方式至少有:互登廣告、互登詩作評論、舉辦文學獎、辦繪畫沙龍,

這四種方式。以《羅盤》與《龍族》為例,一九七○年代間,跨區域累積象徵資本的方式,也不容小覷,至少有:互登詩作評論、刊登購買廣告,這兩種方式。本研究亦想指出,《龍族》第十期至第十六期為止的香港詩作,有四十八首之多。可見,在後期的《龍族》詩刊,香港詩人與《龍族》的交流相當密切。 以「現實主義文學」為框架觀察臺港一九七○年代現代詩場域,可以發現《龍族》與《羅盤》有六項共同的特徵:一、要求語言明朗化。二、題材上,都曾經營「反戰」的主題。三、風格上,皆有幽默的作品。四、詩刊上所刊登的詩作皆不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五、兩份刊物皆有一期詩刊特別企畫專題討論詩與現實的關係。六、跨區域文學傳播的方式,

是透過互登作品、互登評論、刊登購買廣告,以共同累積象徵資本。 以「現實主義文學」為框架觀察臺港一九七○年代現代詩場域,可以發現《龍族》與《羅盤》,有三項相異的特徵:一、香港有重視本土精神的現代派「寫實」觀照。二、題材方面,香港書寫城市街道或城市景觀的比例較臺灣高,且對都市不一定持消極、負面的態度。三、思想上,臺灣的詩作仍不免有存在主義式的孤獨感。 整體來說,必須強調的是《羅盤》的創作較重視平凡生活的描寫,反對偉大的使命,除了「詩與生活」專輯外,並沒有另立詩與現實的評論專欄。而,《龍族》上的評論,所呈現出的使命感及批判性則較強。 因為注重書寫「生活化」的現實詩作,「龍」在一九七

○年代香港年輕詩人的詩中,變得比較可親,多樣貌。如:西西〈長著鬍子的門神〉、西西〈咳嗽的同志〉、何福仁〈龍的訪問〉,皆有提到龍。〈長著鬍子的門神〉裏的龍是可親、可問候的,〈龍的訪問〉、〈咳嗽的同志〉則在一定程度上調侃了中國文化的失落。從《羅盤》上,關心生活現實的詩作來觀察。香港一九七○年代的年輕詩人,如,西西、馬若、何福仁,一方面透過旅行、接觸中國古文物等方式認識中國,一方面卻也透過旅行或對香港的批評,認識、認同香港,在香港生活。 《龍族》及《羅盤》提倡明朗生活化的語言及面向社會現實的題材,確實有助於提升兩地的本土性認同。以《羅盤》詩刊來說,注重「生活」現實的呈現,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呈現出

認同香港本土的詩作。例如:《羅盤》第三期,何福仁〈生活在這裏〉:「生活在這裏/大概還不是最壞吧。再如,《羅盤》第五‧六期,葉輝〈和夢通信之一〉、〈和夢通信之二〉,更直言「香港,還是最好」、「我的世界/大概就是香港」,願意在香港扎根,伴隨下一代成長,認為香港是有陽光的地方,相較「大概還不是最壞吧」,認同、肯定香港的語氣更為肯定。

查無此人

為了解決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作者曾國平 這樣論述:

  《查無此人》是一部可以用來演繹(Performance Poetry)的詩集,收錄了六十首詩人對於父親的敬畏、懷念與記憶。通過父親及家族史,試圖還原「下南洋」後的物換星移,並開始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文化。   詩人堅持「老派之必要」,希望在文明與歷史的恒河裡挖掘共鳴——六十首詩皆無題目,可連綿成為「史詩」,首首亦可「獨立成篇」。以家族的移民史作為敘事脈絡,回望與拼湊歷史洪流裡的大人物、小人物,乃至無名可考者。好多歷史問題,可以沒有答案,或是多種答案,甚至是永恆的拷問——沒有題目的詩對應著已然模糊的臉龐,給自己和「查無此人」留下文字的深深烙印。 本書特色   •

洋洋灑灑的六十篇組詩,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從移民、離散、國族、族群等,重新譜寫南洋和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記憶;並以尋找父親在歷史洪流裡的足跡,反觀與檢視自己的族群、文化身份認同。   •《查無此人》在藝術表現上,採取了篇篇皆無題目的方式,有企圖地發揮詩的無限可能與特性。散文化的句式為詩歌演繹(Performance Poetry,又譯口語詩)提供了更大空間與韌性——不論靜態閱讀、舞台表演,能靜能動,寧願「詩」的力量和影響力能有更深遠的傳播。   •曾國平之作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

」詩歌優秀獎等等。 誠意推薦   紀小樣、冼文光、林高、秀實、林廣、陳志銳、游以飄、喜菡、無花、鴻鴻、簡政珍   •如果人如螻蟻之生,那麼戰亂應該就是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了。《查無此人》成詩的諸多意象片段,無非告訴我們: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台灣著名詩人   •《查無此人》流淌一種難得的淡然的傷懷;似於新加坡河畔遊思水中魚的一瞬或一生。以長篇組詩探問父親(歷史)且沒有落於「僵化的南洋臉孔」刻板框架,實乃詩人的高明之處。——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查無此人》是一首長篇組詩,由六十首詩組成。作者從親情出發,逆溯時空,書寫自己和父親對居地與故土的感懷,是一本具有歷史格局

的詩集。詩集溫潤的筆觸與厚實的感情,首首令人動容。詩集中寫出了「代溝」,但也看到「和解」;看到時間的裂痕,也看到歷史的傳承。希望也有讀者帶著探源的心,一步一步走入書中的時空。——林廣,台灣著名詩人   •在近年回歸新華詩壇的國平,憑著堅毅不懈、如火山迸發式地書寫,一躍成為詩踪處處的一支新華健筆,本書乃又一力證。詩集從「個人的父親」渺小卻重要的故事,以及私密卻不私藏的小歷史為起點,層層構架起家族的父輩、國族的祖輩、乃至華族的先輩之大歷史。充滿詩意的文字娓娓梳理間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血脈,與離散開枝的深刻因緣。其龐大的企圖心穿越古今中外,讓一首上承神話傳說,下接當下在地的長詩,壯麗又動人地於焉完成。

——陳志銳,新加坡著名詩人,博士生導師   •《查無此人》軸線圍繞與延伸的範圍,涉及華人移民、離散族裔、歷史文化等脈絡,涵蓋多個地理空間。曾國平的詩人之手,巧妙串連不同的圖景,上下追溯父輩、祖輩的踪影,其實就是考究個人與族群的存在意義,以文學力量叩問有無的懸念,深邃而不淺薄,遼闊而不狹隘。——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思父想父再循著父親走過的線,尋尋覓覓一顆種子就好,竟是查無此人。以父為名,何嘗不是作者對家族歷史的追索省視?亦旁敲自身行過的路途以鏗鏘的情感,以強化對父之種種苦與甜的情懷。——喜菡,台灣著名詩人,詩刊主編   •我們身上留下多少

祖輩的鄉音和輪廓?時代的遷徙濃縮成一本族譜,抑或一冊父子未完成的對話和筆錄?唯有文字,能橫跨時間的永夜,「他的聲音是火 / 身體是石頭」。這是一部勇敢的作品,一場精彩的魔術秀。看詩人如何不露痕跡,把兔子、白鴿和玫瑰,一件一件從讀者的帽子內,傾倒而出。——無花,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枕著歷史,一面遙想過往,一面覓路前行。自我疊影先人的生存,於是歷史也成了自我成長的路徑。其中不確定處,卻開啟了更多想像的歧路,詩的可能。——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國平這本新詩集,幾乎翻轉了我過去對他詩作的印象。他過去一向擅長短詩,語言表象平凡(正如他的筆名:語凡),但出入人間,經常觸

及人生的痛處、微妙處。這本詩集則呈現了非常不同的面向。   •「父親與查無此人」這組詩是時間與空間的歷程。明晰提到的歷史有唐宋明清;讓詩中人感到驕傲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空間則是上海、北京、西安、台灣。所有的時空經由歲月的沖刷都淡化成一片朦朧,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蒼茫與無奈。表象是寫父親,但無數的臉孔真正留在意識的幾乎是「查無此人」。   •綜觀詩作,雖然一反過去語凡詩作給人的印象,但在山河歲月的流變中,讀者仍然不時在時空的縫隙裡「撞見」動人的詩行。——簡政珍,台灣著名詩人、學者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之台灣文學史料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著名詩人的問題,作者黃琇紋 這樣論述:

張麗俊(1868~1941),台中豐原人,日治時期台灣著名詩社—櫟社之成員,加入櫟社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之久。《水竹居主人日記》是近年新出土的一批珍貴史料,2004年11月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完整出版,全套共十冊,是張麗俊從1906~1937年所著的日記。《水竹居主人日記》卷帙浩繁,蘊含豐富且珍貴的台灣古典文學史料,如能加以判讀、分析與整理,足以提供台灣古典文學研究者參考運用,亦能開拓台灣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議題,加深、加廣研究範圍與內容,累積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本文共分六章,首先就《水竹居主人日記》中數量最為可觀的櫟社相關史料予以整理、研究。根據《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張麗俊參加過的櫟社活動

(包括例行性的春會、秋會、週年慶祝大會、壽椿會、不定期活動……)約在四、五十次之譜。本文先將這些活動相關記載,製成方便檢索的表格,藉此描摹櫟社活動樣貌。其次,針對1909、1910、1911年櫟社連續三年在台中瑞軒舉行的對外大型詩會,及創社十、十五、二十、三十週年慶祝大會進行深化研究,並歸納《水竹居主人日記》櫟社相關史料,發現具有下列價值:(一)反映日本官方對台的文化政策(二)補《櫟社沿革志略》的不足(三)保存原始文獻史料(四)充實櫟社詩人作品及生平資料(五)櫟社研究的修正與開展。《水竹居主人日記》中亦有櫟社外圍團體—中央金曜會、台灣文社相關資料,筆者亦加以探討,並論述其研究價值。 《水

竹居主人日記》中,張麗俊對於他親身參與的在台中舉行的三次全臺詩社聯吟大會都留下真實而鉅細靡遺的記錄,本文就日記中三次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的記錄,加以整理、研究,描摹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當時的盛況,進而分析探討其意涵。另外,吳子瑜出身富豪之家,為人豪爽闊綽,不但出錢出力,全力支持全島或中部大型聯吟詩會活動之舉辦,更定期舉辦以其個人為中心的詩會,《水竹居主人日記》中記載了二、三十次由吳子瑜主辦的觀月會、登高會……等詩會活動,足以勾勒吳子瑜在日治時期文壇的形象和地位,為這些曾經盛行於日治時期詩壇的詩會活動留下記錄。 張麗俊除加入櫟社外,亦活躍於由豐原地區當地文人所組成的「豐原吟社」中,大力提攜此一地區

型詩社,為振興鄉里文風貢獻心力。除了「豐原吟社」外,《水竹居主人日記》還有另一「沙鷗聯吟會」的記錄。「豐原吟社」、「沙鷗聯吟會」這些詩社組織,《台中縣文學發展史》未曾提及,整理日記中相關的記錄與資料,除可印證日治時期詩社林立的現象,也可補地方文學史之不足。 除了櫟社詩人外,張麗俊與日治時期台灣著名傳統詩人如:施梅樵、謝頌臣等人,亦有交遊往來,日記中也留下與詩人生平相關的線索,蒐集這些詩人生平資料和日記中由張麗俊所抄錄的詩人作品,不但可以作為研究詩人生平、探討詩人文學成就的直接材料,亦可考察傳統文人社交與文學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