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去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吳孟達去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真寫的 三國局中局:諸葛亮 和陳文德的 諸葛亮大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吳孟達去世#-ZH中文網也說明:吳孟達去世 #. 02-27-2021 由我是LYH321 發表于 圖片. 一路走好... #吳孟達去世#. 從小看你電影長大[祈禱]. #吳孟達去世#. 你是我們的歡樂童年. #吳孟達去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工人出版社 和遠流所出版 。

最後網站香港影星吴孟达去世,无冕“喜剧之王”见证港片黄金时代則補充:2月27日傍晚,影星吴孟达因病救治无效在香港去世,享年70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孟達去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國局中局:諸葛亮

為了解決吳孟達去世的問題,作者朱真 這樣論述:

遺憾的是,就因為黃承彥的一句話,讓自己的女兒背上了一個「丑女」的名聲。那時候就流傳着一句話:「莫學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直到今天,多少人都認為諸葛亮的老婆是一個丑女。實際上,諸葛亮的老婆並不丑。那只是黃承彥為了試探諸葛亮使出的一個小小的計謀。「隆中對」為什麼讓劉備茅塞頓開?原因是「隆中對」對天下大勢做了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同時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步驟,而且對天下諸侯的形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對劉備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進行了探討,是劉備走向成功的第一個綱領性的文獻。《三國演義》為諸葛亮安排了一個經典的場景:舌戰群儒!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因為當時,孫權還沒有決

定是否聯合劉備,諸葛亮的到來屬於秘密外交,不可能讓諸葛亮站在朝堂上,把東吳的文武群臣一頓洗涮。從公元214年進入成都,到公元227年開始北伐的這13年時間,是諸葛亮集中精力治理蜀漢的時期。諸葛亮治理蜀漢最重要的特點,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理弱」。這里的「弱」指的是自耕農。諸葛亮十分善於運用他的「窮人經濟學」。諸葛亮對劉備的決策有很大影響力。可是,在劉備東征的決策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諸葛亮苦勸劉備,至少歷史上沒有這樣的記載。趙雲勸了,劉備沒有理睬:秦宓勸了,蹲了監獄。以諸葛亮的智慧,他知道盛怒之下的劉備必定會東征,勸是沒有用的。不僅不能讓劉備回頭,還可能招致劉備的反感。這樣看的話,諸葛亮就

是一個明哲保身的人,與他以前不計個人得失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吳孟達去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購物網站https://bit.ly/2FCwyi2
館長授權頻道
#吳孟達病逝 #館長 #飆捍 #飆悍館長

諸葛亮大傳

為了解決吳孟達去世的問題,作者陳文德 這樣論述:

  諸葛亮,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形象也最好的傳奇性人物。智、勇、忠、誠等美德集於一身,中外古今似乎再也找不到這樣令人激賞的政治人物。甚至連他的服飾及外型──羽扇綸巾,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包裝」了。尤其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智的策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兵法家,而且還是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然而,現實中的諸葛亮,卻仍是以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收場。到底諸葛亮一生是輸?是贏?為什麼以他高超過人的智慧與努力,仍無力達其畢生願望?在小說家神話背後,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的理想、智慧、

謀略、風格,又有哪些值得我們仿效?作者簡介 陳文德(1946-2010)   台北市人,1946年生,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後赴日本愛育醫院、筑波大學潛修幼教。曾任聯廣公司經理,台視、中視製作人,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合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家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家教學聯盟。閒暇之餘好讀史。勤於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著作等身。他的人生觀是:想做便做,將一切事情「正常化」,以達「無為」的理想。2010年8月25日去世,享壽六十四歲。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導言:探究歷史的事實 【卷上臥龍出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孔明出山

第一章亂世童年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晴耕雨讀〈梁父吟〉亂世英雄爭出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向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家∕千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三顧茅廬.隆中對策池中潛龍:年輕時代的劉備∕上尉躍升上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室∕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投奔袁紹,兩強之間難為弱∕龍困淺灘,髀肉之歎∕三顧茅廬,隆中獻策∕小公司變大企業的精確規劃∕〔陳文德說評〕 第四章魚水之交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異姓金蘭,千古佳話∕劉備的班底∕組織遊戶,擴充軍

力∕襄陽城內暗潮洶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策略規劃和實務執行 第二篇聯吳制曹第五章臨危授命曹操大軍壓境,劉表病情惡化∕劉備緊急撤軍,十萬難民相隨∕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怒聲退敵∕臨危授命,折衝外交∕〔陳文德說評〕 第六章孫劉聯盟三國戰神世家:孫氏政權∕孫策:中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虎父無犬子,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VS孫權∕對抗.投降.和談∕周瑜:超級戰爭策劃天才∕孫劉聯軍,擺開迎戰陣線∕赤壁戰場佈下天羅地網∕〔陳文德說評〕 第七章火攻破曹操火攻奇襲,以寡敵眾∕萬事俱備,祇欠東風∕黃蓋火燒連環船∕諸葛亮混水摸魚爭實利∕五百里戰略大撤退∕囊括荊州南半部∕〔陳文德說評〕 第八章荊州爭霸戰

表面君子,暗中較勁∕對抗.和談.美人計∕共同看上益州這塊肥肉∕周瑜病逝,魯肅接棒∕魯肅借江陵,孫劉再度聯合∕臥龍、鳳雛共進益州∕〔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從零開始的策略規劃 【卷中虎嘯風生】 第三篇天府之國第九章進軍益州蜀地的神話傳說時代∕中原文化介入蜀國∕沃野千里的李冰都江堰∕益州劉氏政權和漢中張魯軍團∕張松、法正陰謀讓益州∕劉璋引狼入室∕龐統規劃,黃忠出擊∕假戲不真作,劉備背盟∕孫夫人回娘家,趙雲截江護幼主∕劉備背盟約,益州反目成仇∕〔陳文德說評〕 第十章諸葛亮入蜀從幕僚到主帥∕粗中有細,張飛收服嚴顏∕城血戰,龐統罹難∕劉備發動政治攻勢,劉璋放棄抵抗∕放棄勝利者姿態,奠定統治者恩威

∕寬容協調,建立共識∕內政初定,外患連連∕〔陳文德說評〕 第十一章平定漢中關中和蜀中的緩衝區∕猛張飛巧計佔先機∕雙方傾巢而出,漢中戰雲密布∕反敗為勝,法正計算夏侯淵∕張臨危授命∕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曹操感歎,漢中如雞肋∕難跨荊益,王朝新成∕〔陳文德說評〕 第十二章諸葛亮治蜀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魏延,重用黃忠∕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制定法令,嚴格執行∕行法和教化合一∕用人唯質,不被資歷所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建立大本營的策略規劃 第四篇白帝託孤第十三章關羽失荊州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魯肅的「借荊州」戰略∕關羽留守荊州∕荊州戰略,各懷鬼胎∕單刀赴會,暫保和平∕鷹派對鷹派,孫劉關係吃

緊∕北伐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襄陽∕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輕忽大勢,英雄飲恨∕失荊州,力士難挽狂瀾∕〔陳文德說評〕 第十四章劉備東征曹操遽逝,大局突變∕曹丕篡位,漢祚告終∕劉備稱帝,蜀漢建國∕張飛遇害,孫權求和∕臨危授命,儒將掛帥∕向魏稱臣,全力抗蜀∕以柔克剛,不攻銳師∕〔陳文德說評〕 第十五章受託輔政陸遜反擊,劉備潰敗∕大局為重,陸遜撤軍∕諸葛亮對戰敗責任之檢討∕推誠相見,君臣不互疑∕曹孫鬧翻,三分鼎立完成∕白帝託孤,君臣盛軌∕〔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危機中的策略規劃 第五篇政治良才第十六章外交:聯吳制曹堅守原則,奠定外交政策∕重修盟好,穩定東戰線關

係∕張溫傲慢,秦宓相難∕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費、陳震不辱使命∕〔陳文德說評〕 第十七章政治:務農和法治務農殖谷,閉關息民∕養民:水利、鹽鐵、蜀錦∕富國安民,足食足兵∕以身作則,倡導節約∕教法合一,嚴而不苛∕〔陳文德說評〕 第十八章用人:舉賢任能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權術.性情.意氣∕集思廣益,循名責實∕遷善黜惡,退去貪懦∕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兵者凶器,不可不慎∕〔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重建制度的策略規劃 【卷下秋風五丈原】 第六篇五月渡瀘第十九章南人叛變歷史經驗的教訓∕諸葛亮南撫夷越的策略∕常房事件失策,引發全面動亂∕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決心南征∕〔陳文德說評〕 第二十章攻心為上不

毛之地,疫癘之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叛軍分裂,雍、高定相繼死難∕急中智,李恢建奇功∕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野史上的七擒七縱傳說∕〔陳文德說評〕 第廿一章七擒孟獲之謎平蠻指掌圖∕小說中的南征軍團是「明星隊」∕一擒一縱:錦屏山之役∕二擒二縱:瀘水之役∕三擒三縱:孟優事件∕四擒四縱:西河之役∕五擒五縱:禿龍洞之役∕六擒六縱:火女王之役∕七擒七縱:盤蛇谷戰役∕七擒七縱的漏洞∕〔陳文德說評〕 第廿二章夷漢粗安的邊疆策略即其渠帥而用之∕削弱大姓,扶助羸弱∕尊重地方習俗,慎選行政長官∕發展經濟,加強南中和蜀中的聯繫∕重組社會結構,消除動亂根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強化內部的策略規劃 第七

篇北伐中原第廿三章出師表曹丕去世,孟達起義∕李嚴勸加九錫,諸葛亮斷然拒絕∕蜀、魏軍力之比較∕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陳文德說評〕 第廿四章揮淚斬馬謖東、西戰線的規劃∕孟達驚慌失算,錯失大好機會∕長打和短打之分∕攻陷涼州,收服姜伯約∕張西征,馬謖失街亭∕亂世重法治,揮淚斬馬謖∕〔陳文德說評〕 第廿五章暗渡陳倉檢討錯誤,重新出發∕東戰線大戰,陸遜破曹休∕〈後出師表〉真偽之謎∕郝昭堅守,陳倉難攻∕〔陳文德說評〕 第廿六章木牛流馬三度出擊,近取固本∕趙雲去世及諸葛亮復丞相職∕孫權稱帝,蜀吳關係重新調整∕瓦解魏軍攻勢,奠定基礎國防∕木牛流馬,輔助運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以弱擊強的策略規

劃 第八篇鞠躬盡瘁第廿七章宿敵對陣傾巢而出的第四次北伐∕曹真病危,司馬懿上陣∕司馬懿以靜制動的新戰術∕退兵策略,引誘速戰∕追退軍,張陣亡∕李平假傳聖旨∕〔陳文德說評〕 第廿八章秋風五丈原五度北伐,全力以赴∕進軍五丈原∕孫權虛晃一招∕諸葛激將,司馬忍辱∕殞巨星,漢丞相歸天∕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陳文德說評〕 第廿九章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費禕∕董允∕楊儀∕姜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 第三十章蜀漢的最後奮戰後諸葛亮時期的三國態勢∕三國政權發生變化∕姜維北伐∕姜維再出祁山∕鍾會全盤策劃,司馬昭攻擊蜀漢∕蜀漢亡於阿斗∕蜀漢的最後奮戰 第卅一章諸葛亮一生總評 〈篇後.實用觀點〉接班和繼承人的策略規

劃 附篇諸葛奇才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形象諸葛亮「八陣圖」之謎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諸葛亮年譜諸葛亮之一族魏、司馬世系表吳、蜀漢世系表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了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才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年輕太后,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后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干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家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了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表。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后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

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后之兄鄧騭,幾乎獨霸了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后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了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后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家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了,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才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了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

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了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家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家,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了「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后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了最高峰。   在外戚干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后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

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合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了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面貌姣好者。他們的外表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出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

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合了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裡漸漸成了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征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合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秋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后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

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后閻氏結合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干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合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了閻顯及其家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了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產。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別是宦官

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伙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后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表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了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

,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后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之兄竇武,結合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了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了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了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后掌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

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歷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了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了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了政爭,使情況更為複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

的奪權日益激烈,為了拉攏人馬,他們分別霸佔了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制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千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千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系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

成了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讚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出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出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裡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

還為了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別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板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別邸,拆除牆板,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向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表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面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因此到處宣揚,廣為慶祝,使彼此間的緊張關係更為惡化。   果然在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張讓派的宦官教成等上書

皇帝,指責李膺等煽動太學生,結黨營私,誹謗朝廷,破壞風俗。桓帝下令將李膺治罪,行書到三公府時,太尉陳蕃強力反對,甚至退回皇帝的聖旨,但桓帝仍不顧國家體制,直接下令禁衛軍逮捕李膺及兩百多位清流派黨人,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這次被抓的清流派黨人,大多被判終身監禁。但半年以後,大多祇被撤免官職便獲得釋放,顯示清流派仍擁有讓朝廷顧忌的實力。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青年的太學生領袖們,在逮捕的行動中,不但沒有人逃脫,更有不少人還自動承認是黨人,並且很高興地陪同李膺被判刑。李膺的聲望,也因這事件更為高漲。   最有名的學生領袖郭泰,字林宗,太原郡界休縣人。幼年時家貧,但仍設法跟隨儒學名師成屈伯彥苦學三

年,精通古典經學,並學得一口能言善辯的口才。當郭泰第一次前往拜訪司隸校尉李膺時,李膺對郭泰的人品非常賞識,使郭泰很快成為清流派太學生的領導人物。張朔事件發生時,郭泰大為興奮,更以李膺的知己自居,到處為李膺宣揚這件事情。   司徒黃瓊曾鼓勵郭泰出仕,但為郭泰婉拒,他更公開表示:「我夜觀天象,日察人事,天將崩廢,不值得再為它支撐。」   這句話立刻成為清流派的名言,郭泰在陳、梁地區旅行時所戴的頭巾,也很快成為流行式樣,知識分子個個爭相模仿,並稱之為「林宗頭巾」,使郭泰的個人聲望到達了最高峰。   李膺的強硬態度,也使「清流」聲勢大增,當時被認為天下名士的,共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

等團體,李膺被尊稱為「八俊」之首,郭泰則排名在「八顧」之中。 悲劇過後,知識分子的新意識形態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一年,桓帝去世,由十二歲的外藩貴族劉宏繼任,是為靈帝。翌年,改元建寧。靈帝年紀太小,宦官派趁此機會,更加橫行霸道。清流派知識分子,和宦官間的鬥爭急速惡化,終於引發了更嚴重的事端。   清流派名士,列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為山陽郡的東郡巡察官。郡內有中常侍組員大宦官侯覽的家邸,其家人經常倚勢欺侮當地居民,或給予嚴重虐待。張儉搜集侯覽家人的犯罪事實後,立刻上書靈帝加以檢舉。奏摺被宦官派官員截獲,送給了侯覽,侯覽因此極端痛恨張儉,並與中常侍的掌權宦官們謀議,要對「清流派」黨人展開

嚴厲反擊。   桓帝晚年,廢前皇后鄧氏,並在陳蕃的推薦下,由出身名門的竇貴妃出任皇后。因此,靈帝即位後,竇太后之兄大將軍竇武和清流派的陳蕃交情頗深,這也是近百年清流派和外戚豪族間,首次相結合。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陳蕃全力維護黨人,竇武便和陳蕃站在同一陣線,與宦官相抗衡,並在事後極力說服桓帝,讓李膺等出獄復職,以保留清流派人士對朝政的影響力。這也是外戚在長期奪權落入下風後,反而與知識分子結合,以共同對抗宦官的開始。   利用桓帝去世後的政治權力中空期,竇武及陳蕃結合清流派黨人,密謀發動武裝政變,以清除宦官。陳蕃主張利用太后年度的宮廷巡視宦官全體集合時發動軍變,以逼迫宦官交出大權。不幸這個計劃,被年

幼的皇帝無意中洩露給身任大長秋的宦官頭子曹節,宦官便先下手為強,以禁衛軍團發動突擊,解除陳蕃及竇武的軍權,並加以逮捕,不久便殺害之,緊接著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利用陳蕃及竇武事件,侯覽和曹節也趁機誣告張儉等參與政變活動,靈帝下令,全面逮捕清流派黨人,並以叛逆罪治之。   張儉被捕時,李膺正在旅遊中,家鄉方面有人緊急密告,勸他立刻逃亡。但李膺認為自己都已六十多歲,國家有難,怎能迴避,何況「生死有命,不願苛免」。乃主動投案,並在嚴刑拷問中,不屈而死。   這次黨錮之禍,牽連被殺的清流派名士高達百餘人,天下知名的儒學家,雖未參與此事件,但被誣陷殉難者也有五六百人,朝野為之震撼,宦官惡名高漲

,成為全國有心人士痛恨的對象。   「八顧」之一的范滂,在知道朝廷大捕黨人後,自動向知縣投案,但知縣郭揖一向尊重范滂,有意掩護其逃脫。   范滂慷慨地表示:「我死了,一切禍難才會告一段落,我逃了必連累大家,並且老母親也得流離失所啊!」   雖然郭揖仍有意救他,但范滂的老母親也出面反對,她說:「李膺和杜密都知道苟免,我兒子怎能單獨逃脫呢?這不是活得比一條蟲更沒有價值嗎?」   聞者都不禁淚下,范滂臨難時,年僅三十三歲。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殘存的清流派黨人,逃入深山野林中,他們不再對時局作尖刻批評,而以孤高求取保身之道,修養身性以韜光養晦,使東漢末年出現不少所謂的逸民。並深得民間的尊崇及敬愛。

  《後漢書.袁閎傳》中記載,袁閎是有名的清流派黨人,黨錮之禍後隱居鄉間,受到鄉里人士暗中保護長達十八年,黃巾黨人作亂時,為表示對袁閎的尊重,他隱居的鄉村未曾遭到侵擾。   《後漢書.逸民傳》中,也記載有龐德公這位隱士,居住於荊州襄陽附近的峴山。據說荊州刺史劉表曾多次敦請他出仕,都為龐德公婉拒。龐德公也是諸葛亮非常敬仰的一位前輩。諸葛亮日後的忘年之交司馬徽(水鏡先生),便是龐德公的交往死黨。司馬徽擅於觀察人品及才氣,故有「水鏡先生」之雅號。據現有史料顯示,諸葛亮確曾隨從龐德公及司馬徽作學問,其思考及行為也深受其影響。以諸葛亮的年紀,雖未身臨「濁流」、「清流」激烈鬥爭的年代,但他擁有清流派知識

分子流傳下來的精神和節操,應是不用懷疑的。年輕的諸葛亮好作〈梁父吟〉,也顯示他雖未仕官,對時局及政治情勢仍抱持高度關心及使命感。   這也可以解釋諸葛亮一生堅持「恢復漢室」的志願,〈後出師表〉便以「漢賊不兩立」做為開頭。雖然已有很多證據顯示,〈後出師表〉可能並非諸葛亮作品,而是其姪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假其叔父之名偽作,但相信這種意識形態也是來自對諸葛亮平常的言行態度,有感而發的。   其實東漢王室的合法性在歷經「黃巾黨人」民變及日後的「董卓之亂」,早已瀕臨破產了。但曾在鬥爭中遭到嚴重「悲劇」洗禮的知識分子,反而把他們「清流派」的理念,固執的堅守下來。並拚盡一生的努力想去實現這過氣的意識形態。諸葛

亮雖是務實的策略經營家,卻仍不顧本身實力數度進行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最後甚至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個人悲劇,便是深受東漢末年,清流派黨人政治思潮的影響。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年幼的靈帝,受到主流派宦官的操縱,使東漢的朝政敗壞到了極點。   腦筋並不很清楚的東漢靈帝,非常喜歡華麗的東西,光和元年,他下令在離宮的西園建造豪華宮室。由於預算不夠,靈帝竟然聽從宦官設計,公開出賣官爵,四百石的官位四百萬元,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則高達兩千萬元。這個行動的確搜括到不少金錢,靈帝便整天在離宮內,飼養名貴犬類,封以高官,共同嬉戲,朝廷官員也爭相仿效,狗的身價一時之間比人高出數倍以上。這樣的政

治情勢自然非引發嚴重的大亂不可了。   諸葛亮誕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就在出生的第四年,震撼半個中國的黃巾黨人民變爆發了。靈帝雖然立刻赦免清流派黨人,號召全國有志之士共同平亂,但時局的惡化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第一篇 孔明出山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第一章 亂世童年 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鍛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

著深遠的影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裡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族則忙著兼併土地及累積財富。貧富懸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饉及窮困追著四處跑,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農民失去田地,成為浪人,勢必導致社會重大的動亂。 順帝以後的二十年間,無法生存而流亡各地的貧民集團,不得不揭竿起義,爭取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但傳統的史書,例如《後漢書》及《資治通鑑》等,大多以「妖賊」或「盜賊」稱之,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日後大老闆劉備的長期宿敵曹操,在平定兗州後,曾將三十餘萬黃巾黨人收編為「青州軍」,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同情立場,面對農民起義的政治領袖。 這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

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他們分別被稱為「無上將軍」、「黃帝」或「黑帝」,組織龐大而鬆懈,全靠宗教力量結合。在這一系列的民變事件中,以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的黃巾黨人事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深。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鉅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病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這樣子的治病法,即使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仍到處流行著,在醫學不發達的當時,影響力自然更大了。張角的弟子遍佈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

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佈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盤據在十三州中的三分之二江山。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騖。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志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面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面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松、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

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洩,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三十六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向信徒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六十年干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佈各地的三十六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說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

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三月三日未到便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七州二十八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佔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以何皇后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

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北中郎將盧植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