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約恩.里賽根寫的 OI 向外看的洞見:如何在資訊淹沒的世界找出最有價值的趨勢? 和畢恆達的 空間就是想像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 台灣採購 ...也說明:台灣採購公報網首頁 ; 台灣採購公報網決標公司資料庫. Print 列印. 公司名稱: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公司地址: 300新竹市東區科學園區研發六路7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 和心靈工坊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王鴻祥所指導 翁羚育的 運用類比式設計的智慧垃圾清運服務模式 (2021),提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類比式設計、循環經濟、產品服務系統、垃圾清運。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蔡旭昇所指導 蕭俊鴻的 使用步距與Wi-Fi指紋辨識之室內定位系統 (2017),提出因為有 室內定位服務、WI-FI訊號紋匹配技術、行人步伐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轉知]國網中心推動「算圖農場優惠試行方案」敬邀各學門相關 ...則補充:主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推動「算圖農場優惠試行方案」,敬邀貴校藝術、設計、資訊、傳播、工程學門相關系師生免費申請使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OI 向外看的洞見:如何在資訊淹沒的世界找出最有價值的趨勢?

為了解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作者約恩.里賽根 這樣論述:

  “領導人需要更多OI外部洞見”《富比士》雜誌   年度商業必讀書目──《創業家》(Entrepreneur)   “OI”時代來臨,一場企業經營與隱私流動的大變局,正考驗我們觀察及使用資訊的方式。   你的企業有在向外注意看嗎?   你們公司有每日都追蹤對手與市場邊緣新創者的最新發布嗎?   你知道除了消費者研究外,我們仍有許多的數位資訊可能正外洩了下一場重要的產業或市場風暴,海量的資訊正成為企業免費的情報官──關鍵是,我們缺乏過濾雜訊的雷達,找出最有意義的訊號!   本書將提出一個自當代企業開始導入如ERP等資訊系統的時代後,最嶄新的變革,作者大膽主張:   這些「內部資料」已經

是「過時資料」──而運用這些資料據以制定新決策的傳統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在未來將不足以抗衡習於採用外部洞見(Outside Insight, OI)做出快速決策的競爭者!   過往的公司總是以嚴謹簡練的內部指標做為當下及未來決策的最終資訊規律,這些如季度銷售或達成率等數字也構成了企業決策室裡的預算、投資,乃至業務發展的核心依據……   但,在高度不連續的經營環境中,這樣的「參數」顯然不足,也沒有納入今日這個已淹沒在資訊當中的世界。   企業與大眾在網路上留下的資訊──我們的「數位麵包屑」──舉凡徵才公告、網路新聞、社群媒體、網路廣告費、專利申請

等等的資料,都可以從中一點一滴挖掘出極有價值卻未充分利用的洞見寶礦。   因此,我們正處於企業經營與管理方式經歷重大轉變的最前線──從完全只聚焦在落後的內部資料,轉而改看同時包含了整體產業的外部資料之分析,以便拼湊出品牌機會和威脅的更完整全貌,並發掘具有遠見的洞見。未來將最為成功的品牌都早已接納了外部洞見,受益於其所帶來的資訊優勢,同一時間,他們的競爭對手則被甩在後頭。   全球聲名卓著的新創明星公司融文諮詢(Meltwater)執行長約恩.里賽根,以自身團隊在「數位輿情監測」領域的經驗與累積,討論了包括蘋果、臉書、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競選等多個品牌的實例,全都是以外部洞見的概念,做出由資料主

導的革新決策,藉此描繪出企業決策的未來,並為企業領導者提供詳盡計畫,協助他們在企業心態與企業流程當中,實踐外部洞見的思維。   │精彩案例│   善用OI,看見外部產業的變動,找出真正有意義的基準,讓經營更貼近實境。   本書收錄豐富案例,了解組織最新的「外部資訊使用方式」:   .挑戰百年傳統的錶業對手,一家新進者如何利用網路的聲量翻動消費者舊有手錶品牌觀?   .高速競爭,血流成河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一家小型業者如何以新的做法讓自己站出不一樣的地位,而非訴諸手機的科技創新?   .在美國「川普vs.柯林頓」的競選中,為何幾家社群媒體分析公司的預測與大型媒體民調不同?它們看見了什麼?

強力推薦   一本必讀之書。里賽根提供了一張策略地圖,清楚說明該如何利用市場洞見,改變企業組織由下而上一路到董事會的經營方式。──彼得.圖方納(Peter Tufano),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院長   領導人需要更多的OI外部洞見,而里賽根是第一個解釋如何運用不同思考面對外部資料的引領者,他的團隊也努力推動這場變革,協助企業做出更佳商業決策。──《富比士》雜誌   作者簡介 約恩.里賽根(Jørn Lyseggen)   融文諮詢公司(Meltwater)的創辦人,他於2001年在挪威創立融文時,資本額僅有1萬5千美元;現在這間公司已是全球媒體情報的頂尖企業,在六大洲設有60處據

點,並為全世界2萬5千家企業客戶服務。融文是里賽根的第四家創業公司,之前有兩家公司成功出售,另一家也公開上市。   里賽根的職涯一開始是在「挪威計算機中心」擔任AI研究科學家,並擁有多項個人專利。2016年他於倫敦成立資料科學協作中心Shack15,並希望由此連結並促進全球下一代的資料科學新創公司加速發展。   里賽根亦是位活躍的慈善家, 2008年他創辦了「融文科技創業學院」(Meltwater Entrepreneurial School of Technology, MEST),該院是為培育非洲軟體創業者成立的訓練學校,也是非洲迦納、奈及利亞、肯亞與南非等地科技新創圈的育成加速器。

譯者簡介 王婉卉   國立台灣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   偶爾會做點白日夢,電影、音樂、動漫、拼圖、影集來者不拒,不過最愛仍是充滿文字魅力的閱讀世界。   序 前言 未來幾十年的思維模式   第1部 新數位世界 1章 誰都會留下網路麵包屑 2章 挖掘內部資料就像往回看 3章 挖掘外部資料等同展望未來   第2部 新決策典範 4章 外部洞見:新數位世界適用的新決策典範 5章 外部資料的價值所在 6章 即時的價值 7章 基準化比較的威力   第3部 外部洞見實戰篇 8章 董事會成員與高階主管適用的外部洞見 9章 行銷人適用的外部洞見 10章 產品開發適用的外部

洞見 11章 風險管理適用的外部洞見 12章 投資決策適用的外部洞見   第4部 外部洞見的未來 13章 軟體類型的誕生 14章 待解決的疑難問題 15章 新資料來源 16章 外部洞見的可能疑慮 17章 外部洞見的未來展望   致謝 資料來源 序   我們正處於巨大轉變的最前線。我認為在未來幾年, 利用網路資訊的方式將會改變董事會要如何運作、我們要如何發展策略、要如何評估公司的健康狀態、高階主管要如何賺取薪水。   在2001年的夏天,我抽離自身,試著以旁觀者角度找出未來幾年將會形塑世界的宏觀趨勢。我決定要成立新公司,試著找出一股可以乘上的重要趨勢潮流。我發現有項趨勢非常令人著迷,就是

網路資訊爆炸。我們被淹沒在資訊裡,單以人工方式檢閱實在太過費時,也太難以理出頭緒。   顯然要解決這個問題,似乎就是要發明一套軟體,可以自動追蹤並分析一切資訊。   這就是融文(Meltwater)公司創立的過程。我們只有兩個人和一台咖啡機,就在挪威奧斯陸的一個小棚屋(我們當時的地址是Shack 15〔棚屋 15 號〕),以1萬5,000美元的創業資金成立了公司。在我們的展望當中,高階主管和決策者早上到達工作地點,喝了平日習慣的那杯咖啡後,我們的軟體就會給出一份摘要,總結全球過去二十四小時內的商業活動,摘要的形式會非常易讀,讓高階主管不用幾秒就能掌握他或她需要知道關於競爭對手、關鍵客戶、自

家品牌的重大更新資訊。我們的口號是「做出資訊充足的明智決定」(informed decisions),因為我們想幫助高階主管在運用他們本身就能隨時取得的傳統資料之外,還能善用現在可在網路取得的資訊。   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碰巧發現的宏觀趨勢究竟規模有多大。起初,我們都集中在網路新聞和企業網站。我們沒有預期到社群媒體的崛起。臉書創設於2004年,推特則是2006年,部落格直到2007年左右才受到主流關注。所有這些新的網路內容,都讓業界不得不需要一套新的先進軟體,足以每天分析數十億份的文件。如今,智慧演算法、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大數據技術都用來從網路新聞和社群媒體中,建立分析報告並找出洞見,而這是我們在2001年那時候絕對想像不到的事。   多年以來,融文公司已經發展成國際事業,為超過2萬5000家企業客戶服務,這些企業遍布上百個國家。我們的客戶從中型的在地公司到大型的跨國企業皆有。就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提供服務給五成的「《財星》(Fortune)全球500大」企業。我們為每個產業服務,客戶形形色色,從可口可樂到梵蒂岡都名列其中。我們從創業初期時的小規模出發,如今已成長到擁有1,400名員工,設有60處橫跨六大洲的據點。   我們從客戶身上學到利用外部資訊的絕妙方法

。除了顯而易見的運用方式外,像是當作競爭情報、衡量客戶滿意程度與產品開發,我們也碰上各種原本並未預料到的驚人實際使用情形。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利用我們提供的服務,計算挪威文中「番茄醬」(ketchup)這個字的新拼法花了多久才固定下來。一家位於瑞典南部的十人公司販售windows(是指玻璃的窗戶,不是微軟那套軟體),追蹤了當地有關竊盜案的新聞報導,以便取得銷售線索。某個歐洲國家的政府機構分析網路聊天群組,調查疑似內線交易的可能行為。   幾年下來,我們和全球各地的客戶合作,看到了他們能從外部資訊萃取出來的價值,讓我們逐漸發現自己對外部資訊將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連

冰山一角的潛力都還沒挖掘出來。   消費者和公司企業今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網路內容。消費者投入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程度皆顯示出穩定成長。公司企業都欣然把網路當作策略戰場,用來推廣自家品牌、推銷產品、招募人才,也同時增加了網路投資與內容製作。隨著更多的全新豐富內容可在網路公開取得,比以往更為複雜完善的商業洞見也能由此而生。我認為就企業決策而言,我們正處於巨大轉變的最前線。我認為在未來幾年,利用網路資訊的方式將會改變董事會要如何運作、我們要如何發展策略、要如何評估公司的健康狀態、高階主管要如何賺取薪水。   這些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前景,也絕對遠超出我在2001年成立融文時所能想像的情況。多虧了全

球資訊網和社群媒體的崛起,網路已經成為消費者洞見和競爭情報的豐富寶庫。今日,這份資訊有大半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身處日益激烈又步調快速的競爭環境中,公司企業都想運用手段,提高自身的競爭地位,不過,為變化預做準備並根據變化採取回應行動,只有最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企業才會勝出。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企業是否能善用外部資料,並從外部創造內在洞見了。 約恩.里賽根 2017年3月,舊金山 第九章 行銷人適用的外部洞見(節錄) 從妖術到運算大量數值 約翰.沃納梅克(John Wanamaker,1838~1922)是著名的費城商人與行銷先驅,多項創新之舉都歸功於他,像是「價格標籤」(以前甚至連百貨公司的

商品價格都不是固定的,而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以及「退款保證」(money-back guarantee)。不過,他遺留後世中最有名的,還是經常被引用的這句話:「我花在廣告上的錢有一半白白浪費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多年以來,這就是行銷碰上的困境。沒有回饋循環可用於評估行銷活動的具體影響。所有這一切卻因為網路而有了改變。在網路上,所有一切都能追蹤也能量化:比方說,某個廣告到底出現了幾次,又被點擊了幾次。點擊流量(

click stream)可以一路追蹤至消費者下了購買決定的那一刻,或是消費者拋棄了購買念頭的那時候。 在這過程中,行銷已經從充滿創意想法的產業,轉變成運算大量數字的產業了。一個絕佳的實例就是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企圖要在2012年連任美國總統。他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勝出,是由於先前在社群媒體上展開的競選活動大獲成功,而這是早期打贏網路選戰的其中一例。為了要連任,歐巴馬在2008年讓他當上總統的社群媒體方面,順利加倍投注,打造了資料導向的競選活動,而這種方式將是往後行銷人大加宣傳的手段。 歐巴馬新競選活動的核心人物就是丹.華格納(Dan Wagner),他在2009年1月

受雇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DNC)的全國目標主任(National Targeting Director),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是美國民主黨的管理機構。華格納的工作,以非專業的說法來講,就是找出可能會投給歐巴馬的人,再說服他們於投票日當天去投票。 民意調查的進行方式向來是拿小樣本的選民資料,再把這份資訊當作大規模意見的代表。華格納採取完全不同的作法,而這種方法把新數位世界也納入其中。華格納的方法是早期的一個大規模實例,展現了假如正確運用外部洞見,發揮出來的力量會有多強大。根據《MIT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他的手法將醞釀了十年的新式思維化為現實,選民因此不再受限於舊時的政治地理版圖,或受制於傳統的人口統計分類,例如年齡或性別[……]全體選民反而能被視為個體公民加總在一起,而在衡量與評估每位公民時,都能依據各自的不同之處進行分析。

運用類比式設計的智慧垃圾清運服務模式

為了解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作者翁羚育 這樣論述:

根據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全球複雜議題的架構,其中目標十一永續城市和社區。臺灣希望在2030年以前,減少都市對環境的有害影響,其中便包括都市廢棄物管理部分。經觀察發現目前臺北市政府所制定的垃圾處理流程,並不能滿足所有人需求,對於加班、出差、應酬、輪班、上課、行動不便等群眾,要達到定時定點丟垃圾的方式相對困難,進而選擇將家庭垃圾傾倒至公共垃圾桶中。本研究針對無法配合臺北市定時定點垃圾清運之族群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61份,有81.9%的目標族群曾遇到過無法配合政府垃圾車的狀況,其中有16.4%的目標族群曾將家用垃圾棄置在公共垃圾桶中甚至是隨意棄置。從問

卷中得知目前政府無法滿足目標族群需求外,也不夠靈活提供其他解決方案,對於臺北市政府政策各項滿意度皆低於60%。而對於智慧垃圾清運服務模式有96.7%的人願意使用並支持,最為重視的部分為整體服務過程的體驗,如:App介面設計、機台操作介面與回收相關資訊提醒等。因此利用商業模型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作為類比來源(Source),以類比式設計(Design-by-Analogy, DbA)尋找可映射到智慧垃圾清運服務模式的商業模式,並結合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 PSS),提出原型設計Bingo(智慧垃圾清運服務模式) App,給予目

標族群進行模擬測試,並以SUS系統易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 SUS)進行Bingo APP設計驗證與分析,統計結果平均為77.5分,統計分數高於SUS標準均值68分,驗證結果:及格,區間值為C。根據系統易用性量表的評估標準,本次的服務模式優化與介面改善符合使用者需求與易用性,表示多數人對於此服務模式皆能接受,在操作上也容易理解,以此服務模式設計改善目標族群生活方式並完善循環利用等。

空間就是想像力

為了解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作者畢恆達 這樣論述:

空間會說話,只要我們學到觀察與傾聽的能力。 從觀察空間、體驗空間、解讀空間,到參與空間, 邀請大家在空間中冒險,以想像力奪權!   在看似直白的章節標題裡,不但隱藏著龐大的資訊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考量」與「想像量」也同樣龐大。每一頁的圖像與文字逐漸開展出「觀察、體驗、詮釋、參與」空間的議題深度,有些例證讓我有恍然大悟之感。……最特別的是書裡充滿了「遊戲性」的段落,從觀察到參與的建議,讓人讀來毫無隔閡,幾近沉迷。——吳明益   我們在熟悉的環境裡長大,對生活空間往往習以為常:鐵窗、騎樓、鐵皮屋、巷弄、攤販、摩托車、人行道、天橋、地下道、捷運、學校、廁所……。但是,空間「本來」就是這樣

嗎?這樣的空間,你滿意嗎?   畢恆達的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是《空間就是權力》與《空間就是性別》的延伸,共同譜成「空間三部曲」。本書以遊戲般的心情,觀察、體驗、詮釋、參與空間,從而讓我們生活的空間取得新的意義。   「觀察空間」以環境心理學及日本考現學為師,挑戰讀者對空間的既有認知,提出觀察空間的嶄新角度與方法;接著帶領讀者發掘體驗空間的樂趣,詮釋空間的社會文化作用力;最後是鼓勵你我在空間中冒險,主動改造生活空間!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10種繪製地圖、100種玩都市、N種都市觀察的方法。只要發揮想像力,就可以打開雙眼、豎起雙耳,奪回對空間的詮釋權,創造無數種改造空間的可能性! 本

書特色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專文推薦   ◎空間專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繼《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之後又一力作!挑戰你我對空間的舊有思維,進而奪回我們對空間的詮釋權,改造生活的環境! 作者簡介 畢恆達   出生於宜蘭鄉下,成長於臺北都會。經歷過臺灣生活貧窮、思想戒嚴的年代,也有機會享受現代科技網路的便捷。律己甚嚴,但渴求多元與自由。欣賞塗鴉的質樸與反叛,但無法忍受廣告的無所不在。主要的研究領域有環境心理學、性別與空間、質性研究與論文寫作。著有《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塗鴉鬼飛踢》、《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等。 【推薦

序】  空間就是小說  吳明益 【自  序】  讓想像力奪權,給生活空間更多樂趣! 第一章     觀察空間 020 空間會說話 035 從考現學到路上觀察學    040 空間中的阿拉伯數字 / 空間中的英文字母 / 空間中的臉 /臉的故事 / 海報牆:是斑駁,還是繽紛? / 郵筒的故事 / 無處不在的名人 / 追趕跑跳碰:標誌中的男人動作 / 食物變身記 062 公共標誌的性別想像 067 博愛座 069 拓圖 072 電動旗手 第二章    體驗空間 078 空間認知 087 臺北市道路地圖八問 092 9則聲音與空間隨想 103 從物品的設計心理學到通用設計準則 111 門與我:你

歡迎,還是不歡迎我? / 借位好好玩 / Q比的叢林冒險 / 異次元空間旅行 / 包裝內的異想世界 122 玩書架 第三章  詮釋空間 132 差異是都市的鮮血:都市美學與社會排除 141 臺灣的空間,醜嗎? 146慌人荒景 153 10個同志空間密碼 164 到處有彩虹 166 世界最長的藝術走廊: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藝術 174開放空間開放了什麼? 184電影裡10個電梯場景 第四章 參與空間 192 10種玩都市的方法 217 街頭行動詩:至少破曉前我們很安全 222 叛民城市之暗黑旅誌 233 10種畫地圖的方法 【附  錄】 264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作業說明 推薦序 空間

就是小說 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在我剛開始迷戀野外踏查的年輕歲月,我十分著迷於生物辨識生存空間的方式。一隻小巧的環頸鴴靠星辰、磁場、視覺記憶進行漫長的遷徙,鬼鼠與野兔則依靠腺體繪製出的氣味地圖,在莽莽草原中準確判斷路線。鼴鼠在黑暗的地底,透過兩個鼻孔分辨不同氣味的能力,能迅速找到蚯蚓,蝙蝠則能用超聲波來進行回聲定位,讓牠們不致在高速飛行時撞上複雜的樹林或是人類建築。我當時以為,這些動物有遠超過人類的空間辨識能力,我多麼渴望擁有那樣的能力啊。   而當我重拾城市漫步樂趣的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人類也有這種本然的空間感,只是我們遺忘或忽視了而已。當我們嚐到家鄉食物的那一刻有歸鄉之

感,聽到青春時期的音樂身邊景物與色彩似乎也隨之改變,我們以嗅覺回憶起情人枕睡在身邊的時刻;而總在某個地景消逝之後,我們還是能把腦中的那個空間召喚出來。   畢恆達教授(與其他作者群,包括他的學生,以及鴻鴻等作家與社會工作者)在這些年,則把這些可能被某些人遺忘的能力,用一句簡潔有力的話語表現出來:「空間就是想像力」。   我與畢恆達教授作品的相遇,最早的是《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我在課堂不只一次分享這本書給學生,在讀完後我看到他們心有戚戚的眼神。而畢恆達教授讓我最著迷的著作是《塗鴉鬼飛踢》,因為我每回到國外,都會注意街頭塗鴉。對我來說那是重要的城市風景,而畢恆達則透過它們詮釋出多重的文化議

題。後來我因為從事自然書寫研究,因而接觸環境心理學,真正展現畢恆達教授紮實學術功力,與看似不著痕跡的述說能力的一系列空間書寫,就成了我的啟發來源。   從《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到你手上這本《空間就是想像力》,讀畢恆達教授的書不是一本書一本書的感動,而是跨越他所有著作的互文。在看似直白的章節標題裡,不但隱藏著龐大的資訊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考量」與「想像量」也同樣龐大。每一頁的圖像與文字逐漸開展出「觀察、體驗、詮釋、參與」空間的議題深度,有些例證讓我有恍然大悟之感,比方說書裡提到天橋的設計事實上是將行人的權利讓渡給汽車;有時則讓人引發思辨,比方說城市土地如何從生活空間被權力轉移

給財團炒作;當然,還有中產階級美學的城市空間如何拒絕遊民,如何進行無言的社會排除。   最特別的是書裡充滿了「遊戲性」的段落,從觀察到參與的建議,讓人讀來毫無隔閡,幾近沉迷。這是一本會讓你在漫步、生活、疲憊於你認為百無聊賴的空間裡時,重新發現想像力的書。   書從討論空間感始,復以十種繪製地圖的方法收尾,我想這是因為環境心理學和「地圖學」無法分開的緣故。也讓我不禁想起和德國小說家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國際書展同台的情景。她在那本美麗之書《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提到:「地圖學實在應該歸納至詩歌體裁類,而地圖集本身就是美麗的文學作品。地圖集最早的

名稱是『世界劇場』(Theatrum Orbis Terrarum),用這個詞來指涉地圖實在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我問她為什麼要寫一本自己永遠也不會踏上的島嶼的書?她說因為那些島嶼所帶來的探險故事、童話想像曾經改變過她的人生,寫一遍彷彿也像真的走過一趟。   英國作家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的《地圖的歷史》(On the Map)開篇就以當時五億臉書使用者所形成的網絡來說明,地圖甚至可以呈現人際關係,而不只是河流、海岸或政治邊界。書中加菲爾以博識紮實又具有想像力的筆法,寫出了各式各樣不可思議的地圖的故事,而我最喜歡的是末章的「繪製大腦圖」。作者提到認知神經科學家在研究厲害的

計程車司機後發現,他們擁有較大的「右海馬迴後緣」,這是他們能記住複雜的城市地圖,而且能在顧客一說出目的地的時候,很快地在腦中出現行車路線的重要原因。這既是空間感的天賦,也是後天的鍛練,以至於他們右海馬迴後緣的發展,超過不會開車的愛因斯坦大腦。   我們都可能擁有別人沒有的空間天賦,它甚至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人生。科學家認為人類擁有傑出的「視覺心象」(visual imagery),我們常常跳過視網膜訊號處理過程,在腦中產生一個如真的想像空間。我們的記憶儲存的視覺資訊,會重新組合與再製,呈現出我們的深層認知。也就是,你所見的空間就是你自身。   我發現這和小說作者的主要工作十分相似,觀察、認識、

體驗、詮釋,最後創造出一個讀者能參與的空間,一個空間的成立,永遠都有「邀請」的意味。   我珍重地推薦這本書給讀者,還有一個原因是,作者們展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讓我們失望的空間是可以改變的。此刻我們正在失去提供我們想像力的生活空間,從三鶯部落、相思寮、乃至於此刻正在消失進行式中的蟾蜍山聚落,與基隆八十年歷史的港西碼頭二號與三號倉庫拆除事件,不都是我們可以即刻參與關心、挽救的空間?而新北投車站在漂泊了26年後返家的事件,或許也是一個啟示。   空間就像小說,可以在我們的意志下改變它們的結局,創造它們的意義,最後反過來,改變我們自己和閱讀者的人生。空間就是我們自身,也是人類文明自身。挽救空間,

也就挽救了想像力的居所。 自序 讓想像力奪權,給生活空間更多樂趣!   我們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長大,對於許多日常生活空間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習慣於客廳的電視、陽台的鐵窗、騎樓裡的攤販、排排坐的教室、都市裡的天橋與地下道。但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本來」就該這樣嗎?《空間就是想像力》期望經由各種空間論述、方法與演練實例,提昇讀者對生活環境有敏銳的觀察與反省能力。從體會觀察空間的樂趣、解讀空間中的社會文化作用力,進而能主動地參與空間的經營與改造。   《空間就是想像力》可以說是《空間就是權力》以及《空間就是性別》的續篇(或者可以說是「前傳」),共同譜成「空間三部曲」。不過三本書也適合分

開獨立閱讀。相較之下,《空間就是權力》強調人與空間關係的理論與研究,《空間就是想像力》則聚焦於方法與實作。   寫作此書的構想源自於我在臺灣大學大學部教授的「人與環境關係導論」課程。講授的主題從如何看、物的意義、物的設計心理學、空間認知與地圖、性別與空間、音樂/電影與空間、都市冒險,到災害空間、全球化空間。誠如我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封面上所寫:「研究不只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瞭解,它其實反映了我們的先前理解;亦即不是在白紙上加了一些圖案而已,它讓我們反省我們原來是這樣看世界的」。上課也是如此。例如空間認知的單元,我問學生:「桃園機場和板橋那個緯度比較高?」給了正確答案之後,會說明我們的錯誤

認知是基於歐基里德偏誤(把曲線視為直線)以及上位尺度偏誤(因為桃園縣在新北市南方,所以誤以為機場在板橋的南邊)。我也用「玩13點」遊戲的方法,問學生,美國和非洲的面積那個比較大?美國加上中國呢?正確答案是,美國+中國+西/北歐+印度+阿根廷加總起來的面積都比非洲還小(請上網搜尋Africa in Perspective)。此時,同學通常會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說理智上知道,但就是不願意相信這是客觀的事實。想想臺北市議會前的地界地圖(見頁?)、房地產廣告、Google Map,甚至臺大學生用杜鵑花瓣排成的地圖,圖像如此一致,讓我們長期因為熟悉而樂於接受,以為這個圖像是堅定不移的事實。我提醒同學,我

們不只是學習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要反省為什麼我們以前不覺得非洲的面積有那麼大?這樣的地理知識是怎麼建構起來的?是如何受到麥卡托投影地圖的影響?學習因此不是外在的,而是與自己對話。   本書分為四個部份,從觀察、體驗、詮釋到參與空間。第一章「觀察空間」首先介紹日本的考現學與路上觀察學,以及觀察空間線索的諸多方法。讀者可以試著觀察捷運上乘客手握拉環有哪些手勢?(身體語言)計算一下高鐵車廂內分別有幾個人在看書、聊天、睡覺,或玩手機?(是否手機已經取代了書籍?)看看體育課班上同學所穿的球鞋,除了Nike、Adidas、Puma等大品牌之外,其他品牌各有幾雙?(我們可以從品牌中逃脫嗎?)腳踏車專用道的標

誌,有幾種長相?這是怎麼回事?也可以自選一個主題,拍十張照片,例如條紋或者都市中的祕密花園。   第二章「體驗空間」進一步帶入不同的身體與心理經驗。〈空間認知〉講述人如何在空間中定位,並掌握都市空間的結構,再延伸至地址編排與地圖繪製。而由於我們平日過度依賴視覺來觀察空間,因此特別討論人們如何透過聲音來感知空間、聆聽都市中的各種聲音,並推介世界各地的音景(soundscape)調查與研究。   第三章「詮釋空間」在於理解特定空間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背後有哪些權力關係運作?〈差異是都市的鮮血〉一文說明現代空間設計如何從考量功能、財務,再到為了免於恐懼而設計。從都市空間安排到建築物設計,而以公共座

椅達到高峰,莫不以排除(不受歡迎的)他者為目的。於是弧形與隔板成為座椅設計形式的主流。然後我分別以同志與電梯為主題,說明在仍存有污名的情況下,同志如何認識彼此,以及同志空間的象徵意義;而電影如何再現電梯這個陌生人不得不彼此分享的公共空間。   第四章「參與空間」則希望讀者在觀察、體驗與詮釋空間之後,更可以起而行,主動來改造我們的生活空間。首先可以從繪製地圖著手,用地圖來揭露各種資源分配在地域上的不平等(如二氧化碳排放、同性婚姻合法國家等),進而利用地圖來改善日常生活(如無障礙空間地圖、性別友善廁所地圖)。然後,介紹世界各地不同的「玩」空間的方法,翻轉規劃設計師對於都市空間的界定,讓生活充滿樂

趣,並反省身體與空間的親密關係。   《空間就是想像力》適合從小學生到社會人士閱讀,希望讀者從文本以及作業實例中得到靈感與啟發,自行發想議題,實地觀察演練。即使不是專業建築師或都市規劃師,但每個人都可以有觀察、解讀、改變空間的能力與熱情。讓想像力奪權,給予我們每日生活空間更多樂趣、更富人性。   教學相長是教書人最大的享受與回饋,感謝十幾年來曾經修習與旁聽「人與環境關係導論」課程的學生,你們高水準的作業給我莫大的啟發。由於篇幅限制,加上有些畢業生已經失去聯絡,或者古早的照片畫質不足無法印刷,因此只能挑選其中幾個作業放在書中與讀者分享,刺激讀者的想像力(謝謝修課學生冠宏、道沄、芸竹、莞之、玉

霖、思妤、帛延、詩韻)。我自己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也乘機假想自己是修課學生,寫了幾題作業。感謝作家鴻鴻、藝術家邱國峻慨然應允將其作品轉給本書使用,好友王志弘分享了其課程「叛民城市」的研究成果,以及育誠、喀飛、小向、毓嘉、岳明、小豪、佩吟、嘉俊、盈志、嫈凱、稚璽、地球王等友人一同幫忙寫作業。出書前,我在臉書上徵求書名票選以及書中諸多議題的照片,得到許多好友的支持與回應,銘感在心,就不一一在此列名。心靈工坊的總編輯桂花促成了空間三部曲的成形,編輯過程中心宜、子欽、乃賢、文龍大力幫忙,一併感謝。學者作家吳明益以其一貫博學、認真而深情的筆調,為此書撰寫一篇深具啟發的推薦序,讓人感動。   請隨著書頁開

展,讓想像力飛馳。遊走城市時,留意都市空間中的文字(如字型與招牌、標誌的性別意涵)、邊緣族群會在哪些空間出現(如遊民、舉牌人、算命仙、街頭藝人);盡量使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盡量想像不同的身體會有何不同的空間經驗;臺灣的空間真的醜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就從畫一張有自己觀點的地圖開始吧! 空間認知 兩個小朋友進入大樓前,在入口察看大樓的平面圖,圖上有紅點標示著「你在此地」。他們搭電梯上樓拐個彎後,在另一張平面圖上察看自己所在位置,圖上又有紅點標示「你在此地」。小朋友看了,嚇出一身冷汗:「我們走來走去,他們怎麼一直知道我們在哪裡?」 人們究竟是如何在空間中標定自己所在位置,從而能夠選擇正確的路徑

到達目的地呢?早期的白老鼠走迷津的心理學實驗,認為身體會對於號誌、聲、光等刺激做一連串的反應,而成功地到達目的地的經驗,會增強此刺激與反應的連結。當時有些白老鼠會不按規矩走迷津路徑,甚至嘗試翻牆。心理學家認為這些老鼠不聽話,將它放回迷津中,卻沒有深究翻牆的原因,錯失了推進認知理論的契機。等到托爾曼(Tolman)之後,才發現白老鼠學習尋找食物所在位置,並非機械式地對環境刺激給予直接反應,而是在牠走過之後,對迷津通路產生整體的概念,亦即獲得一個認知圖。這個概念後來被應用到人身上,認為個人會將日常生活空間環境中各現象的相關位置與其屬性有關的資訊,加以擷取、密碼化、儲藏、回憶及譯解。認知圖則為此等資

訊所轉換成的、具體化可供個人辨識、理解及參考用的心理圖像,進而影響人的行為。 都市意象,即我們對都市空間的認知圖。由於傳統的空間規劃師只關心都市的物質與歷史面向,而忽略使用者的經驗,凱文‧林區(Kevin Lynch)以美國的波士頓、澤西市、洛杉磯為研究場所,要求受訪者畫下他們所知道的都市、描繪從家到工作地點的路線、說明都市中他們認為最有趣與動人的元素。從這些資料中,林區歸納出都市意象的五個元素:(1)通道(paths):交通走廊,例如街道、人行道。(2)邊界(edges):限制或包被的界線,它通常是線性的,但不是通道,例如河岸或圍牆。鐵道對某些人而言是通道,對其他人則可能是邊界。

使用步距與Wi-Fi指紋辨識之室內定位系統

為了解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地址的問題,作者蕭俊鴻 這樣論述:

定位服務分為室內定位服務與室外定位服務,室外定位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來進行定位,但是GPS無法使用在複雜的室內環境,室內環境的定位可以使用在多種用途,例如賣場顧客消費模式以及室內路線導行等。本研究利用智慧型手機的加速度感測器計算行人步伐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羅盤來進行方位確認,並透過Wi-Fi訊號紋匹配法(Wi-Fi Fingerprinting)來矯正累計誤差,實現低成本的大範圍室內定位服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走路擺動幅度,因此研究重點在於如何使用WI-FI訊號紋匹配法來矯正步伐的累計誤差,達到具有正確率的室內定位。從實驗結果顯示透過

此方法可以達到比一般WI-FI訊號紋匹配法的定位方式更節省成本以及具有不錯的正確率的室內定位,後續研究可以藉由改善走路擺動的幅度來提高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