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徵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市府勞工局職訓就服中心歸仁就業服務台將辦理『奇美食品股份 ...也說明:徵才 活動說明如下:. 徵才職務(正職,非派遣):. 咖啡廳外場服務員:09:00~17:00/時薪160元起/奇美博物館、南美館. 麵包三手:04:00~13:00/月薪26000元起/幸福觀光工廠.

銘傳大學 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 郭秀莉所指導 吳亞倩的 奇美集團報紙媒體形象之研究- 以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例 (2010),提出奇美博物館徵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形象、議題設定理論、框架、內容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呂清夫所指導 柳鳳儀的 從展覽成效探討美術館之現代化管理─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美術館管理、藍海策略、展覽成效、觀眾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奇美博物館徵才的解答。

最後網站「奇美博物館」找工作職缺-2021年11月|104人力銀行則補充:2021年11月28日-1197 個工作機會|長期計時人員(奇美博物館戶外櫃)【黑橋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外場服務人員(深藍本店)【deepblue cafe深藍咖啡館_深藍商行】、文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奇美博物館徵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奇美集團報紙媒體形象之研究- 以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例

為了解決奇美博物館徵才的問題,作者吳亞倩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奇美集團為研究對象,以議題設定理論和框架為立論基礎,使用內容分析法建立企業形象相關類目,分析聯合報2006年到2010年為期五年和奇美集團形象相關的報導,歸納出報紙媒體如何建構奇美集團的形象。 另一方面,以深度訪談法深入了解奇美內部組織文化和政策自行發展出的形象框架,此即消息來源的媒介策略,藉此探討公司議題(corporate agenda)和媒介議題的關連性。 研究發現報紙媒體對奇美偏向報導為下述四個領域:(1)作為電子產業的奇美;(2)作為奇美醫院的奇美;(3)藝術文化的奇美;(4)許文龍的奇美。此外,在新聞框架內容分析中發現,「創辦人」和「藝術文化」相關的新聞多為

軟性且正面之報導,表現出企業的人性面,且消息來源多為企業內部,因此在這兩個議題進行形象管理有較多空間。 奇美內部認知的形象為「藝術文化的奇美」及「許文龍的奇美」,而刻意塑造的形象則為公益事業的經營,主要涉獵於藝文領域,輔以奇美官方網站呈現的「電子產業經營」和「創辦人理念」形象,表示出公司議題與媒體議題的一致性。

從展覽成效探討美術館之現代化管理─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為例

為了解決奇美博物館徵才的問題,作者柳鳳儀 這樣論述:

「管理」的概念是在1980年代左右進入歐美的博物館界,在此之前,少有人意識到博物館與企業一樣,需要引進現代化管理,結果是博物館愈來愈脫離社會的脈動。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公立美術館管理之現代化,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雙年展 ─限制級瑜珈」作為研究個案,以館內、外專業人士之深入訪談為主要資料來源,輔以觀眾參觀經驗問卷,綜合相關文獻發現,進行分析展覽之成效,發現並深入探討營運管理層面的相關問題,最後提出北美館的藍海策略作為建議,作為台灣公立美術館未來精進之參考。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一、北美館目前的展覽成效不如預期:由已過五屆台北雙年展的反思中印證,目前的既定的展覽機制並未帶來更多的觀眾

、展覽成效無法回應多元化觀眾族群的訴求、館內研究工作未能發揮效益、目前展覽成效評鑑及回饋機制付之闕如。二、北美館在提升展覽成效上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為:台灣公立美術館普遍上面臨「沒人,沒錢,沒專業、沒資源」的困境。在休閒產業及電子影音產品的快速崛起下,博物館人不得不正視觀眾基礎日漸萎縮的問題,但它用傳統的公部門文化以及組織編制和功能區分來執行對外的工作,要應付新型態、新競爭者的入侵,是純粹以卵擊石的。在各種資源有限的前題下,為求達成展覽成效,首先應重視研究基礎工作並建立一套完整的「觀眾研究」機制,美術館必須重新檢視資源的分配及運用是不是符合重要性原則,其次開源節流也是不二法門,一方面對外有長期募

款、策略性異業合作的策略規畫,結合豐沛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彈性調整組織結構以合乎組織之策略性目標。因此,本研究可應用性歸納如下,為提升展覽成效,強化北美館現代化管理之策略性建議為:(一)、具備企管的精神的館長是美術館創新的推手;(二)、組織的分工方式不應以功能區分應以觀眾美育為導向的分工;(三)、重視研究基礎工作並以重要性之優先順序分配資源;並以藍海策略之四項行動架構模式提供增加、創造、減少及消除等實務上可應用性建議方案。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的美術館要學習站在消費者(即觀眾),而非自身的觀點來思考,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開創美術館的新時代價值。美術館在博取大眾的喜愛吸引觀眾的同時,也必須在大眾的

期望當中求取平衡點,藝術普及化是長遠之目標,但切莫一昧地追求人次的增加,應找出美術館的適當定位,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吸引更多數量、不同族群的觀眾進入美術館參觀。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使命是改變並延伸一般大眾對於日常生活的視野,並建構出自我的獨特意義,以協助人們面對當今社會多元的價值,並在衝突的價值中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並且展覽本身不足以滿足觀眾的所有需要,整個美術館必須調整組織心態、行為及管理策略,提供一個全備的、適足地環境,供來訪的觀眾達成學習、休憩、社交、淨化心靈等各項期望與需求,進而帶動美術館應有的企業動能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