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福園納骨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宜蘭福園納骨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寫的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宜蘭員山福園 - 30x30納骨塔資訊網也說明:宜蘭 縣員山鄉湖東村蜊埤路27號. 員山福園.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電話:03-9220433. 宜蘭縣民福利為主. 以土葬墓地、納骨塔為主 ...

明道大學 休閒保健學系碩士班 黃淑娥、溫德生所指導 邱育驊的 民眾對觀光墓園的認知與支持度之研究 (2017),提出宜蘭福園納骨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觀光墓園、認知、支持度。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徐福全所指導 黃毓茹的 台灣殯葬禮俗中「點王為主」儀式之變遷-以澎湖縣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殯葬禮俗、靈魂不滅、「點王為主」儀式、點主儀式、祭祀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福園納骨塔的解答。

最後網站宜蘭殯葬設施大升級員山福園第三期納骨樓3/25啟用 - 台灣好新聞則補充:第三期納骨樓為一幢地下一層及地上三層建物,設有32格停車位,及兩部電梯,整個計畫容許開發數量為3萬8,000個塔位以及1萬5,000個牌位,是目前縣內最大納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福園納骨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宜蘭福園納骨塔的問題,作者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蔓延遠遠超乎想像,   本書指出我們不願面對的崩壞現狀!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存在許多因錯誤政策形成的閒置公共設施,政府多半不願公開這些俗稱為「蚊子館」的資訊。在姚瑞中老師的號召下,一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們,將自己置於社會觀察者的角色,領我們直視那些開發主義思維下的失敗產物。他們返回家鄉,透過攝影與文字逐一紀錄,從2010年至今已踏查超過300件案例,本書收錄的是最新的100件。   「海市蜃樓」計畫目的不在於激烈批判,而是留存社會變遷的樣貌,盼能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切入點。尤其當土地議題持續造成衝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過往願景幻滅後的

現實場景。 本書特色   此為「海市蜃樓計畫」之第三部,印刷與包裝的規格都較前兩部提升許多,除了百件近期的閒置空間圖鑒之外,也完整收錄與閒置公共設施有關的政府公文與建物清冊,資料十分完整。 名人推薦   【藝評人、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王聖閎、【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作家、鄉公所秘書】吳音寧、【雲林縣林中 國小教師、濁水溪口的囝仔】林文璨、【文字與影像工作者】施云、【藝術工作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高俊宏、【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郭昭蘭、【藝評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錚 聯合專文推

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這些藝術的抵抗行動是頑強的。面對政治,它或許無力;但這個無力的位置正是藝術還仍有可能顛覆什麼的保證。真正的魔法不在宏偉的建設,而是今天這個環 顧四周到處都有龐大公共建設的年代,人們在母土之上撞見下一刻即將流離失所的自己時,藝術還能如何成為擦亮某種理想光景,頑強的,最後一支火柴棒。──張晴文

民眾對觀光墓園的認知與支持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宜蘭福園納骨塔的問題,作者邱育驊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民眾對觀光墓園的認知與支持度情形,近年來,觀光墓園逐漸發展成一種新興的旅遊型態,前往參訪名人墓地或參訪死亡地點也成為人們出外旅遊的目的之一。觀光墓園存在著對亡者的尊重與景仰,觀光墓園具有其尊嚴和嚴肅的一面,又隱含著參訪者對亡者的懷舊情感。本研究在探討現今民眾對於觀光墓園的認知與支持度上,以不包含觀光墓園經營者之一般民眾為母體,採線上問卷調查,共計有效樣本600名。研究所得資料使用SPSS 22.0 版套裝軟體,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民眾對觀光墓園的整體認知呈中上水準。其中,以「價值認

知」程度最大;其次是「經驗認知」;最小的是「行為認知」。二、民眾對觀光墓園的整體支持度呈中上水準。其中,以「行動支持」程度最大;其次是「情感支持」。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包括年齡、居住地、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對觀光墓園的認知有顯著差異。四、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對觀光墓園的支持度有顯 顯著差異。五、民眾對觀光墓園的認知與支持度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期望能對臺灣觀光墓園產業發展提出建議,提供產官學界參考。關鍵字:觀光墓園、認知、支持度

台灣殯葬禮俗中「點王為主」儀式之變遷-以澎湖縣為例

為了解決宜蘭福園納骨塔的問題,作者黃毓茹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探討台灣殯葬禮俗中「點王為主」(Tiam-Ong-Wi-Tsu)儀式(以下簡稱為點主(Tiam-Tsu)儀式)之變遷,以澎湖縣為例深入瞭解禮俗變遷、原因與影響。台灣傳統觀念中向來相信「靈魂不滅」之說,而人死亡之後成為鬼魂,所以藉由點主儀式讓靈魂入住神主,此時魄體隨柩下葬(或火化),點主儀式象徵為其分界點,亦為生命轉化歷程中之重要關鍵點,因而成為殯葬禮俗中之關鍵儀式。在社會變遷與時代背景變遷帶動下,因而對「養生送死」與「慎終追遠」的儀式有所取捨,點主儀式就成為現今喪禮中最常捨去的儀式,對於其功能並未全然瞭解的捨去,因而影響葬後子孫對待死者的態度,進而導致孝道式微。   本論文採用質

性為主,量化為輔方法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以十二個喪禮個案、七個點主官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研究中以殯葬禮俗中點主儀式為主題探討台灣傳統、澎湖縣傳統與澎湖縣現況等進行差異比較、傳承、變遷與現代環境下應有之做法,進而分析其與祖先祭祀制度之關係。希望藉由本研究喚醒國人對於祖先應有之認知、態度與做法,對於殯葬禮俗不再以「盲目聽從」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方式進行,進而達到傳統文化之傳承與教育,並期望補足文獻之不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