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全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張愛玲全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止庵寫的 講張文字:張愛玲的生平與創作 和止庵的 雲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張愛玲典藏全集 - 華人百科也說明:張愛玲 典藏全集是由哈爾濱出版社發行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張愛玲中文名稱張愛玲典藏全集條形碼9787806990315ISBN7806990313ASINB0011BRE2O開 本0開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文 和華中科技大學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忠慎所指導 蕭雁方的 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 ─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 (2021),提出張愛玲全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鍾正道所指導 彭若愚的 好萊塢神經喜劇視域下的張愛玲小說 (2020),提出因為有 張愛玲、神经喜剧、小說、兩性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愛玲全集的解答。

最後網站《張愛玲典藏全集》全套14冊 - 金石堂則補充:書名:《張愛玲典藏全集》全套14冊,語言:中文繁體,ISBN:,出版社:皇冠文化,作者:,出版日期:2004/7/5,類別:文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愛玲全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講張文字:張愛玲的生平與創作

為了解決張愛玲全集的問題,作者止庵 這樣論述:

止庵是國內知名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曾主編簡體字版《張愛玲全集》。本書精選止庵近二十年所作有關張愛玲研究文章,是其此類作品的首次結集。所論切實深入,多言人之未言;作者又是散文大家,文字精緻雅正,謂為“文質彬彬”亦不為過。   所收包括《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張愛玲的殘酷之美》《後記》《人物圖贊》《浮生只合小團圓》《再談》《女作家盛九莉本事》《與》《張愛玲與視覺藝術》《關於“南玲北梅”》《〈小團圓〉原稿校讀記》《〈重訪邊城〉原稿校讀記》等,近十萬字。 止庵 作家,學者。 一九五九年生於北京。出版有《惜別》《游日記》《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神拳考》等

二十餘部著作,並編訂《周作人譯文全集》《周作人自編集》《張愛玲全集》等。 11 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 27 張愛玲的殘酷之美 43 《張愛玲片斷》後記 51 《傳奇》人物圖贊 109 浮生只合小團圓 117 再談《小團圓》 129 女作家盛九莉本事 169 胡張初識考 179 《色,戒》與《小團圓》 183 《異鄉記》雜談 189 張愛玲文話 197 張愛玲與視覺藝術 213 關於“南玲北梅” 217 “時代錯迕則事必偽” 223 《小團圓》原稿校讀記 233 《重訪邊城》原稿校讀記 

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 ─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

為了解決張愛玲全集的問題,作者蕭雁方 這樣論述:

摘要 儒家思想成為政治顯學,成為漢文化深厚內涵,其所構築傳統女性形象深深影響歷代對女性的評價,從登錄史傳的列女傳,到官方或私人編註的女訓書,女性外在形象是「賢妻良母」、「節婦烈女」;內在要求是「三從」與「四德」,如〔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第二性》(Le denxieme sexe):「男人並不是根據女人本身去解釋女人,而是把女人說成是相對於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本論文嘗試對傳統儒家思想女子教育的女訓書,和民國五四運動後女權運動的歷史探討,並從民國女權運動各波期中,擇選一位認為

足以作為當波期女權運動的女作家代表,並討論其女性意識和文學作品。「女權運動」首波期由留學歐美日學生開啟:以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為起始,主要以《新青年》為主要研究依據。首波期以張愛玲(1920-1995)為研究對象,第二波期女權運動「放下鍋鏟,拿起筆桿」以琦君(1917-2006)為論,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則以50年代實施戒嚴前期,在臺灣開始個人文學寫作的外省籍女作家為主要觀察對象。第三波期女權運動「女性向西方學習」以三毛(1943-1991)為論,主要以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現代主義和以臺灣為主體關懷的鄉土文化論爭為分期。第四波期女權運動「多元時代」由政府公部門主導,以80年代到2019

年5月24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迄今研究範圍,並以邱妙津(1969-1995)為論。以上四位女作家所代表正好是:張愛玲-東方到洋化式上海;琦君-故鄉到他鄉傳統女性;三毛-中國到西化式臺灣;邱妙津-異性到多元,代表著從傳統的「文學之婦」到受新思潮洗禮後的女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識的遞嬗。關鍵詞: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

雲集

為了解決張愛玲全集的問題,作者止庵 這樣論述:

“在躁競的年代裡,做個自適其適的人。” 書名取做“雲集”,是簡化字“雲”合併了“雲”“雲”二字。遂“雲集”有三個意思,一是“比喻許多人從各處來,聚集在一起”,二與三意均做“集子”解,明郭奎有《望雲集》,清錢良擇有《撫雲集》,周作人有《看雲集》,而作者自嘲,他只是孤零零一朵雲耳。又,“雲”者,“說”也。凡“雲集”種種,都執筆略談一二。 《雲集》由“收螢卷”和“傳奇人物圖贊”兩個部分集成,前部分為隨筆文章,後部分為張愛玲小說人物專談。 其中“收螢卷”集文三十二篇,十二篇談周氏兄弟,余十九篇為書評或與書相關的人物,如阿爾志跋綏夫、普裡什文、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另一部分“傳奇人物圖贊”則

談張愛玲為《傳奇》裡八篇小說所繪人物插圖,依次為《茉莉香片》《心經》《傾城之戀》《琉璃瓦》《金鎖記得》《年青的時候》《花凋》《紅玫瑰與白玫瑰》。 止庵 作家,學者。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於北京。出版有《惜別》《畫見》《游日記》《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冊子》《神拳考》等二十餘部著作,並編訂《周作人譯文全集》《周作人自編集》《張愛玲全集》等。 《莊子 德充符》中有雲“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惟止能止眾止”,止庵之名便源於此。“‘止’是時時告誡自己要清醒,不囂張,悠著點;‘庵’是我想像中讀書的所在之處——荒涼裡那麼一個小草棚子而已。”

孔子師徒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年代,為什麼我們回過頭去,還能看到這些遙遠的人呢,因為他們其實是與我們相同的人,對人生和世界具有類似的感受和認識,所以才能產生共鳴。也許只是相視一笑或一泣,甚至相對無言,然而卻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縱觀人類文明的進程,技術、物質和生活方式上的變化非常大,也非常快,不過“人心不古”之外,還有“古風猶存”。也就是說,一代又一代人過去了,其間確有一種不朽的東西,它永遠存在,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了而已。我所理解的古典範兒,就是承認我們可能重新體驗古人的想法、情緒,以至不得不一再複述他們實際上早已講過的話。 我曾以“歷久而彌新”和“放之四海而皆準”來描述經典作品,因

為它們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如今想想用來形容古今相通以及中外相通的此類情感或精神更為恰當。譬如我們看高更的畫,讀《安娜?卡列尼娜》,往往也會受到感動。無論如何,大家同屬於整個人類,文明是同一個東西。這也是我花費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於讀書的原由:希望儘量結識古今中外的智者,瞭解他們感受如何,想法如何。雖然也許藉此發現,在很多方面無法再以所謂“原創者”自居,只是對遠方傳來的我們的心聲有所呼應罷了。我偶爾寫點小文章,也不過是將這種呼應記錄一二。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有雲,“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此之謂也。

好萊塢神經喜劇視域下的張愛玲小說

為了解決張愛玲全集的問題,作者彭若愚 這樣論述:

20世紀40年代,張愛玲初登上海文壇,便大放異彩,被人們譽稱是橫空出世。不過她在小說創作上的一舉成名,則與她從當時馳名世界的好萊塢電影中汲取養分有著密切關聯,她將常年積累的觀影經驗,沉澱為了小說創作中獨特的敘事技巧。時空體的自由轉換, 戲劇性的情節發展,這些電影化特徵被張愛玲兼收並蓄, 她對「上鏡頭性」、「特寫」等電影語法的視覺化移植, 既在感官層面予人以身臨其境的畫面感, 又進一步發揚了小說語言在深入人物內心方面的優勢。而她小說敘事中對性別、經濟階級和價值觀念的矛盾處理,也明顯受到好萊塢黃金時期「神經喜劇」這一電影類型的影響。長久以來,對張愛玲小說的研究經常援引她「蔥綠配桃紅」、「生命是一

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的說法,標舉著參差對照的蒼涼美學這一面向進行深入探討,卻往往忽略了她小說喜劇風格的一面。即使偶有觀照到張愛玲喜劇化的特徵,也多是棄小說於不顧,側重談論張愛玲在電影劇作上的喜劇才能。如李歐梵、焦雄屏、鄭樹森、傅葆石、周芬伶、張英進、吳國坤、河本美紀等學者皆對她電影劇本中呈現出的神經喜劇元素有過關注和論述。而事實上,張愛玲在她小說創作上所闡揚出的喜劇性同樣值得矚目。好萊塢神經喜劇對她創作的影響不單單只映射在她嘗試電影劇作的層面,同樣也體現在她小說寫作的文本範式和語詞罅隙間。本文擬從情節結構、人物塑造、文本對白以及風格調性四個角度出發,通過比對張愛玲的小說文本與好萊塢神經喜劇

的情節故事,試論好萊塢神經喜劇如何影響到了張愛玲的小說創作,她又是怎樣通過借鑒好萊塢神經喜劇當中的藝術技巧從而形成自己「結合兩種完全不同的通俗文類———中國舊小說和好萊塢出產的新電影所創出的新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