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本體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數學本體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阿蘭•巴迪歐寫的 追尋消失的真實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知道1、知道2,但1或2 的本質是什麽? - Matters也說明:數學 理論的基礎又是什麼? 於是,數學哲學需要處理的四大問題是. 一、數學的本體論難題. 像數、集合、函數,這些事物 ...

華梵大學 哲學系碩士班 伍至學所指導 伍猷俊的 論康德的數學哲學 (2013),提出數學本體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康德、數學、數學哲學、先驗、認識論。

最後網站无睡意哲学| 巴迪欧:数学本体论- EP93 - 搜狐网則補充:巴迪欧:数学本体论- EP93.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在现代哲学可说是自成一家,与在法国流行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浪潮相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學本體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追尋消失的真實

為了解決數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法)阿蘭•巴迪歐 這樣論述:

2012年11月9日,里爾市美術宮禮堂,“事件哲學”的代表性思想家阿蘭·巴迪歐為現場的聽眾作了題為“追尋消失的真實”的講座。三年之後,巴迪歐在講座的基礎上對手稿進行了部分修改,於是就有了這本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主要圍繞真實問題展開,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莫里哀的死亡為例對真實與外表進行區分;第二部分以數學本體論為基礎給真實下定義;第三部分則試圖在帕索裡尼的詩歌中追尋真實。 關於“真實”,巴迪歐在《存在與事件》等著作中展開過深入的探討。本書則是他對這些探討的一次回顧性和總結性思考。剖開由紛繁複雜的事件所構組的經驗世界,不斷叩問“真實”這個觀念本身,巴迪歐所展開的研究與我們的現實處境息息相關。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1937— ),法國哲學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前哲學系主任。被譽為黑格爾以來*具思辨性的思想家,盧克萊修以來*具唯物主義精神的哲學家,以“事件哲學”著稱。主要作品有《存在與事件》、《世界的邏輯》、《蘇格拉底的第二次審判》等。 總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學 追尋消失的真實 譯後記 | 從不可能出發

數學本體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上一集(https://youtu.be/rTdkxYXcscU)我們談到,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篇重要的虛構文本,〈貓之村〉與《空氣蛹》;而〈貓之村〉中,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這反映了人的存在境況,也影射了《1Q84》故事的主角,天吾的身世。
我們來看看天吾的故事吧。天吾出身單親家庭,自小由父親獨自扶養長大。身為NHK收費員的父親性格拘謹,處事嚴厲,對待天吾也欠缺溫情;這導致天吾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始終相當冷漠。晚年中風後,父親被天吾送進了一座鄰海的療養院,時日既久,衰弱而死。父子間最後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沒有兒子。」父親在陷入深沉昏睡之前這樣告訴天吾。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天吾問。
「你什麼都不是。」那是父親簡潔而不容分說的回答。

天吾聽了之後,從父親的語氣,一方面確信自己與父親沒有血緣關係,自己並不是這男人的親生兒子;一方面則又覺得終於從那沉重的,身世與親情的枷鎖解脫中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天吾卻又懷疑起自己的想法。「我什麼都不是。」小說中的天吾自言自語地重複。

對照天吾的身世,我們可先回到先前所提〈貓之村〉的故事。正如存在主義所言,「存在即被拋擲」──人的出生,等於是莫名其妙被丟到這世上,沒有任何人事先徵求你的同意;而〈貓之村〉青年的浪遊之所以「漫無目的」,正隱喻著「生命本來便沒有與生俱來的目的」。人生於世,原本便只是浪遊而已。因為沒有目的、沒有「本質」,「你什麼也不是」;所以貓兒們也完全看不見躲在鐘樓塔頂的青年。

「你什麼也不是」──這是哲學上「本體論」的討論。但是,人,有沒有機會真正地「是」些什麼呢?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則虛構文本,第二則小說中的小說《空氣蛹》,正是延續這個主題,也就是來到了哲學上「認識論」的範疇。它試圖討論:人的存在,是如何從「無」到「有」,尋找到自己的意義的......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名言: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以此標準而言,村上春樹的個人戶頭顯然非常空虛──他出生於平凡無奇的日本關西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家庭關係並不特別(老爸沒小三,媽媽沒小王),學校成績不好不壞,像所有普通學生一般交朋友和女朋友,偶爾結伴出門遊玩,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聽音樂看書;唯一稍有殊異之處可能是,他是個獨生子──這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見;然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也沒有糾紛」,「可以說是平穩無事的少年時代,總之,沒有一件想要寫進小說的事情」。然後這樣一位小說家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白手起家(從空空如也的童年戶頭中硬生生製造出貨幣來,簡直像聯準會印鈔票)──「漸漸知道一件事,就是幼年時代,少年時代,自我其實仍受過各種傷痛」、「我並不是在責備父母。父母也盡了力。任何動物都一樣,都把要活下去該知道的know-how傳遞給孩子。人的情況和其他動物不同,因為運作著非常複雜的社會生活,因此know-how也變得更複雜。不過傳遞know-how這件事,某種意義上是讓迴路閉鎖起來的行為」──何謂「閉鎖迴路」?村上的意思是,那是一種價值體系與世界觀的(半強迫)植入,對一個敏感的孩子而言,無論如何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傷害性;因為那等於是將一準備敞開自己,藉以逐步進行自我組構的心靈旅程(出之以《1Q84》的語言:Perceiver=知覺者之形成)中途截斷。於此,村上含蓄地提示了自己的個人創傷。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若說《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核心都指向虛無,那麼「巨大且無從迴避之傷害」應當就是村上用以將之嫁接於現實(小說的寫實世界)的媒介了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BOrC-jcSM9pE3iOFSBGmLUQo49QVp20TCGbyCRaBgC2iHMkT0AyDwjwI
☞ 香港文匯報專訪:棄醫從文,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論康德的數學哲學

為了解決數學本體論的問題,作者伍猷俊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康德對於「純粹數學如何可能?」的回答。  康德認為,唯有涉及真實對象的真命題才是真理,對於人類而言,所謂的真實對象,乃是受自在之物所引起的感性直觀經由知性範疇所構造而成的。個人的知性範疇能賦予對象客觀化的形式,又因為人類具有相同的先天認識結構,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理解知識交流的事實。  康德認為,真正的純粹數學判斷都是先天綜合判斷,對象與判準皆不源自於經驗,而是源自於對經驗具有必然性的純粹感性直觀──不變的時間和空間形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理解純粹數學真理的必然性和對於經驗的可應用性等事實。而上述特徵也成為了純粹數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區別,並且界定了純粹數學的合法應用範圍。  

本論文試圖正確地還原康德的數學哲學,並為之辯護。本論文也將根據康德的觀點,檢視幾種不同的數學哲學,指出它們的問題。考慮康德之後的數學發展對於康德數學哲學所造成的影響,本論文也將舉例說明和澄清。論文的最後將對於數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提出研究者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