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得獎作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新詩得獎作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田運良寫的 軍旅書寫、詩人和時代:臺灣軍旅詩及其時空寓意隱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學浪潮:第九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 第 16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168 第九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散文類 1 鬆弛,女體越來越鬆軟下垂,這些細節的觀察與描寫都相當入微到位。作者也注意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比如她與父親之間的對比便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鍾正道所指導 鄧翔靖的 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研究(1965–2021) (2021),提出新詩得獎作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軍文藝金像獎、國軍文藝、文學獎、戰鬥文藝。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鄭琮墿的 地景與生活:台灣現代詩都市書寫之變遷 (2017),提出因為有 都市書寫、地誌詩、地方文學獎、文化地理學、地方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詩得獎作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110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節錄則補充:【19-30歲組】新詩首獎:YU〈龜〉(作品節錄). 你探出頭來每個動作都盡可能地緩慢緩慢一如時間在夜晚有些事情顯得異常脆弱譬如你的頭部必須時常躲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詩得獎作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軍旅書寫、詩人和時代:臺灣軍旅詩及其時空寓意隱喻

為了解決新詩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田運良 這樣論述:

  「軍旅書寫」以其兼重抒情與故事的特色,更能凸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抒發軍旅生活與時代情感的種種樣貌。軍旅書寫的表現,在內容與主題上,有表達詩人投筆從戎、建立功業的急切心情者;有歌頌前線戰士不辭辛苦、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者;有描寫士兵緊張激烈的軍伍戰鬥生活者;有刻劃沙場實景戰況者;有陳述歷史情懷者;也有久戍柳營的官兵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者……等等。這些豐富的内容,在這類文學作品中都能用多彩的藝術風格表現出來。   重要的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了軍旅書寫多元的書寫面向,也爲台灣文壇提供了琳琅滿目的文學珍品。一直以來,台灣的軍旅書寫其實秉承著文學的執著,

深入著墨軍旅的緊迫感,完成了特殊的創作成果。   本論著「軍旅詩」的研究對象集中在歷五十屆次「國軍文藝金像獎」獲獎作品上,因「國軍文藝金像獎」之參加者除國軍現役官、士、兵及各軍事院校學(員)生、國防部所屬各單位文職、聘雇人員、現役軍人外,其主眷(配偶)及尚在撫卹中之國軍遺族也包括在內,致使「軍旅詩」的內容有時會跨越「戰鬥」、「家國」等議題,且多有「情懷」抒寫,而與民間文學奬之內容有所不同。國軍文藝金像獎既有特殊的訴求,當然必須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理論與特色,始能讓該文學獎項的價值能得以確立,進而發揮影響力,在文壇、甚至文學歷史上找到定位。   由於「軍旅詩」蘊涵著軍人身份的文化因子,故而擁有豪

放風格、細緻情感、雄奇意境、鏗鏘音韻等軍人的精神文化內涵。本論著以《家國、戰爭與情懷——國軍文藝金像獎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選輯》為討論的主要對象,輔以蒐集各屆次之得獎作品集而加以補充,期以完整的作品文本來分析「軍旅詩」的形式與主題,進而析論軍旅詩人敏銳的心靈意識、與時代社會的互動、在軍旅週遭環境中的反應,以及其內更為深刻的哲思與美學意藴,以管窺國軍文藝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新詩得獎作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 」介紹
       
訪問作者: 劉曉頤
  
內容簡介:
  《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為一本情詩集,以愛情為主軸,延伸至更廣義的愛情—靈魂鄉愁。情詩書寫,某方面正是一種有限對於無限的鄉愁,像從漫天星斗中尋找回家的道路。雖然有限是無法統攝無限的,但總有片刻止住了內在動盪,療癒了靈魂飢渴。
  
  愛情,尤其未竟其成的戀情,之所以總令人山高水長地追念,很大成分很可能正在於:戀慕對象呼喚著人內在潛藏的靈魂鄉愁—透過輾轉思慕,一絲靈魂的炊煙漸漸發藍。當然,靈魂鄉愁的對象未必是戀人,也可以是土地、斷代,或者懷舊物,而無論為何,關鍵總在於形上,在特定的人、土地、事物上認出自己靈魂的顫音。尤其在疲憊感傷、需要療癒的時候,愛情,招喚著人從個別內在極柔軟層帶的靈魂顫音—從對方臉上認出自己聲帶的顫音,在種種不確定的存在處境中,辨識出一種細微的安定感。
  
  《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以原刊於自由副刊的詩作〈靈魂藍〉為序詩,揭開詩集序幕。連同序詩、跋詩,收錄共50首詩,其中含多首長組詩。多已發表於各大報副刊、詩刊、文學雜誌,含新北市文學獎首獎作品、創世紀開卷詩獎得獎作品,加以縝密組織,每首詩的位置都有作用性,整卷可視為一部長詩集。
  
  抒情詩比例遠多於敘事詩,一首抒情詩是一個創造和即刻毀滅的世界,爆破噴發,又方生方死。經過整本詩集分為四卷,起承轉合前後又分別安排序詩、跋詩的分幕處理,在完整結構中賦予連貫而詩性的內在節奏,期望使讀詩體驗如同經歷50場微型的生滅,一場接一場如觀劇、泅泳、場中換氣;穿插長組詩,營造劇中劇、鏡中鏡、如歷宇宙鄉愁的眩惑感。到達終場如歷劫歸來,得到昇華般的幸福與重生感。
  
作者簡介:劉曉頤
  詩人,特約記者。天秤座A型,無可救藥的愛與美信仰者,愛好和平,但反骨因子不時蠢動。東吳大學中文系畢,現任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及中國文藝協會理事,藝文雜誌特約主編及採訪主任,詩刊編委工作。
  
  得過中國文藝獎章新詩類,新北市文學獎新詩首獎,飲冰室徵文首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多項詩獎。入選《2018臺灣詩選》、《2017臺灣詩選》、《創世紀65年詩選》等多本國內詩選集,大陸《臺灣當代詩選》。詩獲中華民國筆會英譯。著有詩集《春天人質》、《來我裙子裡點菸》、《劉曉頤截句》。《來我裙子裡點菸》獲選臺灣文學館107年度「文學好書推廣專案」。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研究(1965–2021)

為了解決新詩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鄧翔靖 這樣論述:

「國軍文藝金像獎」於1965年開辦迄今已歷五十餘載,是目前台灣壽命最長的文藝競賽。「國軍新文藝運動」顯然是「國軍文藝」的一次再造,而「國軍文藝金像獎」則是運動成果的伸展台。「國軍文藝」發端於1924年黃埔建軍時期,較1950年代興起的「戰鬥文藝」或「反共文學」早了二十多年。「國軍文藝」匯通中外,一面擁抱我國自《詩經》以來軍陣文學的抒情傳統;一面汲取蘇聯紅軍政工制度,追求發揚精神戰力的宣傳功能,是一支具有獨特成長脈絡的文藝系統。由於官方機構的身分,先於1950年代與「戰鬥文藝」合流,又在1960年代被賦予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誠然,「國軍文藝金像獎」辦獎之初曾風光一時,但是它「穩定」且

「獨特」的形式與內容,漸漸對讀者失去吸引力。最後,「國軍文藝金像獎」不得不返回「國軍文藝」的原鄉,回歸一個專屬於國軍內部的文藝活動。 「國軍文藝金像獎」得獎作品是國軍年度內最優秀的文藝創作,充分代表「國軍文藝」的藝術水平;小說則是目前四大文類唯一碩果僅存的項目。小說創作裡現實與虛構交錯,無疑是觀察軍隊與組織變革、社會脈動等現象互動的平台。「國軍文藝金像獎」每年都會訂立主題,再加上參賽資格的嚴格限制,造成作品的高度同質性。從得獎小說內容來看,軍人保家衛國的天職,決定了國家、部隊、家庭與軍人情感網絡間的位置。「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構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象徵體系,成功雕刻出無數偉岸軍人的塑像,卻拉

大了它與非官方文學的審美距離。「國軍文藝金像獎」象徵體系的內在動力,來自我死則國生的無私奉獻、來自有我無敵的果敢精神,並藉由敵我二元對立的思維邏輯,進一步放大軍人極其剛直的審美天性,形成一種不拐彎抹角的敘事風格。 儘管如此,「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也並非一成不變。從現實面來看,它反映了國家局勢、軍中人權與部隊生態的變化。尤其當敵人的軍事威脅大幅減低後,象徵元素間的位置與關係,也同時發生程度不等的變化。國家定義的模糊與重構,使軍人效忠對象發生錯亂、自我悖論。親情與愛情不再是犧牲品,能夠兼顧部隊與家庭才足堪軍人優秀典範。戰場淪為演繹歷史的背景布幕,部隊只是實踐個人從軍想像,工作穩定、薪資優渥的職

業場域。「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象徵體系的位移,更扭轉了它一向偏執的敘事風格。於是從小說的虛構面來看,懷疑與不滿、窺視與嘲諷人物內心的現代主義技法,以及暗示時空、價值斷鏈的穿越情節,也悄悄將觸角伸進堅硬的敘事結構中,反過來對國軍歷史、戰爭意義、軍隊文化,甚至軍人價值本身提出質問。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正以更開放的態度,逐漸偏離傳統的二元敘事框架,賦予軍人更接近於常人的普遍性形象。 最終,「國軍文藝金像獎」並不如預期,對社會風氣發生足夠的影響力。特別在台灣經濟起飛之後,生活富足、民智大開,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潤,又更進一步加速了「國軍文藝」自我閉鎖的速度。早期軍中作家、作品仍受到

重視,到了1990年代後,文壇幾乎看不到軍中作家的身影。顯然「國軍文藝金像獎」並沒能延續它的文學獎譜系,也錯失了建立「典律」的最佳時機。「國軍文藝」獨特的敘事風格與內容的宣傳功能,並不能作為流失作家與讀者的藉口;捫心自問,如果「國軍文藝」沒有風格與功能,除了歷史價值外還有什麼?當「國軍文藝金像獎」處於現今這個軍人職業化、個人化的武德半衰期,「軍人魂」的精神牽引力已大不如前。在國家大環境沒有劇烈變動以前,在技巧無法追比非官方作家的情況下,「國軍文藝」內容的平庸與生活化,勢必將引發再一次的自我解構,並潰縮成一種個人職業書寫的文學型態。

地景與生活:台灣現代詩都市書寫之變遷

為了解決新詩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鄭琮墿 這樣論述:

台灣都市詩(論)的建構,以1970年代羅門等人「唯惡」的都市形象作為主流,往往從龐大的「鄉土/自然/田園」立場,以強烈的道德批判意識觀看都市文明,不過,在主流之下,仍有抒情書寫風格的「伏流」。戰後世代的中生代詩人,出生、成長於快速現代化及都市化的台灣社會,大多移居至都市生活、工作,因此作品逐漸開始透過街景、地景的書寫描繪自身對都市的觀感;再加上19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所主辦的文學獎,影響了創作者的書寫策略,現代詩的書寫開始由都市人文地景(在地風土民情)作為題材;直至李長青《陪你回高雄》獲2006年高雄市文學創作獎助計畫,及林婉瑜《可能的花蜜》獲2009年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皆因地方

政府的獎助計畫而出版,其內容除了地景的描繪、想像的開展,也因親人定居都市,而將都市視為「家(鄉)」,同時,詩人自身長期在都市成長、求學等的個人經驗,已將豐富且敏銳的情感及思緒,內化在都市書寫之中,展現了有別前行世代的都市詩風格。本文即以文化地理學作為方法,主要考察並分析1980年代以來,前行輩詩人都市書寫的轉變,並察覺晚近詩人的都市書寫越來越趨近個人風格,不但具備親切的在地經驗,進而產生濃厚的地方感,更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私人情感及生活體驗,都市(詩)人書寫的作品更加貼近當下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