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唱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日本唱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良哲寫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和林良哲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黎明/ 電影主題曲歌集半生緣[日本唱片誌] 日本壓碟CD - Cyberbiz也說明:黎明/ 電影主題曲歌集半生緣[日本唱片誌] 日本壓碟CD. Universal Music. 建議售價. NT$899. 商品編號: 382292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1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日本語言文化學系 王政文、張瑜珊所指導 楊祺萱的 韓國流行音樂在日本的發展歷程(2002-2021) (2021),提出日本唱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K-pop、韓國流行音樂、韓流、偶像團體、文化輸出、社群媒體、韓國模式、日本音樂市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蔡錦堂、李衣雲所指導 陳堅銘的 日本電影主題曲在戰後臺灣的發展(1945-1972) (2019),提出因為有 日本電影、日本流行歌、翻唱、替歌、主題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唱片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日本唱片行大賞歌單 - LINE MUSIC則補充:專輯封面 歌曲名稱 歌手名 專輯名 播放 Editorial Official髭男dism 歌手名 Official髭男dism Editorial 播放 Fly with me millennium parade 歌手名 millennium parade THE MILLENNIUM PA... 播放 群青 YOASOBI 歌手名 YOASOBI THE BOOK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唱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為了解決日本唱片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

g Signa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

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

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

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

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

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

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

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日本唱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關於幸田来未

2000年,在日本出道之前,她以"KODA"的名义首次以单曲《TAKE BACK》在美国出道。
在Billboard Dance-Pop销售排行榜上,从最初的第20位上升到第18位。
同年,她也在日本出道,开始了职业歌手的生涯。
她的第16首单曲《蝴蝶》获得日本最佳音乐奖之一的"日本唱片奖",使她在业内名声大振。

继前几届活动之后, 幸田来未又获得了很多奖项,确立了日本顶级歌手的地位。

不仅在国内,
但自从她迷恋幸田来未艺术才华后,她又与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Sean Paul Far East Movement等合作。
从2005年到2020年,她不断为歌迷开着演唱会

她唱的民谣使人哑口无言
舞姿矫健
还有她可爱的流行歌曲
对于幸田来未来说,演唱会是她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
由于今年COVID-19,几乎所有的集会都被禁止。
为了防止COVID-19扩散,避免3C成为新的规范。
不仅是娱乐业,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为预防感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已经决定从9/12开始举办KODA KUMI 20th ANNIVERSARY TOUR 2020 MY NAME IS...
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当他们宣布新的演出时,只有幸田来未一个人以如此规模的演唱会巡回演出做出了决定。

彻底消毒手部
发出防止COVID-19的注意通知及员工内部公告
合作每天的体温检查和行动内容申报单。
场地设有健康检查展位
在柜台上放置胶片,以防水滴沾染
下载COVID-19监控应用软件"COCOOA"
在人群之间保持足够的空间
限制座位布局,保持观众之间的距离
限制后,每日开两场演唱会, 收容人员占全部场次的一半。

韓國流行音樂在日本的發展歷程(2002-2021)

為了解決日本唱片的問題,作者楊祺萱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2002年至2021年間韓國流行音樂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討這股K-pop風潮最初是從何而來、如何向日本及海外市場輸出,再透過筆者整理的2002年至2021年K-pop歌手與團體在日本市場發展的一系列統計圖表,了解K-pop近二十年來在日本市場發展的情形與現況。透過案例分析的方式,筆者篩選出七組在日本發展成績不錯的K-pop團體,了解他們在日本市場的發展情形和成功原因,再歸納出K-pop團體成功進軍日本及海外市場的原因與策略。研究發現,韓國流行音樂透過融合西方音樂與日本偶像團體元素,發展出如今獨特的韓式唱跳表演風格,現已成為全球流行音樂愛好者競相模仿的對象。在發展的策略上,K-p

op很早就放眼於海外輸出跨國市場,起初為了降低日本觀眾的排斥心裡,K-pop以在地化的方式向日本市場輸出,加上有了早期K-pop藝人的開墾,以及善用網路串流平台的傳播和粉絲的助攻等,最終成功打入日本與全球流行音樂市場。如今K-pop已反客為主,K-pop的經營和培訓模式,「韓國模式」儼然已成為日本及各國娛樂界取經的對象,韓國流行文化從最初的迎合海外市場到至今已能反向推廣自身文化輸出海外,堪稱韓流奇蹟。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

為了解決日本唱片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g Signa

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

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

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

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

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

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

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日本電影主題曲在戰後臺灣的發展(1945-1972)

為了解決日本唱片的問題,作者陳堅銘 這樣論述:

摘要日本電影主題曲是日本電影與日本唱片流行歌結合的產物,衍生出影歌雙棲明星,其發展在戰前就已經立下基礎,並且傳至臺灣。不過臺灣人要到1937年至1945年這段期間,才逐漸與日本電影主題曲有著較多的交集,包括著名電影主題曲與影歌雙棲明星造成的風潮。這段時期在臺語唱片流行歌因戰爭時局受到壓抑之時,臺灣人開始藉用日本電影主題曲進行翻唱,依曲填詞改編成多首臺語歌曲,承接1930年代以來臺語唱片流行歌女性與愛情的主題,並且反映了戰爭時局下一般大眾生活的樣貌。終戰之後,臺灣在中國實際統治下,整體社會情況持續惡化,臺灣人透過翻唱日本電影主題曲,反映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艱困處境。從戰後初期到1950、60年代

,雖然電影、唱片和廣播等日本電影主題曲的主要傳播媒介,受到國民黨當局的管制,但是在世界冷戰局勢形成的日華親善的氛圍,以及臺日雙方經貿關係日益密切,日本電影主題曲的發展在當局對日本政策時緊時鬆的情形下,夾縫中求生存,持續發揮其對臺灣的影響力。這股日本電影主題曲的影響力,透過日本電影重新在臺灣上映的帶動下,加上影歌雙棲明星的魅力,從銀幕向外散播開來,成為翻唱現象盛行的推手。翻唱現象從臺語流行歌壇蔓延至國語流行歌壇,並且滲透至電視這個新興大眾傳播媒介。綜觀日本電影主題曲在戰後臺灣發展的歷程,臺灣人並非被動的全盤接收,而是經由模仿、改編進而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