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港燈節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月津港 - 求真百科也說明:指的是在月池(在今興隆橋側,即月津港副港)一帶,乃一河道沖刷而成之半月湖,圍著文昌祠(今已無存),夜間青蛙鳴猶如鼓聲,白天天池清如鏡,氣候涼爽時,居民時常聚在月池 ...

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月津港燈節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曾介宏所指導 林筠敏的 文化導向城市再生之規劃研究:以月津港燈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月津港燈節、鹽水、文化規劃、文化導向城市再生、節慶、文化觀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月津港燈節由來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月津港燈節】沒停辦!告五人助陣、83組作品展演則補充:全台民宿旅館情報網,2022年1月22日— 月津港燈節期間:2022 年1 月22 日~2 月28 日· 開幕夜時間:2022 年1 月22 日19:00 · 舉辦地點:鹽水月津港親水公園(地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月津港燈節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月津港燈節由來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

文化導向城市再生之規劃研究:以月津港燈節為例

為了解決月津港燈節由來的問題,作者林筠敏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南鹽水月津港燈節為研究對象,從文化觀光和節慶的現象出發,爬梳當代城市企圖經由節慶帶動城市再生之趨勢,並在「文化導向城市再生」的背景脈絡下,探討月津港燈節的「文化規劃」內涵。本研究以學者Smith(2009)所提出文化規劃四項原則「考量在地及多元文化」、「在地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及賦權」、「強調日常生活實務」及「具創意和體驗的方法」為理論視野,探討月津港燈節的規劃與執行現況與困境,並提出未來發展與改善建議。本研究經由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完成月津港燈節個案研究,獲得研究結論如下:(1)月津港燈節的本質與定位:月津港燈節的創辦由來和作品內涵皆可見與在地文化或日常生活之連結,以在地化角度考量的同

時也嘗試邁向國際化,而當代藝術創作和展示手法,塑造獨特的節慶氛圍和城市體驗,多元的創作題材、重視在地交流與觀眾反饋,有助於從文本和形式同時厚實月津港燈節的內涵。(2)不同社群的參與呈現:月津港燈節提高了在地認同與市民光榮感,帶動多元的自發性參與行為,然而主辦單位主導性較高,未來經由開放周邊子計畫擴大參與,並邀請在地居民研議發展共識,有助於凝聚向心力,並進一步描繪該地對於未來發展的願景。(3)月津港燈節在城市中的實踐:月津港燈節的整體營造與城市的空間特色相輔相成,對於鹽水日常生活品質的影響則是正負面皆有,現階段確實活絡鹽水部份發展,然而長遠來看仍須重視文化活動之外的基礎民生與產業發展,塑造城市特

色和打造宜居環境並行,才是文化導向城市再生的核心價值與最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