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電廠煙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林口電廠煙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日郡寫的 背水的人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消失的林口海邊紅白煙囪 - 臥底狐狸的隨手亂拍也說明:這張是我所能找到最早的一張林口舊發電廠的寫真. ( 2009年4月) 其實我隨手亂拍似乎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 經常的路過林口發電廠, 從來也沒有覺得會有 ...

中華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 楊宏宇所指導 陳厚任的 環境風場對核能電廠污染源排放之影響 -以臺北都會區為例 (2012),提出林口電廠煙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風場、工廠煙囪擴散模式(ISCST3)、輻射劑量、輻射塵擴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蘇瑛敏所指導 楊若蓁的 室內壁面垂直綠化設計景觀意象分析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室內壁面垂直綠化、造形、形態設計、意象分析、環境知覺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口電廠煙囪的解答。

最後網站ESG 焦慮年代/直擊台電海洋牧場,林口電廠溫排水養出肥美龍 ...則補充:另一方面,台電林口廠也在廠內打造大型光合反應器,透過植物光合作用,在生長過程中吸附二氧化碳的原理,試驗養殖微藻,讓微藻吸收電廠煙囪排出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口電廠煙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背水的人

為了解決林口電廠煙囪的問題,作者張日郡 這樣論述:

  臺灣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文學最受矚目的一顆新星──張日郡   以詩句反思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傾斜程度   親愛的,如何讓你跟我一同睡去   我願意用一千個好夢   換你從透徹的水裡醒來   你怎麼念這本詩集的第一個字,一聲還是四聲?   《背水的人》的創作起源於2015那年臺灣陷入缺水危機,遲來的梅雨季、不得不的階段限水、水庫水位持續下探,讓詩人開始去思考水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   「我一直納悶於人的雙重性。……我們既互相珍惜卻又同時相互傷害,我們背起彼此往前走的同時又同時背離了對方,那是什麼樣的人性呢?」   本詩集收錄56首詩作,有時傷感,偶爾激昂,相同的

是飽含水性。張日郡邊走、邊寫、邊拍,他實地踏查台灣從北到南二十條溪流,寫下對臺灣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感受,記錄在溪邊生活的人物群像,搭配一張張黑白攝影。   今夜,我要開採所有閃耀的金黃   打造成火,放進另一個   徬徨旅人的心中   使他們相信   彼岸的水嚐起來像酒──〈我要到水嚐起來像酒的地方〉   所以,你會怎麼念這本詩集的第一個字,一聲還是四聲? 本書特色   ★附詩人實地踏查二十條臺灣河流之〈步行日誌〉(QRcode)。   ★本書獲選國藝會創作補助。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水性的詩集,每首詩都是一場文明與自然的辯證,無聲控訴日益傾斜的人與自然關係。──吳晟(國民

作家、土地詩人)  

環境風場對核能電廠污染源排放之影響 -以臺北都會區為例

為了解決林口電廠煙囪的問題,作者陳厚任 這樣論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0強震,引發海嘯,沖毀福島核電廠的緊急救援設備,因反應爐裡的核燃料因餘熱無法移除,且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導致氫氣爆炸引發大量輻射物外洩,造成人員嚴重傷亡及無法估計的經濟損失。我國北部現有核能發電廠,核一電廠位於新北市石門區,離臺北市直線距離約28公里;而核二電廠位於新北萬里區,離臺北市直線距離約22公里;核一電廠與核二電廠兩電廠距離皆在30公里內。另興建中之核四電廠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距離臺北市東方,直線距離約40公里。若核一、核二及核四電廠發生和日本福島事件相當的核災,如疏散範圍達20至30公里時,對大臺北地區接近台灣1/4人口(大約700萬人口)的地

方,必須2至4小時內疏散完畢,恐將對大臺北地區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本研究嘗試應用ISCST3模式,探討臺北都會區(核一、核二及核四)核能電廠於不同季節和月份發生緊急事故時,能否及時提供輻射劑量擴散範圍及下風處環境風場對民眾危害影響之預測評估資訊,提供政府單位決策者及相關部門做為緊急應變疏散和搶救時之參考。本研究利用空氣品質模式支援中心提供之氣象資料匯入ISCST3模式。核二電廠地面及探空資料,分別以基隆地面氣象觀測站及臺北探空氣象站100年風場資料為主;另核四電廠以核四電廠能源開發處提供1980至2006平均風場資料為主,求得受體網格點之污染物擴散濃度後,再利用Surfer8程式對受體

網格點之污染濃度進行濃度平差圖繪製。研究結果顯示,核二及核四核能電廠,事故若發生於冬季,正東北季風季節,在東北季風導引下,核二電廠發生東北風向機率18.1%,核四電廠發生北及北北東風向機率分別為12.91及13.09%,導致輻射塵吹向本島內陸。核二電廠1小時後輻射塵擴散至內湖、中山、士林及基隆等地區,推估因輻射死亡劑量影響人口大約有60萬人左右,2小時後輻射塵涵蓋區域包括大安、萬華、中和、深坑、三重及五股,推估受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100萬人,3小時後輻射塵已擴散至新店、石碇、板橋、泰山、林口及新莊等地區,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人口大約180萬人;另,核四電廠1小時後輻射塵擴散至雙溪、平溪及宜蘭

頭城地區,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9萬人, 2小時後輻射塵涵蓋區域有坪林、石碇及礁溪,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人口大約17萬人,3小時後輻射塵已擴散至烏來及宜蘭縣市等區域,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人口大約30萬人。核二及核四核能電廠,事故若發生於夏季,受西南氣流影響,風向為西南風,輻射塵則吹向海面,唯受地形影響風速不強,且核二電廠風場以東北風為主,1小時後輻射塵擴散至內湖及基隆地區,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人口大約20萬人,2小時後輻射塵涵蓋瑞芳、平溪、南港及北投地區,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50萬人,3小時後輻射塵已擴散至士林、大安、蘆洲及五股,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100萬人左右;核四電廠風場受地形

影響,以南風及南南風為主,1小時後輻射塵擴散至瑞芳及雙溪,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7萬人,2小時後輻射塵涵蓋基隆、汐止及萬里地區,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15萬人,3小時後輻射塵已擴散至金山、石門、三芝及南港等地,推估輻射死亡劑量影響大約25萬人。

室內壁面垂直綠化設計景觀意象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林口電廠煙囪的問題,作者楊若蓁 這樣論述:

高密度發展都市正面臨嚴峻的熱島效應,受破壞的生態循環體系可藉由立體綠化有效增加綠化面積,減緩環境消耗與修復彌補生態,營造舒適環境品質與良好景觀,使垂直綠化日形重要且為未來趨勢。綜合前述可知,壁面垂直綠化造形是室內景觀意象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觀賞者對室內景觀環境的使用行為與知覺感受,但過往研究多從建置技術與植物效益之面向討論,故本研究以景觀意象偏好的角度切入,由「形態」觀點探討觀賞者對室內壁面垂直綠化造形之喜好感受。藉由造形、環境知覺與室內壁面垂直綠化等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獲得觀賞者對環境中形態構成感受與目前臺灣室內壁面垂直綠化案例之觀察;以及第一階段調查問卷中文獻彙整出七項造形形式原理、三項基

本形與篩選的七項代表形態;第二階段調查問卷在觀看七項代表形態與語意差異法相關文獻資料後,共同篩選合適本研究的十項情緒形容詞量尺;第三階段調查問卷由七項代表形態與十項情緒形容詞量尺,以語意差異法對室內壁面垂直綠化形態設計進行偏好程度檢測。回收調查問卷的結果以Excel次數分配分析與Windows SPSS 18的One-Way ANOVA綜合歸結,研究結果顯示偏好的形態構成以「反覆」、「比例」、「漸層」之特徵為較受偏好,且在「性別」與「背景屬性」之受測者對形態有顯著的形態偏好抉擇差異。故本研究建議在室內壁面垂直綠化的建置除考量形態知覺、構成與設計等面項外,應對觀賞者族群背景、環境屬性與空間氛圍等

面項納入建置的考量,以研擬合適觀賞者偏好之形態呈現方式,為觀賞者帶來良好視覺體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