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新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榮成新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姚萍寫的 守護寶地大作戰(二版) 和趙省偉的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上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榮成(1909) 4月虧損4868萬 - a4112也說明:榮成 (1909) 營運洗三溫暖,受大陸廢紙原料及工紙價格雙雙下降影響,加上大陸疫情緩解但消費需求未回溫,榮成5日公告,4月自結歸屬母公司稅前淨損4,868萬元,每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魯文化 和中國畫報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玉書所指導 王彥婷的 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與因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2021),提出榮成新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職場情境、社會支持、因應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博士班 陳百齡、臧國仁所指導 王彥的 媒介框架理論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華人傳播學術社群的追古溯今 (2021),提出因為有 媒介框架理論、華人傳播學術社群、生命故事研究、典範變遷/遷移的重點而找出了 榮成新聞的解答。

最後網站榮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則補充:榮成新聞. 西元年: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09, 2008. 2022/04/22, 響應世界地球日,榮成:循環科技為美好明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榮成新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守護寶地大作戰(二版)

為了解決榮成新聞的問題,作者周姚萍 這樣論述:

  ◎培養小讀者對土地及自然的關懷,增進民主素養   守護寶地就是守護自己的未來   寶弟的爸媽離婚,他隨爸爸到鄉下投靠奶奶。原本失業的爸爸在田裡找到使命與自信,成為村裡第一位從事有機種植的農夫。縣政府以增加工作機會、帶動地方繁榮為由,想徵收農田,建立科技園區。寶弟聽到這個消息,暗暗開心,他以為只要村子有工作機會,媽媽就可以不必跟著工廠遷移到大陸,他們一家也可以因此團圓。可是他的同學曉潔告訴他,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把活的土地換成死的工廠,只有少數人受惠,村裡大多數的年輕人可能被迫外流,村裡老年人也可能失去依靠……   全村人為了守護土地,聯手自力救濟,北上陳情,因此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包

含鳥友、保育團體及專家學者都出面支援,傾力相助,共同為哺育萬物的大地請命……   本書不僅主題明確,對土地與人、生物之間的關係有深刻描述,其內容還是兒童小說中少有的議題。徵地與護地兩邊的對峙,可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練習深入思考、判斷;自治小市長選舉眾多候選人的政見,可給孩子反思機會,增進民主素養。其文字幽默,用溫和的故事述說批判性的、改革性的社會運動,必能引起小讀者的興趣,並反覆思考、探究,是值得師生、親子一起閱讀、討論的好書。 本書特色   1.讓孩子初步認識永續目標   本書對土地與人、生物之間的關係有深刻描述,讓孩子能了解到,應在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下,實現共榮成長的永續家園。

  2.用溫和的故事討論、思考公民參與,增進民主素養   孩子從來都不小!用幽默的文字講述溫和的故事,從徵地與護地兩邊的對峙、自治小市長選舉眾多候選人的政見、社會改革運動等,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練習深入思考、判斷以及反思,培養公民參與的習慣,增進民主素養。 得獎紀錄   ★香港公民教育小書單入選   ★臺南兒童文學月優質本土兒童文學圖書選書 各界推薦   我曾經買過一顆簽了名的大西瓜,認識一些農地差點被政府搶去當科技園區的好農民,看著這群雙腳應該踏在濕潤泥土裡的老農民們,是如何勇敢站在總統府前又燙又硬的柏油路上抗爭,苦等「人民的頭家」回應。   我熟悉故事裡那塊寶地,也看到臺灣許多農村正

面臨著相同危機,政府與財團假經濟繁榮為名,踐踏作物與土地的價值,忽視人最根本的生命連結。臺灣的農人有智慧又勇敢,不只要面對大自然的考驗,還要對抗不公義的開發政策。這些故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孩子們必須熟悉、思考、謹記在心,這也是《守護寶地大作戰》要告訴所有小讀者的事情。   孩子們,不要只是等著長大,你們是「今日的公民」,而非「等待中的公民」,請一起關心政治,因為政治就是你我的生活,那麼等你們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成人時,就不會再讓政治為所欲為。相信在你們的努力下,十年後的臺灣,一定是一塊更美麗的寶地。——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在臺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不知有多少跟寶弟一樣,在城鄉間輾轉流離成長

的孩子,因為家庭跟不上急速滾動的時代巨輪,被迫離開都市回到農村,尋求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   如今,都市依舊日夜不停變幻風貌,只是鄉間老者已逝,田園荒蕪,當下一波時代巨浪襲來時,落海者是否還能找到汪洋中的一片救命浮板?   寶弟的故事提醒了我們,唯有腳下這片生機勃勃的大地,才是人類生命賴以所繫的最後依靠。——賴青松/志願農夫   *有注音   *適讀年齡:7〜10歲閱讀

榮成新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ni3smal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nima_ani.small.small.small/

從3/23起便讓 #蘇伊士運河 大排長龍的 #長榮海運 巨型貨輪「長賜輪」(#EverGiven),不僅用塞子之力讓各國衛星看見台灣,更成就了不少經典迷因。

這艘設籍在巴拿馬、由台灣公司向日本船東承租的論時傭船(Time Charter),由25名印度籍船員駕駛前往埃及,後交接給2名埃及方的運河領航人進行後續操作。

3/23當地時間早上7點40分,長賜號遭遇了能將樹枝瞬間吹斷的40節強風(風速達75公里/小時)伴隨著沙塵暴,在船隻疑似超速且視線不佳的情況下,長賜輪意外擱淺、打橫卡在河道中央,讓蘇伊士運河交通大打結。

連日來,在怪手開挖河堤、挖泥船協助清淤、潮汐作用與3個國家總計10艘拖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3/29將長賜輪導正,讓河道恢復暢通。

超過400艘被堵住的輪船順利大解放後,蘇伊士運河再度大排長龍、被各國貨輪擠得水洩不通,估計至少會塞上個3天左右。

美國媒體CNN甚至還製作出本起事件的行船模擬器,讓大家一起感受運河領航人當初的徬徨與無助。

➤ CNN的大排長榮模擬器這邊走:https://pse.is/3b9wxf
(我一整個瘋狂撞壁)

Ever Given, Never Forgotten.

----------------------------
本篇動畫師: #該編
----------------------------
Source: CNN, Bloomberg, 聯合新聞網

#尛眼看台灣 #大排長榮 #SuezCanal

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與因應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榮成新聞的問題,作者王彥婷 這樣論述:

臺灣引進外籍移工至今已逾30餘年,惟我國對外籍移工之關注往往僅注重表面,甚少關注其所遭受之不平等對待及霸凌等問題。面對來臺移工日益增加,應重視其相關權益並設法改善其所面臨的不平等或霸凌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透過實證調查資料,瞭解受霸凌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及因應策略之特性與分布。(2)分析受霸凌外籍移工個人特性、加害者特性、職場情境與霸凌被害及因應策略之關聯性。(3)探討被害者特性與職場情境之關聯性,進而分析外籍移工個人特性與職場情境對霸凌被害經驗、因應策略之影響。(4)根據分析結果,提供有助預防外籍移工遭受職場霸凌之防治對策與建議。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高雄地區420名外籍移工,包括印

尼籍190名(占45.2%)與越南籍230名(占54.8%);男性205名(占48.8%)與女性215名(占51.2%)。研究結果顯示: (1)外籍移工遭受之職場霸凌態樣主要以「權勢霸凌」及「言語霸凌」為主。(2)被害者人口特性方面,男性移工較女性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越南籍移工較印尼籍移工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從事農林漁牧業之移工較非從事農林漁牧業之移工易遭受職場霸凌被害。(3)加害者人口特性方面,印尼籍之加害者所造成的職場霸凌危害程度大於其他國籍之加害者;同事所造成的職場霸凌危害程度最高,其次為主管或雇主。(4) 職場霸凌、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關聯性。(5)外籍移工之國籍與其從事之職

業、職場監控力與職場社會支持皆對職場霸凌被害與負向因應策略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提供其影響因子與未來研究參考建議: (1)強化職場中社會支持可有效降低外籍移工職場霸凌被害。(2)針對不同態樣之霸凌提供有效社會支持以減緩職場霸凌被害。(3)霸凌旁觀者應發揮監督作用,即時阻止霸凌事件發生(4)識別職場霸凌易受害族群,提供有效之反應管道,避免重複被害。(5)強化易發生職場霸凌風險情境之監控,降低被害可能。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上下冊)

為了解決榮成新聞的問題,作者趙省偉 這樣論述:

本書取材於《倫敦新聞畫報》《圖片報》,共收錄300餘幅版畫及14萬字原刊報導。這批在中國權威收藏機構都難得一見的版畫,不僅填補了甲午戰爭影像在出版領域的空白,而且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歷史。《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圖像為主體內容的報紙,自1842年創刊以來,始終把圖片品質放在第一位。甲午戰爭爆發後,《倫敦新聞畫報》密切關注戰爭進展,刊登了許多在華英國官兵和外交人員的速寫、照片等影像資料。創刊於1869年的《圖片報》是《倫敦新聞畫報》強勁的競爭對手,收錄了眾多富有視覺衝擊力和藝術價值的大幅單頁和對開版畫,為全球畫報界的翹楚。 上冊 《圖片報》

002 亞洲的“比利時” 003 朝鮮戰爭之恐慌 003 遠東戰爭一觸即發 006 方外之國的所有權之爭 008 朝鮮的困境 009 中國的瘟疫 010 朝鮮的戰爭恐慌:國王的儀仗隊經過漢城街頭 012 朝鮮戰爭的可能性 012 朝鮮的現狀 013 維西上尉 014 香港瘟疫:英國士兵正在銷毀太平山疫區的垃圾 016 遠東戰爭 017 香港瘟疫:堅尼地城的玻璃工廠被改為臨時醫院,圖中是男性病房 018 朝鮮的亂局 019 被日軍擊沉的“高升”號的船長高惠悌 020 漢城之旅 023 清朝和日本劍拔弩張 024 朝鮮戰爭 025 中日對決 027 遠東戰爭 028 日本員警的舉止和規矩 030

賣破爛 032 遠東戰爭 034 寇松先生對朝鮮問題的看法 036 遠東的命運 037 英國和法國在遠東 038 遠東戰爭 039 英國駐漢城領事遇襲 039 一位傳教士被殺 040 日本海岸見聞 042 上海的防禦行動 041 遠東戰爭 044 英國遠東海軍“中國艦隊”一艘軍艦的買牛嘗試 046 一座清朝海軍訓練基地 048 “黃種人”的戰爭 049 研究長城的結構 051 清朝皇帝 052 日軍炮火的洗禮 053 英日條約 054 “高升”號運輸艦被日軍擊沉 056 遠東戰爭 058 在亞丁被扣押的日軍掃雷艦“龍田”號 059 清朝“鎮遠”號軍艦 060 皮斯·格林先生和鴛鴦 062 戰爭

063 海戰案例教學 064 中日之戰 065 遠東戰爭 067 已故的餘錫爾 068 向前推進的日軍 070 日本天皇的車輦 071 清軍撤退 072 遠東戰爭 074 清朝的耐力 075 遠東戰爭 077 日軍軍事演習 080 中日軍隊將領 082 戰事進展 084 外籍人士在清朝 085 清軍“經遠”號裝填魚雷 086 日本的戰爭速寫 089 上海舉行的“獵紙”遊戲 092 被大火焚毀的廣州花船 094 遠東戰爭 098 亞洲戰爭的最新消息 099 遠東戰爭 100 遠東戰爭 104 為軍隊洗米 106 在一次軍事偵察發生小衝突後,日軍把傷患從前線帶回營地 108 日軍繼續進軍 109

“高升”號的沉沒:英國船員正在和清軍軍官爭辯 110 “聖城”奉天東城門 111 慶祝朝鮮國王生日 112 遠東戰爭 114 “畫龍點睛” 115 在芝罘舉行的帆船比賽 117 遠東戰爭 119 清朝的未來 120 日本的戰爭速寫 124 清朝登山的遭遇 126 遠東戰爭 128 旅順港陷落 130 平壤之戰後 131 遠東戰爭 136 馬格祿船長 137 平壤作戰計畫 139 平壤戰場:席捲清軍陣地 141 日軍戰艦 146 黃海海戰 148 清軍戰艦 154 日軍的暴行 155 戰爭資源 156 遠東戰爭 157 黃海海戰 159 位於濟物浦的紅十字會醫院 161 日本戰地墓園 162

清朝皇帝的新雪橇 163 從塘沽港登船前往旅順港的清軍騎兵 164 趕赴前線的士兵經由清朝唯一的鐵路去往塘沽 165 遠東戰爭 167 清軍士兵在北京街頭操練箭術 168 打井的日本軍人 170 向漢城行軍的日軍 172 遠東戰爭 174 遠東戰爭 176 遠東戰爭 177 戰場上的情景 179 旅順港淪陷之後的景象 181 旅順港淪陷後,清軍士兵在日軍的追趕下倉皇而逃 183 遠東戰爭 183 佔領旅順港 185 勝利“蒙塵 ” 186 日本與西方諸國 188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家園林的湖面上乘坐雪橇 190 遠東戰爭 191 遠東戰爭 下冊 193 被佔領的旅順港 194 等待擺渡過白河的

清軍士兵 195 白河岸邊的清軍露營地 196 旅順港淪陷:日軍進入旅順港 197 遠東戰爭 198 日軍軍艦炮轟旅順港附近的村莊 199 戰火中的清朝 202 大山岩大將在旅順港碼頭舉行午宴 203 戰鬥結束後,日本軍官確認死者身份 204 威海衛和牛莊 204 遠東戰爭 205 為清軍搬運軍需物資的苦力 207 成群的士兵和苦力聚集在通往北京的八裡橋 208 日軍船隻在花園口卸載士兵 209 清朝之前景 210 清朝水域結冰 211 在交戰後火化死者的屍體 213 遠東戰爭 214 芝罘 216 在北京的一次皇家接見 220 東方的和平前景 221 日軍將領 224 遠東戰爭 225 威海

衛終曲 227 遠東戰爭 229 日軍的戰爭圖片 234 日本“鳥海”號軍艦在旅順港附近海域偵查 235 李鴻章奉命赴日 236 張蔭桓 237 遠東戰爭 238 本刊戰地藝術家的速寫 242 在榮成灣登陸的日軍準備進攻威海衛 243 遠東戰爭 244 日軍的風格 245 日本軍夫的點名和給養分配 246 遠東戰爭 247 李鴻章 248 在三山灣協商威海衛投降事宜 249 戰地速寫 253 李鴻章 254 北京護城河上的公共冰車和溜冰者 256 《每日圖片報》和威廉皇帝 257 奔赴戰場:一名日軍士兵向他的家人告別 258 《遠東》 261 潰敗逃散的清軍 262 日本的和平條款 263 東

京街頭一幕:日本男孩嘲弄清朝人 264 日軍士兵在廣島卸下戰馬 265 國內外新聞 268 中日和平條約 269 東京的清軍戰俘:每日散步 270 中日和平 271 日本與其他各國 272 日本的未來 272 去往東京途中的清軍戰俘 274 遠眺宜昌——長江上的一座通商口岸 275 日俄關係 276 日方射擊對清軍鐵甲艦造成的影響 277 日本虛情假意的屈服 278 在長崎舉行的天皇壽辰慶祝活動 280 國內外要聞 281 國內外要聞 282 國內外要聞 283 向威海衛進發的清軍 284 英國皇家海軍“利安得”號上的 海軍陸戰隊登陸中國臺灣 286 國內外要聞 《倫敦新聞畫報》 288 中日

夾縫中的朝鮮 290 香港鼠疫疫情 292 無題 293 朝鮮略觀 295 中日海軍對比 299 人物 300 無題 301 朝鮮概覽 304 無題 305 無題 306 朝鮮略觀:東亞戰場 309 巴夏禮爵士 311 國內外新聞 312 無題 313 清朝的戰爭手繪圖 314 從俄國到中國的沉重郵包 316 一艘清軍魚雷艇 318 朝鮮概覽 320 一位朝鮮大臣 322 國內外新聞 323 人物 324 人物 325 國內外新聞 326 無題 327 人物 328 黃海海戰 333 濟物浦和朝鮮其他港口 336 日本海軍攻擊威海衛 337 日軍進攻威海衛 338 人物 338 國內外新聞 3

39 北京城牆 341 無題 342 東亞戰爭 344 國內外新聞 345 國內外新聞 347 雜誌漫談 348 國內外新聞 349 奉天及其周邊 353 國內外新聞 354 9 月 16 日,日軍佔領朝鮮平壤 356 國內外新聞 357 人物 358 無題 359 東亞戰爭 360 無題 361 無題 362 黃海海戰結束後, 清軍巡洋艦“揚威”號的殘骸 363 無題 364 九連城的潰敗 365 無題 366 滿族人的神靈 369 東亞戰爭 371 佔領大連灣 372 清軍試圖保住他們的大炮 373 東亞戰爭 374 從外海眺望威海衛 375 奉天 377 東亞戰爭 378 濟物浦的軍醫院

380 清朝將軍和參謀投降 381 日軍在旅順港 382 日軍向牛莊進發 384 牛莊近況 386 芝罘港 388 東亞戰爭 390 我們的筆記 392 東亞戰爭 396 第二位清朝全權公使 402 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 404 進攻威海衛 405 威海衛港口——圖中的海岸線長約 5 英里 406 東亞戰爭 407 國內外新聞 408 東亞戰爭 410 臺灣島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場劃時代的災難性事件,在世界近代化變革大潮中應對遲鈍的清朝遭遇到已經近代化的日本的入侵,最終落得慘敗,用血淚詮釋了“落後就會挨打”這一真理。 1894年春夏之際,朝鮮半島爆發大規模的東

學党起義,風雲巨變,清朝政府應朝鮮李氏王朝請求派兵協助鎮壓。從明治維新以來就將對外侵略擴張定為國家快速崛起之策的日本,借機生事,自行出兵朝鮮,一步步把局勢拖入戰爭的旋渦。當年7月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25日在朝鮮西海岸襲擊中國艦船;29日攻擊屯駐在朝鮮南部的清軍;最終,8月1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此後,9月15日清軍陸軍在平壤大敗;9月17日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失敗,清朝軍制落後、武備不修、兵力薄弱等種種弊病暴露無遺。10月24日,日軍兵分兩路同時出擊:北路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直逼奉天、山海關;南路登陸遼東花園口,直取大連灣、旅順口,戰火就此燒入中國境內。面對日軍步步緊逼,毫無準備的清軍被

動應付,一敗再敗。 11月21日,號稱“遠東直布羅陀”的旅順港失陷,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旅順大屠殺。由於北洋海軍主力已提前撤往山東威海衛,日軍未能在旅順實現殲滅北洋海軍的目標。為確保1895年春天到來前掃清海上威脅,日軍於1895年1月20日在漫天大雪中跨海登陸山東榮成灣,撲向威海衛,海陸兩軍聯手圍攻北洋海軍。經歷半個多月的艱苦抵禦,身處絕境的北洋海軍在2月17日旗落劉公島。 同一時間的關外戰場上,臨時湊集出關的湘軍與關外八旗和淮軍殘部配合,試圖力挽狂瀾、收復失地,但戰力相差過於懸殊。1895年3月,在日軍的攻勢中,田莊台、牛莊等重要城鎮接連丟失,關外清軍兵團潰不成軍。 在軍事作戰已經絕

望的局面下,清朝遣使求和,派李鴻章東渡日本進行談判。中方苦苦辯爭,日方不為所動。1895年4月17日,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草簽;5月3日,在山東煙臺換約生效。此後,不甘淪亡的中國臺灣軍民自發抗敵,進行了反抗日本割占的保台鬥爭,作戰壯烈,可歌可泣。然而,軍力不濟,不幸於1895年10月失敗,沉重的戰爭大幕就此緩緩降下。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近代中國的發展進程被打斷,國際地位被顛覆,東亞的領袖位置易主,巨額財富被掠走。更為嚴重的是清朝的紙老虎形象被揭破,致使列強蜂擁而至,掀起了瓜分狂潮。這一連串山崩地陷般的災難,直接導致近代中國國運衰敗。百年後的中國人提起這段歷史,仍感錐心之痛。戰爭中清朝暴露

出的種種弊端、敗因也被引為永久的鏡鑒。 這一切,使得這場發生於19世紀末的戰爭直到21世紀仍然被中國社會高度關注。瞭解、研究甲午戰爭史,有三個主要的視角,即當時交戰的中日兩國視角,第三個是站在旁觀者立場上的其他國家視角,尤其是當時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國家。只有同時把握住這三個視角,進行對比分析和思考,才能更全面、更客觀地看清那場戰爭, 捕捉、尋獲歷史中稍縱即逝的關鍵點。趙省偉先生主編的這本《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所收錄的就是珍貴的協力廠商視角史料。 近代英國在中國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對中國事務異常關注。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朝曾一度寄希望於英國幫助調停中日關係。戰爭爆發後,

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英國政府宣佈中立,但是對戰事發展高度關注,英國國內社會對這場發生於遠東的戰爭也充滿了興趣。 當時除了官方途徑的檔案、記述外,英國報紙上有關甲午戰爭的新聞、報導同樣重要。這些資訊多是通過英國在中國的外交人員、中國政府中的英籍雇員、一些身份特殊的特約通訊員,甚至駐紮在煙臺等港口的英國海軍的中國艦隊人員而獲得,大多是有關中國戰地情況的一手資訊。這些新聞源源不斷傳回英國國內,又隨著英國媒體的公佈傳播到西方世界,構建起了西方社會對發生在遠東的戰爭的基本印象。 出現在英國報紙媒體上的甲午戰爭新聞,往往細緻入微,可以獲得很多關於戰場細節的資訊,恰好能夠彌補中國相關史料的不足。不僅

如此,從英國報紙媒體上的相關新聞中,還能感受到西方主流世界對中日兩國交戰的認識和判斷,看到英國如何看待新興的東亞強國——日本的崛起,以及古老的中華帝國的掙扎。同時,這些珍貴的資料也有助於我們從更廣闊的世界角度和近代化角度思考中日近代化及甲午戰爭和當時世界的關係。 在既往的甲午戰爭史研究中,當時世界超級大國——英國的媒體報導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但由於管道、語言等局限,大多只是做了片段、零星的瞭解和使用,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統的整理彙編。本書慧眼獨具,選擇了兩家當時世界著名的新聞畫報,即《圖片報》(The Graphic)和《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

ws),將其在1894年7月至1895 年10月間有關甲午戰爭的相關報導整體譯出,使得人們第一次系統地瞭解到當時西方媒體對甲午戰爭報導的實況。 不僅如此,《圖片報》和《倫敦新聞畫報》當時的報導大多附有印刷精美、內容信息量極大的插圖,本書也都一一加以收錄,圖文對應。這些插圖,或是根據真實的照片製版印刷,或是根據一些親歷者的速寫、口述等材料二度創作,真實度極高。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經歷的第一場存有大量影像記錄的戰爭,這使得百年後的人們仍然可以通過照片、畫面去直觀認識、考證當時的戰況。不過甲午戰爭的影像記錄,多來自日本軍方派遣的隨軍攝影師,清朝政府則缺乏系統的影像記錄。而以《圖片報》和《倫

敦新聞畫報》為代表的西方畫報上的插圖很大一部分描繪的是清軍的作戰狀況,恰好彌補了中文資料的缺憾。人們所熟悉的《鄧世昌和“致遠”艦艦員的合影》《“致遠”艦勇沖日艦》《旅順大屠殺》等著名照片和美術作品,都源於這兩份畫報,從而豐富了甲午戰爭歷史圖像庫中基於中國角度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為我們從西方找回了一段遺失的歷史,不僅為中國的甲午戰爭史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也使得研究者們能更加系統地把握西方媒體新聞和圖像史料,功莫大焉!本書的出版問世無疑是我國甲午戰爭歷史研究上的大事,將極大地促進中國關於甲午戰爭史、近代海軍史的研究和普及,讓現代的中國人更深刻地認識、思考中國近代化道路上的那場世紀磨

難。 最後謹向趙省偉先生及本書的譯者、出版者們致以由衷的敬意!   陳悅 2019年7月7日于山東威海  

媒介框架理論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華人傳播學術社群的追古溯今

為了解決榮成新聞的問題,作者王彥 這樣論述:

框架理論於1970年代跨界傳播學門,開枝散葉後所涉之媒介真實建構堪稱新聞學領域唯一哲學問題,也是少數橫跨理論和方法的特殊研究途徑,應用熱穩居國際、華人傳播研究鰲頭多年。反差巨大的是其在傳播學門的實際狀況如「房間裡的大象」,儘管初具氣象卻也因難度過高而令人滯足,一路走來同時穿越了研究繁榮之「最好的年代」和典範破碎之「最壞的年代」。具體表現在後設理論研究乏力,諸多節點迄無共識:一是框架概念的分散化;二是框架理論的混沌化;三是研究典範的破碎化;四是應用研究多且低質重複;五是重方法而輕理論。種種亂象亟待撥開迷霧。本研究是關於當代華人媒介框架研究重要學者的故事合輯,講述他們在共同的「本土化『遠山』」脈

絡之中,如何作為不同的「種樹的人」澆灌出不同形貌的「理論之樹」研究華章。針對華人媒介框架研究的九位「關鍵研究者」啟動「生命故事」研究訪談,所得經驗數據揭示,自1990年代落地至今三十年的華人媒介框架研究雖分佈不均但蔚有成就,在臺灣有黃金時代曾經輝煌,在大陸質素參差,在香港澳門未成氣候,證實了華人傳播研究的區位想像,即臺灣是中文世界傳播研究的登陸點和把關者、香港是重要中轉站但也僅限於中轉、大陸則深受社會變革與政治氣候影響。在媒介框架思想自英語學界發軔(1922-)到在華旅行(1991-)的整體敘事裡,關鍵研究者可分先驅、接力、應用三種類型,理論的接力與中轉得益於「文化中間人」。藉由「時空框架分析

」解碼出華人媒介框架研究的框架,一是「空間接力」框架在不同地區發揮不同維度作用,二是「地緣政治」框架的開放程度決定了研究分佈密度,三是「時間」框架因人而異,也隨「空間接力」框架、「地緣政治」框架而變。框架理論在華人傳播學術社群的旅行故事,正是傳播學門在世界範圍內跌宕命運的寫照。一是很多人經過,很少人停留;二是在不同國家、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與政經、地緣緊密關聯;三是不完美但很有生命力,際遇已從原先學門地位邊緣反轉至時代舞台中央。作為對話「理論的旅行」的行動研究,此媒介框架理論在華之旅個案樹立了使理論有機化、讓理論與現實連接、服務於教學的與時俱進範例,還測驗了生命故事研究工具的適用性,踐行了舒服的

學術訪問以及學術寫作是否可以兼顧「美」與「人味兒」的敘事傳播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