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菩薩戒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大正新脩大藏經 - 信行淨苑安瀾念佛會也說明:T0010 -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T0110 - 佛說三轉法輪經, T0210 - 法句經. T0011 - 尼拘陀梵志經, T0111 - 佛說相應相可經, T0211 - 法句譬喻經. T0012 - 大集法門經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法鼓山菩薩戒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

而第二篇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佛教學系 陳英善所指導 釋果興的 《梵網經》菩薩道之修道次第研究──以靈源法師之《梵網經菩薩戒》為核心 (2016),提出因為有 《梵網經》、菩薩道、修道次第、菩薩戒、靈源法師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菩薩戒2023的解答。

最後網站博愛』から読む釋宗演の言葉「道に志せ則補充:1857 4 ・ 1858 5 ・ 1859 6 ・ 1860 万延元年 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菩薩戒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菩薩戒2023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

《梵網經》菩薩道之修道次第研究──以靈源法師之《梵網經菩薩戒》為核心

為了解決法鼓山菩薩戒2023的問題,作者釋果興 這樣論述:

1965年靈源法師曾經在大覺禪寺出版《梵網經》的白話註釋,筆者近年修學天台與華嚴教觀之後,發覺此書即是敘述菩薩道之修道次第。本研究收集當代六種白話註解《梵網經》,欲比較其詮釋差異,卻發現三類完全不同面向的敘述,這三種分別是:人間倫理、解脫戒律、菩薩道次第;接著尋求《梵網經》相關學術研究時,發現只有菩薩戒的文獻,而菩薩修道次第的研究,則尚付之闕如。因為《梵網經》同時提出「菩薩戒」與「菩薩道」之次第,故此研究方向定為:《梵網經》菩薩道之修道次第研究──以靈源法師之《梵網經菩薩戒》為核心。根據筆者新校對靈源法師所著之《梵網經菩薩戒》,與《梵網經》之註疏深入比對後,發現法師是網羅諸家大師而集義,其所

參考之《梵網經》註疏,包含: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律宗、淨土宗等諸宗大師之註解。研究結果顯示,靈源法師融會諸宗思想後,其修道次第觀並無矛盾,反而能將初發心持菩薩戒者,銜接上菩薩道的修行次第,而其法門有漸次,也有圓頓法義,故此《梵網經》很有可能,成為漢傳佛教修道次第的典範。本研究除了指出菩薩戒的重點之外,更顯示出菩薩戒與修道次第的直接關聯,而且靈源法師所著之《梵網經菩薩戒》,在菩薩修道次第中,能包含人間倫理、與解脫戒律。擴大來看,由於經典的起源與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波羅蜜」有關,故如果依循漢傳佛教圓頓教的法義,則南傳、北傳佛教,或許從中可獲得融通,進而形成佛教利他的「普世倫理」,以及為現代

多元宗教對立的處境,提供一種和諧對話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