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ClarsonLeach寫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和李響的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與華麗樂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擺脫單純的娛樂性,展現高度的藝術性,使旋律成為芭蕾舞劇的靈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Mergent OnlineTM - CONCERT也說明:... 世俗、聲樂合唱、芭蕾、輕歌劇、管樂合奏、影視音樂、現代器樂、當代爵士、世界音樂、流行及搖滾、中國音樂等。從中古時期音樂到現代作曲家作品等,包羅萬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王望舒所指導 溫冠宣的 普費茲納藝術歌曲作品編號 5、作品編號 26、 作品編號 35 之研究 (2021),提出浪漫時期歌劇作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普費茲納、浪漫後期、二十世紀音樂、藝術歌曲、歌德、胡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舜文所指導 劉恩心的 柴科夫斯基作品三十七《四季》樂曲內涵與鋼琴指導之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鋼琴作品《四季》、柴科夫斯基、樂曲內涵、鋼琴指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15 1 “浪漫主义”是什么?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 YouTube則補充:第十二讲:走向古典主义时代12.1 启蒙时代的音乐品味与风格12.2 喜 歌剧 与正 歌剧 12.3 格鲁克与 歌剧 改革12.4 奏鸣曲式与键盘器乐12.5 交响曲的诞生测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浪漫時期歌劇作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作曲家群像-白遼士

為了解決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作者RobertClarsonLeach 這樣論述:

  「貝多芬在我面前開創了音樂的新世界,就如莎士比亞揭示了詩歌的新世界一樣。」──白遼士     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是從1820年到1900年,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注重主觀、崇尚理想,打破一切傳統形式,以豪放的個人情緒為主,並且強調情感表達的自由。提到浪漫樂派,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想到「德國浪漫樂派」,而極少人會聯想到「法國浪漫樂派」。在「德國浪漫樂派」中,自貝多芬從古典樂派跨越到浪漫樂派,經由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再由布拉姆斯、華格納,乃至於馬勒,如此自然相傳成為一絛壯麗巨流的現象,並沒有同樣地形成於法國,倘若「法國浪漫樂派」這個說法也能夠成立的話,那應該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白遼士。法國本身

即時產生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就是法國音樂的救世主——幻想大師白遼士。     白遼士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安定的時局裹,當時由於法國大革命的衝擊,產生了宗教分裂與無神論的興起,白遼士的父親正是一位無神論的外科醫師,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戰鬥」中渡過,因為他長年身處於天主教信仰與貴族氣質的法國樂壇,而這種環境裹不可能默認像他這樣的怪人存在。他是一位忠貞的浪漫主義追求者,這種追求浪漫主義的執著態度與毅力也轉變成他苦戰的幻想根源,但是終其一生,法國對他的作品不僅未曾關心,甚至帶有敵意;反而是德國人認同他偉大的獨創性,並加以讚揚,因此白遼士在國內並末嚐到勝利的果實,卻在國外屢放

光芒。他的音樂一直要到二十世紀才獲得世人的推崇。他生時除了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外,不被同胞所了解。     白遼士受到貝多芬主題中心觀念的影響,獨創標題音樂的固定樂思,並從帕格尼尼的超人演奏技巧中探求其運用於管弦樂中之可能性,進而以標題音樂的固定觀念創立固定樂思的手法,並運用於交響樂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國音樂自盧利、庫普蘭以及拉摩以來,經過了一個世紀,才出現白遼士。白遼士極成功地把標題巧妙地注入音樂之中,使法國浪漫音樂一舉形成,其後由法朗克、佛瑞與聖桑等延續下來,在這樣的世代接替中,我們可以肯定,白遼士對於法國浪漫樂派實在太重要了。     本書插圖豐富,將這位偉大的歐洲浪漫主義先驅的生平娓

娓道來,不論是音樂愛好者,或是研究白遼士生平和時代的專業人員,都是一本珍貴好書。

浪漫時期歌劇作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4年開始,我在東海大學與實踐大學歌劇課任教。幸運如我,遇見支持的老師與聽話的學生,可以實踐導演歌劇的夢,踏實地走在我學的專業知識路上!
  到今日2021年算起來是六年半,13個學期過去,製作了40部以上的歌劇選景演出,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Monteverdi,英國巴洛克的Purcell,古典少不了莫札特三大喜歌劇與德文兩部說唱劇"魔笛"和"後宮誘逃";浪漫的歌劇從偉伯的魔彈射手開始到寫實主義的普契尼,二十世紀的英美作品,還有進入超現實風格的歌劇風格......等等!
  在一個兼任老師的教學背後,學校通常不會給予任何課堂預算或是助教輔助,不過這些限制都在一路走來時,被訓練妥當了!教學相長阿,從語文咬字到鋼琴合作,道具布景服裝等等,當然自始至終的戲劇排練,編劇主持和寫台詞等等全不假他人之手,可能也是因為這樣跟學生要好到不行,一天到晚加練到好像生活在一起,更有師徒感;我於是想,我大概是因為這樣,愛上當一位授業者的吧!
  未來,還請多多指教!

普費茲納藝術歌曲作品編號 5、作品編號 26、 作品編號 35 之研究

為了解決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作者溫冠宣 這樣論述:

普費茲納(Hans Pfitzner, 1869-1949)是一位橫跨了浪漫後期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作曲家、指揮家、教師、文學家亦是哲學家,他一生創作了管弦樂曲、歌劇、室內樂以及一百多首的藝術歌曲。 普費茲納的歌曲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888-1909)、中期(1916-1920)、晚期 (1921-1931)。普費茲納早期的藝術歌曲深受舒曼的影響,以浪漫時期的和聲為主,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五為此時期的研究範例;中期則為浪漫到現代的過渡時期,此時期的 藝術歌曲因為加入了歌劇創作的經驗,和弦運用更自由,調性轉換更頻繁,音樂張力 更擴大,且具有管弦樂色彩,音樂風格上呈現華格納(Richar

d Wagner, 1813-1883)、馬 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與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特質,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二十六為例;晚期的藝術歌曲創作則是在抒情的歌唱旋律上加入了更 多不穩定的調性走向,以及大膽的變化半音與和弦的使用,本研究選擇以作品編號三 十五為例。 普費茲納對於文字的喜愛及他豐厚的文學造詣,反映在他對於詩文的選擇上。本研究擇選了普費茲納在三個創作時期中的三組作品,涵蓋了六位詩人,來作為分析的主要內容。普費茲納擅於將詩文的意境與感受用音符表達出來,故本研究將試圖從音樂的分析中了解普費茲納在創作

過程中風格的轉變,及他對於音樂與文字結合的理念與運用。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與華麗樂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擺脫單純的娛樂性,展現高度的藝術性,使旋律成為芭蕾舞劇的靈魂

為了解決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作者李響 這樣論述:

俄國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 民族性╳抒情性╳悲劇性的色彩充斥作品 《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鉗》 並稱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他,放棄法律,選擇音樂;   他,經歷了一場悲劇性的婚姻;   他,享受了一段如暖流般的資助;   他,最終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他是──柴可夫斯基!   ▎出身貴族,背負期待而生   ──法律系資優生,卻對音樂情有獨鍾   5歲學琴,師從名師。他對音樂極為敏銳,樂聲終日盤桓在腦中揮之不去,家人深知他的音樂天分卻仍要他走法律這條路。從聖彼得堡的「皇家法律學院」到司法部的部長祕書……他最終選擇辭職,投向音樂學院的懷抱!   ▎結識

「俄國五人組」,開啟創作生涯   ──管弦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   26歲的他任職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經五人組之一的巴拉基列夫建議,他在29歲時創作了這首家喻戶曉的悲劇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是標題音樂,採用奏鳴曲式作成。以「勞倫斯神父」、「宿仇」、「愛情」為象徵性主題,由序奏部,以單簧管與低音管奏出勞倫斯神父莊重且有讚美詩風格的旋律。第一主題描述兩家族互相仇恨,在街頭爭鬥的情景,以弦樂器與管樂器表現出兩家族短兵相接的情景。第二主題以英國管與中提琴代表男女主角美麗又哀怨的愛情。   ▎一個如不斷折磨他的噩夢;一個像溫暖安全的避風港   ──生命中的兩個女人:米露可娃與

梅克夫人   一個橫衝莽撞的女學生,突然地闖進了他的世界。她來勢洶洶,瘋狂地示愛,因不忍心傷害一顆年輕、單純的心,他答應與她結婚,但他內心始終不情願,結果他果然後悔不已,甚至企圖自殺……而梅克夫人帶給他無限的支持與依靠,她是他的恩人與資助者,也是他一生的知己,長達13年的書信往來,信件多達一千兩百封,她慷慨地提供了他一年六千盧布的贊助!她成就了他的音樂創作事業,也成為他人生中一道溫暖的光!     ▎《天鵝湖》、《睡美人》 和 《胡桃鉗》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   •《天鵝湖》   於1876年完成,隔年在莫斯科首次公演,但首演反響平平,經過皮提帕等人的修改,於1895年大獲成功

,成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芭蕾舞劇。全劇對場景的抒寫、對故事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角色性格與內心的刻劃入微,具有浪漫與強烈的抒情性。作者將故事與音樂緊密融合,對芭蕾舞劇進行重大改革,成為歷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睡美人》   在1889年完成,隔年首演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全劇改編自法國童話《林中睡美人》,充滿歡快綺麗、繽紛的色彩和明快優雅的旋律,這是一部結合了音樂、舞蹈與劇情的芭蕾舞劇。   •《胡桃鉗》   於1892年作成,改編自《胡桃鉗與老鼠王》,首演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全劇組曲共有八首。一開始是輕快靈動的「小序曲」;接著是六首「個性音樂」,包括了第一幕中活潑明快的進行曲,以

及第二幕中優美溫婉的糖梅仙子舞曲、節奏快而激烈的俄羅斯舞曲、咖啡(神祕幽靜的阿拉伯舞曲)、茶(溫文優雅的中國舞曲)和明亮愉快的蘆笛舞曲;最後是熱鬧綺麗的花之圓舞曲。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柴可夫斯基的故事與重要作品。透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緩緩道出他的一生,編者在文中貼心地為讀者說明關於歌劇、奏鳴曲等一些大眾較不甚熟悉的樂曲名稱,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也藉由本書使讀者認識這位留下許多經典作品的音樂家。

柴科夫斯基作品三十七《四季》樂曲內涵與鋼琴指導之探究

為了解決浪漫時期歌劇作品的問題,作者劉恩心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俄國音樂家Tchaikovsky作品三十七《四季》的樂曲內涵與鋼琴指導。研究者邀請三位具相關專業之研究參與者,並以自編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待答問題除論題所揭,尚包含相關演奏及教學經驗。所獲結論如下:一、 演奏者個人求學與演出經驗、生活上的體會,及各種藝術文學的閱歷等,均有助於彈奏的呈現與詮釋。二、 彈奏上的選曲,可依場合的不同選擇各具特色的曲目,例如在比賽中挑選演奏節奏性較強,炫技的月份。三、 教學者可以提供主題式練習或是利用選曲的方式給予學生彈奏作品《四季》。四、 作品《四季》具有精緻細膩的內涵,雖為鋼琴作品,但具備管弦樂聲響配置的效果。五、 作品《四季》所搭配的

詩詞展現了俄國在地的風土民情、自然氣候等,輔以作品更具體的想像,更能貼近Tchaikovsky原有的創作及詮釋。六、 作品《四季》的獨特性在於以不同角度來論,會有不一樣的觀點:以季節與生活來論,《四季》為容易理解且貼近日常的音樂作品之一;以不同的時空地域差異性來論,彈奏《四季》須具備深厚的藝術素養,較能貼近作曲家的創作想法。七、 作品《四季》的曲式與創作背景為最基礎的知識,但不應僅限於此,應拓展至理解每個樂句裡的意義、文學作品的擴充閱讀,相近年代的音樂作品聆賞等亦不可或缺。八、 作品《四季》的彈奏要領中,學生需具備聆聽、分辨音色的能力,以及相當程度的彈奏技巧。九、 作品《四季》的音樂詮

釋包括對於俄國的文學、生活習俗、作曲家創作的風格意義等須有深厚的了解。在閱歷有限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來聯想,可以幫助詮釋更切合作品本身。依據前述結論,研究者就作品《四季》之演奏者、指導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