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曲智鑛寫的 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和好品格 和DenisePope的 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中_數學_比與比例式_正比與反比 - 學習吧也說明:翻轉學習影片描述:【講師】林國源【講師簡介】 花蓮縣 玉里國中校長 、花蓮縣教育網路中心主任。在接觸到翻轉學習的概念後,林校長便開始錄製數學影片,期望藉由這樣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 黃秀霜所指導 鄭琮潾的 新住民學生參與補救教學看法之訪談研究 (2021),提出玉里國中校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住民學生、補救教學、訪談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正芬所指導 李國源的 兩位輕度自閉症大專生對挫折經驗因應之歷程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輕度自閉症大專生、挫折經驗、因應、重要他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玉里國中校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玉中學子團隊策略好棒棒自學奏效會考成績光彩耀眼則補充:玉里國中 余采玲校長表示:學生在玉中三年學習期間,透過多元活動,增進孩子探索多元能力的動機,培養孩子能主動學習的態度,堅持為自己投資的信念,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玉里國中校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和好品格

為了解決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作者曲智鑛 這樣論述:

決定人生成就的是EQ不只是IQ!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堅實穩定的力量 孩子們的翻譯蒟蒻,「光頭老師」曲智鑛,無私分享品格力與情商教養寶典 孩子是改變社會的種子,當父母和老師替種子施肥(給他們愛和支持),協助他們除草(排除環境上的困難),這粒種子就有機會在未來萌芽! 擁有教育和心理學專業背景的體制外教師曲智鑛, 以十餘年和孩子密切互動的經驗, 分享如何在生活中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培養他們的自信、自尊和恆毅力,以及良好的社會技巧和品格力。            ※                 ※                 ※ 孩子都在煩惱些什麼呢? 學習問題?跟同儕的互動?自我認知

低下?缺乏自律? 很多父母師長想關心孩子卻不得其門而入,光頭老師曲智鑛卻能看似輕鬆地解決這些孩子的問題,包括特殊兒都能一路跟隨他的教導成長。 究竟光頭老師用了什麼魔法讓孩子對他言聽計從? 原因無他,他自己小時候就是經常闖禍的孩子,總被貼上「過動」的標籤,所以他能真正體會到孩子的困擾與家有問題兒家長的想法。 在本書中,本身有過動特質,學生從6歲到30歲都有的光頭老師,針對父母師長最困擾的情商與品格力教養,傾囊相授他從理論與實務中淬煉出來的教養心法,讓父母和師長能與孩子輕鬆互動,透過陪伴與引導讓每個孩子擁有高情商和好品格,不僅能和自己、和同儕和平共存,也能不論外在環境如何,都優游自在。 【專

文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方新舟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吳思華  前教育部長、政大科智所院教授 姜義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 張輝誠  學思達創始人 葉丙成  實驗教育無界塾、線上學習平台PaGamO創辦人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吳佑佑  宇寧身心科診所醫師 吳明柱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林國源  花蓮縣玉里國中校長 胡心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施信源  新北市龍埔國小老師 陳良枝  博幼基金會執行長 陳品皓  治療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清圳  雲林縣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長 鄭漢文  臺東縣桃源國小校長 劉宥彤  永齡基金會

執行長 藍偉瑩  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玉里國中校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教育及文化、內政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一、邀請教育部部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列席報告「原住民族教育政策」,並備質詢。二、併案審查委員林正二等24人擬具「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及委員孔文吉等34人擬具「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二十五條條文修正草案」案。
--------------------------------------------------------------------------------------------------------------------------
口頭質詢─
▶原住民族語的學習要有強烈的誘因,考試的誘因可以讓家長協助小孩學習母語,但12年國教過程中,升高中就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但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缺乏誘因,從2006年開始的族語學習政策恐因此瓦解,面臨嚴重的文化流失問題。
▶教育部可積極推廣族語的名字,提升原住民的尊嚴感及認同感。
▶棒球是台灣國球,三級棒球一個環節的不能少,但花蓮玉里三民國中的一位原住民專業的棒球教練不僅領22k薪水,這三個月還面臨沒有薪水的狀態,變成校長要自己跟民間募款,讓各界協助教練領鐘點費,可能連基本工資都沒有。教育部審查進度應加快,讓原住民專業的體育教練有最基本的保障,但這只是短期性的就業方案,後續如選手離開職棒後的就業很重要,體育署必須建立制度。

新住民學生參與補救教學看法之訪談研究

為了解決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作者鄭琮潾 這樣論述:

新住民學生參與補救教學看法之訪談研究學生:鄭琮潾 指導教授:黃秀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學生參與補救教學之看法,以瞭解臺南市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在原班級與家中學習狀況、新住民學生對補救教學實施現況及內容之看法以及新住民學生對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看法;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五名參與補救教學的臺南市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的訪談問題,逐一進行一對一訪談。 本研究結論如下:一、 新住民學生家中學習資源雖較為缺乏,但家長仍極為重視孩童的

學習。二、 新住民學生學習動機高且積極提問。三、 目前補救教學課程內容多以國語及數學為主,有滿足新住民學生需求。四、 補救教學課程時數以及班級管理能適學生需求而調整。五、 補救教學對於新住民學生有正面之幫助,並願意再度參與補救教學。本論文文末,依據研究結論對學校單位、補救教學教師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幾項建議。關鍵字:新住民學生,補救教學、訪談研究

學習超載世代:史丹佛研究團隊教你用對策略,培育健康成功的孩子

為了解決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作者DenisePope 這樣論述:

  在步調愈來愈快的世界,一束勇敢直諫的理性之聲   成立超過15年的史丹佛「挑戰成功」團隊,完整呈現證據本位的校園變革歷程;   一套已影響超過上百所學校、全球近80萬親師生與教職員的教育實證策略。   為何稍加調整學校課表作息,學生反而學得深、學得好?   針對不同階段孩子,如何拿捏家庭作業的質與量?   為什麼降低期中期末考重要性,納入更多變通性評量,好處多多?   延後中學生上課時間,為什麼反而有助於青少年學習?   若孩子在校時間愈來愈長,如何同步提升投入度,讓他們感受到支持與信賴?   瀰漫著高速、高壓的文化,與過分強調等級與分數的氛圍,   正阻礙教育界的健全發展,也逐步

啃食、傷害孩子身心。   面對孩子與家長「學這麼多,有什麼用」的吶喊,   面對老師與學校「學生能力,為何不見提升」的無奈,   長期追蹤教育變革歷程,成立已15年的史丹佛「挑戰成功」教育專案團隊,   如今已影響超過上百所學校,與全球近八十萬學生、教師、教職員與家長。   從嚴謹研究與實務變革經驗出發,探究有助於學生學習與身心平衡的策略,   傳授如何打造親師生三贏、家校同心合作的穩固校園。   史丹佛「挑戰成功」團隊主張:   —體檢孩子所處環境的「壓力樹」,避免「慢性毒性壓力」持續瀰漫,降低讓學生感到緊張、憂慮、疏離的負面因子。   —確保每個孩子,每天一定都要有PDF時間:「玩樂

時間(Playtime)」「休息時間(Downtime)」以及「家庭時間(Family time)」,這是讓他們在生理、心理和學業上都能良好發展的必備條件。   —逐步建構「長時段或改良式長時段課表」,或至少讓傳統課表與改良式課表雙軌並行,以因應傳統固定時間課表的缺失。研究顯示:一套有彈性的日程表,將有助於深度探索與學習,利大於弊。   —大部分研究顯示,不管孩子的社經地位與處境如何,接受專題式學習(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課程的學生,在標準化測驗的表現並不遜色,在高階思考技巧上也有更好表現。   —多數研究已肯定中學延後上學的效益。從主張「睡好覺、做大夢

」的「睡眠大使」,到規劃「延後上學時間」,彈性上下學措施讓學生的學習成效更佳。   —學校與孩子一起練習正念、冥想、瑜珈,與各種呼吸、靜心技巧,可提升學生健康與幸福感,培養韌性,助長關懷氛圍。   —教師透過「影舞日」練習,真正聆聽並感受到「校園使用者」心聲,是試圖進行校園變革不可或缺的基礎功。   從他山之石,回頭省視孩子所處環境,究竟是幫助學習的助力,還是阻力?   打造適合孩子的學習堡壘,這次,就讓史丹佛「挑戰成功」專案團隊為你獻策。 本書特色   從研究出發挑戰迷思:家庭作業愈多愈好?彈性上學時間不可行?學生怎樣學才學得更好?從上百份扎實的研究出發,教育團隊提出幫助學校彈性調整

,也更利於孩子學習的務實解方。   史丹佛教育團隊把脈:自2003年成立至今,由史丹佛教育學者領軍的團隊,十餘年研究與實務推展經驗,不藏私傾囊相授。   呈現家與校合作範例:面對親師難以溝通的結構性挑戰,教育顧問團隊提供多份親師生溝通信件範例、活動示範說明、自我檢視表格,協助親師生三方相互了解,促成共識與深度合作   忠實描繪轉型歷程:超過10所學校曾歷經的轉型歷程,分享變革期間的措施與方法,以實際行動呼應對孩子學習更有效的研究結果。   系統化改善學校體質:透過具備「SPACE」架構的學生作息、專題與問題式學習、真實與變通性評量、建立關懷氛圍,並重視宣導與教育」的五大層面,打造適宜孩

子的學習基地。 名人推薦   趨勢觀察家、國高中校長、學界教授、師培推手、親職作家……讚譽推薦!   徐建國(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   楊世瑞(台北市北一女校長)   林國源(花蓮縣立玉里國中校長)   陳勇延(台中市興大附中校長)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曾世杰(國立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弱勢教育研究者)   陳佩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傳播委員會委員)   藍偉瑩(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彭菊仙(親職教養作家彭菊仙)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約翰・迪喬亞(John J. DeGioia),喬治城大學校長   琳達・達令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史丹佛大學杜可孟(Charles E. Ducommun)講座教育學教授   家長、教師及行政人員都關切孩子的壓力過載與中輟問題,要解決卻不知從何著手。這就是為什麼『挑戰成功』專案如此迫切。它從研究出發,以扎實的基本原則,建立了學校變革的典範。想要打造更優質的學校及更光明的未來,本書是最佳起點。——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學校與老師

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這麼重要的問題,在台灣卻幾乎無研究可尋。為什麼? 因為,在台灣這是碰不得的黑盒子。2017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想在例行的全國學力測驗裡加一份問卷,詢問學生對老師教學的意見,此事立刻因受到強力反彈而胎死腹中。   也因為如此,怎樣才是有效能的老師?怎樣才是有效能的學校?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該怎麼做?台灣從來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可供參考。而這本譯筆流暢的書正好補足了這個缺口。它夠具體,不打高空,談的是課表安排、學生作弊、家庭作業、創新教學、評量改革與校園的關懷氛圍這樣務實的課題。它不但講理論,也有真實的案例;不但講教室裡的有效教學,也強調學校的領導與管理。最重要的,它是好看書,我

躺在沙發上,翻著翻著就看完了,強力推薦給想造成改變的教育夥伴。——曾世杰,國立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弱勢教育研究者   與很多教育改革書籍不同,這本書一開始不談如何拯救學業成就、如何改變教學方法,而是以「學生作弊」破題,接著提出課表安排與家庭作業的用意與價值。這些問題看似微小、行之有年或因無解而沒人在乎,而作者群卻據此反映出學生對學習缺少熱情、不投入以及恐懼的心理狀態。   健康的身心是學習的根基。仔細檢視各種研究成果,本書一一回應目前學校的運作,包括高中一窩蜂提出的大學先修課程(AP),到底對誰有助益?另透過影舞者,老師跟著學生一天一起作息,卻沒有一位老師受得了,恰恰反映教學現場「以學生

為中心」只是口號的樣貌。   書裡提出學校的實際做法,還包括史丹佛教育學院「課程設計」課堂,是一本由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學院教師,都可以參考的教育改革專業書籍。——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牽繫人才培育的教育體系,自一九八○年代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各國在教育創新、學校轉型、課程改革、教學活化和行動學習上,無不奮力尋求有效的系統轉型。   《學習超載世代》的學校轉型經驗,為教育工作者帶來希望。書中的學校經驗,提供了突破框架、見樹又見林的槓桿策略,產生有效的變革效果。這些「挑戰成功」的學校,一方面可以縱向連結學校願景目標,另一方面又能在橫向打通組織分工與日常運作慣性。   

例如,課表時間的彈性安排與改良,親師生達成家庭作業學習意義上的共同理解,教師願意跳脫短線操作的考試檢驗,轉以素養評量深化學生學習遷移能力。此外,支持學校核心技術改革的學校領導與文化,也扮演了重要的火車頭,在理想與現實的動態張力中,嘗試走出一條通往未來學習的大道。——陳佩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看到這麼一本書真是又驚又喜!內容引用了許多研究,來說明學校教育為什麼需要改變,而這些的改變都是有理論與科學支持的。   書中談改革,第一個就是調整上課時間與作息。我在每次演講都會提及,現今青少年的睡眠時數實在過少,導致不利於專注學習與自律,在調整後確實可在學習意願與態度上有很大的進步。另一

是高中生延後上學提案,在台灣也多次被提及,但最後都因疏於溝通與不知如何因應而不了了之。這部份書中不僅談了方法,也談到這些改變可以有什麼樣的因應與變通方式,讓有心改革的人可以有很好的借鏡。   書中的理論與經驗實在太有用了,對於有心改進國高中教育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是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值得大力推薦。——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傳播委員會委員   教育變革常常都是由上而下,學校或教師被要求因應政策辦理各項計畫,甚至在課程中不斷為政策而政策。現今教育現場的困境不僅發生在學生身上,更普遍存在於教師、家長與學校之中。   正如同本書所說,過

去鮮少在課程改革或學校發展階段,就有讓教師或學生有參與的機會;但當發展與執行課程的教師,無法掌握學校願景的發展脈絡、無法理解每個課程在實踐學生圖像的定位時,往往只會讓學校內所有人變得更忙碌,卻無法發展並累積學生實力。   本書所說的現象,不僅存在於美國,更存在世界各地學校中。我們所面臨的教育困境是全球性的,書中所提及的政策、制度(含時間安排)、課程(含作業與評量)等,都應當掌握「以終為始」原則來實踐,回到教育本質,少就是多,這是教育變革成功的關鍵。透過書中實例,能提供學校變革與實踐的參考。——藍偉瑩,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近年來,隨著社會與教育環境丕變,以及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等

科技迅速發展,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深切感受到,現今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經難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教育改革已經迫在眉睫!然而教育改革的落地實踐,卻一直邁不開腳步。很高興《親子天下》在此時出版了這樣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史丹佛研究團隊,將證據本位的研究,兼顧現場脈絡地實踐出來,成功推動變革,並且獲得很好的成果。這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做法,在實務上我們有哪些證據本位的研究?現場的脈絡又是如何?兩者之間如何動態有機地結合?(詳見第9章),我們都可以在書中看到非常鮮明務實的案例。   另外一個讓人很佩服的,是史丹佛研究團隊在「學習者中心」理念上的堅持與實踐。書中提到的SPACE架構,非但方方面面提

出一個兼顧素養導向與全人教育的學校圖像,更展現推動教育改革所具備的系統思維,個人獲益匪淺。   闔上稿件,不禁想起成功大學資訊所莊坤達教授,曾在臉書上發表的一篇文章(https://goo.gl/FVZNYZ),文中提到他赴日參訪聽取簡報時,日方對預期成效的評估相較於台灣「平實」許多,但卻能真正做出來;無獨有偶,在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史丹佛研究團隊在推動學校改革的務實做法。   台灣長期受美、日文化影響很深,而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脈絡中,也不乏務實的調性。如果在學校內外的脈絡,我們都能以正向務實的態度捲起袖子,相信會創造許許多多的改變,也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身教。——林國源,花蓮縣立玉里國

中校長     這是一本專業濃度不低的書,沒有學校實務經驗者,恐怕體會程度不一。這本書值得稱道的地方是,所提的建議都是史丹佛大學挑戰成功團隊綜合他們和學校合作過程的實證研究,所萃取出來的最佳實務。和純粹的個案經驗分享有點不同,因為是透過較為廣泛的研究,而非單一學校的例子,所以歸納的最佳實務更有參照價值。   但本書研究的案例來自美國,和台灣國情、學制、考招方案略有出入,讀者在參採時宜有所斟酌。其實上,作者在本書開頭也提到了,沒有一個全體適用的方案,各個學校有其特殊性,建議各校應該依循學校脈絡,徵詢各方面關係人的意見,找出最適合自己學校的最佳解。這也是近幾年教育部的優質化輔助方案採行的輔導策略

:增能陪伴。而非直接告訴學校答案,因為根本沒有一體適用的解答,只有接學校地氣萌芽的根苗,才有永續茁壯的可能。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學校經營者閱讀的好書。如果能和學校夥伴關係人共讀,就書中所提的SPACE架構,佐入學校的真實情境,相信能激發出更精采的智慧火花。——陳勇延,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挑戰成功」專案融滙了學校實務研究,提出教育人員和家長立即可用、具體的工具和策略。本書是學校領導人、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寶貴資源,能幫助他們設計學習型社區,讓每個學生找到歸屬感、目的感及學習動機,培養現在及未來成功所需要的技能。——琳達・達令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

,史丹佛大學杜可孟(Charles E. Ducommun)講座教育學教授   這本「挑戰成功」專案領導者的書,提供詳盡而平衡的觀點,探索中小學的學生、家長、教育者和行政人員面對的結構挑戰。作者提出的獨特策略,一方面能讓學生成長茁壯,另一方面能為學校量身訂做最有效的方案。這是一本珍貴的手冊,能指引有志人士,深入理解成功學習環境的許多複雜面向。——約翰・迪喬亞(John J. DeGioia),喬治城大學校長

兩位輕度自閉症大專生對挫折經驗因應之歷程探究

為了解決玉里國中校長的問題,作者李國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二位輕度自閉症大專生,作為參與研究對象,主要探究輕度自閉症大專生在過往不同求學階段所感知到挫折經驗的因應歷程。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取向,以整體-內容為資料蒐集方法,敘寫二位研究參與者及其重要他人進行回溯與敘說之故事,並同時參酌相關文件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兩位輕度自閉症者對過往經驗重述的表現方式或不同階段的情境感受雖不盡相同,但又可見相似之處;他們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在看待兩位輕度自閉症者皆有各自不同的觀點但也提供了相似的支持。綜合分析結果,在成長階段主要的挫折經驗與意義包括:1.雖具超常學習力,卻帶來認同感危機;2.面對排擠與霸凌,最常使用忍字訣;

3.面對和事物有關議題,通常先解決心情;面對和人有關議題,則多選擇放棄;4.投入興趣,讓好心情覆蓋難過後,才又有動力面對;5.挫敗與動力,追根究底都是因為在意;6.期望被認同;7.計畫執行力的順序僵化與計畫內容單一貧乏常是挫折來源卻又不易改變。在重要他人的觀點與支持方面,較一致的發現為:1.家長多採取「不一味設框架,不急著改變孩子」、「不給『對錯』的道理,『勘忍』才是護己生存之道」、「誰都決定不了誰是朋友,但能扶持互助就該點滴感恩在心」三項觀點;2.除家長外,給予二位研究參與者支持與深刻影響的重要他人,包括「宗教輔導法師」、「軍訓教官」、「資源教室輔導員」三種角色。他們雖非專業輔導人員,但過程

中發揮了「扶倒」與「福禱」的作用。最後研究者進行反思,並對教育實務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