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笛指法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直笛指法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婷芝寫的 愛的高音直笛曲集(樂譜版) 和林姿均的 歡樂小笛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直笛譜歌曲下載 - 班網輕鬆架也說明:「班網輕鬆架」服務提供全國各教育單位教師建立班級網頁使用,一位教師只要申請一個網站便可永久使用,界面操作簡單,設定彈性,功能豐富,沒有廣告,所有教學資料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恩友文化 和麥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方銘健所指導 黃麗雅的 國小三到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樂理分析研究 (2020),提出直笛指法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與人文、樂理、新課程標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 陳怡君所指導 周億琳的 周億琳兩場長笛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報告 (2020),提出因為有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查爾斯•湯姆林森•葛利菲斯、賽西莉‧夏米娜德、上林裕子、約翰•魯特、皮耶•松貢、喬治•安奈斯可、克里斯托弗•卡連安多的重點而找出了 直笛指法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標準版【大家都來吹直笛】高音直笛0上冊(附CD) - 大陸書店則補充:「大提琴名曲集」系列樂譜長期獲選為「中國文化大學推廣部音樂檢定考試」指定曲目。 希望本有聲樂譜能為弦樂器的學習帶來最大的樂趣與效用,也期待您對本樂譜賜予批評指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直笛指法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的高音直笛曲集(樂譜版)

為了解決直笛指法譜的問題,作者曾婷芝 這樣論述:

以國民樂器直笛,簡單吹奏出感動人心的優美旋律,輕鬆走進音樂的世界。   ◎充滿愛與溫暖的直笛曲集,10童謠曲集、6首古典樂曲集、9首讚美詩歌曲集,適合初學者或已具備音樂基礎者演奏的曲目。   ◎以放大直笛指法圖示對應於樂譜下方,指法清楚、閱譜清晰,配合耳熟能響的旋律,使小小朋友與爺爺奶奶都能輕鬆學習與入門!   ◎本書附獨家精彩吹奏教學影片頻道,並持續更新中。   直笛——「高音直笛」可說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國民樂器,也是多數人在學齡期第一種啟蒙樂器,其淳樸、典雅、優美且純淨的聲音,受到當代大眾的喜愛,並被推廣至兒童及青少年的學校音樂教育,由於直笛的入門門檻與成本較低,演奏技巧相較於其它種

樂器較為簡單直接,在世界各國常成為學習音樂的入門樂器。      然而高音直笛雖相當普及,但針對高音直笛所編著的樂譜曲集卻不多見,因此這本曲集編輯了多首童謠、古典樂曲與詩歌,將其音域移至適合高音直笛吹奏的調性,並在樂譜中同步標示「高音直笛指法」,方便讀者參照,以降低吹奏的難度,使人人都能簡單上手!   耳熟能響的旋律、適合居家吹奏、親子同樂,小小朋友與爺爺奶奶,都能輕鬆地在遊戲中學習與入門! 只要動動手指、順順呼吸,便能透過直笛旋律創造親子交流、家居同樂音樂環境。   註:本書中所使用的指法,皆為「英式直笛」的系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www.pressstore.com.tw/fre

ereading/9789869926904.pdf    

直笛指法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iang0424/
上面是粉絲專頁
奕翔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ang0424/

魔女の宅急便-「魯修的口信」

很久沒有練習複管陶笛了,因為前幾個月我的複管陶笛被偷走了(泣....
過了幾個月還是沒有尋回,因此只好買新的了。

複管陶笛算是我演奏的樂器裡面比較不熟的樂器。
跟單管不同的是,三管複管陶笛的音域可以達到2個八度半,嚴格來說的話,不含泛音,3管陶笛的音域比薩克斯風、雙簧管還要多。
並且也有完整的半音列指法,算是樂器界的後起之秀呢。

跟這支複管陶笛磨合的還不錯,於是今天就選了-魔女宅急便裡面非常輕快的-「魯修的口信」 分享給大家,這一次也附上了動態樂譜,除了陶笛以外,也可以使用高音直笛來演奏哦。

希望大家會喜歡。

國小三到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樂理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直笛指法譜的問題,作者黃麗雅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主題為「國小三到六年級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樂理分析研究」運用比較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進行教科書康軒、翰林、南一版本之間的樂理內容差異性。分成四大類別,第一類音樂記號(含術語)、第二類 音高(唱名、音名)、第三類節奏、第四類樂器演奏。再與新課程標準的認譜與樂器演奏內容做比較,瞭解藝術與人文教科書領域音樂教材課本實際使用情形。分析結果各版本編排的次序以及注重的類別不同。康軒版本著重節奏和課後練習的學習單,翰林版本重點在音高和聲及直笛指法,課程的安排次序,重點提示清楚又具豐富性。南一注重音樂記號。教材的選取應以學生為主體對象,依年齡循序漸進加入各式多元元素,引導學習熱情,永續學習。記憶性、

背誦性的樂理知識經過內化呈現出可理解、多元化的教材,藉本研究的統整分析,結合設計更活潑、更有新意的課程,樂理教學的目的,在幫助了解音樂及增進音樂的學習,通常學習樂理是為能看懂音樂的語言,詮釋出作曲者內心真正要表達的樂曲想法與聲音。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音樂教育單位之參考。關鍵詞:藝術與人文、樂理、新課程標準 

歡樂小笛手

為了解決直笛指法譜的問題,作者林姿均 這樣論述:

  直笛是除了鋼琴之外,許多學齡兒童第一個接觸的樂器。它很輕巧、很好攜帶,可以輕鬆吹出單旋律,是很多小朋友在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的樂器。《歡樂小笛手》希望能夠延續直笛帶給孩子的快樂氛圍,用手繪插圖的方式帶領孩子認識各種樂理知識,並特別編寫了一首手指謠讓孩子更容易記住指法手勢。     為了幫助孩子能更快速讀譜,《歡樂小笛手》收錄的曲譜都有加上簡譜標示,這些簡譜標示都採「固定調」表示,可以幫助讀譜比較吃力的孩子理解五線譜所代表的音。     將樂理知識搭配圖片解說、將指法手勢用動物聯想的方式來輔助記憶,「樂理」不要成為孩子學習音樂道路上的一顆絆腳石,而是能讓孩子真正理解這些複雜的

樂理知識後,在看譜、演奏上都能事半功倍。     《歡樂小笛手》收錄了兒歌、民謠、古典小品、流行歌曲與動畫歌曲,適合初學者自學,也適合老師使用作為團體課教材。十六課的內容都學習完畢後,書本的最後還有很多首補充歌曲可以自由挑選吹奏喔! 本書特色   .本書符合教育部高音直笛課程標準   .適合初學者自學,也可作為個別、團體課程教材   .首創「指法手指謠」,簡單易懂,為學習增添樂趣   .收錄兒歌、民謠、古典小品及動畫、流行歌曲  

周億琳兩場長笛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報告

為了解決直笛指法譜的問題,作者周億琳 這樣論述:

長笛最初如同其他笛類,例如中國笛、直笛,是木製且只有按孔,沒有按鍵,在音準上有較大的問題,到了十八世紀開始加上了音鍵,讓長笛的音域大增。其最重要的改良是十九世紀的貝姆式長笛,使用金屬材質,改善長笛音量不大,指法繁瑣等問題。隨著長笛的改良,專門寫給長笛的曲目也日益趨多,不同樂派及音樂風格的樂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第一場音樂會有四首曲目,由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降E大調奏鳴曲揭開音樂會的序幕。巴赫的音樂裡頭,留給演奏家很大的空間發揮,如裝飾音的運用,巴赫的樂譜線條簡單但在和聲織度上有著深層的不平凡。第二首是美國作曲家葛利菲斯 (Charles

Tomlinson Griffes, 1884~1920) 的詩篇,此曲融合德國浪漫樂派、印象派及東方主義的風格,在樂曲中有七聲音階及調性音階的互相搭配,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第三首是夏米娜德 (Cécile Louise Stéphanie Chaminade, 1857~1944) 的小協奏曲,受巴黎高等音樂學院 (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委託創作,是首“單樂章”形式樂曲,雖然只有一個樂章,但也具有協奏曲的特性。下半場的曲目是上林裕子 (Yuko Uebayashi, 1975~ )

的奏鳴曲,是第一場音樂會年代離現今最近的曲目。在上林的訪談中,本首創作本質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音樂”,此曲包含四個樂章的曲目,曲長將近半小時,同時考驗兩位演奏者的體力還有默契。在樂曲裡,除了長笛時常變換音色營造氛圍外,也時常轉換速度,時而靜止,時而流動。在掌握速度上筆者認為較為困難。第二場音樂會從英國作曲家約翰•魯特 (John Rutter, 1945~ ) 的古風組曲 (Suite Antique) 開啟序幕,組曲中有著充滿溫柔、感性、優美的旋律外還有輕鬆愉悅的舞曲,組曲一共有六首樂曲,由三個慢板及三個快板交替而成,第一次聽到這首樂曲時,最吸引筆者的是第五首香頌(Chanson),一開始由

鋼琴當導奏引領長笛進入夢幻世界般,充滿著優美的長旋律線。第二首是法國作曲家皮耶•松貢 (Pierre Sancan, 1916~2008) 所創作的小奏鳴曲 (Sonatine),在這首樂曲中,開頭模糊的調性使其聽起來帶有印象派的風格,彷彿帶著朦朧美的一幅畫。第三首由羅馬尼亞作曲家喬治•安奈斯可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如歌似的以及急板 (Cantabile et Presto) 開啟下半場,此曲中充滿著溫暖、寬厚的低音及優美的旋律線條。來到了音樂會的尾聲,由美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弗•卡連安多 (Christopher Caliendo, 1959 ~ )創作的《鬼

故事奏鳴曲》 (The Ghost Sonata),特別獻給艾咪•波特 (Amy Porter)。此奏鳴曲總共有三個樂章,靈感分別來自於十九世紀三位美國作家的短篇故事。第一樂章作曲家給了一個小標題:瘋狂的狂歡節 (the madness of carnival),充滿著節奏感。第二樂章是個充滿詭譎及變化拍的樂章,讓人猜不透等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第三樂章,融合了第一樂章的華麗及第二樂章詭異的音樂元素,在曲子的最後由弱小的ppp做結尾,暗示著故事的結束。此曲除了節奏感要強烈外,也需要有良好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