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和是枝裕和的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親筆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群口相聲短劇劇本3 人也說明:2012 2 关于建党100周年的最新相声剧本《歌唱共产党》 09月16日. ... 群口相聲劇本短篇, 好笑的群口相聲劇本【群口相聲劇本3人】的網路資訊大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字畝文化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林尚義所指導 張瀞文的 電影《鳥人》之「後設表現」分析 (2016),提出相聲劇本2人短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鳥人、雷蒙德·卡佛、後設、理查弘彼、戲中戲、自覺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曾永義所指導 林均珈的 《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紅樓夢、戲曲、俗曲、說唱藝術、曲藝、浸染、互涉、明清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解答。

最後網站专题:校园相声剧本2人短篇 - 写写帮文库則補充:写写帮文库校园相声剧本2人短篇相关文章专题,为你介绍校园相声剧本2人短篇相关 ... 1 -道德小品校园相声剧《文理不分家》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台下最有文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相聲劇本2人短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為了解決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打開書頁,來一趟古代社會自由行,走進古代劇場來追劇。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宋元戲曲,改寫為每篇三千字短篇故事,刻劃宋元時候的社會民風、人性與人情。     ★擺脫拗口文言文,來追宋元雜劇。原來雜劇這麼多采多姿:   ◎〈宦門子弟錯立身〉:男主角完顏壽馬是個愛唱戲的公子,與小戲班女主角擦出愛的火花,他決定做「拒絕聯考的小子」,不顧科考、功名,跟著戲班跑江湖,每天可以「團練」唱個過癮。原來古人也可以這麼熱情的活著!   ◎〈感天動地竇娥冤〉:反映社會對弱勢、對女性的壓迫。如何翻轉弱勢處境,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處理的社會議題。   ◎〈迷青瑣倩女離魂〉:倩女為了陪伴心上人進京趕考,竟然靈魂

出竅,展現古代女子勇敢追愛、奔放的一面!     ★各篇篇後均附【走進雜劇的勾欄瓦舍】單元,提供背景知識小補充。   本書特色     早安!經典  適合中小學晨讀   ★高手精心改寫,文字典雅簡潔、具現代感。   ★特殊語詞或內容,製作隨頁附註,掃除閱讀障礙,增進理解。   ★篇後均附閱讀補充單元,提供背景知識補充、關鍵句雙語學習。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字大好讀,難字加注音。   ★文圖並茂,全彩插圖,圖多生動。   ★做為國中國文-元代文學的先備閱讀。   閱讀專家 樂讀推薦     林文寶∣ 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游珮芸∣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陳幸蕙∣ 作家   王淑芬∣ 作家   林世仁∣ 作家   張嘉驊∣ 作家   謝鴻文∣ 兒童戲劇工作者、作家   好評推薦     ◎王淑芬︰別再說「看戲是傻子」了!捧讀經典好戲,加上與現代接軌的解說;看好戲,養智慧,才不傻呢。   ◎林世仁︰美文名家+戲劇名家=古典戲劇變好看囉!    ◎謝鴻文︰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更遠的中國宋、元戲曲,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在白話又不失古典文學韻味的再現中,折射的思想如日光煦然可親。

電影《鳥人》之「後設表現」分析

為了解決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作者張瀞文 這樣論述:

電影《鳥人》(Birdman: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是2014年由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執導、監製和共同編劇的電影。本片2014年10月在美國上映,2015年1月中旬於台灣上映,並在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獲頒「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電影的發展在商業機制的運作下,已成為最被廣泛關注、參與的藝術類別,是最大眾化的娛樂休閒活動。這項從戲劇脫胎而出的新形式綜合藝術,包含了戲劇、文學、攝影、音樂、美術等藝術內涵,但回歸到其根本依然是

「故事」,其最大的價值依然是故事裡的主題,以及編導者透過這個主題所欲傳達的訊息。 本論文選擇電影《鳥人》為研究對象,為親歷其引起觀眾興趣、激發感情,到啟動觀眾理性思考、喚起自覺意識過程途徑,筆者擬從後設戲劇/劇場理論觀點切入,聚焦電影《鳥人》之「後設表現」,尤其著墨於貫串電影中、改編自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同名舞台劇,此「戲中戲」與正片既交疊又平行演出,全為貫穿全片的靈魂、統一全片主旨。除了分析電影《鳥人》的後設表現、使用後設手法的創作動機,以拼繪出電影《鳥人》故事主題,以及編導者寄寓其中欲傳達吾人的思想、意識、理念之外,筆者也預期透過本研究能提供

讀者:一、不同的觀影/觀戲角度,產生新的視野;二、在聲光視像的刺激之外,回到戲劇藝術的內涵,提昇欣賞興味;三、發掘戲劇主題意識途徑,尋見謀合的價值,在共鳴中獲得最終的滿足。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親筆簽名版)

為了解決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作者是枝裕和 這樣論述: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回顧三十年創作之路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花樣年華、空氣人形攝影李屏賓專業推薦以影像溫和直視社會殘酷,透過捕捉日常瞬間呈現普世價值的是枝裕和,自從1995年以《幻之光》出道、驚艷國際影壇以來,有人將他視為小津安二郎的傳人;有人稱他是日本的侯孝賢;有人讚譽他是日本電影新浪潮的大師、中生代最重要的獨立導演;但他卻自況是,自成一派的電視製作人之電影導演:

「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顯然跟那些以電影為母語的正統創作人不同,而是有著電視腔的『「自成一派」』。」相繼推出膾炙人口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橫山家之味》《海街日記》《比海還深》等電影之後,全球影評人、媒體、影迷們,無不以各種視角詮釋是枝裕和的作品,有人迷戀他電影裡關於家的日常;有人探究他平淡故事背後的深層叩問;有人解讀他獨樹一格的電影美學、敘事風格,以及創作思維;大家都好奇他的追問與思索從何而來,為何能在緩步進行的故事裡蘊藏如此深重而豐富的內涵。◆電影並非從自己的內在產生,而是經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誕生的走著拍著一晃近三十年,這一次,敏銳而纖細的是枝裕和,決定現身定格在讀者面前,以一貫的溫柔,娓娓

道出這些歲月以來「拍片時思考的事」:◎幻之光把電視劇本電影化/資金觸礁怎麼拍/向筱山紀信討救兵/三百張分鏡圖先行的困境/沒有戰略別上影展戰鬥◎下一站,天國!完妝拍攝的影像有一種「自然成形」的東西/回憶對一個人來說究竟算什麼/如何拍出「自我表現的慾望」◎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先入為主的偏見被現實給推翻的快感/個人的死和公共的死/對話創造出獨白◎這麼…遠,那麼近DISTANCE犯罪就像我們生存的社會之膿/自己心中那種青澀的理想主義/不是每個被害者遺族都在詛咒加害者/即興式寫不出來的人的藉口/現場的自由度還是作品的自由度◎花之武士拍攝沒有英雄的古裝劇/單口相聲描述的是逃避的那一方/是「志朝」還是「談

志」/發現沒有意義但豐富的生◎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外人無法窺知的富足關係/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用漸層的灰色記述世界/以冷硬派手法引發想像力/借鏡肯.洛區/無關乎道格瑪,屬於自我的真實性◎橫山家之味面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早於角色的兩大故事設定/日文片名《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的由來/向田邦子家庭劇教我的事/過程的不自由反讓人物更加立體/家是「無法取代但很麻煩」的存在◎空氣人形空虛在與人接觸後得到解放/讓對象「凝視和被人看見」的道具/空虛是可能性的主題/是image還是hommage◎我的意外爸爸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觀察演員的雙重性/在自己腳邊挖洞的劇本創作/讓演員現場導戲的意外

收穫/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合作/用轉動的感覺詮釋時間◎海街日記見面瞬間就感受到「鈴在這裡」/四姊妹和老家房子是電影的主角/四個季節和三場葬禮/以鈴的視野擴展確認整體架構(從無到有)/《小婦人》的凝視遠方與《麥秋》的無常世界觀……◆透過自己的作品探討現在的電影創作,進行一場發自內心的採訪報導是枝裕和除了分享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如何相中最年輕的坎城影帝柳樂優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出現的真正契機源自哪裡?裴斗娜是被誰說動接演空氣娃娃的?《人魚公主》《綠野仙蹤》和吉野弘的詩怎麼會跑到《空氣人形》裡?為什麼非阿部寬、樹木希林不可?拍攝《橫山家之味》

前重看了誰的作品?完美的自然光裡為什麼還要補上人工光?《比海還深》是我對家庭倫理劇的最高敬意……以及他遊走世界各大影展的觀察、對紀錄片的定義、電視帶給他的養分、如父般崇敬的製作人、給未來拍片人的建議,甚至暢談如何籌措資金、票房分帳方法和底片/數位的選擇與保存等等。這部花了八年時間構想,以文字、手稿、劇照組合而成的類自傳,不只是是枝裕和近三十年的創作全紀錄,也是日本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已躍升為國際級導演的他卻謙沖的說:「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百年歷史長河裡的一顆小水滴。」 作者簡介是枝裕和作者簡介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日本最重要

的電影導演之一,1962年出生於東京,原本夢想成為小說家。1978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公司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工作,後來接觸到侯孝賢的電影,更堅定他往拍電影這條路走去。2016年獲得第八回伊丹十三賞,該獎項意於鼓勵日本國內各領域活躍的創作者,評選的考量重點是「有趣」、「令人出其不意」、「普羅大眾都能領略」。早期拍攝的紀錄片多關注社會議題,充滿人文主義色彩。他拍日本第一個公開現身的愛滋病患(《愛之八月天》,1994年)、因醫療失誤導致無法擁有任何新記憶的人(《當記憶失去了》,1996年)、福利政策削減導致兩名戰爭遺孤相繼自殺(1991《然而……〜福利

消失的時代〜》)……,他對社會正義的執著,深受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肯‧洛區和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的影響。是枝裕和高中時就是宮本輝的書迷,拍劇情片也是他最想做的事,因此在電視製作人的邀請下,於1995年首次執導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這部探討女性如何從生離死別陰影中重生的故事,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也開啟了是枝裕和劇情片的創作之途。第二部處理人死後若能選擇,哪一段生前記憶值得帶入永生的《下一站,天國!》(1998年),獲得世界各國很高的評價,在三十個國家、全美兩百家戲院上映,以日本獨立製作的電影來說,賣座實屬異數。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直探生死、記憶等幽深的議題,在

如以沙林毒氣事件為主幹的《這麼……遠,那麼近》(2001年)、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年)都可窺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當時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此片是他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劇作成熟的標誌。直到2008年拍攝《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才將拍片焦點轉換到日常生活。紀念母親、反映自身經驗的家庭倫理劇《橫山家之味》,透露出死去的人並沒有真正離開。除獲得東京影展最佳導演藍帶獎外,在海外也頗獲好評。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來到創作生涯的高峰期,七年之中拍了五部長片及一部日劇,穩定

的質量讓他成為日本電影的標竿人物。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第62屆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因描述官能性愛情與奇想新境界廣受讚揚。2010年於NHK播出的「奇幻文豪怪談」系列中發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說改拍的《之後的日子》。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得59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2012年自編自導與剪接首部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富士電視)。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榮獲201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15年電影《海街日記》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

得第39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燈光獎。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大人。2016年拍攝《比海還深》,描繪那些長大後無法成為小時候想成為理想模樣的大人們,一直徘徊遊走在現實與夢想的掙扎邊緣,難以靠近幸福生活的困頓。這部片子有許多是枝裕和童年對父親隱藏的情感。拍完此片後他暫時放下家庭式故事,嘗試拍攝法庭懸疑劇《第三次謀殺》,預計2017年秋天在日本上映。相關著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譯者簡介張秋明譯者簡介張秋明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譯有《父親的道歉信》、《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家守綺譚》、《旅行的力量》等書。繪者簡介王志弘裝幀/設計王志弘│書系主編、設計│台灣

平面設計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1975 年生於台北,1995 年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畢業。2000 年成立個人工作室,承接包含出版、藝術、築、電影、音樂等領域各式平面設計專案。2008 與2012 年,先後與出版社合作設立Insight、Source 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荒木經惟、佐藤卓、橫尾忠則、中平卓馬、大竹伸朗與川久保玲等相關之作品。作品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 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 出版美術賞,東京TDC 入選。著有《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如結語般的前言第1章 用分鏡圖拍的處女作《幻之光》 (1995)《下一站,天國》 (1998)第2章 青春期、挫折《地球ZIG ZIG》 (1989)《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1991)《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紀錄》(1991)第3章 演出與「作假」《支撐繁榮的時代——被歧視部落實錄》(1992)《想成為日本人……》(1992)《心像素描~人們心中的宮澤賢治》(1993)《愛之八月天》(1994)《紀錄片的定義》(1995)第4章 非黑,非白《這麼……遠,那麼近》(2001)《忘卻》(2005)《花之武士》(2006)第

5章 面對失親如何存活《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橫山家之味》(2008)《祝你平安:Cocco的無盡之旅》(2008)《空氣人形》(2009)第6章 遊走世界各大影展第7章 源自電視的電視論《或許只在那時~電視對「我」而言是什麼?~》(2008)《錯在每個人都是荻本欽一》(2010)第8章 電視劇能做到的事及其限度《之後的日子後日》(2010)《Going My Home》(2012)第9章 做為大廚《奇蹟》(2011)《我的意外爸爸》(2013)《海街日記》(2015)《比海還深》(2016)終章給將要「拍片」的人結語 連鎖 《橫山家之味》 面對母親過

世的療傷止痛作業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但故事設定於一九六九年,內容更偏自傳性。我小學時住在破舊木造的雜院,家裡有癡呆的爺爺、父親成天賭博、母親打工維持家計,當時正好流行石田亞由美唱的(橫濱藍色燈影)。平常在家幾乎不太顯露存在感的父親,因為颱風將至,忙著將屋頂綁上繩子固定避免被掀飛、幫所有窗戶覆蓋上鐵皮等。劇本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一天。 可是被安田製作人說「這種故事是

你六十歲才要拍的,沒有必要急於現在吧」,只好先拍《花之武士》。 製作《花之武士》期間,母親住進醫院,我只能利用拍攝和剪輯的空檔去看她。可是她在二〇〇五年電影完成前夕過世了。對我是很大的衝擊,就算不是自傳,我有種不趕緊拍下母親的故事就無法前進的感覺。 母親從病倒到過世將近兩年時間,日常生活中有慢慢走向死亡的人,對於精神的打擊很大。住院當初,因為做過醫療相關的紀錄片,自以為具有相當的知識和人脈,相信靠著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母親恢復健康,自信只要換家更好的醫院,認真做復健,出院後就能回家正常生活吧。結果實際上卻什麼忙也幫不上。 母親很擔心我的未來。儘管《下一站,天國!》得到好評,我也稍微有了一點知名度

,但母親還是一直很擔心電影這行飯無法維生。她看過《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則因為在完成前過世而沒能過目。我曾將參加坎城影展時的相關報章貼在病房牆上,但我想她應該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吧。 我應該還能做些什麼吧?至少讓她看過《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會更安心吧?如果能晚半年才病倒……。我的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我將這句話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開始寫劇本。

《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

為了解決相聲劇本2人短篇的問題,作者林均珈 這樣論述:

《紅樓夢》一書在清代多次遭到查禁,卻也深受文人的喜愛,經《紅樓夢》抄本與印本之流傳、續書戲曲與俗曲之改編等歷程,尤其是各時代的紅迷作家不拘一格的再創作,使得《紅樓夢》小說廣為流傳。從歷史的軌跡,可以看出《紅樓夢》小說與清代「《紅樓夢》戲曲」、「《紅樓夢》俗曲」之間具有相互浸染、共存共榮之關係。 清代「《紅樓夢》戲曲」的劇種分類,可分成短劇、南雜劇、傳奇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三:其一,體製規律,含關目、曲、白、事、定場詩、下場詩等;其二,排場,含關目布置、腳色運用、聯套搭配等;其三,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詞曲系曲牌體,講究曲牌、宮調與套式;一是

借鑑前人詩篇,劇作家採取襲用前人詩篇成句、增損前人詩篇字面、化用前人詩篇句意,以及檃括前人詩篇篇章等技巧。 清代「《紅樓夢》俗曲」的曲種分類,可分為鼓詞類(含子弟書)、彈詞類(含彈詞開篇)、雜曲類(含時調小曲、岔曲)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二:首先,體製規律,這些俗曲可看作是短篇韻文詩歌。彈詞開篇、時調小曲和岔曲的結構,除﹝湖廣調﹞《補雀裘》,重頭共有七段,每段一韻,有換韻外,其餘作品大多僅有一段。至於子弟書的結構,若是情節簡單則大多只一回如《椿齡畫薔》,若是故事複雜則往往分成若干回如《露淚緣》共十三回。其次,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敘事詩;一是音樂體式

,含詩讚系板腔體、詞曲系曲牌體兩種。 本論文所探討清代「《紅樓夢》戲曲」(共十一種)以及清代「《紅樓夢》俗曲」(共六十六種),在藝術特徵方面,包含:構成體製規律、凸顯人物形象、講究吐字行腔、兼重聲情詞情等四方面。在價值方面有四,包括:第一,小說故事傳播之價值,含直接根據小說而改編、間接從其他文學作品之互涉而產生等兩種方式;第二,群眾文化提昇之價值,含紅樓文化之融匯、人物形象之型變、政教審美之激盪、人情事理之評論等四個方面;第三,敘事模式轉變之價值,含限知性主體視角、全知性客體視角等兩種面向;第四,再創作借鑑之價值,含崑曲之再創作、敘事詩之再創作等兩個方面。在各式各樣腔調劇種以及說唱藝術敷

演《紅樓夢》故事的推波助瀾之下,使得《紅樓夢》小說之散播更為迅速,最後達到竹枝詞中所謂「閒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情況。清代「紅樓夢戲曲」與「《紅樓夢》俗曲」,不僅對小說的普及具有顯著貢獻,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戲曲史以及中國藝術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