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紀錄片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聞海寫的 存在的 Existent 和柯宗明的 陳澄波密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也說明:書名: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270577,頁數:240,出版社:遠流,作者: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林木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陳儒修所指導 邱慧怡的 《Home Run 回家》紀錄片創作論述 (2021),提出紀錄片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醫療、醫病關係、Home Run回家、超高齡社會、紀錄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佩甄所指導 吳東翰的 現代、生態與性別的原初想像:當代台灣文學中的「野性」 (2021),提出因為有 野性、野蠻、酷兒、生態批評、性別政治、知識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紀錄片台灣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客家悅讀節邀大家免費看電影則補充:... 紀錄片播映活動,精選兩部紀錄片,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免費觀賞,一睹美濃最真實的面孔。 首場將播映《阿力伯的菸田》,由長年在客庄紀錄與耕耘的記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紀錄片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存在的 Existent

為了解決紀錄片台灣的問題,作者聞海 這樣論述:

  《存在的》攝影集的靈感,來自作者過去二十年拍攝紀錄片的歷程。用來拼貼素材的照片,多是平時拍攝,也有些是影片中的劇照。作者將它們組合、拼貼,形成一個內在邏輯,並寫下文字故事呼應,也為過去影片留下來的遺痕,做為逝去時光的追憶。最後,並將圖像噴繪到水彩紙上,邀請香港藝術家曾永曦合作,請他在原圖像上的再創作,打通了具象與抽象之間一條隱秘的通道,使作品更有意味。

紀錄片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全世界平均每五分鐘有一隻穿山甲被捕殺,是地球上盜獵最嚴重的哺乳類動物。
節目團隊跟著國際知名穿山甲研究員孫敬閔博士攀爬險壁,追蹤穿山甲媽媽的生命歷程,並挖掘死亡穿山甲的巢穴,努力挖出死亡真相。五十年內,台灣從穿山甲的獵殺王國,翻轉為保育王國,經多年復育,台灣穿山甲的族群數量逆勢成長,野外族群密度高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穿山甲的最後堡壘。

《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第三集【台灣穿山甲】,本周日8/22晚間八點,請您鎖定東森51頻道。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地球的孤兒 #台灣的精靈 #穿山甲 #自然科學紀實節目 #白心儀

《Home Run 回家》紀錄片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紀錄片台灣的問題,作者邱慧怡 這樣論述:

台灣是高齡社會推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位有1位是65歲老人,近年開始有醫護人員改變看診的模式,願意親自從診間走到病人家裡,讓行動不變的老人或失能者不用千辛萬苦的到醫院就醫。本片《Home Run回家》即紀錄居家醫療團隊與病人的真實互動,透過鏡頭紀錄在家醫療的點點滴滴與新型態的醫病關係,期待在高齡社會的醫療需求下,看見不同以往的新醫療模式與生命觀點。《Home Run回家》主要紀錄對象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前總院長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柯明中兩位醫師和兩位病人的故事,本論文詳細論述創作動機、理念及製作歷程,透過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和傅柯的「醫學凝視」重要理論基礎,進行居家醫療

新的醫療模式與醫病關係的轉變探討,並研究分析相關紀錄片作品;其次在製作階段,詳實紀錄前期企畫、拍攝期和後製期的計畫歷程與反思,最終透過影片公開放映,獲取回饋建議,以做為後續相關創作的重要參考。

陳澄波密碼

為了解決紀錄片台灣的問題,作者柯宗明 這樣論述:

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作品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   為什麼畫作上的簽名不見了?   為什麼畫家的作品中總留有大片空地?   為什麼空地上總有渺小卻生動鮮活的人群?   為什麼畫家筆下常出現不合理的光影與雙重視角?     本書籍由一椿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   兩條以日治時期與解嚴前夕為背景、彼此對照牽引的時空軸線,   逐步挖掘出埋藏在台灣美術家陳澄波畫作中的懸疑謎團。   進而追索出他經歷清末、日治、戰後三個時期的動盪身世,   以及橫跨台灣嘉義、日本東京、中國上海三地的曲折際遇。     隨著推理的過程,謎底逐一揭開,歷史拼圖接近完成,   陳澄

波一生的狂熱、迷惘、無奈與傷痛,彷彿才在昨日,   當時代澎湃激湧的藝術文化思潮,糾葛複雜的國族認同難題,更是歷歷在目……     《陳澄波密碼》藉由對陳澄波藝術與生命軌跡的描摩,   以及對小說中穿梭來去的楊三郎、潘玉良、呂赫若、楊逵等文藝青年身影的勾勒,   建構出有血有肉,有真摯情感亦有想像投射的台灣歷史小說新面貌!   本書特色   ★小說版、映象化的日治時期美術發展史。   ★結合藝術主題與推理手法的新形態台灣歷史小說。   ★時空跳接交錯,展現讓人身歷其境的電影畫面感。   ★特別附錄:「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彩頁專輯,收錄小說相關之陳澄波重要畫作,生平與創作紀要,照片、書信與

文物等珍貴圖像。   專文導讀   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名家推薦   小  野(作家、編劇)   平  路(作家)   吳念真(作家、導演)   宋澤萊(作家)   李敏勇(詩人)   范銘如(政大台文所特聘教授)   陳栢青(作家)   ──傾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家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歷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才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了畫家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

了台灣歷史在時代轉折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台灣歷史小說書寫,做了強悍有力的預告。」──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台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歷史,特別是藝術史緊密聯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啟了補足的契機。……《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只是藝術家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啟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陳澄波密碼》對於時代感與個人感的比例拿捏極為巧妙,藉由探索陳澄波,帶出同時代所有重要的畫家。並試圖證明台灣美術圈對社會的關懷與影響,為美術史開啟了一個新的想像空間。……《陳澄波密碼》是

以修復陳澄波畫作而展開的政治歷史推理小說,兼融地景、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的介紹,並以此描述台灣歷史中身分「選擇」的困境與文化衝突。無論創作理念或人性糾纏都有深度,甚至讓人想到現狀。」──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決審評語摘錄  

現代、生態與性別的原初想像:當代台灣文學中的「野性」

為了解決紀錄片台灣的問題,作者吳東翰 這樣論述:

「野性」等一系列詞組在歷史中各個論述場域被賦予不同內涵。從過去的「野蠻」他者到當代的「野性」復振,皆觸及了殖民、生態與性別等多重權力關係的交集。面對現代性的浩劫,當前「回歸『野性』」的政治策略,看似具有抵抗效能,但卻走在「特殊主義」與「陽性中心」的陷阱邊緣。本研究一方面透過系譜學方法追溯這個詞組在當代台灣文學中占據的重要位置,一方面透過文本的細讀與多重詮釋,發展酷兒化的野性認識論。本研究認為野性在歷史中被偶然地建構,它不具備固定普遍的本質。為此,我以三組對象「女性」、「同志/酷兒」和「生態」討論。本研究發現野性的三種重要內涵:反認同、反幸福與反健全,並強調環境與邊緣族群的互生關係。本研究的批

判性分析觸及浪漫化與時間性的命題,而不論是在人物形象或是敘事手法上,單一的「原初」皆被解構。我討論的文本以四本具代表性的台灣小說:聶華苓《桑青與桃紅》(1976)、白先勇《孽子》(1983)、邱妙津《鱷魚手記》(1994)和吳明益《複眼人》(2011)為中心。除作品外,周邊評論和批評也共同打造了「野性」論述的在地特殊系譜。本研究在野性的意象之外,發展「再野」的觀看視角和認識框架,它並不冀望回歸前現代。當「酷兒」一詞漸失效力,「野性」展現持續抵抗理性邏輯秩序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