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佳璇寫的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和米果的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客運優惠] 2022年5大優惠搭巴士更省錢! 國光/統聯/和欣/阿羅哈 ...也說明:雖然客運在票價上比高鐵便宜、時間也不慢,所以也成為許多小資族的往來台北、高雄、台中、台南之間的交通首選,那有什麼客運優惠呢?本文整理5大優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啟動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陳貺怡、賴瑛瑛所指導 陳曉春的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2021),提出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基督新教藝術、符號學、論述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蔡明諺所指導 陳柏宇的 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1952-2019) (2019),提出因為有 民族主義、部編本、教科書、黨化教育、意識型態、迴避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搭北捷賞花走步道解鎖城市裡的療癒系美拍聖地則補充: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1號 捷運:捷運「大安森林站」 ... 爬滿柔軟枝條的「烏拉拉」玫瑰花牆與拱門,把握時間到士林官邸欣賞嬌豔的玫瑰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為了解決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作者吳佳璇 這樣論述:

  徒步台灣的念頭,在心裡蟄伏已久。   「騎車不是比較快?」門診護理師見我看診空檔常常掛在谷歌地圖上,忍不住提問。──吳佳璇   二○二○,新冠病毒大流行,世界移動暫停,台灣各地擠滿出不了國的人。經過蒸騰的夏日,徒步台灣的念頭又倏然出現。於是浪人醫師吳佳璇,脫下了醫師袍,來到行政院旁的十字路口,省道0公里,這裡是徒步壯遊的起點。其實出發前一晚,都還沒拿定主意,該走西岸還是東岸……只知道這趟旅程,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   從台一線省道0公里的車流湧動,走到恆春的國境之南   橫跨一年半的接力徒步,總長500公里   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穿越了四季、風土與歷史

  一步步走成了我們腳底下的台灣        ↓徒步說書人↓   三井倉庫、樂生療養院、新竹動物園、新港社、秋茂園、和美默園、鹿港龍山寺   三秀園、西螺大橋、北港朝天宮、國聖燈塔、逍遙園、池上一郎文庫、「獅頭社戰役」現場   風土人情、古蹟景點,一路漫談台灣歷史   ↓走路的人↓   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從閒散輕裝,走到上癮重症   這裡沒有刻苦的徒步雞湯,但有結伴同行的人情百味   ↑未完待續↑   ...一路向北...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陳耀昌(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斯卡羅》原著作者)   傅裕惠(第九屆國藝會董事、劇場工作者與渴望走路的都市人)   小歐(四國遍

路同好會主持人、作家)   \沿路推薦/   木下諄一•作家│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康文炳•資深編輯人│張景森•政務委員│ 陳錦煌•醫師、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黃崇凱•小說家│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有劍有肝膽」。她別出心裁設計了一個「徒步、接力、深度」新模式,「全島而非環島」的新概念。――陳耀昌   我其實是會把她這一路向南、一路走入台灣的行動,視為一個最誠懇和最具企圖心的「環島行為藝術計畫」。――傅裕惠   與其說是一本台灣徒步遊記,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模型,一種實踐哲學,更是一種走路體質的最佳範例。――小歐

從生產到邏輯: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建構與方法

為了解決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作者陳曉春 這樣論述:

基督新教的藝術相對於傳統基督宗教藝術發生了範式轉移,這意味著它並非不存在,只是存在與認知的模式發生轉變,本研究的目的便在於認識和建構此種模式及其邏輯與生產的意涵。具體可歸爲三組問題:一、何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二、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的方法與方法論爲何?三、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生產的意涵爲何?研究理論與方法論則根基於符號學、論述分析、創作實踐與展覽策劃,以及藝術家、藝術客體、詮釋者、研究者等幾組面向的互動關聯。並以安力·給怒、馮君藍、林珮淳等三位藝術家及其創作實踐,台灣基督藝術協會與台灣好主意藝術協會所舉辦的若干場展覽,以及「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與「偶像?榜樣?」展

覽為具體案例。研究認爲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實踐與内容,從符號表層來看並非一定要直接具有台灣、基督教的某種元素或屬性,實際上,它並無具體的規限,只是從創作實踐作爲討論取徑時,有幾點值得注意。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定義/界定或生產,不能僅以一種簡化的統一方式加以概括,而是動態、且非一次性的,其中關鍵影響因素是來自超越符號表層的符號意指、以及外在於藝術客體的論述分析,尤其是具有某種基督教範疇的權威群體、機構或場域又屬核心因素。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意涵的生產部分與它的實踐和内容、以及建構有所重疊,它會因不同詮釋者/策展人、以及不同類型的展覽而不同。其中,「靈性」力量部分是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式論述分析所提供

理論視野較少涉及的,本研究關於這部分的論述,從某些層面可以作爲此理論視野的補充。台灣當代基督教藝術的生產固然有其基本的元素組構與邏輯,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它有固定的路徑,反而是要在具體的時空場域中,詮釋者邏輯自洽、有信服力的隨時經營。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

為了解決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作者米果 這樣論述:

台南可以吃可以玩,可以發懶可以散步,台南可以是一種鄉愁──   不管是在台南住了三代以上的家族,或是在台南出生成長而後移居他鄉,還是嫁到台南,在台南工作,在台南當兵,在台南讀書,或短暫住過幾年,或男朋友女朋友恰好是台南人,或某一年之後就在台南租屋買屋入籍,對這些廣義的台南人或台南周邊人口來說,一年之內起碼要被諮詢好幾次:台南哪裡好玩?哪裡好吃?   其實隨便搪塞一本旅遊導覽或雜誌資訊誌也行,  可是這樣輕率簡直對不起台南各寺各廟的眾神明,  三言兩語或兩天一夜就要把台南以All You Can Eat的模式推銷出去,隱約還是感覺不夠誠意……   每次到台南都是幸福的,就像本書作者米果一樣:  

我們窩在高中常去的「迦南」吃冰吃鍋燒麵,或去「莉莉」吃水果盤,去「沙卡里巴」吃鱔魚麵,去中正路喝「雙全」紅茶,去以前常常買參考書的博愛路南一書局跟信用文具店,有時候也去書店文具店對面喝老牌楊桃湯。   每次要離開台南、回台北前的心情都是鬱悶的:  想起自己又要重新回到那個曬內衣內褲一整個禮拜也還留著濕氣淚漬的城市,剎那間,好想蹲下來大哭一場。   除了吃喝遊逛台南之外,在本書中,米果細細溫暖地寫下了她對台南的鄉愁,陪讀者一起看見──  老台南城好美:蕃仔火會社的城外舊時光、東門地下道與軍訓裙不相干的青春逆襲……  老台南人好酷:旗袍姨嬤月牙白、老台南人的生意脾氣、那些高中老師教我的事……  台

南食物真有味:屬於炒米粉的魔幻時刻、夠義氣的虱目魚、夠誠意的太陽城紅豆牛奶霜……   文學耆老葉石濤曾說: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如果你也喜歡台南,那麼,就像米果說的: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作者簡介 米果   台南出身。曾經是產物保險核保人,財經雜誌編輯,短暫的網路媒體從業員。   曾榮獲府城文學獎小說類首獎、書寫府城散文類二獎、皇冠百萬小說獎決選入圍、時報文學獎小說類評審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類二獎。   已出版《慾望街右轉》《極地天堂》《只想一個人,不行嗎?》《朝顏時光》等十餘本書   個人部落格:【私.生活意見】 blog.roodo.com/

chensumi  Facebook:【米果大會堂】www.facebook.com/mimikoteam 00【自序: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第一部【記憶倒轉……南都夜曲】1-1【台南女兒的歲月鄉愁】 第二部【台南.城內城外.我的家】2-1【眷村出生的非眷村小孩】2-2【青年路紡織廠童年】2-3【東門城內的長巷歲月】2-4【蕃仔火會社的城外舊時光】2-5【東門城外之三王爺與蔣總統】2-6【東門地下道與軍訓裙不相干的青春逆襲】2-7【我是這樣的台南小孩】 第三部【台南.人】3-1【逆光發酵的府城熱情】3-2【阿公】3-3【惜物惜情的念舊基因】3-4【行李箱的人生滋味】3-5【四姑】3

-6【旗袍姨嬤月牙白】3-7【美麗啟蒙的裁縫試衣間】 3-8【老台南人的生意脾氣】3-9【台南的老房子人情味】3-10【那些高中老師教我的事】3-11【歸鄉的年味】  3-12【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 第四部【台南.味道】4-1【懷念的手作年菜滋味】4-2【母親的潤餅菜】4-3【非鹹蛋黃不可的阿好肉粽】4-4【屬於炒米粉的魔幻時刻】4-5【新建國戲院與紅豆牛奶霜,想像還有侯孝賢】4-6【嗜魚的台南人以及夠義氣的虱目魚】4-7【消失的記憶美味】   4-8【譬如這種時候台南人好尷尬】4-9【與台南相熟的N+1種方法】 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只要是台南人,不管是那種在台南住了三代以

上的家族,或是在台南出生成長而後移居他鄉,還是嫁到台南,在台南工作,在台南當兵,在台南讀書,或短暫住過幾年,或男友女友恰好是台南人,或某一年之後就在台南租屋買屋入籍,對這些廣義的台南人或台南周邊人口來說,一年之內起碼要被諮詢好幾次,台南哪裡好玩,哪裡好吃。   身為這些想要短期衝刺就把台南好吃好玩好悠閒的滋味一次嚐盡的後援部隊,有時候也要煩惱錯誤的指引,會不會導致朋友們從此討厭台南。畢竟是自己喜愛的地方,有深情有牽掛,免不了內心湧現難以言喻的壓力。其實隨便搪塞一本旅遊導覽或雜誌資訊誌也行,可是這樣輕率簡直對不起台南各寺各廟的眾神明,三言兩語或兩天一夜就要把台南採取All You Can Eat

的模式推銷出去,隱約還是感覺不夠誠意。   我自己反覆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某次在準備一場網路聚會(Punch Party)的三十分鐘演說時,索性就一次將自己內心想要介紹給外地朋友的台南交往密笈整理出來,也就在那圖文整理成投影片的過程中,那個三分靦腆三分守舊外加四分低調卻還是抖不掉某種自豪成分的台南人性格,安安靜靜,就上身了。若說那是台南人的老靈魂也不為過,某種被附身的高濃度使命感,就那樣坐在體內的中心點,最靠近心臟的位子,不斷耳提面命,剎那間,總算懂了。要跟這個城市產生感情的方式,根本不是倉促短暫的一夜情,而是以「結婚為前提」的長久交往才是啊!   那時,心內立即浮現出生在府城台南的文壇耆老葉

石濤的身影,有幾年讀著葉老的書,城內那些巷弄的時空磁場隨即倒轉,葉老說,「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每次自己發出小小聲音,反覆讀頌這段話,心胸就緩緩敞開來,猶如台南夏天盛開的鳳凰花那樣,再也沒有比這段話更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優雅面容了。   應該是一種私心吧,對於那些短暫衝刺的美食教戰密笈,總覺得對這個靜好的城市不成敬意,起碼應該醞釀那種深邃長久的交情,而不是走馬看花吃吃喝喝的一夜情,畢竟,台南有整個台灣歷史的縮影,你應該知道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的歷史地位,而不是匆促地去吃一碗蚵仔煎或棺材板;妳可以走出車站月台就開始調整語言頻道,聽聽韻尾優美的府城腔調,即使去銀行

辦事情也能夠台語一路暢通;你應該去民權路走一走,那裡從明鄭時期就已經是台灣最早有商業行為的大街,有最早的律師事務所,最早的氣象觀測站,所謂戒嚴時期的黨外第一街,據說鄭和下西洋時,曾經繞道此地大井頭取水,而今那大井頭就躺在柏油路面,成為歷史的印記……   譬如我們常常開玩笑說,台南即使被稱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城市」,卻有在地職棒球團名為「統一」;九點過後,看棒球轉播的收視人口多過談話性節目;很多店家老闆喜歡一邊做生意一邊唱卡拉OK;即使穿短褲穿拖鞋也可以去逛百貨公司,或上身穿得很潮,腳上一雙夾腳拖鞋也OK;那些穿著有破洞的無袖汗衫坐在亭仔腳吃麵的阿伯,有可能是很有錢的阿舍……   再偏僻的小巷內

,也會出現幾百年的廟宇,而那些坐在廟口下棋聊天的阿公,只要開口幾乎都是歷史的活字典;且廟會祭典頻率之高,多數台南人早就習慣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站著七爺八爺媽祖關聖帝君或三太子……   除非是颱風天,否則這個城市不太需要大傘,連午後雷陣雨都乾脆,嘩啦啦一陣爽快,隨即撤退。記得抵達台南,踏上月台,不要被所有人整齊的脫外套舉動嚇一跳,因為這個城市熱情乾爽,而且很堅強,不愛哭。   台南也有不可思議的反骨與念舊,號稱國際連鎖事業最難攻打的一級戰區,譬如星巴克與三皇三家打得難分難解;早期的麥當勞曾經敗給89漢堡;美而美比不上勝利早餐店;養老乃瀧拚不過沙卡里巴「赤崁」老店;五星級名廚打不贏阿霞飯店;十年老店

只是「細漢仔」,百年老店才是「老大」……   台南還有超強的棒球基因,早年的郭泰源、莊勝雄、謝長亨;闖蕩美國職棒的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林哲瑄;挑戰日本職棒的林恩宇和鄭凱文;還有年年出英雄的熱血高校野球傳統強隊南英小將……   跟台南交往之前,先讀些書,譬如葉石濤的《紅鞋子》《賺食世家》、譬如蕭麗紅的《桂花巷》、譬如蔡素芬的《鹽田兒女》、或者蘇偉貞的《租書店的女兒》……小說或敘事散文能給的,是一種深植內心的情緒,比那些地圖導覽還要來得深邃與飽滿。   走吧,出發了。去那個適合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先把那些馱在肩上的身段與節奏,一腳踢開;找一個非假日,穿一雙好走的鞋,

找一間老街的小旅館住幾晚;或找一位台南人當嚮導,如果可以的話,乾脆住在他們家裡;如果可以,請借一部腳踏車,騎起來會嘎嘎叫的最好,要不然就閒暇的散步也很棒;如果是開車前來,請關掉車上的衛星導航系統,因為台南的路是「長在嘴上」……   跟著台南人的作息步調:早睡、早起,一定要睡午覺,一定要吃早餐……   切記切記,每個台南人的心中,都有一張不容挑戰的美食地圖;旅遊指南與觀光團常去的店家,不一定是最棒的;不用瓷碗的店家就失格;到了台南還只是想著台北永康街昂貴的芒果冰就遜掉了;夏天吃挫冰,冬天吃桂圓米糕糜;沒吃到薑糖醬油大蕃茄,等於沒來過台南;而在台南吃米糕與肉粽,千萬不能要求店家給妳紅吱吱的甜辣醬,

那不是台南人吃米糕與肉粽的規矩……   找一家老餅舖吃傳統台式糕餅;一定要吃台南滷麵;一定要嚐嚐北部很少見的水煮珍珠玉米;一定要去菜市場,譬如大菜市、水仙宮市場、鴨母寮菜市、東菜市和崇誨空軍市場;一定要去逛夜市,大東、武聖、花園,去撈金魚、打彈珠、吃雞蛋冰,找玻璃牛奶瓶……   夏天記得來看鳳凰花,如蕭麗紅在《千江有水千江月》描述的:「從窗戶望出去,都是火紅紅、燒開來的鳳凰花……」   一定要去全美戲院朝聖,那是李安導演的青春和所有台南學子的新天堂樂園;一定要去台南舊都廳改建的台灣文學館;不要錯過小巷弄的老房子和大馬路旁邊的古樓,因為台南是一個對老房子有感情的地方;一定要去昔日「末廣町」,今天

的中正路瞧一瞧「林百貨」和對面的「勸業銀行台南支店」也就是今天的土地銀行……   我常常覺得,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記憶,那就是死了,而一個城市要有記憶,老房子的身世就絕對不能草率被怪手剷平。應該是媽祖保佑,台南有一批年輕世代號召成立了老房子事務所,讓新行業進入老房子的靈魂,因而有了重生的機會。譬如南門路的「草祭水又書店 」和「窄門咖啡」與「奉茶」;大菜市的「謝宅一號店」與保安路的「謝宅三號店」;衛民街的「鹿早茶屋」;民生路的「破屋」與青年路鐵支路旁邊的「Kinks」;長榮路的「A Room」咖啡;台南人做16歲的七娘媽亭也有「甘單咖啡」;甚至躲在東寧路小巷內的「咖啡是實」……   我很貪心,像個嘮

叨的帶路人,唯恐閃失,漏掉什麼,倘若這樣,就愧對這個城市曾經如此耐心餵養我的諸多美好。   然後你也許就清楚了,這個「一言難盡」的城市,這個每走幾步路就想要坐下來吃點東西,許多店家即使與你不熟識,還是跟你招呼「來坐」。倘若你有機會走進一條小巷弄,一個村落,看見那些阿叔阿嬸阿公阿嬤,他們不只招呼你「來坐」,還問你「呷飽未」,你說不定在內心想著,到底是怎樣的歷史基因,讓這個城市那般從容不迫。   我其實不愛那些行銷字眼,說這裡有「王城氣度」,說這裡是「沒落的貴族」,但明明台南人的氣度或即使有某種隱性的驕傲,向來都掩藏得好好的。有時候不熟的人來了,就只是微笑,倘若對方有脾氣,那也只是微笑,內心決定不

得罪,但也決定不深交就是了,沒必要爭辯。可是捍衛的城池那樣明確,不管是實體的或是內心的,一旦被激怒了,台南人又是那般反骨,不妥協。你說這樣子也未免太抽象了,但我身為台南的女兒,約莫能解釋的就是如此了。那些無法言喻的情感,如非在這裡住上三代,好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嘴裡說得那樣華麗多彩,還不如內心彼此理解就好。   反正,我喜歡這樣的,安安靜靜,恬恬淡淡,有脾氣,卻不尖銳的台南。   來吧,歡迎來到這個適合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請以結婚為前提,和台南交往吧!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確定離家北上讀書的那個夏天,放榜之後就以那種翅膀長硬了的囂張氣勢撐過整個八月,等到九月開學前

夕,當時台南仍是豔陽高照,僅僅收拾簡單衣物,姊姊幫忙扛了一床棉被,我們就站在台南火車站第一月台,往後站方向望去,看著成大那棟黃色外牆的學生宿舍,當時並不知道,自此之後竟然成為遊子。那時從第一月台望向後站的剎那間,彷彿也揮別南部乾爽的氣候,被迫忍受北部一旦因雨鬧起脾氣,洗滌過後的衣物起碼要那樣濕濕冷冷留在陽台衣架上,短則三天,長則一個禮拜,連帶著衣物的主人也成為黴菌,過著潮濕的培養皿生活。那些原本飽滿南台灣暖陽的衣服纖維,或是衣物主人與生俱來倚賴陽光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從此被迫歷練成孤單應戰潮濕的一身硬骨頭。每每收衣摺衣時,發現那些衣物摸起來總有雨水濕氣的淚漬,然後不爭氣地思念起台南豔陽,衣服有陽

光香氣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唉,倘若那不是鄉愁,還是什麼呢?往後就過著離鄉返鄉的移動生活了,自強號、國光號、統聯、和欣……之中有幾年甚至有三家國內航空業者彼此低價廝殺的選擇,爾後就有高鐵將南北距離與時間感一併徹底短縮的速度革命,顛覆了返鄉路遙的藉口。哪個遊子不是這樣子成長過來的……變老、世故、膽怯、做不了捨棄台北生活的決定。那南下台鐵列車一旦過了台南二中與小東路隧道口(可我們一直說那裡叫做蹦康),看見成大宿舍建築在瞳孔中心點逐漸放大,或國光號下了永康交流道,開始往市區一帶走走停停,整個人就越往椅背深處陷進去,關於這個生養自己的城市所滋潤的養分迅速從頭頂灌進來。靈魂像甦醒的露水,這南北奔波並沒

有時差,但確定要褪去一層皮,走路的速度自然變慢,語言自動調整,台南腔就盡量放送。午睡是一定要的,早餐盡量澎湃才行,夜市當然不要錯過。一旦想起家裡的餐桌必然有虱目魚或土魠魚,整個人彷彿電腦系統升級那樣,精神起來。原本在島嶼北端穿的厚衣,沾著雨水的大傘,這時候都顯得多餘了。早先幾年,搭火車客運飛機,或近幾年搭高鐵,一旦走出車門或機艙,雙腳一踩到月台或停機坪,就迫不及待褪去厚重外衣。爾後即使北部下著大雨,也盡量帶著那種可以收起來的小折傘,免得到了台南,那無法藏在手提行李的自動大傘顯得突兀,渾身彆扭。走進家門,那些在北部城市晚睡晚起的習性都自動修整為早睡早起模式,必然是大清早就騎著腳踏車穿過十數年來都

沒有重新鋪整柏油路面的東門地下道,那些固定會讓車輪彈跳起來的小坑洞仍舊固執地留在原地,但是圓環頂的月桃葉花生素粽當然是要吃的,花生粉必然要兩包,醬料加量,芫荽也要蓋得滿滿的。老闆娘問說,要不要豆醬湯?自己猛然想起,豆醬湯的說法,其實也是鄉愁。偶爾跟班去菜市場,母親跟那些賣菜賣魚賣肉賣衣服賣水果的老闆老闆娘說,這女兒在台北工作,那些賣菜賣魚賣肉賣衣服賣水果的老闆老闆娘就會答腔說,台北的魚不好吃喔,台北的青菜比較貴喔,台北的衣服很漂亮吧,台北可能沒有珍珠玉米喔……但是自己心裡其實很想對他們說,就連虱目魚到了台北都有鄉愁呢!或者就穿著短褲拖鞋騎腳踏車去跟同學敘舊,他們或許留在台南,或許跟自己一樣去了

他鄉,然後我們窩在高中常去的「迦南」吃冰吃鍋燒麵,或去「莉莉」吃水果盤,去「沙卡里巴」吃鱔魚麵,去中正路喝「雙全」紅茶,去以前常常買參考書的博愛路南一書局跟信用文具店,有時候也去書店文具店對面喝老牌楊桃湯。對於異鄉的吃食多所抱怨,對於博愛路在某一年變成北門路也頗不滿。我們突然就回到那個穿著白衣黑裙的年紀,喜歡搶話,互相揶揄也不覺得失禮。講起高中某某老師某某教官某某同學,突然覺得那樣的青春好動人。匆促過了週休或年節假期,開始整理行李準備北上的那時,喉頭滿滿的,低頭不太說話。母親就開始打包一整尾煎過的虱目魚,好幾條珍珠玉米,或那些提起來簡直要壓垮肩膀的水果。我說,這些東西台北買得到啦,母親說,亂講

,哪有台南的好吃。最後又重複返鄉當時的路線,只是頭尾倒序,火車駛離第一月台,成大宿舍拋在車窗後;或國光號行經中山公園,在台南二中校門前方轉彎;或者近幾年,看著高鐵月台那個拉著行李箱的統一肉燥麵廣告,看著台南豔陽,想起自己又要重新回到那個曬內衣內褲一整個禮拜也還留著濕氣淚漬的城市,剎那間,好想蹲下來大哭一場。

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1952-2019)

為了解決統聯台南到台北時間的問題,作者陳柏宇 這樣論述:

  本文試圖以中華民國於1952年在台灣實施的第一次統編本,至2019年《108課綱》為範圍,討論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中華民國在1945年接收台灣時便推行「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相關政策,1950年時修訂公民、國文、歷史、地理四個科目,在教育層面模糊「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的界線,不斷強調激發「民族精神」,以符合「反共抗俄」國策,是為統編本時期的前置作業。1952年開始由國立編譯館統一出版編輯的統編本,便成為「反共抗俄」國策之下政治正確的產物。統編本從1952年到1999年共實施67年,其中曾發生兩次爭議,分別為1974年監察院糾正周何版教科書去儒家「政治不正確」、王

邦雄質疑1983年陳立夫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黨國化「政治不正確」。統編本兩次爭議反映「政治正確」的標準隨著回歸現實、重視鄉土等時代變化,使得「政治中國」逐漸隱沒於「文化中國」之下,且在出現「台灣」視角出現後,讓1980年代成為一個「中國」與「台灣」定位與相關關係模糊的矛盾時代,出現蔣介石與蔣經國被認為是本土作家的言論。2004年11月開始的《95暫綱》由歷史科目開始掀起「去中國化」爭議,並且延燒至已經公布一年的國文科目。「搶救國文教育聯盟」《95暫綱》認為文言文比例由過去65%降至45%;文言文加入本土素材、新文學作品以台灣為主;將必修「中國基本文化教材」更改為選修「論孟選讀」,是民進黨政府「去

中國化」的教育手段,衍生出「降低文言文即為去中國化」的「文白之爭」。其實就柯慶明的解釋,在課綱中語體文並不等於白話文,但在反對《95暫綱》的論述中,語體文被嫁接為白話文學、現代文學,也是往後國文課綱爭論對立「台灣/現代/白話文」與「中國/古典/文言文」的開始,也反映國文教育具有著重「型塑、傳遞文化道統」或是關注「訓練、培養語文能力」兩個不同想像。2017年《108課綱》文白之爭部份繼承《95暫綱》時經典、道統、美學/實用的三角結構;叧一部份「台灣文學學會」認為現代公民需要實用語文、「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認為現代公民需要文化經典素養,讓台灣國文科目的討論進展至:「現代公民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育或文

學教育?」究竟是要著重於延續傳統、經典、文化,或者是偏向實用的讀寫語文能力。由1952年到2019年的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可以發現,國文科改革速度雖然緩慢,但確實持續「朝向現代公民」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