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全彩圖解‧品讀資治通鑑:逐句翻譯×注釋詳解×白話賞析,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國學知識、成語典故與故事的完美融合 和喬忠延的 西漢雙雄:長平侯衛青與冠軍侯霍去病,且看舅甥二人如何助武帝開創大漢盛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佛陀在世時中國是什麼朝代,佛教傳入中國是哪個朝代? - 嘟油儂也說明: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依史料記載,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秦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經來長安」、「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創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甘懷真所指導 李志鴻的 七至九世紀東亞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 (2019),提出西元元年中國朝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亞文化交流、佛教王權、寫經、舍利、禮儀空間。

而第二篇論文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謝居憲所指導 鄭清榮的 一貫道 「 孔子 明傳詩書暗傳道」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論語、明傳詩書暗傳道、孔子、性與天道、一貫道、三寶的重點而找出了 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解答。

最後網站從歷史看劫運 - 中華民國主院則補充:以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氣候及其變遷情形來對應與分析『行、清、平、春』四 ... 第四個冷期自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至清德宗光緒六年(西元一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元元年中國朝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彩圖解‧品讀資治通鑑:逐句翻譯×注釋詳解×白話賞析,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國學知識、成語典故與故事的完美融合

為了解決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首部編年體通史‧歷數十六朝得失 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國學知識、成語典故與故事的完美融合     精闢導語,邏輯串連,理解各個故事的前因後果。   逐句翻譯,白話解析,立即融入故事情境,精彩處讓人拿起就放不下。   注釋詳解,難詞解析,輔助閱讀,增添對文言文的理解。   全彩插圖,圖文搭配,帶來更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   一本帶你輕鬆讀懂千年歷史     《資治通鑑》在古代被視為帝王的教科書,時至今日可當成領導者的必修課,當中關於用人、識人、待人的諸多義理,古今通用,可用於管理用人、下屬溝通、研究歷史、政經文化、預測國情等各方面,堪稱一本包含生活各層面的歷史經典。     《資治通鑑》是中國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 403 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西元 959 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並按朝代分為十六紀。《資治通鑑》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文化、人物評價等多個方面。書名取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無論是在史學史,還是在文學史上,《資治通鑑》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和司馬遷的《史記》並稱「史學雙璧」。《資治通鑑》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以編年體為形式的史書逐漸增多。而南宋的史學家袁樞更是從《資治通鑑》中得到啟發,取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創造新的寫史體例― 紀事本末。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精彩導語點評,理解歷史,體會中國文學之美的第一步   十六個王朝、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五十六篇故事盡收眼底   六百多幅情境插圖,解讀歷史,增添視覺美感,   對於歷史發展、人物和事件背景有更深切瞭解。     §§關於本書,你非讀不可的理由§§   ★規模空前 重點精選   從全書共294卷、300餘萬字,且橫跨從戰國到五代十國共1362年歷史的《資治通鑑》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篇章,按時間順序整理編撰,讓讀者能更真實、直觀、全面認識中國歷史。     ★內容經典 體例科學   為了幫助讀者更易理解原著,書中增設導語、注釋、譯文等內容,降低讀者閱讀

障礙,深入體會作品內涵,更有助掌握原著精華。      ★以圖輔文 好讀易懂   600餘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為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彷彿置身於立體真實的歷史博物館中,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豐富的視覺感受和想像空間。     ★經典讀本 值得典藏   清晰簡明的體例、精彩豐富的故事、珍貴精美的圖片、兼顧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設計理念,打造出典雅舒適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本書的欣賞與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1.每個篇章開端都有導讀,以引導式、邏輯式、串聯式方法來解說,可提升理解力。   2.逐字逐句翻譯,快速融入故事情境。   3.生闢詞語、主要人物附有解釋,有利於記住新詞和各

主角關係。   4.全彩插圖,畫風細膩,圖文互相搭配,讓閱讀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七至九世紀東亞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

為了解決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作者李志鴻 這樣論述:

本文以「七至九世紀東亞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為題,探討此一時期唐、新羅、日本王權如何藉由東亞跨域的文化交流,認識與運用佛教知識,在自國建構王權的統治正當性與神聖性,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與使用多元的媒介:佛教書籍、聖物舍利、禮儀空間,來形塑讀者與觀眾眼中的佛教聖王形象。在七至九世紀的東亞大陸,佛教是儒教之外,王權建構統治合理性的核心文化與知識資源。除了東亞的諸王權外,亞洲跨域交流的僧人也是重要的行動者,他們在面對政治挑戰或困境時,以佛教經典、理念、傳說為行動的依據或靈感,藉此強化與穩固統治的正當性。另外,他們也透過東亞跨域的文化交流,利用他們取得的佛教書籍、聖物、圖像等,作為權力施展的媒介,並根據

自國的政教需求,進行調整或創新。本論文透過考察多元的媒介,嘗試多角度地分析唐、新羅、日本佛教王權的特質,以及他們如何運用多樣的媒介,在自國建構與展示佛教王權。在第一部分「唐代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第一章至第三章筆者分別透過「佛教書籍」、「聖物舍利」、「禮儀空間」三個角度,來探討七至八世紀唐代佛教王權的特質。第一章分析與討論唐代前期官方如何透過「聖教序」的書寫,藉由佛教書籍、石碑等多樣的媒介,來向臣民傳播其佛教聖王的形象。「聖教序」位於新譯經卷與一切經的「卷首」,具有提示讀者的效果。透過書寫「聖教序」,皇帝成為讀者眼中的贊助者、作者與受到佛陀囑付的國王,有利於官方形塑皇帝的政教形象。在唐太宗(

598-649,626-649在位)至唐中宗(656-710,684/705-710在位)統治時期,「聖教序」成為歷任皇帝支持與贊助佛教的政教宣言,也乘載著他們對於國土與佛教世界觀的認識與想像。第二章則以考古出土的舍利容器為中心,從「器物」的角度探討七至八世紀王權如何利用舍利構築統治合理性,以及舍利容器如何視覺性地展示王權。在隋代,舍利成為隋文帝建構統治合理性的重要聖物,透過仁壽舍利塔的設置,隋文帝(541-604,581-604在位)彷彿就是阿育王(西元前304-西元前232,西元前268-西元前232在位)。隋代舍利石函上的佛教圖像與銘文,除了表達四天王鎮護國土的觀念,也是皇帝神奇感應的象

徵與符號。在唐高宗(628-683,649-683在位)至武曌(624-705,690-705在位)統治時期,舍利容器出現了新的變化:金棺銀槨,同時「舍利」也被視為佛陀的「真身」,居住於塔下的墓葬空間。當武曌稱帝後,她以隋文帝為靈感,利用舍利來強化君王的統治合理性與神聖性。此時,舍利容器與地下墓葬空間的新變,反映著武曌如何藉由禮儀改革,來伸張其權力。第三章則以「禮儀空間」為焦點,探討安史之亂(755-763)後的唐政權,如何在僧人不空(705-774)的影響下,建構新型態的佛教王權。在唐肅宗(711-762,756-762在位)至唐代宗(727-779,762-779在位)統治期間,不空透過多

樣的佛教禮儀,在不同的空間形塑佛教王權的視覺性。在長安城大明宮,他替皇帝灌頂,內道場成為皇帝私密的神聖空間。大興善寺與青龍寺,則是為國念誦密教真言、為國祈願的禮儀空間。除了皇宮與寺院,資聖寺與西明寺的「仁王百高座」與遊行隊伍,都形塑著人們眼中理想佛教國家的形象。藉由修功德的禮儀,不空連結都城長安與聖地五臺山,期盼文殊菩薩與護法善神能護佑王權與守護國土。第二部分「七至九世紀東亞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新羅與日本」,利用東亞跨域交流的視角,探討新羅與日本王權如何在自國建構佛教王權,以及佛教如何形塑新羅與日本的王權與世界觀。第四章則藉由亞洲海洋文化交流的視角,探討新羅如何透過中國南朝的中介,在自國建構

佛教王權與國土的宗教論述。六世紀梁武帝(464-549,502-549在位)所構築的佛教王權與世界觀,影響著新羅官方的佛教認識。在七世紀,慈藏(生卒年不詳)深刻地影響新羅佛教王權的內涵與視覺表現。高聳的皇龍寺佛塔、巨大金銅佛像與「仁王百高座」禮儀,都形塑著新羅佛教王權的視覺性。另外,在慈藏的論述中,新羅不是東亞世界中的東夷,而是繼承阿育王的海上佛緣國土。在第五章筆者以孝謙女帝為中心,探究奈良朝的孝謙女帝(718-770,749-758及764-770在位)如何使用佛教,來強化與穩固女帝的統治合理性與神聖性。武曌可能啟發著孝謙女帝,我們可以見到孝謙女帝利用舍利的感應來構築王權的統治合理性。但不同

於武曌,孝謙女帝贊助與製作《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百萬塔,並利用印刷術來大量製作經卷。這反映著佛教王權的使用,是日本奈良朝技術創新的動力,亦可見到孝謙女帝的創意與能動性。最後,本論文以入唐求法僧空海(774-835)為焦點,分析空海如何利用入唐取得的佛教書籍、器物、圖像等,在日本平安朝前期建構佛教王權。空海十分崇拜不空,並強調密教傳承自不空與惠果(746-805)。在空海的佛教經典著疏中,我們可以見到空海對於理想佛教國家的論述,以及他對於不空教團佛教知識與政教論述的認識。此外,空海調整並改變平安朝初期的佛教禮儀,平城京東大寺、平安京大內裏與東寺都成為新穎的佛教神聖空間,在此進行新的密教禮儀。特別

是東寺,空海以唐長安的青龍寺為範本,建構密教守護王權與鎮護國家的禮儀空間。

西漢雙雄:長平侯衛青與冠軍侯霍去病,且看舅甥二人如何助武帝開創大漢盛世

為了解決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作者喬忠延 這樣論述:

出征匈奴屢屢得勝,改變了西漢乃至世界的格局; 打下河西走廊,間接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古今中外名將林立,常勝將軍能有幾人? 然【衛青】、【霍去病】的功績永垂不朽!   衛青馳騁朝堂數十載,   放羊小孩搖身一變成戰場統帥,   回過頭來迎娶舊日主人平陽公主,   為人寬和,進退有度,榮寵一族,   位極人臣而能善終。   霍去病年少輕狂,   二十歲就憑著一槍一騎八百軍橫掃匈奴,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語成讖,   打通西域之後如流星瞬間殞落,   然而傳奇一生為後人津津樂道。   可以說——是衛青與霍去病成就了漢武帝與大漢帝國!   ║胡馬何其驕   匈奴與中原的

糾葛持續上千年,   這樣的愛恨情仇是怎麼開始的?   漢朝在打擊匈奴之前都以女子換取和平?   呂后甚至還要被搶去當單于的小老婆?!   ║戰與和之爭   張騫首次帶著大漢威儀出使西域,   居然被匈奴囚禁十幾年不得歸?!   朝堂為了打與不打吵翻天,   滿懷壯志的漢武帝出師不利,   難道只能乖乖與匈奴和親了嗎?   ║衛家飛上枝頭   衛家的傳奇要從衛子夫擄獲漢武帝的心開始說起,   「金屋藏嬌」的陳阿嬌為何被軟禁在長門宮?   衛青其實是私生子?生父不疼兄弟不親天天在外放羊,   遭館陶長公主綁架差點被殺害,卻也從此躍上了歷史舞台!   ║初試啼聲   衛青的脫穎而出是人算還是

天算?   且看戰場兵分四路,三面敗而衛青大獲全勝!   漢武帝眼睛一亮:幫他實現抱負的最佳人選出現了。   ║冠軍侯抵達戰場   一場勝仗打回了士氣、收復了河南,   霍去病率領八百人殲滅匈奴軍隊、生擒匈奴宰相,   勇冠三軍而封侯,唯一渴求就是滅掉匈奴!   君臣遇合如雲從龍、風從虎,   大漢由衛青、霍去病組成的風暴即將橫掃西域!   ║連年征戰   逃出生天的張騫帶著滿滿的匈奴知識返回,   有個「匈奴通」加上兩個天縱將才,   大漢打穿河西走廊、打通絲路!   霍去病成為第一個踏入西域深處的漢人,   在焉支山,萬把火炬在他眼中宛如長安的萬家燈火。   然一將功成萬骨枯,漢初堆金

積玉的盛況不再,   大漢雖然贏了邊境,卻輸了民生……   ║難逃生死之命   曾經在帝王身邊權傾一時的大臣與家族,終究難逃命運作弄:   李廣迷路延誤軍機,羞憤自刎;   李敢意氣用事打了衛青,被霍去病謀殺;   霍去病打通西域便如流星殞落,年未過而立;   衛青時時保身才得善終,衛子夫跟太子卻因遭到小人構陷而自縊。   年已七十的漢武帝看著身邊的人如此凋零,   徒留自己一人坐擁臣子打下的江山,   大漢面臨太子危機,又該何去何從?   特別收錄:衛青與霍去病年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本書特色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文學上有司馬相如,史學上有

司馬遷,政治軍事上有衛青、霍去病。衛青如何從牧童一躍成為戰場統帥?霍去病二十歲就憑著一槍一騎八百軍橫掃匈奴!本書博引史料,深入淺出,以詼諧逗趣的筆法呈現衛、霍二人傳奇的一生,帶領讀者一同窺探漢代最壯麗的生命史詩!  

一貫道 「 孔子 明傳詩書暗傳道」之研究

為了解決西元元年中國朝代的問題,作者鄭清榮 這樣論述:

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是一貫道道內對於孔子「傳道」模式的普遍認知,甚且在一貫道「天人共辦」的神聖傳道歷程中,聖佛菩薩臨壇開沙飛鸞顯化,乃應時應機應運的天啟式教化。是以,仙佛臨壇飛鸞指示是一貫道教化道親的重要依憑。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六月十三日,在一貫道道場埔里天元佛院,至聖先師孔子透過三 才臨壇飛鸞一篇聖訓,訓中垂示 「吾之一生實為明傳詩書暗傳道,意欲化人心歸於良善,端正社會風俗而力挽狂瀾兮。」聖訓中孔子明確提出其自身「明傳詩書暗傳道」之命題,和流傳於一貫道道內的普遍說法完全一致。就此而言,至聖先師的傳道方式似乎即是「明傳詩書暗傳道」,然而在儒家思想史卻找不到這個命題。是以,這是一個值得探

討的議題。孔子繼往開來,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贊《周易》,此歷史昭著之聖德成就,乃眾所周知。至於「暗傳道」則鮮有聽聞,甚至《論語》一書亦未見「傳道」一詞。然而,孔子為一代聖人是眾 所推崇之至聖先師,果真無傳道之事實乎?苟有之,則其傳道模式是為何?其「明傳詩書」之教學內容及目標又為何呢?研究這個議題最大的挑戰是在儒學思想史找不到明確的文獻根據,不過一貫道透過孔子臨壇開沙所飛鸞的訓文中,提供我們一些重要線索,依據這些線索,再回頭重新解讀分析《論語》的文本時,確實有進一步深入探討此議題的必要性。子貢曾感慨地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是否孔子所暗傳之道,正與子貢

不得而聞之「性與天道」有關呢?又孔子之「一以貫之」及「朝聞道夕死可矣」等關鍵性歷史公案,是否可以進行更周延的解釋,從而證成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議題呢?然而,「明傳詩書暗傳道」之命題,到底要如何理解呢?據筆者之研究發現:有人認為孔子沒有傳道這件事,故此命題根本不存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孔子的所有教化都在公開場合說,無有隱藏,因此有明傳《詩》、《書》,但無暗傳道一事。一貫道是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呢?筆者研究發現,「明傳詩書暗傳道」可以有兩層概念。其一,「明」著無隱地傳詩書,「背後(暗)」隱藏著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傳道」這件事情。換言之,不僅僅只是一個詩書禮樂的教化或人道而已,隱藏著更重要的「正法眼藏

」之「教外別傳」。其二,這裡的「暗傳道」有登堂進一步「入室」的密授,授「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子貢感嘆「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之同 時,事實上也是在感嘆要「入室」密授「性與天道」之不易。以上「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解釋也許不見儒家思想史,但是禪宗五祖弘忍印可六祖惠能後,三更不令人見入室授法 暗傳道 是不諍的事實。故至聖先師在傳道授法的教學之中,無不隨時隨地在啟發弟子,盼弟子能悟入不可說,說即不是之「聖聖相傳的一貫之道」,但弟子未必人人可得而聞悟。顏、曾契合聖意,得以「入室」密授宗風,是謂「暗傳道」。然而孔子「暗傳道」的時空背景與當今一貫道已然不同。前者,乃經過一番修德契仁方能「登堂入室」,屬「先

修後得」;而後者適值大開普渡,種種因緣成熟, 得以先「登堂入室」而後起修,乃屬「先得後修」。顯然得道之背景是不同的。儘管如此,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筆者研究發現,先聖孔子之心傳與一貫道真傳之義理是可以相會通的。一貫道明師一指所傳授之道,正是此三教真傳的「一貫之道」,得受者可出三界,了六道輪迴生死,故「朝聞道者夕可矣!」得受明師一指真傳,即知生死出入之門戶;「性與天道」雖說不可得而聞,然而求道之後,再觀「夫子之文章」,無不了然於心,得知明師乃「正命正傳」,故「入室得道」儀式不可公開,三寶天機不可泄漏。更知夫子「無隱乎爾」、「天何言哉」,明師一指乃知「道」在無言之中。足知孔子除了公開傳授《詩》、《書》

以教導弟子盡孝合禮契仁之外,尚有「入室」得此不可得而聞 即聞詩書教化之外 之「性與天道」。《論語》可說是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語錄,極其平實,貼近生活,但須知《論語》不止談人道,更談「性與天道」。故一貫道濟公活佛說:「《論語》篇章指心性」,實無異於佛之大乘經典。準此,一貫道言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實乃有跡可循、真實不虛。如是,孔子的歷史定位也將有所調整,孔子不僅是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更是奉天承運傳道的天命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