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erhiiPlokhy寫的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和AnthonyReid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德希達解構主義 - 1wiuu也說明:名詞解釋: 解構主義是主張打破語言、文學、思想、制度等的內在結構的一種思潮,興起一九六年代,代表人物有法國學者德希達(Jacque Derrida, 1930~)和巴特(Roland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 許華孚所指導 林威廷的 矯正機關戒護人員的工作規訓及其形塑的影響力 (2016),提出解構主義代表人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戒護人員、權力、規訓、行為形塑。

最後網站苏州建筑设计营口建筑设计_Fan - 戴帆 - 搜狐則補充: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能将空间与光线细腻巧妙地溶入到所处场所和意境中,运用每个项目的独特性质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解構主義代表人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

為了解決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SerhiiPlokhy 這樣論述:

位處帝國門前,烏克蘭人如何昂首挺立、追求自由與尊嚴? 在強權環伺中,烏克蘭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面對歷史的苦難,他們淬煉出團結、勇氣與韌性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傾力之作 橫跨兩千年的壯闊史詩,值得臺灣借鏡的血淚歷史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理解當前世界局勢的必讀之書!   【2021年最新修訂版】   【特別收錄2022年6月作者新版序言】     ★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走過數千年的荊棘之路      今天的烏克蘭民族,是在各種帝國勢力與文明範圍交會之處,從各種瓜分與苦難中生長出來的。烏克蘭國歌的開頭唱著「烏克蘭尚未滅亡」,是十九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心聲,更

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烏克蘭位處歐洲的要衝,也是東西方文明的相遇之處,與臺灣同處國際地緣政治的戰略斷層帶,歷史上曾見證各種勢力的傾軋與競逐、戰爭與衝突,這些持續的動盪也形塑了烏克蘭的歷史與民族認同。     在《烏克蘭》一書中,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深度剖析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從希羅多德到奧匈帝國,一直到今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他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重建這段被許多人輕忽或遺忘的歷史,也為當下新聞事件,提供了更為深刻的脈絡。     ★如何理解歷史?看見人物的選擇!     要真正了解烏克蘭這段歷史,而不流於史實的瑣碎堆砌,本書以

各種歷史人物的選擇為中心,告訴我們這些選擇的伏筆與導火線,前因以及後果。     在眾多宗教中,十世紀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弗洛基米爾,最終為何選擇改宗東正教?十六世紀哥薩克國的統領赫梅爾尼茨基,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治下尋求自主,怎麼反而找上了沙皇幫忙?他的後繼者馬澤帕,又為什麼想脫離莫斯科的掌控?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內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有什麼方法能宣揚自己的理念?蘇聯統治七十年後,烏克蘭的議會代表為什麼壓倒性選擇獨立,進而為蘇聯敲響了喪鐘?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橘色革命的群眾,又是為何走向廣場抗爭?     透過解答這些謎題,作者帶領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烏克蘭的歷史,既看見當權者的合縱連橫,也看見受壓迫者的抵

抗與無奈。     ★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視角     本書討論涵蓋今日烏克蘭這塊土地上的豐富過往:政治運作、軍事抗衡、宗教變遷、族群互動、經濟貿易的轉變,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     烏克蘭位處黑海邊疆的肥沃土壤,怎樣吸引了許多族群的進駐爭奪?東正教如何在一連串與拜占庭的交涉中,被引入烏克蘭?當游牧者哥薩克人的訴求不被當政者採納,爭取自主的他們,怎樣反而啟動了一連串被分割、被削弱、被視為俄羅斯一部份的歷程?烏克蘭的作家們,在不同時期如何創作、又有怎樣的論戰?而烏克蘭史上最慘烈的飢荒,又是怎麼在名義上要推進農業發展的政策下發生?      ★「民族」的分析軸線     在這樣豐富全面的討論背

後,這本書也以「民族」的發展為分析主軸,讓我們看見各種歷史因素,如何影響這個民族的前世今生:     十六世紀,信仰東正教的貴族們,雖然隨著立陶宛併入波蘭,怎樣卻獲得了新的政治空間,更在文化上讓當代烏克蘭的雛型也於焉誕生?十八世紀,今日烏克蘭被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瓜分,邊境兩側的民族主義者又如何分進合擊,孕育出了一個關於烏克蘭未來的共同圖景?大戰期間,強敵環伺加上民族主義尚未成熟,如何使得短暫獨立的烏克蘭又再度被瓜分?而車諾比核電廠的事故又如何引發烏克蘭人的覺醒,讓歷史記憶被重新討論,學生走上廣場絕食抗爭,終於在戈巴契夫遭遇政變時,使得烏克蘭議會代表高票決定走向獨立?     透過這些故事,浦洛基

娓娓道出烏克蘭所走過的荊棘之路何以如此崎嶇,又如何影響烏克蘭直到今日的發展。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合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吳照中(Podcast「烏克蘭什麼」 創辦人)   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房慧真(作家)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台貿中心主任)   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訪問教授)   張翠容(香港國際新聞工作者)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排序)   全球媒體讚譽     對於歐洲最少為人知的大國,(一部)堪稱典範

的記述……閱讀《烏克蘭》的樂趣之一在於,關於久遠事件的敘述看似緻密,又涉及陌生地點與人民,卻因其中的軼事與精準陳述而生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確鑿而可靠的一部概述,從古希臘時代一直講到今天。——《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部)令人讚賞的新歷史著作……對於烏克蘭的包容歷史以及法制史所抱持的信心,使得希望能夠長存,而包容與法制則皆根植於歐洲基督宗教文明。在對烏克蘭過往簡練而認真的闡述之中,浦洛基先生也為未來提供了一些預示。——《經濟學人》(Econnomist)     若不先對千年來形塑東歐的複雜交錯影響有些認識,

就無法理解今日烏克蘭悲傷又糾結的衝突。關於那段歷史,讀者的最佳參考莫過於浦洛基的新書……浦洛基優雅又沉著地駕馭這個主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浦洛基和他之前的作者有個重大區別,那就是他運用國族認同這個現代概念詮釋烏克蘭歷史,這一概念在後蘇聯共和國中尚未廣泛使用。——《新聞週刊》(Newsweek)     一部簡明扼要、可讀性高的烏克蘭史……生動的敘事有著多采多姿的角色,包括北歐和蒙古盜匪、任意劫掠的哥薩克人、君王、征服者和獨裁者,還有矛盾的十九世紀知識份子:他們熱烈信奉烏克蘭文化認同,卻在文化認同如何演變為國族認同的問題上致命地分裂。——《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     去買這本書……送給子女和孫子女,人手一本。買來送給朋友們。要確定他們真的讀過。——《烏克蘭人週報》(Ukrainian Weekly)     一部步調緊湊的歷史著作,充滿了精練的描述和提點……有力駁斥了普丁及其朝臣的狂妄臆斷,以為烏克蘭是大俄羅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也低人一等,弱小疲弊。——(英國)《泰晤士報》(Times)     《烏克蘭》將我們帶回希羅多德的時代,述說……(烏克蘭)長年奮鬥,贏得自身命運掌控權的糾結故事。——(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浦洛基是烏克蘭歷史的精妙測繪者,他並不過分強調他所描

述的諸多恐怖;他也不需要,嚴酷的事實不言自明。——(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浦洛基細心又迷人的歷史,是關於一個幽靈般的國家一連串的故事,這個國家自古至今一再出現又消失……要是理智真能獲勝,浦洛基的這部佳作應當設法呈上普丁案頭,但願能讓這個帝國主義者看清楚:烏克蘭絕未完蛋,更不會滅亡。——(英國)《蘇格蘭前鋒報》(Herald Scotland)     浦洛基對烏克蘭哥薩克人的描述最是精彩,這些自由人來自不馴大草原的僅存部分。——(英國)《旁觀者》(Spectator)     《烏克蘭》詳述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爭奪領土和認同的持久衝突……(並)解構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及其

何以致此。——(加拿大)《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可讀性極強,為一個注定成為民族、軍隊、文化和文明交會之處的國家,說出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俄羅斯評論》(Russian Review)     浦洛基的這本書不盡然是學術著作,它試圖應對當前地緣政治爭論中提出的某些問題,包括烏克蘭是否屬於……俄羅斯世界。——(波蘭)《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     在一本烏克蘭兩千年歷史的概述中,注入適切的細微差異與複雜性並非易事,但浦洛基靈巧嫻熟地善盡這份責任……對於烏克蘭的族群和國家歷史,浦洛基的著作是令人歡迎的入門書。——《出版者週刊》(Publish

ers Weekly)     本書涵蓋的時間範圍與主題不同凡響……對烏克蘭具有基本知識的學生、學者和讀者都能心領神會。或者,本書各章也可各自獨立閱讀,對相關主題興趣強烈的人們,得以聚焦於烏克蘭歷史的特定時代。——《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沿著東西分裂的脈絡,從肯定的角度出發,記述烏克蘭的歷史,從古代的分裂說到現今的動盪……一部淺顯易懂的有用著作,坦誠地思索面對俄國這個貪得無饜的動盪之源,烏克蘭所持續付出的「自由之代價」。——《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詳實、迷人、資訊最新的烏克蘭歷史,莫過於浦洛基這本書名貼切的《烏克蘭》(原書名:歐

洲之門)。浦洛基的這部權威著作,對學者、學生、決策者和要有足夠知識的大眾都價值非凡,能讓他們理解當前烏克蘭的困境。——諾曼.奈馬克(Norman Naimark),史丹佛大學     這是著眼於當下、最切合現時所需的歷史。想理解俄羅斯與西方何以為了烏克蘭前途而彼此對峙的人們,都會想要一讀浦洛基對於烏克蘭處於歐洲門戶的歷史作用,合理、慎重卻又熱情的敘述。——葉禮廷(Michael Ignatieff),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終於:一個引領新聞走向、太多人對其所知卻少得令人難堪的國家,有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精要史書。再也沒有無知的藉口了。——彼得.波莫蘭契夫(Peter Pomerantse

v),《俄羅斯.實境秀》(Nothing Is True and Everything Is Possible)作者     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謝爾希.浦洛基為烏克蘭寫出了一本完美的新歷史著作。本書兼具權威性與創新性,同時又保持了一貫的明晰和易讀,令人難以釋卷。——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倫敦大學學院烏克蘭研究教授     謝爾希.浦洛基為我們寫出了一本簡潔而全面的烏克蘭史。本書提供讀者脈絡,呈現普丁先生的現行政策何以既違背了烏克蘭人民意願的侵略行為,同時也破壞了冷戰後建立起來的秩序。這本書不但好讀,而且對熟稔莫斯科敘事的人們而言,更能拓寬思考,踏上一段關於烏克蘭歷史的旅

程。——約翰.赫布斯特(John Herbst),前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     本書複雜又精微,修正過去對歷史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清楚明白,是這片一再淪為戰場,又是歐洲糧倉的染血之地扣人心弦的短篇歷史。《歐洲之門》結合了學術權威與敘事天賦──今天想要理解俄國和烏克蘭的人們必不可少的讀物。——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宮廷》(Stalin: The Court of Red Tsar)作者

矯正機關戒護人員的工作規訓及其形塑的影響力

為了解決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林威廷 這樣論述:

2015年2月11日高雄監獄發生舉國震驚的受刑人挾持典獄長事件,這是我國矯正機關近年來發生最嚴重的戒護事故,不論是矯正署的調查報告或是退休戒護人員的看法,都認為「紀律」問題是關鍵。為穩定矯正機關的囚情及維護戒護人員的紀律,戒護人員養成教育期間開始,從外在行為到內在觀念都必須接受形塑;進入實務機關後,則需內化符合機關內部的規訓。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九名現職戒護人員,以了解他們的規訓是如何被形塑?矯正機關內權力如何運作?以及戒護人員規訓對其從業的影響? 研究發現,戒護人員在養成教育期間,食、衣、住、行及生活作息都受到約制,以使新訓學員成為一個合格的戒護人員。在實務機關內,時間、空

間、值勤考核與長官的互動方面,都有明確要求,雖然受訪者對規訓要求有不同認知,但是,權力關係的確在矯正機關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各種規訓的要求及權力運作下,雖有戒護人員認為薪資問題是支持他從事戒護工作,不過,仍是有部分受訪者認為戒護工作是具有挑戰性。此外,在規訓要求下,延伸出來自自由受剝奪、繁重工作及長官不明確指示下的工作壓力。 因此,研究者建議,在養成教育課程的規劃、機關長官領導統御、戒護人員從業心態及社會對矯正機關的看法,都應該與時俱進,共同為矯正機關的安定及社會的安全努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