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vidKessler寫的 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和Dr.ElisabethKübler-Ross的 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臨終週期論- 教育百科也說明:臨終 週期論是用以解釋臨終過程,探討垂死感覺及其所關注的事項的一種理論。 ... 這種害怕和悲傷的情感同時存在,或與希望能作決定、接受死亡事實等情緒交替出現。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電影學系 吳秀菁所指導 徐靖倫的 紀錄片《誰先說再見》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2021),提出論死亡與臨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罕見疾病、談死、親人分離、天家、向死而生。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銀髮產業管理系 黃雅鈴所指導 陳伊柔的 不同世代對預立醫療決定的接受度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不同世代、預立醫療決定、科技接受模式、接受度、主觀規範的重點而找出了 論死亡與臨終的解答。

最後網站Stage Theory of Dying - 臨終階段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則補充:名詞解釋: 臨終階段論是一種解釋個體臨終的過程,探討垂死的感覺及其所關注事項的一種理論。 ... 如能讓病人與別人討論其感覺情緒,會有助於其對死亡的接受。 5.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論死亡與臨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

為了解決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作者DavidKessler 這樣論述:

每一個悲傷,都值得被好好看見。   轉化哀慟的歷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尋找意義――將哀慟昇華,成為你人生的力量。     哀慟研究專家,大衛・凱斯樂,曾與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合著《當綠葉緩緩落下》,描繪出失去至親所愛的哀傷歷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協助人們度過哀慟。而大衛.凱斯樂則以自身的經歷,領悟出轉化哀慟的最終階段――尋找意義。     迴避哀慟,只會讓哀慟所帶來的痛苦延長;而轉化哀慟的六個階段,也並非某種硬性規則或是特定方程式,每個人的哀慟,都是獨一無二的。喪子、喪偶、老年失親,這些失去的背後,更深藏著難言的複雜情

緒冰山,無依、憂鬱、懊悔、被拋棄,甚至是憤怒與懷恨。大衛以細膩的故事筆法,寫下他為人們提供的陪伴與建議,藉由「尋找意義」這個歷程,重新梳理哀慟,進一步釐清生者與死者之間未竟的愛與遺憾。     意義不必然需要理解,我們不需要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死,才能為他的死亡找到意義;而意義則是由你來創造的,只有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的意義。人們經常以為,哀慟會隨著時光流逝,漸漸縮小;它不會的,需要長大的,是我們。尋找出意義,將哀慟昇華。意義來自於,在親友過世之後,找到一個延續對他的愛的方法,同時你也在自己的人生裡繼續前進。     *獻給句點之後,那些被留下來的人們*   名人推薦  

  小劉醫師 外科醫師│吳佳璇 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波瑟芬妮 逆風命理諮詢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看似一切皆有所解、但慢慢理解到,「無解也是一種解」之後,彷彿有了專屬於自己的答案……――――小劉醫師(外科醫師)     且擁有豐富哀傷心理實務經驗的大衛,用他的生命故事,為我們補上生死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那就是「追尋意義」。――――吳佳璇(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     其中一個離苦之道,便是回到「痛」的本質裡,坦然接納悲傷,並溫柔地理解這個痛的意義。擁抱悲傷,不執著於

「不悲傷」。因為,哀慟有多深,愛就有多重。――――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論死亡與臨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小冬瓜的規劃人生美好告別之旅|線上課募資開跑啦🎉】

💥#八二折限時優惠 #報名連結在留言處💥
 

「你不知道如何和長輩開口聊身後規劃?」
「你即將要面對親友的離開而慌亂無措?」
「你不想讓自己的離開成為家人的負擔?」
 

別擔心,這一次我利用線上課程會帶你走過這人生三大站:
 
🚏 生前準備 ✕ 預防遺憾:法律、醫療、財務的規劃
 
🚏 身後規劃 ✕ 預習告別:臨終到下葬的身後事準備
 
🚏 親人離世 ✕ 面對死亡:開口談論死亡、面對失去的哀傷、處理遺物與遺產
 
我們也同時邀請了法律、財務、醫療、心靈的專家,分享相關知識,讓你不再只是道聽塗說!
 

💥 3/30 - 4/28 限時最低優惠中!
💥 現在加入只要 $1,380(原價 $1,680)
 
(不要小看這 $300,可以吃 3.5 個便當、6 杯珍奶、10 碗滷肉飯、15 把空心菜、20 趟公車)
 
-
 
人生,是一場不可逆的單程旅行!
如果你曾經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請不要害怕,我們雖然無法控制生死,
但能從生的過程,慢慢地練習擁抱死亡,
 
現在誠摯地邀請你乘坐我的單程旅行列車🚆
 
詳細的課程介紹連結在留言處,趕快來報名吧👇

#線上課程 #募資 #葬儀社 #優惠價 #HaHow #法律 #醫療 #財務 #心靈 #小冬瓜 #單程旅行社 #冬瓜行旅



💻 冬瓜行旅官方網站:
https://owt.com.tw
冬瓜行旅部落格:
https://owt.com.tw/funeral-encyclopedia/

📱 臉書粉絲專頁: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www.facebook.com/dk0926555558​
單程旅行社
https://www.facebook.com/owt2016​

📹 YouTube 頻道: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pros.is/melonlifetravel

紀錄片《誰先說再見》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為了解決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作者徐靖倫 這樣論述:

從小對生命就有一種疑惑,若出生必然死亡,為何需要辛苦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何?直到父親歷經一場大手術,真切的感受到死亡似乎就在眼前,如此真實卻又陌生,再次觸動了心底那個疑惑,或許答案得從死亡去探詢,因此開啟了《誰先說再見》這部片的創作契機,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罕見疾病的家庭,如何練習向死而生的故事。本片在後製期,經過抽絲剝繭與自我反思後,以這個家庭中的弟弟以諾的角度出發,去呈現他們對死亡的態度,和生命經歷臨界點之後的轉變,我記錄著這個家庭如何活著,也像是紀錄著自己找尋答案的過程。此篇論文總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 緒論提及我自身的創作背景、源起和動機。第二章– 文獻探討則分為六個部分,首先是

對罕見疾病尼曼匹克症的基本認識,罕病家庭的困境與面對死亡的態度,論述基督教信仰的死亡觀,並且談及拍攝這部片所遇到的紀錄片倫理問題,整個文獻探討的結論與參考影片。第三章– 這個章節著重在創作過程中,我的創作觀點,以及如何構思影片的思維,和紀錄片的美學表現。第四章– 整個影片的製作規劃,及說明拍攝內容與訪談的設計,後製時期我如何思考剪接與影片結構。第五章– 影片完成後的公開放映與映後座談節錄,從回饋意見中檢討如何讓影片更好,並探索其他更多可能性。以及經歷整個創作過程後,對自我的期許與收穫。

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為了解決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作者Dr.ElisabethKübler-Ross 這樣論述:

  ▓我們只能在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看到自己的本質嗎?其他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本質只能視而不見嗎?   ●平凡的事實難道只能在極端的情勢下才能顯露?   ▓人在被推向生命的盡頭時才能看得最清楚,他們在分享生命的故事時,也教導我們生命的可貴。   ●兩位生死學與臨終關懷大師,從生命與生活分享人生中最重要的十五堂課。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命嗎?   我們每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時刻總會這樣問自己。真正的悲哀不在乎生命短暫,而在於我們總是到最後才看見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這是本改變生命的書,兩位生死學大師引導我們學習生命的功課,使我們能夠在人生的每一刻都過著豐盛的生活,展現生命存在的偉大性。   此書是

兩位作者密切合作下的結果。他們從自己幾十年的演講、研討會、與病人及病人家屬的討論,粹練出精彩的個案故事與生命體驗。生死學大師的對談與合聲,引導讀者從那些臨終之人身上學到無價的生命功課。正如作者之一的大衛?凱思樂在書中所說:「臨終之人往往是偉大的生命教師,因為,只有到了生命的崖邊,我們才看得最清楚。」 名人推薦   無畏死亡,才能勇敢地活在當下。生死之間,有太多需要我們學習的課題,《用心去活》一書不但教導我們活得精采有力,也活得豐富有餘。――杏林子(作家)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量,而是生命的質;換句話說,生命的深度及寬度比生命的長度來得重要。本書幫助我們思考人生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乃

是沒有好好認真去活!――吳庶深(國立臺北健康護理大學)   這一本書是一個生命的聚寶盆,有心人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可以滋養自己靈魂的東西。――吳淡如(作家、主持人)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1926-2004)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學博士,瑞士出生的精神科醫師、人道主義者、全球安寧療護運動的創始人之一。最早探討悲傷五階段的重要書籍《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就是她的作品,總計她出版了二十四本書,以三十六種語言發行,為千千萬萬面對自身或親人死亡的人帶來安慰。伊莉莎白熱中幫助重症孩童、愛滋病患

、老人等等,專業領域留給世人的最重要影響包括教導臨終者的人性照護以及宣揚無條件的愛。   二○○七年伊莉莎白正式進入美國婦女名人堂,更獲得《時代雜誌》列為二十世紀百大思想家。全球數百個組織努力延續她的志業,包括伊莉莎白基金會(www.EKRFoundation.org)。 大衛.凱思樂(David Kessler)   大衛是國際知名的作家、演說家,在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和因應悲傷的領域扮演領導角色。他的最新著作是與露易絲‧海伊(Louise Hay)合著的《療心》(You Can Heal Your Heart: Finding peace after a breakup, divorc

e or death)。大衛的知名作品包括與傳奇人物伊莉莎白合著的經典書《當綠葉緩緩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這本書是伊莉莎白去世一個月前完成的遺作,為她一生的努力畫下完美的句點。大衛認為能與伊莉莎白如此密切合作,並在她臨終時陪伴在側,是一大榮幸。現在他有責任信守承諾延續她的影響,讓這份志業繼續下去。   大衛的第一本書《臨終者的需要》(The Needs of the Dying: A Guide for Bringing Hope, Comfort and Love to Life’s Final Chapter)獲得德瑞莎修女的稱讚,在美國常居安寧療護類暢銷

書榜。另外著有《最後的旅程》(Visions, Trips and Crowded Rooms: Who and what you see before you die)。   大衛協助過許多人抱持內在的平靜、尊嚴和勇氣面對生死難題。一些名人的親友重病時都接受過他的幫助,例如伊麗莎白‧泰勒、潔米‧李‧寇帝斯、瑪莉安‧威廉森等。他還協助演員安東尼‧柏金斯、麥可‧蘭登以及企業家阿莫德‧哈默面對死亡。   大衛是當代的死亡學家,宣揚的對象遍及全球,協助臨終者的工作並不限於醫院。他對災難與創傷都不陌生,不論死亡以何種形式在哪裡發生,他都不遺餘力投入救助。他在紅十字會飛航災難小組擔任志工,也是洛山磯

警局創傷小組的特別後備義警。他接受過完整的訓練,碰到最緊急、嚴重、可怕的情況(包括九一一恐攻以及可能的生物恐怖攻擊),有能力擔任先遣急救人員。   大衛的著作在eharmony.com、Oprah.com、奧茲醫生(Dr Oz)創辦的Sharecare.com都很受歡迎。《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都報導過他的作品,他也擔任過《CNN火線交錯》(CNN-Cross Fire)、NBC、MSNBC、《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奧茲醫

生秀》(Dr. Oz)、《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 )、《歐普拉廣播電台》(Oprah’s Radio Network)的嘉賓,他還是法拉‧佛西基金會(Farrah Fawcett Foundation)的董事。他所創辦的網站擁有來自一六七國的一百多萬訪客。讀者若想進一步了解大衛,請參訪: www.grief.com 與www.DavidKessler.org。 譯者簡介 張美惠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

》、《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裡的陌生人》、《RV親情新幹線》、《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一次一點,反轉憂鬱》等書。   重拾生命的光彩 用心的活,清明的活 伊莉莎白的話 大衛的話 原著編者的話 1.真誠的功課 2.愛的功課 3.關係的功課 4.失落的功課 5.力量的功課 6.愧疚的功課 7.時間的功課 8.恐懼的功課 9.憤怒的功課 10.遊戲的功課 11

.耐心的功課 12.屈服的功課 13.寬恕的功課 14.快樂的功課 15.最後一課   再版序                       出版社告訴我要發行週年慶版,我想到這會讓我的共同作者伊莉莎白多麼驕傲,只可惜她已於二○○四年夏天離開人世了。   我很高興這本書就和剛出版時一樣切合時代的需要,甚至更有意義。因為這本書談的是如何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體認生命苦短,必須好好把握每一天。   《用心去活》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這真的是我要的人生嗎?」自從多年前書出版後,人們的生活節奏似乎更緊湊了。我們為更多的事忙碌,步調更快速,更加一心多用,代辦清單也愈來愈長,簡直就要追不上自己的腳步。

同時我們也老了;嬰兒潮世代已越過中年,下個世代正身處其中。年紀漸長,我們不禁要自問:「如果我繼續做目前所做的事,不就只是累積更多同樣的東西?這是我要的嗎?或者我希望生活更有品質,擁有更多愛,心靈更平靜?」   坊間有太多書籍談論如何提升生活品質,但這本書格外特別,因為我和伊莉莎白的獨特觀點係源自陪伴臨終者的經驗。我們用心傾聽也學習到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時會如何看待人生。我們領悟到哪些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們會為哪些事懊悔,重來一次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   我一向認為私底下陪伴臨終者及其家屬是極難能可貴的,因為當我們在生死邊緣搖搖欲墜的最終時刻,所有的虛矯盡皆卸下。這時人們往往顯露出最深刻真實

的價值觀,而這最後的領悟就是追求快樂生活的鑰匙。   人生應該如何過呢?我們都在追尋這難以捉摸的答案,此所以筆者的全部著作裡,《用心去活》依舊引發讀者最大的興趣。多年後的今天,我很高興《用心去活》已成為全球各地讀書會的最愛書籍,深得一整個世代讀者的喜愛。很多人說最喜歡書中討論關係的篇章,還說他們從來沒有從書中提到的角度去思考愛的意義。也有人說他們看了探討財務那一章之後,看待金錢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另有很多人說談真誠的那一章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本質,這本書激勵他們認真思考,因而在很多層次有所成長。   這正是我和伊莉莎白最初寫作這本書的願望。但事實是我在寫作時,渾然不知自己多麼需要學習書中的

道理。   我們每個人總有某些時候必須正視自己的盲點,對我而言,那一刻發生在我將要完成書中探討遊戲及其對生命的重要性那一章時。那時我和伊莉莎白已寫完那一章,但我還必須花一個週末校訂,剛巧我的外甥傑佛瑞打電話邀請我去吃飯、看電影。我告訴他:「我很想去,但沒時間。」   他問:「那光吃晚餐怎麼樣?」但我連吃晚餐都沒時間。   「簡單喝杯咖啡呢?」   我向他解釋時間非常緊迫,當前對我最重要的事是校訂好那一章。對話將結束時,他問我:「你校訂的是哪一章?」   我嚴肅地說:「談如何撥出時間遊戲,探討均衡生活的重要,強調要能創造遊戲的時間,不能太偏重工作。」   傑佛瑞說:「嗯,我看得出你真

的需要寫這一章,希望你能明白。」   「我也這麼希望。」我還是沒有察覺他在指點我一個重要的道理。   再次見到傑佛瑞時,他提到這個笑話,當時我卻未能體會。所幸我後來終究開竅了,很用心維繫兩人的關係,這一點讓我很感恩,因為他在二○一一年突然離世。   現在我明白了這本書是追求快樂的旅程,每次重讀總能讓我發掘新的啟示。我回想最初寫書時,伊莉莎白也和我一樣從中得到很大的鼓舞。   寫書過程中我們常一起笑、一起哭。我相信一本書若無法感動作者,就無法感動任何人,而我們倆確實都深受感動,更知道這個訊息應該傳遞出去。我很驕傲能和她共同經歷這一切。她是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人,深切體認生命的寶貴,才能盡

情發光發熱。   現在輪到我們努力讓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了。我很榮幸這本書繼續以各種方式激勵許多人,我最大的希望是你也是其中之一。 大衛‧凱思樂 寫於二○一四年

不同世代對預立醫療決定的接受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論死亡與臨終的問題,作者陳伊柔 這樣論述:

台灣醫療先進下,平均國人壽命延長,依照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公告需依賴他人照顧的存活年數平均為8至9年,為維持生命,產生了許多無效醫療且造成家屬生理及心理負擔,而最後病人卻無法表達自我善終的權利,基於此,本研究探討台灣不同世代對於預立醫療決定的認知、使用態度、行為意向及是否會受到主觀規範(家人、朋友、政府及媒體)的影響。利用文獻探討,蒐集學者所提出之理論或實作,採便利抽樣,抽取台中火車站、豐原火車站、新烏日火車站、后里火車站及太原火車站,以及利用網路平台,向20歲以上的不同世代進行問卷填答。共發放400分,回收率為99.0%,運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不同世代在有無子女對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有顯著差異;主觀規範在使用態度及行為意向間具干擾效果;經逐步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式皆顯示本研究架構良好且具預測力。故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世代對於預立醫療決定的接受度(認知、使用態度、行為意向)及主觀規範,並提供建議作為政府、學術及民眾作為日後政策及改善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