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四海寫的 至聖之經 和馬大勇的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孔子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儒家思想建構醫療專業人才之倫理教育 - 高雄醫學大學也說明: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規劃的倫理教育實施方案與課程之特色提出分享和 ... 夠確實做到「知行合一」,而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於《論語》中所使用的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任性出版所出版 。

華梵大學 哲學系碩士班 伍至學所指導 杜競哲的 真實美善: 《論語.述而》的生命啟發 (2014),提出論語中心思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孔子、論語、述而、生命、真實美善。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陸達誠所指導 張文觀的 《路加福音》與《論語》之會通初探 (2013),提出因為有 耶穌、聖經、路加福音、孔子、論語、仁愛、忠恕、社會工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論語中心思想的解答。

最後網站论语主要思想_《论语》的中心思想 - 三人行教育网則補充: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論語中心思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至聖之經

為了解決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作者謝四海 這樣論述:

  為孔聖傳經詩,為儒家弘道旨   論語常道乃是古今中外名人、世界企業所認同思想文化   獨到解譯論語經典,將語錄寫成詩,兼具研析知識與吟詠之美。   有系統依義理分類論語主題,並以「經」和「傳」二部前後對照研讀,更能融會貫通。   民初大哲家熊十力、美國經營之神杭茲曼、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強調「常道」之重要,不可錯過的普世經典。   學術上之「經」可分為典籍和常道兩類,而論語就是孔子 儒學的常道,兩千多年來,人們透過這部書啟迪思想、修養道德倫理,語錄體的論語雖然形式不似經,但對我國歷史文化確實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作者常年潛研儒學經典,將論語語錄轉譯為更

接近「經」的五言詩體,對於太言簡意賅的章句,畫龍點睛,點出底蘊;太長的章句,則鉤玄勒要而賦成一詩,化繁為簡。且不只將經典寫成詩,更有系統的分類、融會貫通,加以注釋、語譯、研析,並點出章旨,有助讀者吟詠、體會與記憶。

真實美善: 《論語.述而》的生命啟發

為了解決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作者杜競哲 這樣論述:

摘要《論語》表面上由簡約如詩的章句彙編而成,乍看似乎沒有體系結構,但譚家哲先生分析《論語》有著嚴密而體系性之論述與整理,既深邃地窮究人類存在之道,亦平實而正面的對人教誨,〈述而〉則是其中論述孔子生命思想的一篇。本文主要根據譚家哲先生的研究基礎,以《論語.述而》前十六章句為主軸,逐章逐句對照多方註解,按原文作義理結構的解析論證,專注於「生命」主題,藉由《論語.述而》對生命的啟發,析論〈述而〉之生命義涵,期能真實體悟孔子之生命觀,擴而貫通其重要義理,對人類生命及種種問題提出省思。世界乍看似乎殘酷現實、瞬息萬變,人們忙著追求外在超越價值與物質享樂、抱怨外在的人事物、甚至忙著追究怪罪懲罰他人,卻忘記

自己的責任,忽略人類生命內在、自我修行的心性本質,《論語.述而》扮演著萃取、提煉的角色,幫助我們認知生命正道,引領我們「情志合一、覺知向善」,在「仁」「禮」之間、在真實情感與道德禮教的自願與自覺之間達成平衡,在自願基礎上形成真實自覺,並由此啟發生命「求仁得仁、樂在其中」的真實自由、美善悅樂。真實自由,在「人」身上的實現,應該是相互成就「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也正是《論語》中心思想「仁」之所在,「仁」的真實美善就在人內心,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呈顯,不必仰賴外求的超越力量,而是持續實踐於人生歷程。藉由孔子的生命哲學,努力自覺、真實理解,理解生活現實、更明白生命美善,真實看見「人」的生命價值,體會不同生

命的困境與美好,除了理解自己、也明白他人、更與世界融和,融入無限開闊的人文世界,形成人性與人倫的人文共體存在基礎,從個體到共體,承繼傳接於不同世代,到眾多人心的真實向往、敬慎和樂、歸趨美善,「人」得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生命的起點或許由不得人,但生命的過程與終點是可以選擇的——「真實美善」的向往,正是人類生命平實而懿美的道途。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孔子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為了解決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作者馬大勇 這樣論述: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因為沒有一個國君想用儒家治國,他只好到處教書遊說。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蓄積國力,直到漢武帝登基,儒家才被注意。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儒學就像作業系統,幾千年來更新過四次版本,孔子的儒學不等於現在的儒學。       作者馬大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學特聘教授。   曾被推舉為最受歡迎的中文教授。   在本書中,他將儒家文明分為五個時期:   孔子奠基期、孟子成熟期、兩漢經學期、宋代理學期和明代心學期。   解析儒家思維是如何像電腦作業系統一樣,歷經四次的版本更新,

  從原本的中庸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思想,   一步步變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成為各朝代帝王穩固皇權的最佳推手。   就此儒學變成帝王學,開啟了千年以來人民為皇權奴隸的中央集權體制。   ◎孔子的儒學,是教你如何當君子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禮字出現74次,   孔子的重要理念「中庸之道」,更成為宋元以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個具有人道主義的思維,為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如春秋諸侯或秦國採納?   因為亂世中,做君子的好處太少,當小人能得到的利益比較多。   ◎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啟蒙者,但被後代皇帝刪掉了     孟子思想的最大亮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

輕」,   這套民主思維後來為何會消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君為輕」三個字,就把《孟子》一書狠狠摔地上,   刪節版《孟子》就此誕生,往後一百年,學生學到的孔孟儒學知識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董仲舒的「特殊解釋」,從此百家遭罷黜,皇帝獨尊儒術     秦國用法家思想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治國,修生養息,   兩大皇權都對儒家思維沒興趣,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   董仲舒為了拍皇帝馬屁,重新解釋,儒術從此轉化帝王術。   他口中的儒教,跟孔孟闡述的儒學,哪裡不一樣?差在造神。   ◎宋元明清重新詮釋儒學,想當官者必讀四書      宋、元之後,孔子的《中庸》又重新被提起,

  因為它教你用大學之道維持國家秩序。   儒學家朱熹更讓《四書集注》成為為官者的必讀聖書。        至於為什麼是宋朝與明朝,跳過了大唐盛世?   因為東漢黨錮之禍殺害許多知識分子,儒家文化走向低谷;   南北朝興盛佛教;至於唐朝則儒、釋、道並重。   直到韓愈寫的《原道》為儒家文明打下基礎,在宋代發揚光大。   打天下靠武力,龍椅要坐穩就靠統治,   儒家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而且延續千年「至今」不墜。 本書特色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孔子的儒學,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

《路加福音》與《論語》之會通初探

為了解決論語中心思想的問題,作者張文觀 這樣論述:

摘要《路加福音》與《論語》之會通初探本文主要是希望能藉由本地化來探討耶穌的神性思想與中國古代哲人中孔子思想相似之處,「耶穌是神又是人,祂的思想和中國哲人孔子思想真的有相似點嗎?」也就是基源問題。若有相似處,耶穌精神又如何同中國哲人孔子精神相會合呢?筆者希望能藉此研究,討論其會通之處,以使本地人更有超性快樂的道德生活。在導論中,筆者先將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問題的陳述及整個論文架構做簡要說明,並在歷史和文獻的架構下,開始論文之本文部份,也就是進入第一章開始探討。第一章《路加福音》與《論語》的起源與背景。第二章《路加福音》與《論語》中「神貧」與「宗教性」精神之會通比較。第三

章《路加福音》與《論語》「仁愛」與「寛恕」精神之會通比較。第四章 耶穌與孔子之時代意義。第五章 由仁愛思想發展出來的社會服務。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最後,結論部份乃肯定耶穌基督與孔子思想之共通點,特別是在道德仁愛層面,均提出了人為天地之最尊貴。由於清代時之不平等條約影響,導致民族自信心喪失,連帶殃及孔子學說思想,破四舊,打倒孔家店等,造成中華文化之浩劫,失去文化的根,卻又沒有另一替代性道德思想替補,所以近代社會亂象叢生,弒親、亂倫、吸毒……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主要之原因,乃是因為失去根本之道德倫理教育,且又無正向宗教教育的支持之緣故。是故,在本論文中,可以從耶穌的福音中看出愛乃是新約聖經的核心

所在,所謂愛近人如你自己,也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仁愛」之道理。論文後半部,乃耶穌仁愛思想發展出之社會工作服務,以天主教善牧修女會在台灣之社會服務及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印度服務窮人為例子,來增加本論文佐證。在論文結論部份,論及在國人生命教育中,若能給予耶穌基督的思想兼以中國古代哲學論語之重視道德修養與教化的部份,相信人民必能生活得更快樂與減少許多社會問題。關鍵字:耶穌、聖經、路加福音、孔子、論語、仁愛、忠恕、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