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 折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買書 折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威臣寫的 我在日本的24hr:街頭巷尾的常民生活日誌 和高希均的 進步台灣:七○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還能做什麼努力?我每走進一間獨立書店,盡可能的帶走一本 ...也說明:... 社的折扣模式,讓出版社的利潤空間壓縮;我不在大殺折扣時「才」買書, ... 想看的時候就把書買回家(可能是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也許沒什麼折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黃昱凱、黃芳琪所指導 陳佩君的 影響讀者使用振興三倍券消費文化商品行為因素之初探 (2021),提出買書 折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結構方程模型、振興三倍券、數位綁定、計畫行為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黃昱凱、黃芳琪所指導 陳瀅如的 以劇變模型分析新冠疫情下影響讀者購書行為之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電子書、購書行為、尖點劇變模型、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點而找出了 買書 折扣的解答。

最後網站業配清單|優惠折扣專區| 閱讀前哨站則補充:你很怕花了買書錢卻沒用在刀口上? ... 想要在新的一年買書充實自己,一定要去逛一圈! ... 如果你想購買HyRead Gaze One S,歡迎取用「九折專屬折扣碼」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買書 折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在日本的24hr:街頭巷尾的常民生活日誌

為了解決買書 折扣的問題,作者陳威臣 這樣論述:

  對於許多台灣民眾來說,去日本旅遊像是走灶跤!然而您可曾想過,是怎樣的環境孕育出獨特的日本文化?在地日本人的真實生活又是什麼樣貌?     旅居日本多年的記者陳威臣以台灣人的角度深刻觀察,從歷史、文化等面向切入當代日本社會,書分三輯,輯一以一天的24小時展開:吃早餐、擠電車上班、主婦的超市採買、倒垃圾、午餐、防災演習、傍晚的社區報時樂音,一路說到下班後的應酬與晚餐;輯二介紹日本人平時的休閒娛樂,包含情色夜生活、審美追求、能樂、寶塚、歌舞伎、相撲、當代藝文場館的展演活動、職棒、職足等體育賽事,甚至是彩券、麻將、柏青哥、競馬、賽車、競輪與獨特的競艇;輯三細數日本一年四季的特色節慶

,諸如過新年、春日賞櫻、冬日點燈、七五三、女兒節與端午節、鐵男根祭等各地的民間祭典,以及一年之中許多個與「天皇」相關的節日由來。     作者穿梭於古今之間,舉凡食衣住行、節慶育樂,無不考究原委,並輔以大量的照片,細數常民日常生活中那些其來有自的精彩故事,全方位介紹日本的文化內蘊與社會脈動!     從太陽升起到夜幕低垂,從春日賞櫻到歲末點燈,與您一起走進日本人的日常────   商品特色     ★ 駐東京記者陳威臣旅日多年,第一線介紹日本在地常民生活!   ★ 超過250張彩照,生動為當代日本人的生活「寫真」!   名人推薦     跨界讚譽

  工頭堅(《旅飯》創辦人暨旅行長)   片倉佳史(旅台日本作家)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邱義仁(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   林昶佐(閃靈主唱、立委)   洪致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胡家雯(旅日美食評論家)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鄭銘彰(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專序推薦   鄭文燦(桃園市長)   瞿欣怡(作家)     *依姓氏筆劃為序 好評推薦      我記憶中最早的「日本閱讀」,便是來自具有記者身分的楊乃藩先生。相較於一般遊客或旅人眼

光的遊記或散文,駐地記者的觀點,總是特別獨到且深入;很高興隔了多年之後,能夠再讀到一本以記者眼光看日本社會的著作。更不用說,威臣的工作、興趣與生活,常常是我羨慕的對象,更是知心的朋友。──《旅飯》創辦人暨旅行長 工頭堅     鐵道迷的痴狂精神+家庭主夫的日常體驗+政治工作者的敏銳觀察,下次到日本旅遊時,別忘了帶上這本深入日本人二十四小時生活、兼具知識性與實用價值的生動日誌。──《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何榮幸     我很喜歡看威臣的日本觀察文章(因此邀請他寫過專欄),他熟悉政治經濟,熱愛歷史與文化(尤其是鐵道!),更是認真在日常生活中過日子的男子,所以看他從早餐和市

場寫到天皇,真的是很過癮!──《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張鐵志

買書 折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廚房 #收納 #水槽
廚房水槽下因為有水管從中間佔住了位置,所以在收納上大概是大家最頭痛地方的了~
今天豆豆媽要來和大家分享我家老舊廚房水槽下的收納改造,並且用比較小資省錢的方式來採買收納用品哦~~

這次我會跟大家分享如何註冊ShopBack帳號,並且透過ShopBack連到生活市集採買收納層架,賺取2%的現金回饋優惠~

ShopBack 是亞太區第一大的現金回饋平台,也是我們家平常網購最常使用的平台,以前我最常透過它線上訂房,現在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出去玩,但平常叫Uber Eats 、Foodpanda外送、在博客來買書、或是在淘寶、PChome、家樂福、Yahoo奇摩超級商城購物…,都已經習慣用ShopBack連結下訂單了

它的操作方法非常簡單,網購過程就和平常一模一樣,只是多了一個連結的動作,就可以獲得現金回饋(現金回饋累計無上限),而且現金回饋是可以實際提領的哦!

用信用卡或行動支付結帳,優惠還可以疊加,還可以與信用卡回饋、平台自己的折扣或會員...等等並用

雖然網購有很多優惠方式,像是紅利點數回饋、折價券等等,但我覺得還是現金回饋最實在啦!

像我這次收納,經過比價和使用ShopBack 和街口,總共省了340元哦!

跟大家講一個獨家好康:現在只要透過豆豆媽的連結註冊ShopBack ,就可以先賺$100獎勵金哦~

↓點這個連結就可以開始註冊囉↓
https://app.shopback.com/3ebnLH4Z5hb

影響讀者使用振興三倍券消費文化商品行為因素之初探

為了解決買書 折扣的問題,作者陳佩君 這樣論述:

  2019年年底爆發了傳染力驚人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至今(2021)疫情仍持續延燒蔓延到世界各地。COVID-19不僅是帶來全新的病毒讓人措手不及,更因為超高的傳染力讓人們不得不改變既有的生活模式,減少接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當然更連帶的影響導致全球經濟萎靡衰退,各國分別提出各種紓困的方案來挽救經濟,台灣也繼2009消費劵後在2020年推出消費劵,定名為「振興三倍券」來刺激經濟。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影響讀者使用振興三倍券消費文化商品行為因素,並分析大學生綁定數位振興三倍券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間之關聯性。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南部大學生,共計回收有

效問卷 284份。利用採結構方程式模型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一、不同戶籍地的大學生對於領取振興券方式、用途、數位綁定的擔憂和振興三倍券限定在出版商品的使用都有顯著差異性。二、大學生的數位綁定振興三倍券態度對消費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三、大學生的數位綁定振興三倍券的主觀規範對消費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四、大學生的數位綁定振興三倍券知覺行為控制對消費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

進步台灣:七○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

為了解決買書 折扣的問題,作者高希均 這樣論述:

  到底是個人進步,社會才能進步?   還是社會進步,個人才容易進步?   答案是——   唯有提倡進步的觀念,   才能有進步的政策,   產生進步的社會。     在疫情肆虐、經濟受衝擊、施政開倒車的日子裡,   可還記得那顆滿懷熱血、「書生報國」的初心?     讓我們繼續堅持「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的初衷,   持續奮進,學習進步觀念,一同提升台灣社會的生命力。     高希均教授是華人世界倡導且傳播進步觀念的先行者。五十年來,一向以身作則,與時俱進,持續撰書與論著,勤耕不輟。     身為傑出經濟學者和教育家的高教授,在七○

年代秉持著「書生報國」的熱切,放下在美國傑出的教職,用關懷社會的心志投身文化出版,接連在1981年發起創辦《天下》雜誌、1982年與王力行創辦「天下文化」、 1986年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其所創立及帶領的「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近四十年來致力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志業,現已成為華人世界深具影響力的集團,積極推廣「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終身學習觀念。     2021年適逢《遠見》雜誌創刊35週年,在全球面臨新冠病毒疫情衝擊的當下,回顧高教授在《天下》雜誌、《遠見》雜誌創立初期撰寫的精闢文章,以及對台灣走向經濟成長、民主提升過程中11位典範人物的回顧,讓讀者一同審視台

灣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問題,讓大家從中一同找回對國家、社會的關懷與初衷,堅持學習、前進不懈的信念,將進步觀念繼續傳播下去。     值得我們鍥而不捨、持續推動的「進步觀念」   —對人要講究平等的人際關係,不受人情干擾。   —對事要遵守法治的精神,不受特權的影響。   —每人要有是非心、正義感、善盡社會責任。   —每人要有愛國心、責任感、深信自求多福。   —每人要深信一個美好的社會是民主、公平與自由的。   專業推薦     當年高希均的文章〈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叫每個人眼睛為之一亮,腦袋像猛然被鑿開了。高教授警告國人,不能靠政府開支票過

日子,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他呼籲政府和社會大眾在觀念和行動上要懂得「付出」和「創新」,才能過渡到一個真正有尊嚴的富裕社會。   他的另一宏文〈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等於再給政府一記重拳。而當時的政府雖被人形容為「專權」,倒是有容言的雅量,也有改進的勇氣。中華民國能逐漸走向現代化,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靠各方面的努力,輿論界是其中的一環。而在媒體上發揮導引作用的學者,高希均教授無疑是先鋒隊中的主力。—— 張作錦(《聯合報》前總編輯) 作者簡介   高希均     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一九四九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

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一九六四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應聘為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助理教授,七年後升任正教授,並出任經濟系主任(1971–1980)。一九七一年當選美國傑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年威斯康辛大學傑出教授獎,一九九八年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入選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教授名人堂。二○一三年亞洲大學第一位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四年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二○年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名譽商學博士。二○一六年四月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曾任經合會人力小組顧問、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中興大學知識經濟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

、行政院政務顧問、經濟部顧問、監察院諮詢委員、國統會研究委員及國內外文教基金會董事。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與「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另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包括《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經濟學的世界》等,並獲倫敦金融時報第一屆亞洲企管著作獎。 |緣起|從「天下沒有白吃午餐」到創辦天下、遠見、天下文化 張作錦 |自序|推動進步觀念的初心 高希均 第一部 啟航—八○年代觀念啟航 1 一九

八一年《天下》雜誌創刊詞—經濟是我們的命脈 2 一九八六年《遠見》雜誌創刊詞—為什麼要創辦《遠見》? 3 一九八二年「天下文化」起步—撒下一顆學習的種子 4 二○○二年「小天下」的誕生—以少兒優良讀物為「大格局」催生 5 二○○六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問世—呼應台灣的需求 第二部 共擁天下—播種「改」與「變」的進步觀念(1981-1986) 1 我們的企業家在哪裡? 2 創造財富才能照顧低所得 3 我們要把什麼留給下一代 4 人力投資與人才利用 5 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 6「經濟人」與「社會人」 7「按道理做」—財經決策的基本原則 8 扭轉財經政策的「無力感」 9 放眼看天下—不做

「國際經濟文盲」 10 灰燼中出鳳凰—「經濟衰退」的教訓:「盡己所能」 11 市場經濟下的「競賽規則」—美國的例子 12 為什麼決策會錯誤? 13 我們從「日本經驗」中得到什麼? 14 推動進步觀念的絆腳石 15攀登三座經濟頂峰—自由化、制度化、國際化 16交棒人全力以赴,接棒人全力衝刺 17企業形象—良性循環的原動力 18 白天鵝抑醜小鴨?—減少政府與民間的差距 19 不再是保母,不再是公僕—給公務員應有的尊敬 20 如何對抗自私與短視 第三部 共懷遠見—栽植觀念之樹(1986-1989) 1 為下一代子孫的幸福投資 2 不能打折扣的公信力 3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4 如何贏得國際尊敬 5

三星創辦人李秉喆:寧靜與堅強 6 知識之宮:紐約的公共圖書館 7 前有勁敵,後有追兵—亞洲四小龍飆向二十一世紀 8 二十一世紀是誰的天下?  9 中產階級社會要靠制度運作 10 縮短六十年所得差距—鄧小平需要「台灣經驗」 11 不要強人領導,要強勢領導 12 位高、名重、權大,但影響力小—從美國總統想到台灣領導 13 五種「新夾殺」下的企業危機 14 物價變動值得重視,不值得緊張 15 這是一個貪的時代—它使人心散、心慌、心變 第四部 轉型年代中的關鍵人物 1 蔣經國:深耕台灣的真正的君子 2 孫運璿:台灣第一位工程師性格的政治家 3 李國鼎:一位決策者的高貴靈魂 4 趙耀東:敢想、敢說、敢

做 5 郝柏村:使命感.迫切感.責任感 6 王作榮: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 7 徐立德:成功不必在己 8 孫震:「書人合一」的君子與學者 9 連戰:改變,才有希望 10 錢復:見證台灣政經風雲年代 11 王建煊:政治是「無私的奉獻」 後記 新冠病毒肆虐下的三篇省思 1 川普主政下,遠離「美國第一」—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評斷 2 以讀攻毒,以書止輸 3 我們同在一口井裡—在世界失控中的四項覺醒 |附錄| 高希均中文著作年表 緣起   從「天下沒有白吃午餐」到創辦天下、遠見、天下文化   張作錦     一九七七年四月間,我在當時的媒體上,看到兩篇署名「高希均」的文

章,字數不多,但觀點新穎,說理動人。經打聽,作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受當時行政院經建會及台灣大學的邀請回國。我請他吃飯聊天,當然意在約稿。當時台灣雖不富裕,《聯合報》請作者下個小館還是不成問題的,但高先生卻隨意走進一家快餐店,每人一杯咖啡一個漢堡,吃得簡單,談得深入。      (一)「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幾天,稿子來了,是評述「當前經濟觀念」的系列文章,篇篇都有與眾不同的觀點。到了第五篇〈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更叫每個人眼睛為之一亮,腦袋像猛然被鑿開了。那個時代的台灣,還沒有「國際化」,對新知識、新觀念了解不夠,而當時的蔣經國政府,處處以人民生計為念,不僅稅

賦要低,公用事業如水電瓦斯等等費用,都不准漲價,以安定百姓的生活。但高希均教授警告國人,不能靠政府開支票過日子,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他呼籲政府和社會大眾在觀念和行動上要懂得「付出」和「創新」,才能過渡到一個真正有尊嚴的富裕社會。     高教授的文章,直如暮鼓晨鐘,社會大眾都聽進去了,人人都能琅琅上口他那句話。高先生因感冒去診所求診,醫生一看表上是高教授大名,堅不收診察費,以感謝他為我們國家所做的「診察」。高先生坐計程車,司機在報上看過他的照片,認出他來,一定要免費送他一程,表示升斗小民的尊敬。     「白吃午餐」不僅激勵了廣大讀者,也激勵了作者自己,高教授在以後短短幾個月內

,接連寫了很多漂亮精闢的文章,提出的都是言人所未言的主張,譬如:     低物價政策是有害的;   公立大學的學費應該調整;   在政府機構裡,公事不可私辦。     當然,不會忘記他另一宏文〈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等於再給政府一記重拳。而當時的政府雖被人形容為「專權」,倒是有容言的雅量,也有改進的勇氣。中華民國能逐漸走向現代化,發展經濟,增強國力,靠各方面的努力,輿論界是其中的一環。而在媒體上發揮導引作用的學者,高希均教授無疑是先鋒隊中的主力。     高教授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社會極大的回響。我雖然沒有跟他詳細談過,但我想他那時一定有兩點感受:   第

一、台灣需要輸入更多新觀念,以促進國家社會的整體進步;   第二、媒體的影響力很大,但報紙是一種大眾讀物,雜誌才能深入而細緻地討論問題。     (二)創辦《天下》、《遠見》與「天下文化」   在台灣辦一本雜誌,那時大概在他心裡已經埋下了一顆種籽。     一九七九年中美斷交,一時人心惶惶。大家多認為,台灣應該發展經濟,充實自己的力量,才能渡過難關。如果一般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在美國大學教經濟學的高希均教授,自然更了解這一點。於是他從美國請假回來,邀請殷允芃、王力行兩位女士,又拉上我,在一九八一年共同創辦了以討論經濟問題為核心的《天下》雜誌。在那個「要害一個人就勸他辦雜誌」

的年代,為了增加大家的信心,高教授承擔了最大股份。     當時台灣還有《出版法》,依規定出版刊物要有一位本國籍的人任發行人,負法律責任。高教授在美國任教,尚未返國常住,還沒有恢復戶籍,所以由我擔任發行人,高教授自任社長,殷小姐負責編輯部門,王小姐負責業務部門。但因為人手少,其實都是「共管」。因為當時我是《聯合報》總編輯,報館負責人覺得我兼任雜誌發行人多有不便,沒多久我就辭謝發行人,由殷小姐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王小姐擔任副總編輯,他們幾位堅持要我保留「共同創辦人」的頭銜。     雖然《天下》雜誌一創刊就轟動,發行、廣告、讀者、聲譽都直線上升,但高教授在美國大學有專任教職,只能

短期回來,雜誌的「領導中心」不免有些扞格。我一九八二年去美國休假一年,隨後即留在聯合報系美國《世界日報》任職,其間曾回來與高教授和殷、王兩位小姐共商雜誌的「分合大計」,以求長久發展之道。最後協議,《天下》雜誌由殷小姐負責主持,高教授和王小姐負責「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並另行創辦了《遠見》雜誌。     高教授也許覺得台灣經濟已經站穩了腳步,《遠見》雜誌就比較是一本綜合性的刊物。目標在「傳播新觀念,開拓新視野」。就是希望國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所以叫《遠見》。     沒有知識的人怎會有「遠見」?除了兩本雜誌,加上「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教授以「豐富閱讀世界」來服務社會。而推廣讀書

,更是他長期的努力目標,他提出「新讀書主義」,有四點倡議: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天下文化」選書嚴謹,高教授堅信:「好書正如好人一樣,有時寂寞,但不會孤獨。」 為了使《遠見》成為「台灣前進的動力」,高教授在他的「出版集團」裡增加好幾本給「青少年」和「家庭」閱讀的刊物;又經常舉辦大型的文化和社會性活動,帶動台灣超越前進。     (三)「天下文化」二○一八年售書高約四十座「一○一」   外人常感覺奇怪,「天下文化」出版了這麼多好書,都是從哪裡找來的?祕密藏在「天下文化」附設的「人文空間」裡。這是台北有名的「文化沙龍」,精力

充沛的高教授,幾乎早、午、晚三餐都在這裡和文化、學術、政經等各界人士喝咖啡、吃簡餐聊天。很多有內容、有分量的好書,都是從「聊天」裡出來的。     如果以文字述說「遠見.天下文化」的成就比較抽象,那就說一點具體數字:事業群二○一八年總銷售書刊是一百七十萬冊。以一冊書平均厚度一.二公分估算,二○一八年總銷售書刊約當四十座台北「一○一大樓」。     高教授在台灣為文化出版事業努力奮戰幾十年,作為他一位長期的朋友,我確知,他的貢獻、他的影響力,就像他形容好書一樣,不僅不孤獨,也將不寂寞。      二○一九年九月發表於《姑念該生》/二○二一年九月摘錄 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

 一 貪汙,不論它是發生在政府或民營的機構,不論它數額的多寡,不論它方式的不同,都是令人痛心的。因為它一面破壞法紀,助長權勢;另一方面又腐蝕民心,造成特權。 台灣三十年來進步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人民對政府高階層人員的尊敬與信賴:尊敬他們的品格,信賴他們的操守。 儘管貪汙受到人人指責,但在某些時空情況下,也可能會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 社會上每一個人,可站在自己的價值系統及知識領域中,參與討論貪汙是否最可怕?有沒有比貪汙更可怕的事例?然後一起來減少這種不幸的現象。 二 筆者則認為:在台灣目前情況下,如果政府部門沒有把其擁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其所產生的經濟後果,遠比零碎的、低階層的、偶發的貪汙更可怕

。 任何國家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國更是如此。這些可用的資源有些是有形的—如可支配的經費(中央及地方)及可調度的人力(各級公務員);有些則是無形的—如合乎潮流的典章制度及受人尊重的國家形象。當這些資源的使用效率未被充分發揮時,損及的不僅是短期的人民的利益,也是長期的國家的利益。 讓我們假想一些資源誤用的例子: ⑴    興建一個並不急需的工程。 ⑵    延誤一個重大投資的決定。 ⑶    政府對某一事業的投資或者過多,或者不足。 ⑷    政府某一部門的預算偏高;另一部門預算偏低。 ⑸    津貼一個不需要津貼的行業。 ⑹    保護一個不需要再保護的工業。 此外,不切實際的法令、緩慢的

行政效率、有關部門的缺少配合,都減少了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有效利用。 上述假想的六個可能性,說明了政府部門對資源之誤用可能來自決策時對: ⑴    時間判斷的錯誤(1、2兩例)。 ⑵    數額判斷的錯誤(3、4兩例)。 ⑶    對象判斷的錯誤(5、6兩例)。 更具體地說,政府部門對有限資源之誤用,基本上是來自於對優先次序(priority)的判斷錯誤。

以劇變模型分析新冠疫情下影響讀者購書行為之初探

為了解決買書 折扣的問題,作者陳瀅如 這樣論述:

  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政府紛紛採行鎖國、封城措施,減少大眾出門頻率,避免疫情擴散,也因此社會各個產業受重創,許多產業都受到衝擊,也繼而影響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型態。圖書出版產業也是受影響的範圍之一,新冠疫情期間,紙本圖書出版產業銷售額下滑、出版業者家數下滑,但電子書的銷售額卻呈現正成長,顯示新冠肺炎雖然造成紙本圖書的負成長,卻也增近讀者購買電子書的行為。  因此,本研究整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關資料,以有購買電子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劇變模型探討讀者購書行為的非線性現象,探討疫情對於出版產業的影響,並以「電子書普及性」、「知覺行為控制」以及「電子書使用態度」為變項建構尖點劇

變模型以進行定性分析,對讀者在疫情期間購買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購書行為進行初探研究。  尖點劇變模型的分析結果顯示,讀者對電子書態度越正向越傾向購買電子書,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會使讀者對於電子書的使用態度變得正向,讀者在疫情期間更願意由購買紙本書轉移至購買電子書,若出版業者再給予讀者電子書的相關優惠措施,讀者會更願意購買電子書,其中又以男性讀者的態度更正向、更願意購買電子書。  根據結果,建議圖書出版業者可以提升讀者對電子書的態度為方向,發展相關行銷策略促進讀者選購電子書,藉以提升電子書的購買率,解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