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道家經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君祖寫的 從易經看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套書) 和趙鵬團的 新譯鶡冠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莊子》被稱為道家經典,網友看後驚呼,太有想象力了 - 趣關注也說明:莊周繼承並發展了老子李耳的道家思想和學說,發揮獨特的想象力,加入了很多寓言故事和精彩傳說,並融入自己的感悟認知,集說成書《莊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三民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謝君直所指導 王玉瑾的 老子「明」觀念修道工夫之研究 (2021),提出道家經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常道、虛靜、守柔、素樸、無為、自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吳展良所指導 謝慧娜的 憨山德清的入世思想與作為 (2021),提出因為有 憨山德清、入世思想、入世作為、利生、忠孝的重點而找出了 道家經典的解答。

最後網站莊子的生命本真-細讀道家經典200句 - 讀冊則補充:莊子的生命本真-細讀道家經典200句. 沈智.黃玉蘭編著. 萬卷出版公司. 9787547002421. 莊子思想體系極為博大,本書歸納其思想菁華,集腋經典200句,莊子思想即可了然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道家經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易經看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套書)

為了解決道家經典的問題,作者劉君祖 這樣論述:

  洞悉先機,以智取勝   劉君祖從易經談掌握自然規律、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家智慧     ● 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   ●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     未來世界情勢變化必將出人意表,末亂之際,體悟道家精純智慧,當有醍醐灌頂奇效。   21世紀通達天機奧祕必讀叢書     近年來世局日亂,天災人禍無日無之,現代人當如何自處、防範面對?不論是自身處境、內政外交及國際局勢、自然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變化和突如其來的失序困境,若能運用道家處於亂世、面對憂患的人生態度,定可助人增長智慧、安定心靈,讓人不憂不懼承接外在一切變化。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華夏思想文化的戰略制高點,諸子百家幾乎都受

其深廣啟發與影響,儒道兩大家亦然。《易》始乾、坤,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剛健中正、自強不息,正體現乾卦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以老子為主的道家思想柔和含蓄,厚德包容,又是坤卦智慧的高度發揚。     在《從易經看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叢書中,易學大師劉君祖透過《易經》解說老子《道德經》、道家經典《黃帝陰符經》和《天機經》,使人沉潛其間,掌握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體悟道家智慧和修身方法。面對未來世界情勢的劇烈變化和災難,能夠洞悉先機,進而以智取勝。     ● 《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是道家最高思想,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   許多警世箴言歷久而彌新,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給

予啟發和幫助。     《道德經》是劉君祖接觸的第一部子書,當時雖然年輕涉世未深卻非常喜愛,如今歷經歲月滄桑,一再重讀或上課講述時體會日深,他曾多次嘗試以《易經》通《老子》,相互印證,有許多驚喜的發現。     《道德經》至今流傳的版本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章,五千言中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提出不少警世箴言。其中關切政治的表述相當多;例如「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十章)。在第七章中老子講「長生」講「天長地久」,老子說想要長久永恆,必須效法天道的無私。影響了後世許多修道、求道

之人追求長生的養生思想,包括煉丹、畫符咒等等。按照老子的思想,是要清心寡欲、隨順自然才能夠做到。歷史上大家熟知的秦始皇、漢武帝,掌握了最高權力,渴望長生不老,想盡辦法運用權勢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卻與大道背道而馳,怎麼可能長生呢?     一般人以為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其實並不是真的無所作為,而是去除私心私欲後道心堅固的無不可為。《道德經》中的警世箴言,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政事,濟弱扶傾的王道理想,以及職場上的進退謀略,都有深刻的洞見。     現今國際間博弈加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劉君祖認為這些國際紛爭最好還是要以外交談判協商來解決。老子注重生態也是個反戰者,許多觀點論述至今仍值得執政者參考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和突如其來的失序困境,若能運用老子處於亂世、面對憂患的人生態度和生命格言,可以增長智慧、靜定人心,讓人不憂不懼的承接外在的一切變化。     ●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   道家珍藏的奇書,底蘊極深。   上可用來修道成仙,中可用來富國安民,下可用來戰勝強兵。     就像《黃帝內經》風靡中醫學界一樣,《黃帝陰符經》這本奇書,自古以來迷倒了不少想要建功立業的豪傑志士。他們認為若能領悟此經,可以戰勝強兵,治國安邦,還可以稱帝稱王,成就王圖霸業。它曾被視為兵書、神仙書和治國方要,憑此書而建功立業的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有黃帝、伊尹、范蠡、鬼谷子、張良、曹操、諸葛亮、葛洪、

李靖、黃庭堅、朱熹等人。     《黃帝陰符經》是後人借黃帝之名而作,成書年代不詳,書中闡明人的言行若能暗合天道,懂得掌握時機,進可攻退可守,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天機經》又名《陰符天機經》,是為解說《陰符經》而作。一般人若是體悟不夠,或是人生經驗不足,會覺得文字過於精練,較難理解。作者很喜歡這部經,盡力解釋想讓更多人了解其中深藏的天機。     劉君祖依經解經,貫通經典,一一解讀《黃帝陰符經》和《天機經》。《陰符經》短短四、五百字,《天機經》亦不過三千字,兩書合觀,沉潛其間,掌握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體悟道家智慧和修身方法。面對未來世界情勢的劇烈變化和災難,能夠洞悉先機,進而以智取勝。  

  本書行文簡練精要,引人深思,教你在現代生活中達觀應對、識得先機、通達智慧。

道家經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經典著作,透露了老子「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小國寡民」的思想理念,後人將老子視作道家學派宗師。道教奉他為始祖,「太上老君」!
與老子相關的成語有很多,包括「大器晚成」、「虛懷若谷」、「無中生有」、「出生入死」、「輕諾寡信」、「紫氣東來」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老子「明」觀念修道工夫之研究

為了解決道家經典的問題,作者王玉瑾 這樣論述:

  老子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受人重視與推崇,整部《道德經》文字數不多,但卻言簡而義深,之所以讓人們將之視為行事的依據與準則,並擴而至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等等,各個領域都能受益至深至廣,此完全是老子思想中所具有的微妙玄深的哲學智慧,這些智慧中的重要觀念包括「無」、「無為」、「自然」、「致虛」、「守靜」、「守柔」、「不爭」等,除了是觀念更是修養的工夫與境界,而能落實這些觀念的修行與修養,首要的工夫必定與「明」的觀念脫離不了關係,能「明」才能綜觀全局,能有清楚明白的指引而不致偏離「常道」、「常德」,可見「明」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明」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觀念,亦是生命主體的內在依據,人格的養成與道業能否

成就亦端賴我們是否具有內在之「明」的智慧,對於如此重要的觀念,直至目前為止以此為題做為論述者相對稀少,因此筆者認為此《老子「明」觀念修道工夫之研究》,係屬非常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命題,老子思想中「明」的觀念有「自知者明」、「知人之明」、「知常曰明」、「見小曰明」、「不自見,故明」等,這些「明」的觀念就如大海航行的羅盤與飛行的導航一般重要,故能掌握「明」的觀念並將之俱為生命主體的修養工夫的依據,對於吾人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開顯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與實際踐行的。

新譯鶡冠子

為了解決道家經典的問題,作者趙鵬團 這樣論述:

  《鶡冠子》作為先秦道家著作,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鶡冠子》較之早期道家學說,最為鮮明的一點,就是不惜篇幅地強調陰陽術數的運行機制和作用。今本《鶡冠子》保持了古書的面貌,特別是思想宗旨基本上因襲了舊文,十九篇文字,十二篇為專題文章,七篇為對話體,雖紛雜繁複,總體上仍本於道家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的宗旨。

憨山德清的入世思想與作為

為了解決道家經典的問題,作者謝慧娜 這樣論述:

憨山德清(1546-1623)作為明末有重要影響力的僧人之一,為明末佛教復興作出了很多貢獻,雖然自幼出家,其一生卻與皇室、士大夫和民間關係密切,思想和作為相當入世。本文透過分析他的人生經歷和有關著作,探討憨山的入世思想如何誕生,又有何作為。首先,憨山早年的學習經歷非常特別,奠定了他日後的入世思想。筆者分別從佛學、大報恩寺的特殊性和儒、道學三方面展開討論,由此說明憨山從年輕時便以入世高僧為其學習楷模。其次討論憨山離開大報恩寺後在五臺山上苦修與開悟如何使其思想成熟,並在《觀老莊影響論》初步展示他的利生經世思想:三教是一個從人乘到超聖凡的階段,捨棄人道就沒有佛法,必須入世,才能一步步離世得到終極解

脫。本論文並分析這段時期他與皇室、士人和僧人的交往,以了解他的入世作為。最後,憨山五十歲被流放廣東,在當地士人的延請下入主南華寺,與士子們密切來往,並在這時期完成了儒家經典的注解:《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與《大學綱目決疑題辭》,。之後經歷曹溪改革失敗,憨山晚年專心完成了道家經典的注解:《老子道德經解》和《莊子內七篇注》,並在説明老莊其實也是一種經世利生之學。憨山晚年偏向以「無為」應世,強調「即世而離世」,認為要做到不離俗世而得到解脫,是以修行者不能脫離人世間,必須先盡人倫與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