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學背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鄉土文學背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敬堯寫的 逆光的歷史:施叔青小說的癥狀式逆讀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鄉土文學發展- 「晟」迷鄉土情熾「晟」草根心 吳晟也說明:直到1960年代中期,「現實主義」的文學觀點才開始在台灣出現。到了1970年代,現實主義逐漸滲入鄉土文學作家的作品中,與文壇主流的「現代主義」相互對抗。

靜宜大學 台灣文學系 賴松輝所指導 舒懷緯的 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 (2012),提出鄉土文學背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甘耀明、殺鬼、後鄉土、國族認同、奇幻文學、魔幻寫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蔣美華所指導 黃秋玉的 七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及其教學研究--以高中教材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鄉土文學、國文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鄉土文學背景的解答。

最後網站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 - 月旦知識庫則補充:蕭阿勤,認同,集體記憶,民族主義,鄉土文學,臺灣文學,臺灣史,identity ... 包括後來成為臺灣民族主義者的文學作家與評論家──對鄉土小說出現的歷史文化意義的認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鄉土文學背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光的歷史:施叔青小說的癥狀式逆讀

為了解決鄉土文學背景的問題,作者何敬堯 這樣論述:

閱讀是一種逆光的檢驗,能從中看出歷史不同的輪廓   本書從「時間」、「空間」與「敘事學」的視角,重新解讀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回溯解嚴後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與當代文學中鄉土風景的建構。   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與《三世人》,企圖追尋鄉土風景與歷史脈絡的建構,容納了許多文獻資料。本書以「癥狀式閱讀」(symptomatic reading)法則,重新審閱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文學意涵,窺探文字表象下的真實意境。   小說中因為大量的史料而淹沒了原有的故事性,使人物流於「道具化」?戀愛情節的描寫僅是批判殖民的手段?作者以「逆讀」的策略進行反思、解構小說文

本,探索施叔青作品中讀者從未發現的潛在語言。 本書特色       ★台灣新銳作家何敬堯對鄉土文學的再詮釋!   ★以「癥狀式閱讀」重新審閱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文學意涵!   ★解構鄉土文學背景脈絡,探索施叔青作品中讀者從未發現的潛在語言!

鄉土文學背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等路」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明道
   
內容簡介:
  洪明道混合使用華文、台語文與日文,以台南到岡山一帶村庄為背景創作,書寫之時代橫跨終戰到現代,藉由語言混用,營造文字的詩意與氛圍。
  
  九篇短篇小說彼此之間利用相近的物件或象徵連接,並以〈等鷺〉為軸心,前後的小說兩兩相對。開篇的〈改札口〉,用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視角描摹白色恐怖,火車上的陌生人讓獨力撫養幼兒的妻子有活下去的力量;〈村長伯的奮鬥〉戲謔地改以與政權合作的村長角度切入,如何開闢更多使鄉村繁榮的馬路。而堅勇伯在〈等鷺〉中觀察拍攝黑面琵鷺的濕地,終究不敵地方角力,開通了一條媽祖婆指示的道路。這些偏鄉小鎮的人物,被城市延伸過來的鐵路或公路捲入狼狽的滿天風沙,最終有如受困耳聾與家庭的〈路竹洪小姐〉,鼓起不怕謊言的勇氣,穿越命運的改札口,步上懷抱希望的未來之路。
  
  洪明道以深諳鄉土人情世故、素描簿般的寫實風格、自由出入時空的敘事手法,觸碰鄉鎮市井小民略為殘破的靈魂,呈現其悲喜交集的面貌,生動且帶諧趣。街景的細膩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庶民的生活小景,都一一緊扣小說人物騷動的內心。出走是為了追求情感和夢想,更可能是砍掉小鄉生活的鎖鏈,尋找生命的新起點,走出新的出路。
  
作者簡介:洪明道
台大醫學系畢業。一九九一年生,原高雄縣人。在小說和病歷中打滾。
  
  創作以小說為主,曾獲二○一七臺南文學獎小說首獎、二○一六打狗鳳邑文學小說首獎及高雄獎、二○一六高雄青年文學獎小說優選、二○一二聯合報文藝營獎小說首獎。通過二○一七文化部青年創作及培力補助、二○一八年高雄市文化局出版補助。
  
  於《秘密讀者》發表多篇評論,其他評論散見於《聯合文學》雜誌、《幼獅文藝》、《表演藝術評論台》。物名小考》

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

為了解決鄉土文學背景的問題,作者舒懷緯 這樣論述:

當2004年新/後鄉土被提出,學術界儼然對新世代創作的鄉土小說產生極大興趣。本文循前人後鄉土文學之論述進行梳理,觀察早期短篇小說被歸類於此的甘耀明有何進程轉變。檢視甘耀明擇鄉野歷史題材,突出文壇的脈絡;再論《殺鬼》形式意圖挑戰某些價值的情況。由歷史基礎批評認同價值與日治末期台灣人形象。回歸小說修辭延伸之風格基調,進行魔幻現實與奇幻的風格解析。總結現階段(2012)甘耀明小說之文學位置與評價。

七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及其教學研究--以高中教材為例

為了解決鄉土文學背景的問題,作者黃秋玉 這樣論述:

近代台灣文學演進的過程中,七○年代是鄉土文學大放異彩的時期,六○年代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結果,社會經濟高度成長,但在繁榮的背後,又隱藏了許多問題:農村極度蕭條、農民處於經濟底層,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工業與服務業,成為低工資勞動者。七○年代的國際局勢是多變的,台灣地位正是風雨飄搖之際,知識分子的眼光從個人身上轉向這塊土地,鄉土文學就是在這個大環境改變下成為一時的顯學,作家們紛紛投入創作的行列。七○年代末的鄉土文學論戰無疑是受矚目的,這是一場涵蓋文學、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的論爭,了解鄉土文學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檢視論戰的內涵,才能對七○年代鄉土文學思潮全盤了解。然八○年代後鄉土文學的創作逐漸衰微,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鄉土文學對年輕學子來說,就像神話傳說般遙遠,即使鄉土文學所關懷的對象就是他們的父祖輩,鄉土文學關注的這塊土地仍踩在他們的腳下。事實上,好的鄉土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其中所探討是恆常不變的議題。為了讓這一即將逝去的文學能成為學子們樂於接觸、閱讀的作品,對於鄉土文學在教學方面的應用,除了教師要充實鄉土文學的知識與能力外,應搭配良好的教學方法與活動,使聽課的學生能樂於學習鄉土文學教材,並願意愛護珍惜這塊土地,關懷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精神陶冶及人文關懷。本論文研究重心在探討七○年代鄉土文學的發展,介紹代表性作家與作品特色,並將鄉土文學教材內容和中學教學做

實際結合,使鄉土文學中最珍貴的對社會大眾、對弱勢族群的的人道關懷,能再次被重視,這是本論文所希冀達成的目的。 本論文共計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和架構。第二章「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背景及發展」,說明鄉土文學運動發展的背景,並論述其發展情形。第三章「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從論戰的起因、過程、意義及影響來說明。第四章「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特質」,本章選擇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宋澤萊、洪醒夫及吳晟等八位代表性作家做論述。而針對他們作品所表現的特點,文中舉出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揭露工商社會的百態、喚起民族意識的覺醒、著重地域觀念的宣揚等幾

項加以說明。第五章「鄉土文學教學應用實例舉隅」,選錄三篇高中國文課本中的鄉土文學範文,作分析應用演示。第六章「結論」,首先對七○年代鄉土文學提出評價與省思,其次說明目前鄉土文學及國文教學遭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