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香港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寶鴻寫的 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 和的 The Hong Kong Diarie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歷史酒店遊 - Skyscanner也說明:紐約有Plaza和Carlyle酒店,倫敦則有Langham和Savoy,那香港呢?我們為大家介紹香港具歷史價值的幾家酒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出版 和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楊明昱所指導 梁皓的 紀實與虚構:文學作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的敘事策略 (2021),提出香港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劉以鬯、黃勁輝、文學作家紀錄片、香港文學、《他們在島嶼寫作》、《劉以鬯:1918》。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蘇敏逸所指導 黃阡嬿的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2021),提出因為有 劉以鬯、香港小說、1950、1960、1970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從中國近代歷史事件看香港歷史發展 - 香港地方志則補充:香港 從古至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社會文化及居民生活習慣上,皆與中國一脈相承。但在十九世紀中葉,國家積弱,致內憂外患相繼發生,使香港地區經歷一百五十多年被英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馬照跑舞照跳: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

為了解決香港歷史的問題,作者鄭寶鴻 這樣論述:

  從日常消遣到節日慶典,從娛樂文化到消費文化,百年香港的娛樂遣興隨着時代變遷而更迭,不變的是馬照跑舞照跳,擁抱當下與期望未來的熱情。      著名收藏家、香港歷史掌故研究者鄭寶鴻透過剪報、舊照片及玩具等藏品代言,整合梳理香港有記錄的各類娛樂消閒活動與社會現象,串連起百年娛樂遣興,打通逾一世紀的消閒風潮更迭,見證不同時代背景下,香港人舞照跳、馬照跑,跨過時代起跌繼續向前的精神。   本書特色     ●百年娛樂風潮更迭   以藏品見證百年香港娛樂遣興方式的更替;     ●藏品見證香港發展   以剪報、舊照片等見證香港發展歷史;     ●名收

藏家之煉成   作者親述對收藏舊物之起源   編輯推薦     1. 四百餘幅剪報及舊照片,勾畫百年香港的地理空間與經濟發展變遷;   2. 鄭寶鴻親述收藏舊物及發掘歷史文化的興趣如何養成;   3. 橫跨香港淪陷時期,呈現日佔時期與重光前後,香港市民的娛樂消遣文化更迭。

香港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被消失的歷史 | 琉球人怎樣傳承「中央不希望我們知道的歷史真相」

爸爸已經剪接了超過200條影片, 但從來沒有一條影片花費那麼多時間。每一次剪接到後段,也想哭。和沖繩人一樣,我們只是把歷史事實傳承給下一代。有一天Mia 會明白影片的含意。

昨日琉球,今日香港。歷史會不斷重複。琉球人怎樣應對被刪改歷史?

琉球人是「日本人」在全世界散落最廣泛的種族。七大洲也可以隨處看見他們的蹤影。琉球被日本吞併之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被顛倒黑白。但琉球幾代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歷史,他們怎樣做到?很值得香港人參考。

日本80年代開始撥亂反正,不再抹煞琉球人的歷史文化。但對一個已經滅一百年的王國,很多已經失去了。我們相信香港也會有這一天,但需要中央走出專制,成為一個民主大國才能夠實現。

在這之前,我們只能夠堅持傳承下去。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

紀實與虚構:文學作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的敘事策略

為了解決香港歷史的問題,作者梁皓 這樣論述:

文學作家紀錄片在學術研究範疇裏,仍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劉以鬯是香港文學的一代宗師,不僅寫下《酒徒》、《對倒》等傳世名著,他長期提攜文壇後輩,貢獻遠大。黃勁輝導演在2015年完成《劉以鬯:1918》紀錄片,電影敘事包含了傳主的真實時空、由演員扮演傳主的過去時空、由演員演繹傳主虚構的文學時空。本文採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探討紀錄片的敘事特色。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學作家紀錄片:導演為傳主「相體裁衣」、第三章為作品主線的敘事策略、第四章為城市主線的敘事策略、第五章為總結。

The Hong Kong Diaries

為了解決香港歷史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來自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的重磅紀錄     1992年的6月,彭定康赴港就任,成為香港末代總督,他任期中的最大任務,即是籌備香港主權移交事宜。在接下來的五年,他持續在這本日記中,紀錄了香港政府的運作細節、主權移交的過程與背後的各方角力。     這部作品提供了對於這個重要歷史事件的第一手觀察,並記述了香港民主制度深化的進程,以及彭定康對於確保香港在1997年後仍能維持高度自治,所付出的努力──在這段期間他所遭遇到的意外阻力,不僅來自於中國人,甚至包含英國商人與公務員。     以主權移交後在香港所發生之事作結,本書是理解香港歷史與近年情勢的必讀之作,對於如何在當時與現時和中國打交道,彭定康

亦在其中留下了個人見解。(文/博客來編譯)   The diaries of the last British Governor of Hong Kong, published on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handover   In June 1992 Chris Patten went to Hong Kong as the last British governor, to try to prepare it not (as other British colonies over the decades) for independence, but fo

r handing back in 1997 to the Chinese, from whom most of its territory had been leased 99 years previously.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he kept this diary, which describes in detail how Hong Kong was run as a British colony and what happened as the handover approached. The book gives unprecedented insi

ghts into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about how the institutions of democracy in Hong Kong were (belatedly) strengthened and how Patten sought to ensure that a strong degree of self-government would continue after 1997. Unexpectedly, his opponents included not onl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but some

British businessmen and civil service mandarins upset by Patten's efforts, for whom political freedo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seemed less important than keep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Beijing.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n account of what has happened in Hong Kong since the handover, a powerful

assessment of recent events and Patten's reflec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China - then and now.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為了解決香港歷史的問題,作者黃阡嬿 這樣論述:

1948年,為遠離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火,劉以鬯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但他僅在香港短居了三、四年。1952年,劉以鬯轉往新馬擔任編輯工作。直到1957年,他才再度返回香港。劉以鬯特殊的生命經驗,使得上海、香港、新馬三地成為他小說創作中的書寫題材。其中劉以鬯在香港居住的時間最長,因此對於香港小說的創作也最為豐富。本文以劉以鬯香港小說為討論對象,將其創作高峰1950-1970年代的香港小說作為研究範圍,依創作時間分為1950、1960、1970年代,分別討論劉以鬯三個時期對於香港不同的書寫與關懷。以《天堂與地獄》、《香港居》、《酒徒》、《吧女》、《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等七本小說

作為本文討論的對象。1950年代,探討香港受到二戰戰爭波,以及戰後國際情勢牽動下的香港社會狀況。以《天堂與地獄》短篇小說集為討論對象,針對香港貧困問題、市儈與賭博風氣等面向探究戰後香港的社會情形;1960年代,以《香港居》、《酒徒》、《吧女》三本小說討論香港戰後移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分別探討香港住房不夠的居住問題、作家們面對香港重商文化的寫作困境,以及女性經濟無法自足而成為吧女的社會處境等;1970年代,討論香港市民的生活樣貌,以《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探究1970年代香港嚴重敗壞的治安問題、人與人疏遠的社會情形,和香港市民與社會間密切而相互牽動的複雜關係。本文藉由劉以鬯

小說的進程,探查其與香港社會間的關係變化,如何從50、60年代外來者不熟悉的窺視與無法適應香港的苦悶,轉為70年代融入其中、與之共存的香港市民。討論劉以鬯與其香港小說,以及其筆下香港城市與小說人物的對話和呼應,探究劉以鬯香港小說中城與人的關係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