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場長-戴順發也說明:一、基本資料 姓名:戴順發 職稱:場長 所屬課室:場長室 電話分機:700 課室專線:08-7389156 傳真:08-7389155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衛生系碩士班 陳文欽所指導 賴佳吟的 高效廚餘堆肥成品分析與菌源培養研究 (2020),提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廚餘、高效堆肥、微生物萃取、增殖、腐熟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生命科學系 張文綺、黃浩仁所指導 侯秉賦的 長期施用有機質肥料及化學肥料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及甜玉米產量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永續農業、總體基因體學、水旱田輪作、有機質肥料、土壤微生物族群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視導農改場總統肯定農改場同仁與農民的努力則補充:... 場」,實地了解農改場育成作物新品種的過程及成果,並肯定農改場同仁及農民們的努力與辛勞。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戴順發「澎湖分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效廚餘堆肥成品分析與菌源培養研究

為了解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的問題,作者賴佳吟 這樣論述:

廚餘再利用方式因非洲豬瘟事件產生大幅變動,堆肥處理成為最大的應用方式。傳統堆肥程序經由微生物處理將廚餘有機物降解為有機肥料,所需時間約3至4個月,高效堆肥設施則以添加特殊微生物菌種於機械系統中,控制最適環境將處理時間大幅縮短至8~24小時,但高效堆肥成品是否穩定,且能耗與添加菌種運作成本高均須加以考量。因此,本研究進行兩種不同堆肥程序成品的採樣分析,並進行微生物培養與菌數探討,作為自行培養高效堆肥菌種之研究。本研究收集國內堆肥廠樣品,7處傳統堆肥成品與5處高效堆肥樣品,分析結果顯示,堆肥樣品均多符合雜項堆肥5-11標準,傳統與高效堆肥樣品的項目合格率分別達95.8%和97.1%,僅有少數因含

水率偏高、pH值偏低及碳氮比偏高超過標準。經淋灑結果顯示,傳統堆肥腐熟度較高效堆肥出料穩定,高效堆肥出料經靜堆後成品,相較出料相對趨於穩定。高效堆肥的pH與溶出液導電度變化較大,建議高效堆肥未來應用於農地,可能需要靜堆穩定或與適量土壤混合後再使用。於菌數分析結果中,以商業化菌種菌數為最高,各傳統堆肥設施樣品間菌數差異不大,高效堆肥設施則各廠菌數差異較大,主要視業者操作添加比例所影響,但傳統和高效堆肥細菌菌數僅略低於商業菌種,具有由堆肥中萃取出微生物,加以培養為高效堆肥設施添加菌種的潛力。本研究建立堆肥萃取放大培養系統,自堆肥中萃取放大培養細菌與真菌,培養過程中有明顯菌數增加。於菌液培養過程OD

值與細菌和真菌加總菌數取對數後,兩變數結果具高度相關性,顯示可藉由菌液OD值,瞭解細菌和真菌加總菌數趨勢變化。以商業菌種及堆肥萃取菌液進行實驗室級模廠測試,兩者減重比率分別為79.1%及79.3%,pH回復能力相近,雖二氧化碳與種子發芽率仍以添加商業菌種結果較佳,但兩者差異小。以上結果顯示兩者於測試過程的處理量與結果差異小,故由堆肥成品培養之菌液已具有取代部分堆肥商業化菌種的潛力,可減少後續添加所需的費用。

長期施用有機質肥料及化學肥料對土壤微生物組成及甜玉米產量之影響

為了解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的問題,作者侯秉賦 這樣論述: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長期有機農法試驗始於1988年,原始試驗目標著重於比較2種輪作系統(基於不同的輪作作物組合而有2種輪作系統,自2004年後R1:水旱田輪作;R2:旱田輪作),與3種施肥方式(OF:有機質肥料、IF:折衷肥料、CF:化學肥料),對於土壤性質與作物產量的影響。本論文主要探討不同輪作及施肥方式對於土壤微生物及甜玉米的產量的影響。首先,多樣化的土壤微生物族群是永續農業的重要決定因子,豐富的微生物多樣性具備廣泛改善土壤健康特質,可促進經濟作物的生長。因此在本節中,主要針對水旱田輪作對於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益處及特定微生物表現情形進行研究。我們在25年長期維護的試驗田區進行土壤採樣,利用次

世代定序技術獲得微生物相大數據,再以新的豐度(novel enrichment)及共同發生(co-occurrence)分析方法對微生物相進行多因子試驗(3種施肥方式結合2種輪作系統)。我們首先發現不同輪作方式影響土壤微生物相組成大於不同施肥方式的證據。水旱田輪作較旱田輪作可明顯增加微生物多樣性,且不論是施用有機質肥料、化學肥料或折衷肥料均是如此。此外,施用有機質肥料的土壤與水旱田輪作的土壤其特定優勢細菌相的組成極為相似,比化學肥料土壤與水旱田輪作土壤的菌相還要相似。此結果暗示,如果化學肥料的施用是必要的,則水旱田輪作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有趣的是,盆栽試驗驗證了新的分析方式的預測

結果,顯示微生物多樣性越高與特定微生物的組成均與增加作物病害抗性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水旱田輪作對於促進微生物多樣性與特性微生物組成具有優異性,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可以維持土壤的健康。最後,氣候變遷影響全球作物生產在過去10年間極為明顯,探討不同施肥條件下對於作物生產的穩定性,及對於永續農業來說均是相當重要的議題。本節的目標主要是探討不同施肥方式與氣候變化對於南台灣甜玉米產量穩定之影響。在同樣的試驗田中,我們調查2009年至2018年的甜玉米產量,我們發現不同施肥方式的確影響新鮮甜玉米的經濟產量,例如:產量在有機質肥料區略為上升,但於化學肥料(p = 0.0001)與折衷肥料區(p = 0.

0061)卻明顯下降。因此,基於這10年的觀察紀錄,我們也同時探討不同施肥方式、氣候變化及土壤性質與玉米產量的關聯性。藉由線性複回歸方程式及回歸樹(regression tree)分析,結果均顯示甜玉米平均穗重與相對濕度之間存在明顯負相關性,尤其在化學肥料處理區。在本研究中,我們首次指出化學肥料相對於有機質肥料及折衷肥料處理,在相對濕度變化的加乘影響下,其產量韌性表現是最低的。因此,無論是使用慣行農法或是純有機栽種,化學肥料對於永續農業來說都是最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