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慶樺寫的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和陳柔縉的 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師大圖書館校區- 2023 - ecadets.uk也說明: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 為便利校外人士因教學研究之 ... 憑本人有照片(*)之有效證件,包括國民身分證線上環景導覽線上環景導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究竟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建宏所指導 洪翊傑的 論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 (2021),提出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人資料保護法、隱私權、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英忠、陳一民所指導 陳盈秀的 應用擴張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的影響因素 (2021),提出因為有 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生物辨識、科技接受模型、社會規範、知覺風險、使用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解答。

最後網站111年度高雄市立空中大學電子書閱讀推廣活動 - Google Sites則補充:知識即力量,111年度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圖書館與凌網科技HyRead電子書合作,辦理借電子書、送好禮線上閱讀推廣活動,登入您的圖書館讀者帳密,隨時都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為了解決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作者蔡慶樺 這樣論述:

真正的民主精神不在制度,而是活躍於你來我往, 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人溝通,找出大家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每個國家都面對一些意見分歧的問題:高教未來該何去何從、老貧人口誰照護、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甚至轉型正義能如何在回望痛苦中探究真相又不挑起對立?德國尤其如此。   德國,國情與歷史複雜,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但即使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還是有能力在廢墟中重建國家、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與許多驚人的成就,成為歐洲的心臟、世界的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   爭論文化貫穿西方歷史,影響思潮。德國更深信據理

力爭才能釐清事實,不管社會多麼激烈分裂,爭論仍是維繫成熟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小塊台灣,是值得我們激烈呵護的新生民主。   勇敢使用理性,我們需要民主,但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   作者蔡慶樺,兩度獲得人權新聞評論獎、並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長年派駐德國,對德國社會文化與德意志思考,有深入觀察與見解。他在本書以許多德國社會的爭議,包括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同志權益等,闡明德國如何在歧異中據理力爭,不放棄尋找,得以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   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 希望能藉由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

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反思台灣。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針鋒相對後如何團結合作?   異中求同,而不是求同一。即便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仍然願意一起爭論,一起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彼此共容。即使困難重重,也值得學習。 強力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駐德記者  林育立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慶樺是個專注認真的思考者,做為他的編輯,常有機會拿到他第一手所寫的文章,他的文字總能跳脫現下

的嘈雜音浪,但又緊貼這個時代的各種爭論,試著理性提出各種觀點,為平行的世界嫁接起可能的藤蔓,讓絕緣的生命體異中求同,即便最後不真正同意彼此,卻能理解、尊重、善待那些在我們眼裡不同的異議者。 做為一位長年的媒體工作者,近年社會普遍在嘲笑記者,但其實嘲弄的背後,也同時嘲笑台灣仍貧瘠的公共論述園地。文化的變革不只來自媒體場域,來自我們在社群上發出去的意見和推送的論點。慶樺此書不斷以康德的啟蒙哲學提醒讀者:「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 儘管思辨和爭辯論點的開放性,可能伴隨不確定和混亂,但這是我們做為公民的責任。相信這本書可以為讀者開拓理性思辯的信心和可能。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當我們身處

在後事實、後真理的時代,如果你不想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你便有義務閱讀蔡慶樺博士的新書《爭論中的德國》,然後你才更有能力去爭論、堅持、與退讓。   作者簡介 蔡慶樺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臺北求學,後移居臺東。在臺灣跟德國讀外交、哲學及政治。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治歐陸思想史。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專文推薦1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從爭論的國度中看我們的鄉愿 專文推薦2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退一步爭論,創造更多理解 好平推薦1 報導者總

編輯 李雪莉 好評推薦2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前 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1.    德文、麵包店、猶太人、恐怖份子?一些關於種族主義的德國思考     2.    我們徵求勞動力,結果來的是人:談戰後西德的移工     3.    他們都曾為人所愛:《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4.    藍光中的德國:一位女警的緊急呼叫     5.    融合、難民、移工、排外:德國歷史中的越南篇章     6.    在自己的國家成為異鄉人:談德國「憂心公民」的語言     7.    除草劑政變:德國農業部長為何一意孤行?     8.    巴拿馬文件揭露的正義問題     9

.    《女性及男性領導階層平等法》與兩性經濟平權     10.    身體是國家的?德國的器官捐贈制度改革辯論     11.    為什麼她們不願生孩子?     12.    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13.    德國,職業教育之國?     14.    德國的博士頭銜狂熱     15.    媒體的平庸化     16.    二〇一七年,德國政壇最值得記下的五件事     17.    永無止盡的爭吵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回顧二〇一八年德國大事     18.    夏天的童話:每回捧起金盃後的國族辯論     19.    我們都盡己所能地直視歷史的真相:一次改變了德國

的演講     20.    納粹政權核心的無知者?     21.    藝術自由與政治正確之間     22.    不要就是不要:德國修法強化保障身體自主權     23.    外牆之爭:當德國大學塗掉那首詩     24.    德文,男人的語言?     25.    惹惱教宗卻備受尊敬的批判者:悼德國樞機主教雷曼     26.    德國的老年浪潮來襲     27.    告別的勇氣: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     28.    反骨神學家談安樂死:活著與死去都應有幸福的權利     出處 專文推薦 從爭論的國度中看我們的鄉愿 德國文化觀察家& 作家 神奇海獅(

李博研)   自從我留學德國之後,我注意到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那就是:每當我和別人說自己在德國念書時,往往會看見對方的眼睛頓時綻放出光芒:「哇∼德國欸!好棒喔!」接著我就會聽見各種關於德國的溢美之詞。德國什麼都好,生活好、教育政策好、租房政策好、育兒補貼好,連街道都不可思議的乾淨(這絕對是誤會!)。甚至在網路上出現的一些文章,都會讓我覺得......   這跟我留學的,真的是同一個國家嗎??奇怪,我是不是在途中轉錯了班機,無意間跑到不曉得哪個奇怪地方留學了五年。而那些文章描述的那個美好國度,我則完全無緣得見。   但這不可能啊!曾經有一段期間,我嘗試在網路上闢謠:「拜託真實的德國才

沒那麼好咧!」我嘗試告訴大家:的確,它有台灣沒有的優勢,但也有台灣未曾碰觸的問題。這個國家有難民、有越來越興盛的極右勢力、而且租房政策也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美好。但是不管我怎麼寫、怎麼說,都好像只是把一顆石頭丟進深谷,連一聲回應都沒有就消失在無盡的黑暗中,所有人只是選擇性地忽略我的留言,然後繼續兀自頌揚著那遙遠的烏有鄉。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但就在過了許久之後,我才終於發現這些頌揚文章的背後,其實一直隱藏著人們一個重要的心理:某些時候,人們會相信其他的國家很美好,並不是因為有證據使他們相信;有時候這些人稱讚遠方,只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理想國來擺脫現實。   在了解這層原因之後,我就很少在網路

上寫些澄清文了。甚至在面對其他人各種華而不實的讚美時,我也只會笑笑:「對啊,那裡超棒der∼」。   但是,蔡慶樺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真實、但總是比較難走的路。   第一次見到他時,我就感受到他身上散發著一股「氣」。我很難形容那種氣質,但我認識幾乎每個在德國讀文科博士的人,身上都帶著那股氣:那是一種為了解答一個問題、獲得一項真理甘願蹲點十年,天天獨自一人在圖書館千錘百鍊,最後終於修成正果的一種平淡豁達。這種人不是很重視塵世間的時尚享樂,但是一談到他有興趣的議題時,眼睛就會突然綻放出光芒。而他們對社會也自有一番獨到的觀察,在結合他們所學的知識後,與他們聊天往往有種茅塞頓開之感。在驚喜之餘

也才發現自己如何愚魯,恨不得趕快衝回圖書館填補知識。   在看到這本《爭論中的德國》時,我好像又感受到當時在圖書館與這群知識份子聊天時,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整本書結合二○一○年代的諸多時事,一舉揭開德國在梅克爾時代繁榮昌盛表象下,未曾被外人注意到的諸多議題。像是數量龐大的土耳其移民、越來越興盛的反伊斯蘭教運動、對難民議題的兩難、還有兩性薪資不平等的經濟平權。蔡慶樺不只梳理了這些時事的來龍去脈,更詳細描述了德國公知對於上述議題的看法與討論,有些事件連當時人就在德國的我都未曾注意到。在看他的書時,很有在看一些深刻的德國媒體評論時的感覺。這些評論不是你去一趟德國旅遊、或是在那邊打工遊學一陣

子就能看到的,唯有當你長住在那裡、精通那門語言並且關心那裡的議題時,才有辦法看到這樣精彩的見解。   舉個例子,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德國的博士頭銜熱〉與〈媒體的平庸化〉這兩篇了。曾經我在散步的途中就看到一戶人家,門楣上就刻著「PHD 1879」,意味著這一家有人在十九世紀就拿到了博士學位。當時的我就隱隱約約發現,德國人對博士學位抱持著似乎是抱持著我們無法理解的尊崇與狂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種風靡全歐的博士熱早在幾個世紀前就有跡可循,那時人們除了Mr. 這個頭銜外,還有Sr.(Sir)與Dr.(Doctor)兩種頭銜,分別代表著一武一文的非凡成就,一為英雄、一為聖賢。   一直到今

日,只要是在德國大學裡取得博士者,竟然可以在身分證、護照上更換Dr. 頭銜。然而德國社會對博士頭銜的尊崇,也引發了類似假學位之類的產業鍊出現。也因此引發德國內部對於取消Dr. 頭銜的聲浪,然而在面對傳統價值與新的利益糾葛間,德國人究竟會如何選擇?   另外,媒體的平庸化則讓我看見了我們社會的倒影。在昔日,德國媒體的素質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文化節目又更是德國各大廣電集團的招牌,文化節目做得好不好,決定了該廣電集團在媒體行業裏的品質定位。然而隨著時間經過,像「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有點類似公視)這樣的公共媒體,卻越來越少人有興趣。因此許多公共媒體也開始追隨市場的腳步、降低

了品質。而在2005 年時,《時代週報》總編的一席話,似乎也應證了我們這個時代獲取資訊的缺乏:「這是將餵養耳朵的飼料以產業化模式製造,其實就像大量圈養豬隻的畜牧業,提供同樣的、快速飽食的飼料,被餵養者沒有太多自由,安穩的、無意外與風險地生活在豬圈中。」   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寫照?民主自由的基石,乃自於人民可以獲得來自公正客觀媒體的全方位資訊。這種市場化、淺薄化的新聞媒體,是否也表示了我們的民主危機?   這都是德國有的困境。然而德國與我們最不同的,也許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拒絕去正視、去討論存在於他們社會中的種種問題,這在我們的社會中是極為缺乏的。我們缺乏客觀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缺乏探討問題

背後深層原因的智識與耐心、也缺乏正視問題的勇氣。以至於每當有問題發生了,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看美國歐洲他們是怎麼做的,接著就直接照抄對方的答案,完全忽略了歐美和我們之間的差異。甚或更糟糕的是我們乾脆假裝問題不存在,你不說、我不說,我們一起在這片歌舞昇平中萬劫不復。   這本書最珍貴的,就是讓人們理解不是照抄歐美的答案,而是學歐美怎麼解決自身的問題。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一本這樣深刻探討的書,來討論我們自己。 退一步爭論,創造更多理解 廣告導演& 作家 盧建彰   停止標誌前   一次,和家人去洛杉磯的超市,買小孩喜歡的小包餅乾,讓他們挑在車上吃的小零嘴,好安撫在車上的無聊和飢餓。

那是個日本超市,裡頭賣了各色日本商品,到處不少日文字,當然還是伴著英文說明。滿滿的日文字,販售著美國當地沒有的水果,有些柑橘,我也沒看過。賣生魚片的攤架上,一個個都像在築地常看到的銷售字眼。許多可愛包裝的日本小餅乾,琳瑯滿目,不留神會以為自己在日本東京,不過,貨架間通道比較寬廣,購物推車有足夠的空間好好前進。   結帳的櫃檯,則是以淺草、新宿、池袋等東京地名命名,我感到十分有趣。   回程快到家人住的社區時,有個路口,迎面來了三部車,大家都守法地在停止標誌前停下,這是美國加州的規定,看到STOP SIGN 時,必須停下,確認狀況後再起步。如果沒有,警方是隨時會開單的。這是為了減少路口車禍,

同時也為了保護人口較密集社區的路人安全。   我們守法地停下了,後面突然響起喇叭聲,這很奇特,所以我有點驚訝。通常在美國,人們對於會有孩童老人走動的社區,更減慢速度,就算心裡再急也會願意多花點時間跟耐心。透過後照鏡,我仔細看,後方的車裡,駕駛明顯地不耐煩,高舉著手,揮動著,嘴裡念念有詞抱怨著,看起來是拉丁裔。我告訴正在駕駛的家人說,「不要理他」。   轉進社區繼續往前開,這車緊跟著我們,甚至沒有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我們又來到一個路口準備轉彎車速減緩,他又按喇叭,我整個火上來了。   我再回頭看,他又繼續揮動著雙臂,嘴巴沒有停下,大概是在罵人的樣子。我想著,再往裡開就只有居住區,沒有任何商

業區,他沒有趕著上班的可能,到底為什麼要   這麼急呢?而且,他甚至已經有些侮辱人的動作出來了。我很想跳下車去找他理論,過想到車上還有小孩,我用右手抓著自己的左手,拜託自己不要衝動。我心裡對於對方族群代表的文化,有一些預期。   多樣下的對話   美國是多移民國家,有著多元包容的開國歷史,但事實上,不同族群間仍充滿文化差異和隨之而來的摩擦。跟朋友聊起這事,她大笑,她先生幾天前才在超市和一位中國人吵架。因為結帳排隊時,對方幾乎整個貼在他身上,令人感到不舒服。他往前一,對方貼上來,他實在感到非常被冒犯,因此又往前,但對方又貼上來,衝突因此發。他質問對方,幹嘛靠那麼近,對方說我在排隊呀。  

 在中國,願意排隊的人可能會習慣緊貼著對方的後背,原因是這樣才能避免被別人插隊。而且前提是,願意排隊的他,已經覺得自己的行為十分文明了,他可能還會跟你說,許多人可是不排隊呢!   這是個有趣的觀察。在其他文化裡,每個孩子從小被教導排隊習慣,但前提是資源足夠。每個排隊的人都有個預設,就是雖然我多花點時間,但可以拿到我要的東西;而不排隊的人,可能來自於過去雖然排了隊也輪到他,但沒有東西了;再者,貼著人排隊的人,則是因為曾經被插隊過。那是他們人生經驗聚合而成的文化,但當帶著這文化到不同的國度時,這會變成文化衝擊,甚至成為自身被歧視的來源。   我想著那日本超市座落在美國洛杉磯,外觀與其他美國超市

無異,但內裡卻如同日本一般,好讓日本移民們輕鬆自在地享受。對於一個在當地成長的美國白人而言,這地方有點不一樣。每個人站立的位置不同,帶來不同的觀點,看見不同的風景。立場不一樣會帶來進步,但也必須仰賴對話,甚至,更多時候,是爭論。   各退一步 ,好好爭論   我在這個時間點讀蔡慶樺的《爭論中的德國》,真是興味盎然,因為他非常善於將不同立場講述清楚,而且是帶著客觀且溫暖的心思,不急著驟下判斷,如衝動的我。   裡頭有許多讓人泫然落淚的故事,手球隊國手的死亡、除草劑的使用期限、安樂死的道德難題、移民後代警察眼中的移民暴力,個個都讓我瞠目結舌。不曾聽聞過,也無法想像,但卻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

引我思索自身的生命選擇。   我喜愛他流暢的文筆,緩緩陳述事件的背景,將不同立場的論理,娓娓道來,不輕易地給出答案,以最輕鬆的方式,讓人服用再反思。我越讀越感興味,不只對德國當代有更多理解,也對個人在這巨大的時代,仍該盡力保有思考和爭論能力充滿期待。我也想著,也許做為一個世上獨特存在的台灣人,我們都該多些思索。也許你並不認同台灣人有多獨特,但我想試著跟你爭論,有哪個國家在那麼多領域都有排名世界前幾位的紀錄,但卻又不被承認是「國家」的呢?   幸運的、不幸的,跟我一樣,成為台灣人的你,怎麼能不試著和世界爭論?光是你的存在,就是如此不一樣且奇妙的論點呀?我越讀越想,這是本好書,多希望我在學校讀

書的時候,便曾看過這書。那,會不會讓我的人生有些不同呢?   不幸的是,蔡慶樺是我的高中同學,在當學生時的我,沒有機會讀到這本好書。幸運的是,蔡慶樺是我的高中同學,早不當學生的我,早於世界讀到這本好書。   我這樣跟自己爭論著,並期待你也能享受這段有意思的旅程。 前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維繫成熟民主的手段   「真理會在爭論中誕生」(Die Wahrheit wird im Streit geboren)。   爭論,是民主社會中重要的概念。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不管社會分裂多麼激烈,爭論還是被視為維繫成熟民主政治必要的手段,學生

們在學校也會被引導對於複雜的議題搜尋資訊、做出判斷、並駁斥不同立場,因為正確地爭辯,是勇於使用理性,是今日民主文化得以保持活力的原因。   然而不可否認,爭論雖可以產生真理,但是這樣的真理時常帶著社會的分裂與仇恨作為代價。「真理製造仇恨」(Veritas odium parit),這句來自古老拉丁文的諺語告訴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不總是那麼順遂或愉快。   德國社會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這個國家始終在爭論中。即使在德國文化與政治思想中一直存在著某種對於共同體的嚮往,德國各黨的政策黨綱向來好談「社會」作為價值,但是,這個共同體從來不存在於共識中。雖然「團結」(Zusammenhalt)一直是

各黨高舉的價值,可是「鬥爭」(Kampf),也從未消失於德國的政治語彙。因為爭辯,才能釐清事實,才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這種爭論的基因,流動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在古老的哲學開端,雅典的阿果拉廣場上,好提問的蘇格拉底正是在與希臘人辯論中探問真理的人;柏拉圖寫的對話錄,既是對話,但也是各種激辯,例如《理想國》對何謂正義的辯論,穿越了西方歷史,還影響著當代的政治思潮;而西方神學傳統中,爭辯一直扮演重要的地位,例如聖經《使徒行傳》,描述耶穌的使徒們傳教的事蹟,許多片段都是在激烈的爭論中辨明信仰與真理,例如保羅與雅典人的爭論:「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

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他去了哥林多:「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   辯論,不只是針對異教徒,也可見於基督教內不同教義的爭執。被認為在精神上改變了德國人、創造出一個新的信仰國度的馬丁路德,於五百年前這麼說:「我為了我的德國人而生,也為德國人而服務(Meinen Deutschen bin ich geboren und ihnen will ich dienen)。」他服務的方式,正是以其九十五條論綱向羅馬教會提出

了挑戰─提出一場改變世界的爭論。   路德於一五一八年前往海德堡,參加在海德堡奧古斯丁修會會議上的「海德堡爭辯」(Heidelberger Disputation),他力戰天主教守舊者,辯論教義,更是開啟了之後數十年多場關於宗教改革的重要辯論。這場辯論被紀錄為拉丁文Disputatio Heidelbergae habita,disputatio 的字源是dis(分歧)與puto(辨認、思索、闡明),可以看出爭辯的意義並非一味駁斥,而是要劃出歧異,在其中獲得啟蒙。   如何爭辯(disputare),自中世紀以來便成為學習神學者必修課程,你必須設想一切可能反對你立場的論點,作詳盡的探究與比

較,闡明這些論點的不真與不合理,以捍衛自身信念的真實性,並說服他人接受。也不只是神學,這已是學術研究的必要技能,高等教育在授予博士學位時,申請學位者必須通過論文答辯,因為,只有懂得爭辯者,才能證明自己擁有學術能力。   ▎據理力爭是有勇氣使用理性   「雖然朋友與真理對我們來說都是可愛的事物,然而給予真理更高的地位,是神聖的義務。」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1096a   到了啟蒙運動時期,能夠據理力爭,不只是學術能力,甚至促成了市民社會的公共性。如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已成經典的教授資格論文《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便描述,在英國咖啡館及法國的沙龍中一場又一場的辯論

與交流,催生了近代歐洲公共領域。除了面對面的辯論,透過文字以及著作的意見往來,也使得啟蒙思想更成熟,例如康德關於啟蒙運動的名文,便是一篇投入爭論之作。一七八三年,牧師策爾納(Johann Friedrich Zöllner)在柏林月刊上質疑,雖然「啟蒙」已成一個流行詞彙,但是內容到底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楚;這個質疑即引發思想界的回應,例如隔年哲學家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發表〈關於這個問題:何謂啟蒙?〉(Ueber die Frage: Was heißt aufklären?),對於德國民族的文化及教養充滿信心;而康德接著發表〈回答這個問題:何謂啟蒙?〉(Beantwor

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以拉丁語諺語「勇於使用你自身的理性!」(Sapere aude!)為啟蒙做了清楚定義,要求人類走出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這篇文章,使人類精神告別了中世紀,帶領他的當代人走入理性的時代。   這一次爭論,其實也是對於「為什麼我們要爭論?」這問題的答案。爭論,不是為了吵架,而是勇於使用理性,是走出不成熟狀態的嘗試,是為了被啟蒙(aufgeklärt),為了被闡明(geklärt)。   德國自一九七○年以來建立了一個重要政治傳統,由總統在耶誕節前夕透過電視向全國人民講話,以在這個重要節日建立國家未來正確的方向,並給予人民

自豪與信心。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德國總統史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循例發表耶誕談話,他呼籲,德國的公民們應該展現支持民主的公民勇氣、共同體認同、以及爭論文化。民主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民主負有責任,每個人都在其手中握有一小塊德國,「我們需要民主,可是我也相信,此時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他認為爭論的文化是德國社會的珍貴資產,也樂見各種立場間激烈的爭執。他指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不休的憤怒如何轉為合宜的爭論文化?針鋒相對如何產生團結合作?」   這些問題當然是困難重重的,但是,為了捍衛民主,依然必須不懈

地尋求答案。真正的民主精神不是在制度裡面尋找的,而是在活躍的民主公民之彼此往來間被實踐以及存續,是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他人溝通,尋找出讓大家都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這條道路並不平坦,但再怎麼跌跌撞撞,我們都還是得走,因為民主生活已經是所有生活形式中我們唯一可以接受的。史泰邁爾在演講裡,有這樣一句話:「你們不要害怕!」(Fürchtet Euch nicht!)引述德國人熟悉的聖經話語,但也是重現了康德在建立歐洲啟蒙精神的關鍵時刻所發出的呼喊:「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   ▎在爭論中更靠近真理的國度   「而普羅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啊,我請求你們兩位,各自退讓,開始為你們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但

請不要吵架,因為朋友與朋友之間,也可以充滿善意地爭論。」柏拉圖,《普羅塔哥拉斯》對話錄,337b   本書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紛擾不安的國度,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如何在歧異中試圖闡明。這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卻又站了起來,逐漸成為強大的國家。可是這樣的強大,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問題,德國一直無法找到答案,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答案,這個國家也就在這些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完成許多驚人的成就,例如在廢墟中重建、完成經濟奇蹟、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推動能源轉型等。但是,當然也有許多挑戰依然棘手,例如始終進行中的轉型正義、難有社會共識的難民問題、移民融合

、性別平等、老年貧窮、種族主義、反猶主義……。     這是個複雜的國家,有複雜的歷史與國情,甚至,德國人自身就很複雜,不容易理解。究竟如何幫德國定位?這些年來,臺灣對德國很感興趣,在許多議題上希望瞭解甚至借鏡德國經驗,學習德語的人也愈來愈多。也因此,過去幾年我試著切入德國社會核心、深入分析德國的專欄文章,也獲得甚多迴響。這本書,便是選錄、改寫一些我在各媒體上的評論文章,以及演講之內容,並藉整理成書之際,另加上一些我早就想談卻一直沒靜下心來好好處理的議題,希望能全面深入地呈現近年來德國社會中的重要論辯。   書中整理、探索、分析了許多分裂德國社會的議題,例如移民、難民、種族主義、愛國主義、宗

教、環保政策、階級差異、同志與性別平權、高學歷情結、少子化問題、職業教育之未來、轉型正義、媒體生態、老年化、藝術創作與言論自由、安樂死等。這些議題,均無一個簡單立場或標準答案,但是都呈現出一個處於爭辯中的社會。也因此,本書之書名訂為《爭論中的德國》(Deutschland streitet),希望能從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   史泰因邁爾說每一個參與爭論的德國公民「都在手中握著一小塊德國」。閱讀這本書的台灣讀者們,手中其實也都捧著一小塊台灣,一小塊脆弱的、值得我們激烈地為之辯護的新生民主。本書所觸及的很多爭論,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例如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

同志權益、安樂死等。也不只我們,其實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會面對這些議題,也都在找尋答案。有些議題,人們找到了暫時的共識,讓這個社會繼續往下走;有些議題始終是爭議,各種立場的人無法找到共同的立足點對話。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並且,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 仍然願意一起爭論。共同體(Gemeinschaft), 是在差異中尋求共同(gemeinsam),而不是追求同一;我與你爭論,是因為我視你為與我一樣的理性存在__者,你能使用與我一樣的語言,我們交換意見的不同,試著釐清概念上的誤解,即使最後我們仍將彼此憎恨,因為無法說服彼此,但是至少我們都更貼近真理一步,也使我們

生存其中的民主更有生命力。     也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柏拉圖《普羅塔哥拉斯》對話錄中會有這麼一句:「而普羅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啊,我請求你們兩位,各自退讓,開始為你們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但請不要吵架,因為朋友與朋友之間,也可以充滿善意地爭論。」各自退讓,才能有真正的爭論,而不淪為吵架。爭論再怎麼激烈,都應該是針對事理,而吵架,卻常是針對個人。後者會是惡意的,而前者,卻可以是善意的,可以發生在朋友之間,又不損友情的。     當然,這樣的理性的爭論在今日看來似乎陳義過高,我們多數時候在臺灣看到的,還是吵架。但是正因為我們身處在後事實、後真理的時代,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格外重要,

尤其在臺灣,這個被外國學者認為是受假訊息攻擊程度全球最嚴重的地方,我們更有義務,必須要辨認事實與虛假,必須爭論,必須堅持真理。「雖然朋友與真理對我們來說都是可愛的事物,然而給予真理更高的地位,是神聖的義務。」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寫下的這句話,不也提醒當代懷疑真理是否仍存在的人們,在探求真理的路上,不要怕爭論?   讓我們各自退讓,開始為自己的立場而爭論吧。 當一位手球國手及藥師被殺害 再說說一個悲劇,談德國的種族主義及排外。 馬爾娃・埃爾─雪碧妮(Marwa El-Sherbini),出生於一九七七年的埃及,是埃及國家手球隊的成員。但她除了是頂尖運動員外,還讀了藥學系,是一位專業

藥師,就讀大學期間,並且是學生會發言人。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學生,可說是一流的菁英。 她的先生歐卡茲(Elwy Ali Okaz),是一位研究基因的科學家。二〇〇五年,這對夫婦移民德國,因為先生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找到一份研究工作,兩人並於隔年德國生下小孩。這是一個完美的移民典範:都是高教育程度的專業人士,成功融入德國社會。 二〇〇八年八月,埃爾─雪碧妮帶著她的小孩,在德勒斯登一個公園的兒童遊戲區,一個俄羅斯裔的德國人維恩斯(Alex Wiens)朝著她挑釁,罵她「伊斯蘭份子」、「恐怖份子」、「賤貨」。路人見到這個衝突報警,警方來到現場立案調查。 二〇〇九年七月一日,已經懷孕三個月的埃爾─雪碧妮

出庭作證,在離開法庭時,維恩斯衝向了埃爾─雪碧妮,抽出預先藏好的刀,刺殺她十八刀,她三歲的兒子就在現場看著母親當場身亡。她的先生歐卡茲在旁試圖制服兇手,也被刺三刀,重傷。一位法警趕來支援,拔出槍,卻對準了歐卡茲開槍,因為他以為這個埃及人才是攻擊者。最後幸好歐卡茲存活了下來。 幾天後,在柏林及德勒斯登,舉行了盛大的哀悼儀式。七月五日,埃爾─雪碧妮的遺體被送回埃及,她終於回到家鄉。這一家人原來計劃於二〇〇九年年底回到埃及,因為歐卡茲已在大學找到教職。可是,種族主義毀了這個原本可以美滿的故事。 這起事件駭人聽聞,引起國內外喧然大波,不只因為受害者曾經是埃及手球隊國手,不只因為她因為外國人及穆斯林身份

被歧視、攻擊、殺害,還因為她是在德國法院內被殺害的。她的悲劇顯示了,一個模範的移民家庭如何仍然必須面對難以避免的種族主義。最後這起悲劇甚至成為伊斯蘭世界與德國關係惡化的導火線,埃爾─雪碧妮以殉道者身份在埃及被下葬,中東世界四處都有群眾上街哀悼並抗議德國的排外。

論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

為了解決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作者洪翊傑 這樣論述:

2010年5月26日修正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全文共計56條,條文皆於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除第6條、第54條之條文外),主要係為擴大保護客體及普遍適用主體,新增有特種之個人資料、告知義務要求、資料之當事人得拒絕行銷、民刑事相關責任與行政處罰以及團體訴訟等之引進等,用以符合國際立法趨勢且更周全保護民眾之個人隱私,於現今資訊日益發達社會生活之中,全民皆應擁有個人資訊交換、分享之需求,在享受資訊自由利益之同時,應需注意不得侵害他人之隱私權益,所以對於資訊之運用及限制應該有所認識,因此,探究個人資料保護法對於個人資料之運用限制及程度,為本文之目的。本文首先探討個資法於日本、南非、美國、馬來

西亞、韓國、歐盟、奧地利等國家之立法情形及執行狀況,並探究保護之客體(個人資料)、範圍等,並分析個人資料之種類有哪些,以及我國個人資料保護與相關法規之關係,然後就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目的,亦即包含個人人格權及隱私權之保護,並同時探討資訊隱私權、資訊自主權之保護;以及,當資料管理者於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時,如何避免侵害個人資料擁有者之個人人格權,以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最後就他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定以及保障個人資料隱私權相關規範,提供本國個人資護法立建議立法趨向為探究。第五章綜合結論並提出筆者建議,希望藉由本文可讓讀者喚醒自我個資權益保護之意識,進而尊重他人之個資隱私及自主權益,以及針對其

他國家個資法之優點提供本國個資法制及作業上之建議,進而對於本國之個人資料保護法運用及限制,能在生活或工作中正確運用他人之個資。

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

為了解決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作者陳柔縉 這樣論述:

一本值得所有人珍惜閱讀,讓你驚喜連連的台灣生活史!那些曾經發生在台灣生活中的第一次,是你我難忘的溫馨記憶,更是值得驕傲百世的幸福見證!   .一九二七年,中治稔郎有感於在台日本人的結婚率很低,就在天母教教會開辦結婚介紹所。   .一九三○年,台灣也出現行人專用道了;跟倫敦一樣,是二條平行線紋的行人穿越道。   .行動咖啡車最早出現於台中市!一九三一年,報紙登出一張相片,標題嘆道:「真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台中驕傲的移動咖啡廳」。   .一九三六年元旦的第二天,台灣開始有民航班機,要到海外的世界,除了選擇搭輪船,飛機也可以送台灣人去探索廣闊的世界了。   .一九五七年,台糖公司向美國IBM台灣分公

司買進IBM1400電腦。當時,IBM要送貨給台糖時,主機是以黃牛拖著牛車載進去的。   關於台灣人、台灣事,有時用文字解說起來太沉重,但用畫片和稀有舊照看起來卻格外溫暖且有趣動人。這本書收錄自一八七四至二○○七年間,一百件台灣人生活中、你意想不到的第一次,不僅讓我們看見台灣早期社會的新穎活力,更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重溫曾有的驕傲,再續幸福不墜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陳柔縉   生於台灣雲林縣,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   曾任聯合報政治組記者、新新聞周刊資深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   1993年,第一本著作《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秘聞》問世。  1994年,以《總統是我家親戚

》一書,奠定其獨特韻味的時代人文書寫地位。  2005年,再以《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  2006年,以張超英為主角,歷時多年訪談、執筆完成的《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類十大好書。  2009年的作品《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再次獲得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   此外,《總統的親戚》《囍事台灣》《台灣摩登老廣告》等著作,已累積諸多讀者追隨閱讀,堪稱是人文歷史領域的書寫名家。 <自序>無雜質幸福組曲1.1874第一次西式婚禮2.1891進入鐵道時代3.1895不進「衙門」,改上「法院」4.1896已經有撞球比

賽5.1897台南人創辦台灣第一個幼稚園6.1897第一家咖啡店開張7.1897第一個尋找愛犬廣告8.1898 開始打網球9.1898第一批電話號碼出來囉10.1899喝到第一口自來水11.1899兩萬坪城市公園誕生12.1900台灣人首度參加世界博覽會13.1900開始轉用白色名片14.1900台北市內已有四部腳踏車15.1901現代式圖書館開辦16.1902第一次使用X光機17.1903第一尊銅像現身台北圓山18.1905紅豆麵包發賣19.1906第一位頭彩得主誕生20.1906開始吹電風扇21.1908建設公司首推購屋分期付款22.1908開始建立犯罪指紋檔案23.1908第一家西式旅館

風華開幕24.1909開始吃味素25.1910開始學變魔術,還是女生哦26.1910長崎蛋糕發賣27.1911第一位留美學生學成歸來28.1911豆漿店曇花一現29.1912開始吃優格30.1912第一部汽車輸入台灣31.1913第一起車禍32.1913初見摩托車33.1913開始有電話分機34.1914動物園出現35.1914台灣人的聲音首度錄進黑膠唱片36.1914台灣上空初見飛機37.1914啟用撒水車,比東京還早38.1915第一次有新郎坐車迎娶新娘39.1915看見自動販賣機40.1916箭牌口香糖登台發售41.1916開始踢足球42.1918第一顆高爾夫球從菲律賓飛來了43.192

1溜滑梯出現44.1921開始有游泳池45.1922開始打籃球46.1922汽車式救護車啟用47.1923八堵火車站構築最早的地下道48.1924要開汽車教練場了49.1925台灣人買了錄影機50.1926第一台電冰箱開賣51.1927第一家結婚介紹所52.1928第一場賽馬熱鬧登場53.1929有公車轉乘54.1929台灣商人代理進口哈雷機車55.1929看見米老鼠56.1929買得到美國巧克力雪糕57.1929已有美式加油槍58.1930健康寶寶大賽來囉59.1930第一條人行專用道60.1930第一盞霓虹燈亮了61.1930第一回賽鴿62.1931國際扶輪社在台生根63.1931台中出現

行動咖啡車64.1931社交舞場婆娑開跳65.1931第一次有五月母親節66.1931「先端的職業No.1」電梯小姐出場67.1932開始有風景名勝郵戳68.1932第一家百貨公司69.1933第一棟有冷氣系統的建築落成70.1933基隆展出衛生紙捲筒架71.1934揮出第一個高爾夫球一桿進洞72.1935第一次選舉投票73.1935街上跑出紅綠燈了74.1935看見電視75.1935第一個專收航空信的郵筒出現76.1936第一張機票77.1936枝仔冰大熱賣78.1938第一位空中小姐出現79.1938第一起空難,台灣人奇蹟生還80.1940出現瓦斯加氣站81.1946車輛開始靠右走82.1

947第一張身分證83.1957牛車拉來第一部電腦84.1958馬路首次畫上斑馬線85.1959第一座電扶梯在高雄86.1962第一個電視料理節目上菜囉87.1964第一家保齡球館誕生88.1964第一條高速公路開通89.1967第一座溜冰場90.1967第一部空中纜車出發了91.1967紅磚人行道現身92.1968第一碗泡麵上桌囉93.1968第一批垃圾車上路94.1969第一家超級市場開幕95.1973第一張信用卡發行96.1977連鎖便利商店出現97.1977台灣銀行引進兩部自動提款機98.1984麥當勞襲台99.1996第一條捷運通車100.2007高鐵通車 自序無雜質幸福組曲  

 四、五年前,朋友從日本新潟旅遊歸來,送給我一塊白色棉布巾。在日本,此物叫「手拭�」,是傳統而通俗的日常用品,可擦汗、擦手、洗身體,非常萬用。   這麼貼近生活的小物,日本人是不會草草放過的,他們為這塊約一公尺長、三十五公分寬的輕薄白布,設計了成千上萬的圖案,琳瑯滿目。遇見心儀的漂亮「手拭�」,彷彿看見藝術品一般。   朋友送的日本手巾更與眾不同,圖案是「米價曆」,羅列明治到平成一百三十多年來的各年米價,除了年代和當年的米價金額,還有一欄,用三、四個字或七、八個字,寫出同一年的大事。譬如,明治九年,「日本最初的幼稚園」;昭和二年,「東京地下鐵開通」;大正元年,寫首度參加奧運,昭和五十二年寫的是

王貞治全壘打刷新世界紀錄。一長排的大事記,一年一句,順著讀下去,日本近代社會發展,一目瞭然,也盡收眼底。本來有點單調的白米價格表,卻佐了一頁風味歷史,讀來可口極了。   我家的原木餐桌上,壓著一塊堅厚玻璃,大玻璃墊下,我就把這條米價曆手巾壓在中央,吃飯喝水,時常相望,不曾相膩。   於是,我有了一個夢想。我希望也能做出如是一張台灣近代百年的大事記,一樣是一目瞭然,歷史風華盡收眼底。   熟悉史學的人大概要笑,這是哪門子的夢想。台灣史大事記伸手可得,隨便抄抄就有。不過,我夢想做得出來的大事記,不是那些已經被知道的政經大事,而是像歷史秘密一樣,還未被發現的那些東西。譬如,我們天天在走的斑馬線,何時

開始出來保護行人的?街上亮著五顏六彩的霓虹燈,幫我們以小錢買到高價商品的分期付款,何時為我們的生活添加繽紛色彩的?許許多多類似的現代生活事物的來台起源,尚未被揭曉。到底它們都是在甚麼時候、以甚麼方式,鑲嵌進台灣的世界,構築出一幅充滿活力的現代畫?   為了這些生活小物大哉問,我埋首圖書館七、八年,成果陸續寫在近年幾本著作。二○一○年再接再厲,除了發掘更多日本時代的新事物,也拓向戰後的生活經驗。這本《台灣幸福百事》可說是我自己關於「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這個研究主題的總報告,也是暫告段落的一個句點。這本書記錄了一百項台灣人生活的第一次,超過六十個是我近幾年挖掘的題目,其中,像是第一台電冰箱、第一部

摩托車、第一次的母親節和開始轉用白色名片等等約有二十個,已散見之前的幾本著作。其他近四十則,則是一年多來的全新發現。   近四十則新題中,每一個都是新鮮有趣的題目,我自己每次看了都忍不住快樂。像是健康寶寶大賽,一九三○年就開始了,但不是比爬行,而是接受醫生的檢查,優勝寶寶獲有寫真照。看著泛黃雜誌上,光著白胖小身子的健壯寶寶,老雜誌不再覆蓋歷史塵灰,而蕩漾著時間長河的浮洸。   還有卡通明星米老鼠,已經陪伴好幾代人成長。一九二九年,米老鼠還不到兩歲,台灣人就認識牠了。曾經有一張一九三五年台灣博覽會會場的鳥瞰繪圖,也有米老鼠的蹤影,似乎博覽會場裡,曾有米老鼠的大型造物。   另外從舊報紙的新聞照片

,我也發現了台灣最早的行動咖啡車,一九三一年出現在台中,車身寫著大大的英文藝術字,看起來摩登極了。我也從一九二一年的報紙,看見目前所知最早的溜滑梯,當時是建設公司在高級住宅區建造兒童遊樂園,裡頭有砂場、盪鞦韆,長長的溜滑梯也在其中。   除了首度出土的新題目,希望讀者也能enjoy書中特別找到的珍貴影像,譬如從報紙挖到的第一張機票和第一家舞廳;我自己收藏的三○年代台北市的公車轉乘券;從二○年代雜誌發現的第一座游泳池初開放時的照片,以及賽馬優勝者的總督賞獎牌,圖案是一匹有翅膀的飛馬,非常別緻。   更要鄭重一提,此次特別去林于昉醫師的台灣文物博物館「秋惠文庫」借寶,很驚喜發現了一九三五年台灣第一

次選舉的選票和投票流程的照片。在此之前,關於台灣第一次選舉,我只見過投票場外的競選旗幟和選民在入口排隊的影像。   秋惠文庫還珍藏一大疊三○年代的新聞畫報,我從中看到了圓山兒童樂園漂亮的大象溜滑梯。有次和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李清志聊天,他提到小時在天母玩耍的公園,溜滑梯特別做成大象造型,國外也多見,他問我,日本時代,台灣已經有大象溜滑梯嗎?當時,我沒有答案,現在可以回覆李教授了。他若看見大象溜滑梯塗彩得那麼可愛,大概也會驚喜。   挖掘新做的題目之外,本書對幾個已成通論的「台灣第一次」,也做出新考據。例如台灣第一家保齡球館「榮星保齡球館」,何時開張營運,有寫一九六○年,更多做一九六三年,但我把榮

星球館的開幕廣告找出來,重新考證為一九六四年。台灣的第一包泡麵,幾乎都說是一九六七年,但根據新聞報導與工廠開工廣告,一九六七年是技術引進的時間,那一年市面上見不到泡麵的;要到一九六八年九月,泡麵才開始發賣。   因為餐桌上米價曆的啟發,一百則台灣的第一次,是以編年的方式綴成。希望讀者翻書如看連續劇,一集一事物,平均一集四、五百字;以時間為軸,連續讀下去,就能看見現代化新事物在台灣的第一次演出,也可以感覺到悠悠時光在這塊土地的連續流動,而不是被切斷的,台灣有自己的百年生活記憶曲線。事實上,如果台灣社會的物質文明發展程度可以畫成曲線,二○到三○年代,就有一段高坡,不失為一個豐富的年代,之後隨戰爭而

滑落,戰後初期則低迷待甦,慢慢才再向上攀升。   老實說,我比以往更有迫不及待的衝動情緒,要告訴大家書裡的新考證與新發現;台大醫院的病房在九十幾年前就可以打電話分機囉!台灣第一家婚姻介紹所跟天母有關喔!一九一四年,台灣就有英國式撒水車,比東京還早呀!如此種種一百則,是台灣一百多年來,追求安全、便利、快速、新奇、潔淨、美味、漂亮、歡樂與感情的史記,無疑也是一首純粹無雜質的幸福組曲,如果錯過,實在可惜。   謹此,懷著無比感謝與快樂的心情,敬邀各位讀者,一起來聆聽,並希望這首台灣幸福組曲能夠永遠傳唱。 1898第一批電話號碼出來囉!現在台灣家戶或公司機關,電話都為八碼,更早以前有五碼,時光再往

前推,日本時代有四碼、三碼和兩碼,甚至,最初電話號碼出現時,還有一碼的情況。台灣的電話號碼可說是從一號開始。一八九八年九月,台北一些官方機構集中設置了電話,這一批共三十個單位三十個門號,搶得頭香「一番」(一號)的是台北縣廳。日治初期,西部台灣的行政區域僅分成三縣,台北縣包括今天的台北、基隆,新竹、苗栗和宜蘭的一部分也歸屬台北縣。當時台北城牆尚未拆除,台北縣的辦公廳就設在城內,今天重慶南路、開封街、漢口街和館前路之間。第一批有電話號碼的機構也多在城內,部分在城外的,其實也都挨著城牆。民間電話則晚兩年開通,一九○○年六月,報紙上陸續有大會社大商店刊登「電話開通」廣告,煞似一件很驕傲的進步。有一家旅

館晚了幾步,一個月後,還會在廣告特別表明「電話架設中」,唯恐落伍,遭人取笑似的。 1906第一位頭彩得主誕生一百多年前,台灣就有公賣合法的彩券,還是東亞最早發行官營彩券的地方。現在叫樂透彩,當年叫彩票,也具備公益性質,彩票收入必須用於慈善、衛生與廟宇維護等事務。不過,彩票是先由批發權人轉銷給零售商,再賣到一般民眾手裡,而總督府把彩票批發權給了十七個台灣儒紳要人和八個日本商人,限定銷售的區域,保障利益,中信集團辜濂松的祖父辜顯榮就是其中一位,和現在銷售權直接給殘障弱勢者,完全不同。彩票的模樣,期期顏色不同,一到五期依序是淡紅色、藍紫色、白色、綠色和澄色。彩票的號碼,阿拉伯數字和漢文數字並載,彩票

兩側還有L.B.(Lottery Bureau)的英文字樣。一九○六年九月二十二日,第一張彩券開始賣出,兩個多月後,十二月十五日,「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一番,頭彩」喊出後,史上第一位頭彩五萬圓得主同時誕生。跟現在一樣,大家拚命猜來猜去,找來找去,只能猜測應該是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其實,在日本的日本人依法不能購買台灣彩券,仍然熱賣過海去。等第三次開獎,頭彩得主又是住日本的大阪商人,不過,他的夥計幫忙保管,中途卻擅自轉賣給廣島的親戚,大阪商人於是向檢察官舉發,到最後,彩票的高額獎金變成不法所得。問題就這樣不斷冒出來,全台依然如醉如癡。就在眾人伸長脖子,盼望第四、五期開獎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人在東京,突然

於一九○七年三月二十日宣布中止彩票發行。彩票熱剎那間冷縮,五月的第五期開獎顯得有點安靜,但是,這一次的頭彩終於很明確獎落台灣人,頭彩號碼「一萬七千八百六十七」,嘉義開出。 1911豆漿店曇花一現日本人來台灣,乳牛業後腳也跟來,頗為繁榮,清晨六點左右,小巷道可見送牛奶人在穿梭。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二十幾歲時,看一位日本教授清晨只喝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一輩子也如此早餐。到了一九一○年代初期,一股豆漿風起來挑戰牛奶。報紙提到的五家豆漿店中,只有「滋元豆乳場」是台灣人開的。各家之間,豆漿風味各異其趣;延壽軒加了花生粉,有特殊香味,而滋元則加了糖。從報紙讀起來,前者類似米漿,後者正是現在的甜豆漿。

滋元的老闆叫歐陽光輝,家住艋舺土治後街(西昌街、長沙街一帶),其父歐陽長庚是當地富裕商人。當時的豆漿店顯然與今天從店面賣出不同,而跟乳牛業較相似;歐陽光輝的豆漿製造廠設在下坎庄(康定路、大理街這邊),像牛奶商那樣,每天配送豆漿到訂戶家裡,還一大早六點和午後三點各送一次。歐陽光輝鄭重其事,曾經把豆漿送去總督府研究所檢驗,並刊登廣告,公開結果,強調豆漿的營養分不比牛奶遜色,風味則有過之,價格更是便宜。確實,當時豆漿一合(一百八十毫升)賣三到四錢,牛奶則要八錢,便宜許多。但是隔年春天,豆漿廠商仍倒了一大半,據說是豆漿營養終不敵牛奶。豆漿再次捲土重來,佔據台灣人清晨的餐桌,已經是戰後的事了。

應用擴張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的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高雄圖書館身分證借書的問題,作者陳盈秀 這樣論述: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不斷發展,手機的解鎖方式也持續地精益求精,其中臉部辨識系統(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應用生物辨識技術於手機解鎖,在科學界被視為一種最實用且最有效率的手機解鎖方式,目前大多數的手機品牌(如:蘋果、三星以及華為等)皆有採納該項技術作為手機解鎖的方式之一。然而,臉部辨識系統在被消費者接受的路上卻不斷受阻,因此,本研究為了改善臉部辨識技術於手機解鎖中使用率不高的問題,提出擴張科技接受模型(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的研究架構探討使用者的使用意圖,以找出消費者使用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的關鍵因素。 本研

究對實際使用過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的受訪者進行了調查並收集了342份有效樣本並對提出的概念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知覺有用性對態度正向的顯著影響,但對使用意圖不會有直接的影響;知覺易用性則是皆會正向影響態度以及知覺有用性,且態度會進而正向影響使用意圖。除了原科技接受模型,本研究根據智慧型手機臉部辨識系統的特性加入了社會規範與知覺風險(性能風險、隱私風險),其影響態度與使用意圖的結果為社會規範對態度與使用意圖皆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在知覺風險的部分,僅性能風險會負向的顯著影響使用意圖,隱私風險則不會顯著影響使用意圖。本研究將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管理意涵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