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科技社會人 3:跨領域新驛路 和周桂田的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e等公務園+學習平臺- 材料的生、老、病、死與輪迴2也說明:從高雄氣爆事件的發生,管線的鏽蝕與保養的不確實,政府及民眾開始意識到材料的議題。 ... 蔡文達|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 工程倫理概述與案例解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遠流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商學研究所博士班 李天行所指導 徐正冠的 臺灣上市櫃公司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之決定因素 (2021),提出高雄氣爆工程倫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社會責任、上市櫃公司、資料探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蔡榮祥所指導 沈敬學的 民主政治與官僚控制-以嘉義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稅務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民主政治、官僚政治、政黨輪替、官僚控制、嘉義市政府稅務局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政策失靈的定義、原因、分類及在我國可能的應用Policy Failure則補充:災、高雄氣爆及普悠瑪列車翻覆等,似乎這些案例根本不需定義就可認定屬於. 政策失靈,但實際上有更多案例在認定上 ... 符合法律、道德及倫理的標準,例如:保護人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氣爆工程倫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技社會人 3:跨領域新驛路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性愛機器人即將成為人類伴侶?   雞蛋「一次性包材」政策是進步還是落後?   高雄氣爆是工程錯誤還是人為疏失?   現代化的社會離不開科技,也勢必得承擔所產生的後果。在本系列叢書邁向第三集之際,我們回顧以往、展望未來,不禁想問,身處風險社會,我們如何與科技和平相處,如何與科技共同演化?   可以確定的是,科技與社會交織而成的風險日趨複雜,我們不能單純地訴諸工具理性,而必須拓展更多元的視野來審視迎面而來的新議題,以便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面對時代的挑戰。   本書集結的本土案例,包括科技物、科技知識、科技人、科技公共性及科技與社會創新等五大面向,不只彰顯

了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期望能如同旅程中的驛站,讓各種觀點在探索的路途中於此相遇、再次出發,往下一階段的挑戰前進。書中各篇皆附教學工具箱及問題與討論,亦可做為理解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必選教學讀本。   ◎本書部分文章附有QR-code,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與內文相關的網路資源。  

臺灣上市櫃公司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之決定因素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作者徐正冠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2020年1,730家臺灣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經排除掉資料不完全、以及某些因產業特性或會計科目不相符之171家上市櫃公司後,共計1,559家上市櫃公司進行資料分析。同時,本研究也找出影響企業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相關變數,並利用資料探勘技術據此找出有無揭露、自願或強制性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決定因素。因此,本研究除了瞭解臺灣上市櫃公司所有相關變數的資料描述性分析外,也利用資料探勘技術(鑑別分析、羅吉斯迴歸、人工類神經網路及多元適應性雲形迴歸)來建立有無揭露、自願或強制性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分類模式,除嘗試「探勘」出臺灣上市櫃公司有無揭露、自願或強制性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

重要變數外,並進一步探討使用各種工具建構出不同模式的差異與良窳。最後,本研究也將針對所得到結果提出管理上的建議。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作者周桂田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

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   本書第一部分(1-4章)處理傳統社會學中「個人 / 群體」的現代性衝突,範圍包括風險社會下的結構轉變、個人化風險與生活風格的影響。此外,本書也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不確定性的知識系統與對科技化社會的無知。第二部分(5-6章)反省「全球 / 在地」的佈局張力,著力於科技與經濟交錯的關係網路,與鑲嵌其中的全球化在地風險實態。第三部分(7-8章)聚焦在「專家 / 常民」的溝通機制。本書認為專家政治並未解決當代科技的不確定性,他們狹隘的實證主義與管制

手段反而妨礙社會科技民主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本書指出風險溝通的重要與新溝通典範的必要,在認知科學有限性與社會複雜性的前提下,應建立開放多元、多層次參與的風險評估架構,在持續整合民眾共識的情況下,以「開放性、持續性的社會建構」,做為解決當前風險議題的方法。 作者簡介 周桂田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旋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

關懷根基,認為須儘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並擔任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序言: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 顧忠華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現代性與風險社會  一、前言  二、「風險」之問題意識  三、現代性與社會秩序的反思    1. 工業社會的理性邏輯與風險社會的「反身性」邏輯    2. 制度化的危機與社會秩序  四、現代性與風險結構    1. 風險結構與社會分化    2. 社會與自然  五、結構與行動    1. 結構化歷程    2. 結構與行動互為辯證

   3. 結構與行動的轉轍  六、結論 第三章 個人化與風險自由  一、前言  二、風險個人化  三、風險生平與風險自由    1. 生活形式的個人化(Individualisierung der Lebens?form)    2. 風險生平-自我模塑的生平    3. 自由的弔詭-風險自由  四、行動的轉轍    1. 行動存在之計畫    2. 自我文化、自我組織、自我政治-「由下往上的政治」(Subpolitik)  五、結論 第四章 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  一、前言  二、科學化的現代社會  三、現代性的弔詭:科技、專家與知識系統構成風險    1. 科技系統全球化結果及風險

   2. 專家系統壟斷支配的風險    3. 知識系統與風險  四、(無)知、現代及不確定性    1. 無知、無意圖的結果及自我危害(Self-endangerment)    2. 科學不確定性  五、「無知」建構風險  六、「社會理性」與科技政策  七、結論 第五章 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  一、前言  二、短論全球化  三、建構「全球化風險」概念  四、全球化風險之動態邏輯    1.全球化風險的動態邏輯    2.全球化風險的動態性面向  五、切入全球在地化  六、思考全球在地化風險    1.風險形成特性    2.在地社會的政治、社會特殊的關係脈絡    3.全

球化與在地化過程中互為辯證  七、結論 第六章 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一、前言  二、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三、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結構    1. 高科技風險    2. 當代市民之風險個人化    3. 全球化風險之動態結構    4. 全球化風險類型     ‧國家經濟到全球經濟風險     ‧全球結構性失業風險     ‧科技發展與全球風險     ‧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風險     ‧全球化之政治風險  四、當代市民社會(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1. 風險管理政府    2. 次政治(Subpolitik) 第七章 新興風險治理典範  一、前言  二、

科技創新與風險治理  三、當代社會風險治理與管制結構    1. 技術官僚之科技決策與專家政治    2. 鐵的牢籠:狹隘實證主義之風險決策   四、風險治理典範之轉型    1. 歐盟之新興典範倡議    2.  IRGC治理典範之倡議  五、全球在地化風險治理與科技民主的反省  六、結論 第八章 風險溝通、評估與信任  一、前言  二、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1. 揚棄欠缺模式之風險溝通    2. 風險溝通與信任  三、風險評估新典範-從量化模式到尋求品質之風險評估    1. 後常態科學    2. 邁向開放性風險評估    3. 專業民主化  四、風險感知、溝通與信任    1.

風險感知與信任    2. 風險溝通與評估循環互動  五、結論 第九章 結論:風險社會典範轉移 參考文獻 自序   人類學式震撼。2014年春,中國三十七個城市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南韓世越號船難,三百多青年學子喪生;7月31日夜,台灣高雄石化管線氣爆,包括消防兄弟與居民三十一人消逝;8月3日,中國昆山台商中榮金屬拋光車間粉塵爆炸,八十五人罹難;8月19日,日本廣島土石流滅村,五十二人死亡,二十八人失蹤,如台灣2009年八八風災小林村滅,四百多人罹難之哀痛;中秋節前夕,台灣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衝擊全台。   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周遭跨越階級、國族、種族、性別、世代的人類學式的震撼。

  近十多年來,在東亞,無論在台灣、日本、南韓、香港或中國,人們面對這些無止無盡的食品污染或風險(美國狂牛症牛肉、三聚氰胺奶粉、戴奧辛污染肉品、塑化劑污染食品、美國強推瘦肉精牛肉、基因改造食品等)、福島核災輻射污染擴散、輻射食品、PM2.5懸浮微粒污染擴散、劇烈氣候變遷引發大規模的土石流或洪水,甚至快速的老人化、少子化等,已經形成這個區域特殊的社會、經濟、環境與生存風險威脅。   物壯則老。而我們這些年輕的國家政體與社會日復一日的不斷承受這些苦難與風險,如果像風險社會理論中的反身性,整體國家與社會能因此覺醒與翻轉,在鉅變中能徹底轉型朝向更永續、健康的未來發展,不啻是世代間重大工程與幸運。

欣喜的是,物壯則老,這些東亞國家與社會,包括台灣,都仍然年輕強健,仍然都有翻轉轉型的機會;然而,老子的智慧是審度舊有社會自然的韻律,倡議社會的自然變動在一切規律中流轉;但我不禁懷疑,這些東亞區域間人類學式的震撼,已經一次一次逾越舊有社會朝向現代化的法則,甚至超過貝克1986年分析西方式的風險社會,而使得這個區域內社會更為脆弱。東亞、台灣風險社會之反身性(政治、社會)運動,拉得回來嗎?要拉向哪一個方向?   剝削式資本主義,深化與驅動這個區域內各國商業與工業獲利者,僅有少數具有良心、前瞻與社會關懷的社會創業家(企業家、創業家)能在這個遲滯、隱匿的結構中,清晰向前,引領社會,而不像許多產業一般,

墮落與推諉,一次次的淪落於社會信任的道德底線之下。技術官僚、新自由主義式的專家政治,代表這個區域間的政府治理特性,其欠缺前瞻的永續經濟洞見與執行力,並停留於二十世紀實證主義式的風險治理典範,當然一次次錯失風險溝通與公眾民主參與,當然造成政府與公眾的對峙及高度不信任。然而,這樣的政府治理,能通過已經不斷發生、嚴峻的全球化跨界風險的挑戰嗎?   反身性治理。政府治理轉型怠惰、政黨競爭轉型怠惰、產業轉型怠惰、能源轉型怠惰、社會轉型怠惰,是這個區域內任一國家的高度危機,特別是台灣。而台灣,無論是對外、對內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食品、能源安全等,都到鉅變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每個人停下來思考,共同商議與

建立互信。公眾參與,是台灣與全球一般風險治理必走的路徑,與其讓政府與公民社會持續高度對峙,何不善用豐沛的、強健的社會資源,重建相互的信任基礎與社會發展共識,來拆解政黨間見縫插隙的惡鬥。這是一條艱難的路,但我們已經開啟,需要耐性,也需要制度性的建構。重要的是,國家與社會能共同肯認風險治理典範轉移的重要性,決策與管制制度方能真正摻入公民參與元素,而躍升治理的品質。   然而,轉型怠惰與嚴重遲滯,就是因為各方都未覺醒,尤其是政府與人民。   說來慚愧,這本書已經延遲數年出版,在社會實踐與理論分析的辯證學習中,書寫各章,希望能提供一些個人淺見來倡議國家與社會結構性的變動方向。雖然如此,一路下來,內

心的理路更為困頓,而持續發問什麼是全球架構下在地的社會理論;從反身性的角度來看,本書大部分仍然在於引介西方社會理論與典範,無論是風險社會理論、科技民主的批判、或風險治理典範的國際潮流,雖在書寫中多從本土觀察的角度進行撰寫,也察覺日、韓、中國學者同樣引介相關的科技評估治理典範學說,但實質上,移植理念只是證成全球風險社會無論在專家政治治理或公眾感知、參與機制等問題的共通性,仍非以全球在地化、東亞的社會結構為主體性進行研析。   西方社會經驗與問題結構所抽離的理念型概念,往往引領當代政治、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然而,東亞社會在政治、文化與地理特性的親近性,卻隱含有著西方概念無法觸及之處。東亞各國,包

括台灣所蘊生出相當脆弱的、遲滯、隱匿風險的政治與治理結構,構成相當特殊的國家失能之風險個人化,每個公民在喪失國家管制保障中無奈的、微弱的、直接承受風險威脅。這個風險個人化卻在此間演繹成相當諷刺的小確幸倡議與文化,並形成獨特的東亞社會之風險美學。然而,此種歷經惡性循環的人類學式風險震撼、脆弱不堪的風險美學、殘破的政府治理,不就是東亞社會近五十年來示範後進追趕、快速工業發展而追隨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典範?這些範例不正以中國為引領、擴及東南亞、甚至全球各新興快速工業化國家,繼續模仿、繼續超英趕美嗎?   依賴結構或世界體系之中央邊陲分工理念型,已無法解釋全球化跨界風險的經濟、環境、健康與生存威脅的震撼

,我們需要前進,在社會實踐與行動觀察中探究新的世代問題結構。即便如此,個人量能有限,需要集體行動的邏輯與智慧,台灣,不就是一個迥異於西方社會經驗來創制新社會的重要場域嗎? 周桂田 甲午年中秋 他序 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風險」和「安全」是一組相關連的概念,當我們處在一個安全感高的環境中時,我們會覺得周遭的一切都是可信任、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人和事物,然而當這種信任感被破壞時,那麼任何來自大自然或人類社會的力量,突然間都有可能變成「風險源」,直接或間接危害到我們的生命、健康、財產、乃至全面生活。   在台灣,2014年似乎是這麼一個反轉我們安全認知的年份,發生在高雄的丙稀氣爆事件

,完全暴露了地下石化管線的高危險性,但以石化工業起家的高雄地區,竟然毫無警覺這類工業災害隱含的風險!過了幾天,新北市也出現傷亡慘重的瓦斯氣爆意外,很多台灣民眾驚慌失措,我們的日常生活大量依賴石化能源,誰知道這些輸送管線何時會釀成巨災?要住在哪裡才享有真正的安全?   更令人恐慌的是,中秋節前夕爆出了食用油品的嚴重安全問題,一家曾獲得政府頒發「金商獎」,並有GMP和ISO認證的公司,其生產原料被查出來自「餿水油」(或大陸俗稱的「地溝油」),這個訊息如晴天霹靂,本來去年才經歷過「棉籽油」事件,好不容易恢復的消費者信心一夕崩潰,這代表台灣的食品安全根本沒有保障,誇張一點的說,我們的食衣住行哪一項沒

有存在風險?再加上地震、颱風,還有類似日本311福島核災的陰影,這種不安全、不確定的日子真是難過!   也是在這樣的情境脈絡下,周桂田教授出版的《風險社會典範轉移》非常具有現實性和啟發性。他所提供的種種思考,包括如何看待風險的結構及治理問題、如何理解風險全球化及其後果、如何「解構」風險背後的專家壟斷及官僚支配、以及如何省思高科技風險所揭露出的「無知」……這一切圍繞著風險社會的論述,猶如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今天的人類無時無刻不受到工業化及全球化帶來的災變威脅,但是大部分的政府和民眾仍然「徘徊在舊的治理與管制觀點」,無怪乎始終擺脫不了災難一旦發生,頂多祭出亡羊補牢措施,卻在預防風險上根本束手無策的

宿命。   這樣的窘境,就上述的幾個台灣案例,已經展現無遺,因此我個人相當期待讀者們能夠從這本《風險社會典範轉移》著作中,汲取到作者累積多年的智慧和洞見,對於風險認知、辨識、評估、溝通、處理、到通盤式的治理,都有深刻的體會,並在適當的時機充分應用,一起以行動來建立台灣風險治理的新典範。   最後,從周桂田教授鍥而不捨地關注風險社會議題,同時在台大社會科學院成立「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來看,他在德國求學期間的指導教授貝克先生(Ulrich Beck,他也是最早提出「風險社會」概念的社會學者)一定非常欣慰。貝克教授在參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針對日本核災後,德國能源政策應如何調整的諮詢委員會中,大力

主張應為下一代著想,不再使用核能發電,結果導致德國採取了全面廢核的政策。   這種「典範轉移」的經驗,相信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但願台灣政府和公民們能夠逐漸擺脫面對風險的僥倖心態,真正打造出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安全家園,而周桂田教授對此想必可以有積極的貢獻,是為序。 顧忠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教授 2014/9/8於中秋節

民主政治與官僚控制-以嘉義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稅務局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工程倫理的問題,作者沈敬學 這樣論述:

在民主政治中,政黨輪替是民主鞏固的重要表徵,在我國中央政府經歷了三次的政黨輪替後,已穩固民主國家的運作基礎,而地方自治與地方選舉的發展,則促進了中央政府的民主轉型,但在資源匱乏與派系糾結中,更直接面對著民主治理與官僚政治的衝突。因黨外長期執政而被稱為民主聖地的嘉義市,在國民黨執政的9年後,於2014年的地方選舉中,同樣歷經了政黨輪替的洗禮,迫使地方政府必須面對民選首長回應性的政治導向,與文官體系專業責任間的控制與調適的衝突。從探討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憲政體制的建立、參政權的保障,以及官僚理論的典範變遷、文官體制的現況、官僚控制與困境的闡述,再到行政中立的法制與實務的消極性與積極性的分析,建構

官僚控制中民主政治、官僚政治與作為中介價值的文官中立的理論基礎,並以嘉義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稅務局為研究案例。在個案的分析與訪談中,發現文官雖普遍尊重行政中立的概念,但在政務領導與自身權益衝突的控制行為中,不免仍採取迂迴的消極因應,但在地方首長的法定職權與民意基礎上,雖受限於功績制的文官保障,民選首長在控制作為上仍舊具有相當的決定性,得以迫使文官體系放棄對抗或僅能消極應付。惟在形式上的控制雖取得成效,卻造成文官間的不信任和退縮,使政務領導實質上更不可得,減損了行政的一體性及整體的行政效率。文官體系則在面對官僚控制的過程中,僅能固守行政中立的價值,提升專業性還有不可取代性,以維繫自身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