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寫的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和彭光輝等38人的 城與鄉: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竹北氣爆縣長從日本趕回楊文科:行程無隱瞞會負起全責也說明:楊文科今早與專業技師到竹北市的氣爆受災社區「帝王至尊」勘查大樓結構,他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縣府已啟動危機處理機制,負責一切損失及醫療、復健等負擔。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和詹氏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姚宏旻所指導 吳昆鴻的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2021),提出高雄氣爆後續處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災害。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消防科學研究所 沈子勝所指導 劉峻廷的 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緊急救護運作之分析研究-以2021年花蓮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量傷病患事故(MCI)、AnyLogic軟體模擬離散事件、緊急醫療救護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氣爆後的感嘆:如果有選擇,我們寧願不要英雄! - 經理人則補充:8/1清晨我被電話吵醒,是老婆從高雄打來的,她回高雄老家參加姪兒的入學典禮。 快打開電視新聞,出大事了,昨晚以為有地震,還聽到爆炸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氣爆後續處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思土思民:跨足國土計畫紀實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作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這樣論述: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我們思土、思民!   此書為基金會多年來關心公共政策之建言集錦,囊括各層面,從最上位的國土永續法規-國土計畫法出發,

一路參與推動歷程,國土法五進五出立法院,奮鬥二十多年,經歷無數會議與多人協力完成。將非常綜合性的概念,由第一條因應氣候變遷,到後續的水資源永續、城鄉發展、農地問題、糧食生產、國土安全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工作。   尤其,台灣不斷受颱風、水旱災、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如同氣爆事件之化學災害或石化廠工安意外等「人為災害」,甚至許多災害相互牽動而併同發生的「複合型災害」,對於民眾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因極端氣候日趨明顯,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都會區的防災和安全問題,莫不積極研究如何建構將來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原因是,都會區人口密集、產業興盛,天災人禍極可能影

響民生社經至鉅。基金會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檢視城市狀態,想像至少2030,甚至2050年後都市的形貌。如何建構「安全」、「永續」和「韌性」的都市,毫無疑問是國家未來施政的重大課題,亦是我們不斷關心與追蹤的課題。   台灣的永續發展需要前瞻的國土規劃,面對人口結構、社經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接踵而來,需要借重專業領域長期的耕耘投入。基金會長年關注「國土規劃」與「韌性都市」,深體人口結構變化的壓力,再再都為國土利用、城鄉都市概念及交通規劃願景所影響。走過災害重建,深知中央改革與民間協力步步相扣,推動公共政策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因地制

宜,家園整理與重建需不斷努力。基金會將持續關心並追蹤環境保育議題,整理產、官、學者建議並提供政策方向,期盼在公私部門合作下,有效治理及慎防大自然的反撲。   作者簡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原時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以來,長期關心國家社會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等層面的公共政策議題,透過舉辦相關公共政策的研討會與活動,溝通國人觀念,凝聚國人共識,並為國家諸多重大政策提供建言,進而引導國家發展方向。   基金會二十五年來耕耘國家公共議題,關注面向可分為「公與義」及「河川環境」二部分。「公與義」系列是邁向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為追求的目標,舉辦系列公與義研討會、

座談會。針對人文、社會、經濟、政治、國際關係各面向深入探討、追蹤行政效率、進行公共政策對話,邀集專家學者專案研究,進而對政府當局提出政策建言;自一九九○年六月在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的鼓勵下,提出由淡水河出發,拯救環境的願景,聚集國內環保先進與專家,成立「河川小組」,並由河川到環境的關懷,轉型為「環境與河川」,推動河川及環境保護、水資源整治等工作。近年來更針對氣候變遷、災害、能源及國土規劃等重要國家環境課題,以資源整合的概念加以串連、整體思考水、土、林、氣等問題,凝聚正面能量,建立起一套產、官、學,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民眾、與民間伙伴團體相互對話、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第五屆總統文化獎評審將

「環保獎」頒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持的理由是「因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透過教育推廣及政策監督,降低環境所遭受的衝擊」。這就是基金會走過二十五年的寫照。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使命感是結合台灣的內聚力,理性面對問題、討論問題乃至解決問題,希與有志之士共同擔負,並傳承這世代的重任。更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資訊請至官方網站:www.yucc.org.tw   前言 寫在出發之前: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邱文彥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林盛豐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於幼華    第一步: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 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 回溯催生過程                     邱文彥 發展與管制雙軌制                 華昌宜 全面思考鄉村與農業永續              林國慶 資訊公開透明 加速國土復育計畫     田秋堇 保障原民土地所有權的使用         鄭天財 面對政府治理及國土容受力的真相        李鴻源 採原則性機制、程序正義、滾動檢討      陳伸賢 強化民眾參與 縮短實質城鄉差距          詹順貴 調整國土計畫中海洋的空間概念          胡念祖 建立國土空間秩序與機制     

             林盛豐 行政機關回應            篇二、國土計畫法啟動 國土法銜接整備                    邱文彥 國發會統合 肩負轉軌成敗            林盛豐 均衡發展與執行上的挑戰            郭翡玉 國土功能分區 轉換、劃設是重點    陳繼鳴 分區圖攸關所有權 公開公告        蔡玉滿 執行管理明確化 協商機制細緻化    陳伸賢 前瞻與專業 為國家方向機制定調    李鴻源 行政分工 機制明朗 智庫中立        華昌宜 開發許可制 使用許可制 大變革    李永展 時代腳步上 遠景 專業 共識       劉欣蓉

篇三、由國土計畫看前瞻基礎建設 國際經濟情勢動盪 前瞻需上位思考             薛琦 前瞻就是國土規劃通盤檢討                李鴻源 前瞻計畫結合科技人文 打造未來二十年願景 毛治國 強化基礎建設 提升台灣競爭力             曾旭正 政府避免成為障礙 前瞻不需急就章         蘇煥智 透過城鎮之心 提升縣市主體性             林盛豐 即使條例通過 預算嚴審把關               曾巨威 篇四、國土計畫追蹤算帳 國土規劃及氣候變遷                     余範英、邱文彥 開發到管理 部門規劃、地方治理    

   陳繼鳴 國土法轉軌漏洞與建議                楊重信 決策政治與規劃文化                  黃書禮 上位願景與承擔 支撐機制轉軌         林盛豐 納入公民訴訟條款 全民監督            詹順貴 面對自然 人不能勝天                    賴建信 清點農地質與量 推短中長程措施         陳吉仲 影響國土規劃:違建、前瞻、土地徵收  曾旭正 公民團體建議            第二步:擁抱家園-韌性城市與高齡社會 篇五、高雄氣爆餘生 重建韌性城市 FEMA案例與防災整合體制    李鴻源 檢視氣爆與石化工安     

        沈世宏 石化產業與高雄願景             沈健全 韌性都市概念與落實             陳亮全 永續都市盤整規劃案例         陸曉筠 篇六、地震頻傳 都更防災演義 地震帶上思索韌性應變         邱文彥 即時地震預警上線             蕭乃祺 減災需都更及複合對應          鍾立來 「情境導向」防災早該啓動      陳亮全 行政程序和居住正義 端視整合意願     陳伸賢 都更方向策略 安全不可偏廢     張溫德 地震防、救策略 研習成長         李清安 推動多元都更 適性角色發揮     張金鶚 城市治理的韌性與永

續         洪啟東 面對容受力 成立防災專責         李鴻源 公部門回應 篇七、當你老了回首家園 營造活躍、健康老化 銀色經濟環境     邱淑媞 集體長壽急增下 政策因時制宜      陳亮恭 高齡社會 科技因應、社造協力      黃榮村 補強交通規劃 由老人需求思考         濮大威 因應高齡社會乃歷史性挑戰         曾旭正 三層老年經濟安全:社會保險、職業保險、個人儲蓄   胡勝正 篇八、一起回家 看後山原鄉 前言                             邱文彥 金山倡議農地農用 與候鳥同棲      邱銘源 返鄉歸田 天生地養    

             賴榮孝 注入文化質變 活躍老化新家         楊玉平 談原住民健康照顧 建言社區長照     陳士章 助花東父老 救偏鄉交通             褚志鵬 智慧韌性農村社區 需三造四助      李永展 盤點統合需心力 配置資源要有效     吳肖琪 農村老化嚴峻 超高齡社會:田園將蕪胡不歸     蘇煥智 活絡產業 調整政策 農村回春 青農回鄉      曹啟鴻 篇九、檢視高齡社會 再造宜居家園 面對年金改革 步入老齢化少子化      林萬億 城鄉空間結構 應生活方式調整        曾旭正 扶老攜幼 善用既有資源             邱淑媞 退撫

基金財務窘境非一日造成           朱雲鵬 引進市場機制 進入長照體系           龔則立 投資產業 建設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    林盛豐 第三步:重建再生-都市更新、都市計畫 篇十、全國國土計畫 可預見的困境與挑戰 前言                            黃書禮 國土計畫關鍵在於整合            陳繼鳴 總量管制 釐清部門計畫空間規範  林盛豐 盤點農地問題 打造農村三生發展                 陳吉仲 治水建立暴雨水管理 處置環境、農地違規         楊重信 檢討環評 補足海洋缺口 國土規劃攸關政局政治     邱文彥

專家學者迴響 公部門回應              結語                        曾旭正 篇十一、探究都更失靈 癥結與省思 前言                                余範英 沿革中檢視都更政策、審議效率        邊泰明 非計畫性增量的容積 恐違背公平合理   賴宗裕 都更凌駕都計為人詬病 追求目標本一致    李欽漢 台日都更機制比較、建言                何芳子 糾正行政怠惰 建立都更公私夥伴模式    楊重信 落實細部計畫 著手目的性調查通檢        林盛豐 討論與回應                      

    篇十二、後工業化台灣都市計畫法的大挑戰與跨越 都市計畫擬定與通盤檢討          邊泰明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審核及大眾參與探討-以新北市為例  金家禾 都市計畫開發制度與實踐         李得全 司法院都市計畫違法審查訴訟的執行與規劃制度衝擊      周志龍 與談 討論迴響       後記 附錄 基金會活動與國土計畫法歷程   序 漫漫長路的期待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晚間十點半,在立法院躺了二十三年的《國土計畫法》終於三讀通過了。院內燈火昏黃,往事歷歷,真有不堪回首之感。本法能夠通過,我要感謝王金平院長、洪秀柱副院長和各黨團的支持;也要特別感謝林淑芬、田

秋堇、高金素梅等委員、詹順貴律師,以及余紀忠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和重要成員林盛豐、李鴻源、陳伸賢等先進的賜教與協助。   《全國國土計畫》於民國一○七年四月三十日依法公告,但後續的縣市國土計畫及功能分區的完成,仍有諸多挑戰。目前各地方政府的人員、經費和經驗,參差不齊,能否如期完成各地方政府的國土計畫,恐不無疑義;此一困境,是否成為中央修法推遲地方國土計畫送件、延宕本法三階段架構落實的理由,更令人憂心。此外,農地裡農舍和工廠濫建,早已威脅水土和生態環境,政治人物如果仍在選票考慮下,持續以輔導合法和一再放寬大限的鴕鳥作為,將會是今後國土計畫最嚴峻的課題。   國土保育和永續發展,是本書的關鍵議題

。相關立法雖如漫漫長路,但眼前如何落實,更具挑戰。我期待台灣有更多的「政治家」專注於福國利民的法案和事務,而不是被既得利益綁架、汲汲營營於下次選舉的「政客」。我也祈求國泰民安,天佑台灣! 邱文彥 序 龐雜與簡約:國土計畫的專業參與及民眾參與   利用寫序的機會,整理台灣國土層次空間論述與國土計畫法發展的歷史脈絡。國土計畫涉及的議題極為龐雜,舉凡人口、產業發展、氣候變遷、山林、海岸海洋、原民部落、農田水利、防災、交通、大面積違章工廠、空間美學、行政區劃等等,無所不包,各方專業都有其關懷,各方NGO團體也以國土計畫之立法與計畫推動為戰場,試圖運用國土計畫達成各自多年陳情抗議之目標。   

由於國土層次的論述、國土計畫的操作、國土計畫法內建的機制、中央地方權責分工,無論官、學、規劃專業,都欠缺操作經驗,亟待大量密集的參與、溝通、共學。   傳統媒體及精英治理時代似已式微,而社群媒體與網紅洪流橫掃。但正如民主的缺失,要以更有品質的民主來矯治,社群媒體與網紅的亂流,要以高品質的內容來矯治。針對國土規劃這種龐雜巨大的議題,我們更應努力以新媒體、更活潑的傳播策略,與年輕一輩互相學習,共創對年輕一代能理解的價值與內容。 林盛豐 序 行動起來才會有進度   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就是要化「繁」為「簡」,當我把各方專家所言所論一一看完,得到對「國土計畫」該如何遞次實踐起來的感想:必須先由本

書的每位作者提供簡單的三部曲步驟;第一,二○一九年還有九個月,行動步驟是什麼?第二,哪三塊區域應開始行動起來?第三,區域政府裡哪個單位應負責主其事?   只要有了開始就必有進度,「斯土」不過塊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土地,「斯民」也只有兩千三百萬餘中的部份人口,不是嗎?!   最重要的是,本書彙整共九十一位作者的各三條建言,所以,我們總共有91×3條實踐行動方案,待政府參考後,加以遞次完成。按此行動方案去做,我們到二○一九年年底想必能交出相當的工作成績來。 於幼華 第一步 國土永續-法的歷程與挑戰篇一、催生國土計畫法回溯催生過程邱文彥過去以「人類」的產業為主,現在則考慮「自然」承載量,反映

國土計畫的必要。國土計畫法的催生過程,最早可回溯至「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直到「國土空間發展綱領」,又過去經建會曾擬出的「國土計畫法復育條例」。在當時推動的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和海岸法,海岸法已通過,並正式實施;國土復育條例,目前內政部的構想是融合到國土計畫法中。因此未來國土計畫法的內涵,到底應包含哪些是討論的重點,特別是李鴻源部長過去在國土防災地圖資訊的建置與想法,如何融入國土計畫非常重要。另一問題是以內政部的位階,能否承受未來國土規劃的職能?例如環境資訊,將來是在環境資源部;海域部分有海洋委員會,將來有國家海洋研究院能產出海洋資訊;國發會中也有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這都是重疊

的。這導致部會間的協調更顯重要。今特別請海洋學界胡念祖前輩,就海域部分引領深入思考。海岸法推動後發現許多問題:近岸海域範圍是水深三十公尺,還是三浬的地方,又能源局提出三十六塊堤防海域可開放申請海上風力發電。目前國家型計劃推動的海陸風機千架,已有多架風機超過三浬的範圍,未來海域如開放個別申請,將有海上秩序問題。最近通過海洋委員會的組織四法,對海洋規劃總體的看法,未來海陸是否分家,也是國土計畫法中需要討論。又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土計畫法的關係;中央山脈保育區中,九○%都跟國土計畫法有密切關聯,原民領域如何處理?原本希望國土發展這個基本法能在各部會之上統籌協調,這最後一個會期,又遇到選舉,時間有限下是

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三個版本,第一版本是行政院草案;另有黃昭順委員的國土復育條例,這承接 二○○七年張景森提出的版本;還有內政部的版本,依照原內政部版本,又含括一部分海洋資源地區,而今海域已有海域管理法,這中間銜接的環節要做些討論整理。整體來說,今天要請賜教的是:進行中的國土計畫法應該用什麼角度來思考各部會互動的關係,以及國土計畫法內容應該含括內容。

高雄氣爆後續處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911外洩,3天才測出乙烯!
這次前鎮氣體外洩在9月9日就有民眾通報,環保局稽查人員和經發局OPS管線辦公室晚間都到現場測量,測不出「揮發性有機物」與「爆炸下限」的數值,但看到數據圖譜異常,所以把採樣送至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實驗室分析,最後到11日晚上依實驗室分析結果再去擴大檢測,才測出乙烯數值。
保局到底要如何強化檢測有毒有害氣體能力?
731氣爆經過6年,環保局還是沒有現場就檢測出有毒有害氣體的能力,還是像6年前一樣,碰到不明氣體就要採樣送實驗室,要好幾天才有答案,這樣的效率如何保帳人民安全?
麗娜在陳菊市長時,就多次要求高雄市政府不要大量代燒外縣市垃圾。2015年再提這件事,當時的陳金德副市長不但同意,還罵我要「多讀書」。當時民進黨議員也都站在花媽那一邊,沒有反對市府的代燒政策。
經過5年,藍綠議員終於有了「不應大量代燒外縣市垃圾」的共識,仁武資源回收廠招商也喊停了。現在陳其邁市長上任,在環保局的施政報告書講到仁武招商的部份是這麼寫的:「原訂於109 年 6 月份辦理招商公告,惟因本案涉及垃圾處理之市政重大政策,將向新市府團隊報告後續行辦理。」代燒垃圾,不分藍綠的議員都反對,都要求要減燒,這個原則不希望因為政權交替而改變。

底渣再利用率達100%?
高雄市代燒外縣市垃圾數量龐大,占所有焚化量的4分之1,因此環保局前幾天發新聞,內容說高雄底渣產量是全國最多,這就不令人意外。環保局還說,高雄推動底渣再利用成效也最好,底渣再利用率達到100%,搭配掩埋場活化工程,有效改善掩埋空間不足問題,可延長使用年限4年。我們樂見相關工作的進行,但成效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好?德國最早推動底渣再利用,現在只做到60%,法國也才64%,我們高雄市真的做到了100%嗎?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作者吳昆鴻 這樣論述:

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人類所能掌控,加上因氣候變遷因素,全球各地於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災害頻傳,且天災所形成的狀況越來越激烈,有些事件甚至突破了以往紀錄。而台灣也是地球的一部,且是個風災、水災、地震等天然災害襲擊頻繁的海島型國家,並多次面臨不同意外災難,如火災、空難、海難、化學災害以及疫病(新冠肺炎)等新型威脅。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對這類天災的破壞力抵禦經驗似乎稍嫌薄弱仍需精進,比較往年各災害過後檢討資料中也不難發現,政府部門大多著重在檢討事後救災行動,而較少從災害防救管理方面著重。本文嘗試從害防救管理制度性為出發點,蒐整相關資料並採用文獻分析法,對國內、外災防現有制度面實施分析,並從國內

發生的個案來分析探討。期望藉由本次研究,瞭解災害並非僅有應變處理,需在防救管理四階段來思考,同時亦需參考各國優點,未來面臨災害時,更能有全面的思考,提升我國防災體系及降低傷損。

城與鄉: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文集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作者彭光輝等38人 這樣論述:

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緊急救護運作之分析研究-以2021年花蓮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氣爆後續處理的問題,作者劉峻廷 這樣論述:

研究緣起花東地區地形狹長,部分交通運輸以火車為主,其中鐵路必須以隧道的方式穿越山脈,本研究引用的大量傷患災例就是列車在狹長隧道外與貨車發生撞擊,接著撞入隧道內,車廂變形人員受困在隧道內的大量傷患事故,加上事故地點位於偏遠地區,週邊的交通並不發達,也沒有很多的運輸資源,現場有 200多個病患在很短的時間同時產生,且沒有外來的因素干擾,屬於短時集中型的大量傷患事故,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比較容易去探討預定資源對於這傷病患數量的影響,同時東西部的醫療資源差距甚大,加上近年來大量傷患事故頻傳,若大量傷病患事故(Mass Casualty Incident,以下稱為MCI)發生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花東地區

,對於初期應變單位與醫療體系,產生之壓力及負擔是急劇增加且恐難以負荷,由於災害無法再次重現,希冀透過電腦軟體進行事故應變模擬,用模擬軟體建立模型進行災例情境模擬與參數分析,以建構適用於台灣地區簡潔實用的大量傷患共同應變模式供後送官參考應用。研究方法及過程本研究將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實地勘察法及軟體模擬法,針對本土災例現有救護資源的調度運用參數收集設計情境,嘗試利用離散事件流程,建立一個救護派遣資源統整估算平台,使派遣單位在大量傷患事故初期能藉由基本的參數輸入,粗略估算出所需的救護能量、該流程所需花費的時間以及調整現場後送醫院的比例,避免醫院收容能量爆棚。本研究救護派遣資源統整估算平台主要

是分成兩個模型七個情境的模式來進行探討,第一個模型為救護站設在清水隧道北口,統一由救護車載北口處進行後送,考量花蓮縣醫院分級以及收治能量,選擇花蓮慈濟醫院及國軍花蓮總醫院這兩家醫院進行後送比較,針對傷患不同的傷情嚴重度,調整檢傷員、救助人員以及救護車的數量,找出最佳的資源配置比例與醫院後送機率選擇;第二個模型則是由上述的最佳資源配置比例加入大型載具(火車)的概念,由大型載具不同載運人數以及終點站的差異,探討分析後送時間的差異,由30分鐘內紅卡傷患現場接受治療的人數比例、2小時內紅卡傷患到院接受治療時間的人數比例、全部傷患後送醫院的時間、全部傷患到院治療完畢的時間等等KPI關鍵指標,與第一個模型

的KPI關鍵指標進行比較,本研究利用模擬軟體工具,進行AI化運作,嘗試建立一個資源估算平台以及新型態的救護派遣預測運作模式,以供未來指揮中心針對隧道空間的大量傷患後送資源能量掌握,俾利於後續的救護資運調度分派。研究重要發現近來來災難事故頻傳,學者專家都聚焦於如何避免災害發生,但在人文社會的邏輯思維裡,還是會有合法但不利情境的災害發生,因此藉由軟體模擬的方式進行所需資源的估算以及調度派遣方式的調整,則可以有效降低災害的損失,達到減災的觀念, 透過研究結果對於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的緊急救護運作提出建議如下:一、若大量傷患事故地點送醫距離較遠的狀況下,藉由AnyLogic模擬軟體不同情境的比較,救護車

數量的增加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可以使傷患到院時間改善很多。二、大量傷患事故傷患後送急救責任醫院的比例和數量,可以視醫院能量等級去調整,進行最佳化的比例調整,提升重症傷患的生存率。三、大量傷患事故若救護車後送醫院的時間比較短,傷患能在短時間內到達醫院的話,救護車數量對於重症傷患生存率影響比較不大,反而是初期檢傷員數量以及治療員數量影響較大。四、大量傷患事故無論是在現場初期檢傷、治療檢傷、救護車後送優先度考量或者醫院處理先後順序,若是有依檢傷分類進行優先度後送的話,整體的後送時間可能較無明顯差異,但對重症傷患的生存率明顯有差,所以檢傷分類重要性不可明顯輕忽。五、大量傷患事故如果使用大型載具來運送傷患

的話,從本研究第二個模型模擬數據來看所產生的優點跟缺點可以明顯得知,在大型載具上是否能對重症患者提供照顧適當的救護處置,應該是第一考量,即使送醫時間縮短,但重症傷患可能存活不了,而輕症患者可能沒有影響,所以大型載具的應用比較適用於輕症患者的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