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習歷程勾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108課綱高中4 一張圖告訴你高中學習歷程放甚麼資料 - 親子天下也說明:4、多元表現:如彈性學習、團體活動時間內的重要表現,及校內外志工服務、競賽成果、檢定證照等。學生在一學年內上傳到學校平台,可勾選最多10件,再由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家霖、高榮禧所指導 江怡蓉的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文山國小畢業展覽為例 (2021),提出111學習歷程勾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領域課程、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吳秀玲所指導 羅巧書的 資訊科技運用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工作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資訊科技、高中教師、資訊融入教學、遠距教學、職-家衝突、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教學與內容知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111學習歷程勾選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高三下】「課程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 ...則補充:一、110學年度第2學期【高三下】「校內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上傳及勾選期限日期如下: 學生端「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認證截止日期為111年04月05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1學習歷程勾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市文山國小畢業展覽為例

為了解決111學習歷程勾選的問題,作者江怡蓉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以國小學童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為目標,探討如何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設計適合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視覺藝術自主學習策劃畢業展覽的方案,並分析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歷程、師生的互動情形。基於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提供學生可以自訂主題、內容與發表模式的開放學習環境。以跨領域藝術教學為大方向,讓學童藉由藝術實踐打破傳統領域間的藩籬,體認跨領域藝術的可能性,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讓學生為自己設定目標,隨時監控並調整認知與行為,激發學習動機,發揮自我價值,將美融入到生活中。另外,透過自主策劃的畢業展和展品製作的選擇,忠實呈現學生想表達給人們看到的信念,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為長達六年

的國小生涯留下一份最美好的紀念。  研究工具利用教室觀察日誌、協同教師觀課記錄、學生訪談記錄和心得問卷等資料,分析「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實施過程與結果。所有課程皆於下課後立即進行教師省思,隨時調整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成效。最後透過以上資料,分析學生對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育課程的反應及變化。本研究發現如下:一、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課程若能由師生持續不斷互動與建構,將能建立學生更多元、宏觀的藝術概念。二、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翻轉教育既有模式,比單純教師講述法更具課程彈性。學習者由被動化為主動,可自由選擇有興趣的內容與素材,並以此發展出極具特色之作品

,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度。三、 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的發展歷程中,師生角色翻轉,教師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從權威化為顧問,有效提升學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研究分析所蒐集資料得出結論,發現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跨領域藝術教學深具意義性與價值性,值得持續研究與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教學中。研究者統整研究之發現,並依此提出建議以供未來課程實施及發展參考。關鍵字:藝術領域課程、自主學習、跨領域藝術教學

資訊科技運用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工作之影響

為了解決111學習歷程勾選的問題,作者羅巧書 這樣論述:

觀我國資訊融入教學之脈絡,2000年時,教育部提出國民中小學資訊基本素養指標,對於教師資訊能力之要求僅限於資訊科技之初階應用,如:了解網路禮儀,並將電腦用於教學工具之使用(包括分析學生學習成果、使用投影片教學以及指導學生使用網路作為學習工具);2014年時,學者提出使用新的數位軟硬體、新型教學模式及教學策略或將數位工具用於新學習領域認定為「教育或教學創新的方法」;2016年即使將「資訊科技」列為國高中階段之必修課程,亦僅要求教師能「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也就是說,即使資訊教育為政府著力的重要政策方向,對於教師是否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仍無強制力。  雖工作需求之變動為推

動教師改變教學模式的推力之一,然在課程綱要規定籠統、無強制力(教師法或高級中學教育法皆無規定教師未達成之懲處機制)、亦無誘因的情況下,雖然各科皆需依照實際授課、預先上網填寫包含勾選相關資訊科技使用之欄位的「課程規劃表」,108課綱亦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總綱的核心素養項目之一,教師是否使用資訊科技仍回到個人的評估與考量。此時,個人外在因素──對於資訊工具之定位(即績效預期)與教師自身能力(和習慣與經驗有關,即教師修習師資培育課程與資訊科技發展時間之對應性及其後續教學的使用頻率),及各項促成因素(如軟硬體設備、學校支持、組織氣氛及學生狀態)和個人內在因素(教師信念、職稱與工作界線),即扮演

關鍵的影響力,進而改變教室教學的樣態;而上述教學樣態之變化,亦使得學校之行政業務組別在提供教師相應協助的狀態下提升其業務量,通訊軟體的使用與普及也進一步模糊了教師的上下班界線。  為更全面地了解資訊科技運用對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工作帶來之影響,筆者未依本研究領域中大量運用之量化研究法,採用質化為主、輔以部分敘述統計為論證之混合性研究進行之;此外,本論文研究的時間點(2021年上半年)亦提供豐富的比較資料,可以了解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工作需求(資訊融入教學)由原先「鼓勵性質」轉變為「強制性質」之情況,教師的「實際使用行為」及感受。  最後,筆者進一步分析一般授課及遠距教學下教師教學模

式之變化、影響其使用資訊融入教學之考量因素與促成因素、及教師因而產生之心理感受與調適,以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