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i Radio (BCC Music Network), i Radio中廣音樂網96.3 ... - TuneIn也說明:i Radio (BCC Music Network) - 中廣音樂網(i radio),是台灣的一個廣播頻道,創立於1987年,由中國廣播公司經營。目前的節目編排,除了平日0700–1900(0700聯播中廣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熊杰所指導 陳彥龍的 匯流時代我國公共廣電體系之研究 (2010),提出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廣電服務、台灣公共廣電集團、數位匯流、公共電視法、公共傳媒服務。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蔡念中所指導 柯雯嘉的 懷舊經典類型廣播節目產製過程研究─以台北之音娃娃SPECIAL為例 (2007),提出因為有 節目、台北之音、製播流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廣音樂網、寶島網遭勒令停播午夜正式走入歷史 - 鏡週刊則補充:去年中國廣播公司音樂網、寶島網遭NCC發函,廢止頻道使用權,要求繳回頻道提供原民基金會及客委會使用, 14日中廣DJ發文表示,收到NCC公文,14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匯流時代我國公共廣電體系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的問題,作者陳彥龍 這樣論述:

我國廣電制度的發展,是先有商業電視,後有公共電視。台灣公共電視(簡稱公視)之倡議始於1980年,歷經18年立法與建台歷程,1998年7月1日公視正式開播之時,台灣已擁有上百個商業電視頻道。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推動黨政軍三退條款,以及華視公共化政策,2006年7月公視結合華視,合組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簡稱公廣集團)。2007年起,公廣集團再加上客家台、原民台、宏觀台,成為年運作經費超過20億的公共廣電服務體系。 公視擴大公共服務規模,《公共電視法》(簡稱公視法)卻未同步修正,公廣集團各台因法制定位不明,公共經費不足,加上整併帶來的組織文化衝突,問題橫生。2008年政黨再次

輪替,國民黨全面執政,連番風暴再讓公視深陷政治干預陰影,公視的獨立自主與公眾問責機制,也成為公視法增修的重要議題。 另一方面,我國公共廣電制度,亦面臨數位時代的轉型。從創新服務角度來看,數位匯流使得傳統公共廣電服務,得以跨足電信產業,打破類比時代體系階層與地理時空限制,形成所謂「公共傳媒服務」的新型態。本文目的,即是透過「公共廣電服務」理論原型之探討,以及世界進步國家公視制度的比較分析,來評估我國公共電視體制定位,及其數位時代的整體發展形貌。 公共廣電服務能有效運作,必須依賴穩定的經費設計,且不受商業或政治影響。我國公廣集團除華視外,各台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經費支應,在國家財政困難或國

會衝突時,經費容易遭到凍結或刪除。為了降低政治干預,增加公視獨立自主性,本文建議應改善公廣基金會的收入結構,減少政府經費所佔經費比例,增加非政府的自願性捐助。政府機構更應認知公視屬於全體國民,以「臂距之遙」原則,作為公視組織法制設計之理念。 政府機構所制定的廣電政策、媒體制度與法律規範,對於公共電視發展,有決定性影響。本研究倡議,新聞局裁撤後,行政院文化部與通傳會應共同攜手,成為輔弼我國公視發展的關鍵行動者。相關作為包括文化內容扶植、影視特種基金設置、廣電法中的文化創意保護規定等,都是文化與傳播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設計。 本文主張,匯流時代的公共廣電體系法制工作,必須分階段循

序進行。近程應先釐清公廣集團各台定位,將華視、客家台、宏觀台納入《公共電視法》之中,並朝向單一董事會治理規劃。中、遠程而言,擬自主營運的原民台、中央社、央廣、以及其他公營電台,則可依據數位公視平台的角色分工,相互結盟,形成夥伴關係,共同提供有別於商業體系之傳媒服務,以發揮公共傳媒之綜效。

懷舊經典類型廣播節目產製過程研究─以台北之音娃娃SPECIAL為例

為了解決中廣音樂網台中頻道的問題,作者柯雯嘉 這樣論述:

台北之音廣播電台,成立於1995年3月1日,是台灣廣播界的第一家中功率民營電台,開台台長徐璐為資深媒體人,剛開始時主打「名人牌」,以綜合電台形式快速建立聽眾熟悉度與品牌認同感,更是第ㄧ個利用公車廣告行銷的電台,開放CALL-IN與聽眾建立雙向的互動模式,使台北之音成為話題與收聽率兼具的領導品牌,除屢屢創造流行新風潮,成功的經營方式也成為其它民營電台跟進、模仿的領導品牌。 但由於市場機制改變,音樂形式類型化電台的興起,舉凡HIT FM聯播網、WAVE RADIO 中廣音樂網、、、,皆是收聽率調查中的資優生,音樂性電台普遍來說,比談話性電台受歡迎,經營成本也比較低。過去幾年來,增加音樂節目

比重,成了電台提升收聽率的特效藥,台北之音,也從姐妹台HIT FM聯播網的成功做為借鏡,於2002年5月1日轉型成為經典音樂台。 在這樣的頻道中,什麼樣的節目可以開創出區隔化、差異化,進一步成為台北之音指標性的節目?娃娃SPECIAL節目因而產生。以台北之音娃娃SPECIAL節目產製為例,因屬於現場演唱形式的懷舊經典類型節目,因此本研究發現有下列幾點: 一、詳盡的前置作業極為重要。二、對於突發狀況的危機處理能力要強。三、不斷的更正與檢討。四、跨部門、跨媒體的行銷方式。 本技術報告主要探討「廣播節目」的產製過程程序如下:一、資料蒐集。 二、主動出擊或與唱片公司合作。三、通告確認。四、

主題訂定(RUNDOWN確認)。五、預演曲目。六、通告執行。七、檢討與建議。 有鑒於文獻搜尋過程中發現,關於廣播節目製作流程多屬4年以上舊作,其中對於現場節目製作資料更是匱乏,研究者從娃娃SPECIAL節目草創企劃階段便全程參與,四年多來更是精益求精,期盼娃娃SPECIAL不負台北之音招牌節目的肯定,因而研究者希望能以此娃娃SPECIAL廣播節目製播技術報告,貼近真實的解釋產製過程,更期待能提供些許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