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佛教八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朝吉寫的 圖解佛教八識 和洪朝吉的 圖解佛教八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八識_百度百科也說明:佛教 用語。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梵文Astanvijnana的意譯。指把人內在的心識分為八類:一眼識(Caksur)、二耳識(Srotra)、三鼻識(Ghrana)、四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樹林 和橡樹林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倪同龢的 容格《黃金之花的祕密》導論之評析 (2020),提出佛教八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容格、黃金之花的祕密、回光、內丹、元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張火慶所指導 張彥琴的 從八識論正法平議六識論之缺失 (2017),提出因為有 如來藏、阿賴耶識、意識、五蘊、中觀、雙身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教八識的解答。

最後網站八識規矩 - 禪心學苑則補充:週二, 23 三月2004 18:56. 八識規矩頌. 作者︰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主分類項目. 佛教經典 · 般若經典 · 佛法概論 · 佛遺教經 · 八大人覺 · 四十二章 · 止觀坐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教八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佛教八識

為了解決佛教八識的問題,作者洪朝吉 這樣論述:

  ◆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   ◆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      「暢銷增訂版」增列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橋梁。      並新增圖文,深入淺出的介紹東方最偉大的哲學與心理學—─唯識學,使你一次輕鬆讀懂《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認清宇宙萬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識」所現。      內容包含有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所述及的:   1.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   2.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

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   3.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因為《識論》字字珠璣、深奧難解,現代人若想閱讀,會困難重重;在清朝末年曾有一位狀元,初讀《識論》及其註解後,就說他好像月下看花懵懵懂懂、如墮五里霧中!歷來想要學習唯識學,大多須花上幾年的時間,因此本書編著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很快的深入唯識學。      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      在認識了精深、條理分明的唯識學後,就會認清真實的自我、佛學的偉大、佛學與東西方

哲學的差異,也可以明白佛教各種宗派修行方法的理論根據。

佛教八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哈佛知識分享: 做生意,七大困難選擇! 

七條策略問題 Seven Strategy Questions《第七: What Strategic Uncertainties Keep You Awake At Night? 公司有什麼變數令你夜晚瞓唔著呢?》

Everybody watches what the boss watches. 老闆䀹實乜,同事們就䀹實乜! 你應該䀹實乜呢?

Business is about making tough choices. 上六集就講咗 Who is your primary customer?  公司股東、顧客、員工,邊個行先? 追數,應追邊三條數? 公司應有邊「十誡」? 如何令員工在適當壓力下發揮創意? 同埋同事們之間有幾願意互相幫助? 

今集我會同你探討第七個策略問題,亦都係最後一個: What Strategic Uncertainties Keep You Awake At Night? 公司有什麼變數令你夜晚瞓唔著呢?

根據哈佛教授 Bob Simons 呢本書 Seven Strategy Questions,only three things in life are certain: (1) death, (2) taxes, and (3) the fact that today's strategy won't work tomorrow. 三樣嘢肯定: 死亡、交稅、及做生意策略要隨著時間改變。

你公司提供嘅產品/服務,如果永遠一成不變,無論現在點好,遲早會畀人淘汰。  道瓊斯 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有30隻,25年前後,超過一半成份股都已經被剔除。

當中一隻嘅股份依然非常成功,就係強生,Johnson & Johnson。 第二集同你講過,佢哋 Credo 教義,係 Customers Come First 嘅公司。 Credo 最後一句: "When we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the stockholders should realize a fair return." 

咁佢股價表現如何? 如果你1944年買咗強生1股,當年強生 IPO 上市,招股價是$37.5 美金。如果你由1944年揸一股到呢本書出版嘅時候 (即2010年), 期間再 reinvest 你收到的股息去買多啲強生股票,你所收的股息連同股價升幅,到這本書出版,合共累積收到超過90萬元美金。Yes! 由1944年嘅$37.5美金,至2010年收到合共90萬元美金。等如65年間,年化增長17%。 Grow 17% every year for 65 years! Wow! 

佢點做? 睇下呢個 Johnson & Jonson(強生) 嘅table, 每年嘅 profit planning 由 functional, company, group VP 至 executive level 逐層逐層上, 一年上四次,revisit and revise continously. 

2013年就做定2014年同埋15年嘅 profit plan, 再做多額外5年,10年嘅projection,即2020及2025年。

2014就做定2015及2016年嘅 profit plan, 再 revisit 上年做過嘅5年10年計劃,即重溫2020及2025年嘅 projection,睇呢幅圖, 如此類推。

如果數字同當初預期有所出入, 會 face -to-face 問下屬: 
(1) What has changed? 
(2) Why? 
最重要,(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 

Keep it simple. Johnson & Johnson, 就係因為不斷地問這三條問題,過去幾十年都能夠 就住市場適應改變。

唔好講到大公司咁複雜, 即是你係個屋村入面做間茶餐廳,What Strategic Uncertainties Are Keeping You Awake At Night? 有乜風險令你夜晚瞓唔著? 

怕你個廚師走咗去? 怕你個業主大幅加租? 怕突然間一大批你啲食客食物中毒? 怕你條村啲人口味變化, 鍾意食日本餐,唔再食茶餐廳? 怕翠華/太興開入來你邊村,咁你就無得爭?   Whatever it is! 除咗怕,你打算點應對? 點樣能夠做到兩手準備? 

如果有日,你盤生意條數唔靚,我問你: 
(1) What has changed? 有乜改變咗? 
(2) Why? 點解? 
And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 咁你打算點做? 

你會點回答我? 

我做商舖基金,都有好多嘢怕。 經歷過社運/肺炎, 連舖王鄧成波都話唔係「百年一遇」,係「百年不遇」。 我都好怕個市大上大落。 我亦都好怕個個 shopping online 以後街上無晒人行街。我更加怕以後社會動盪,冇曬遊客來港。 我亦都怕中原/美聯/長實/新鴻基會搞個商舖基金同我直接對撼。但怕有用咩,最緊要能夠做兩手準備。 我爸爸教我: 「永遠要作最壞的打算!」

2021 今年我公司目標要買入港幣五億街舖,沽出兩億,對外集資起碼每季港幣6000萬, 基金派息六七八厘,及年回報達至10%。 每季度我同公司管理層都會 review 以上數字, 稍有偏差,就會問自己以上三個問題: 

(1) What has changed? 
(2) Why? 
(3)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about it? 

有乜改變、點解、同我們點辦? 

你盤生意呢? What's keep you awake at night? 

今次一連七集同你分享咗我係哈佛學到嘅 Seven Strategy Questions 七條策略問題: 

(1) Who is your primary customer?  誰是你首要顧客? 
(2) How do your core values prioritize shareholders,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你的核心價值,公司股東、員工、顧客、邊個行先? 
(3) What critical performance variables are you tracking? 追數,應追邊三條數? 
(4) What strategic boundaries have you set? 公司應有邊「十誡」? 
(5) How are you generating creative tension? 如何令員工在適當壓力下更有創意? 
(6) How committed are your employees to helping each other? 同事們之間有幾願意互相幫助? 
(7) What strategic uncertainties keep you awake at night? 公司有什麼變數令你夜晚瞓唔著呢?

我營運自己全間嘅商舖基金公司都係 based on 以上七條問題辦事,Really! Every single one of them. 希望一連七集,以上七條問題亦對你點做生意有所啟發。

有興趣聽多啲,可就來我六月份最後兩場星期六嘅早餐會啦! 希望到時見到你。Have a good business, have a good life! 

。。。。。

五/六月份早餐分享會 Topic: The Seven Strategy Questions by Harvard Professor Robert Simons 

哈佛分享: 七條做生意策略問題

2012至2014間,我連續三年在哈佛上了 Robert Simons 的堂,畢生受用。我自己成間商舖基金公司都是建基於這本書。

有興趣 sign up la ? 每次限四位 (包括我)。 人多傾唔到計。

5月1日或8日或15日或22日或29日或6月5日或12日,星期六早上9時開始,約三小時。地點中環。

對象: 管理層/生意經營者/創業者,連我限4位。

有興趣參加的話,請 whatsapp 你的名片給 Suki (我助手) (+852) 5566 1335。

大家交流做生意最重要的幾條問題。

我唔係靠呢行搵食,免費,我請食早餐 ? Be friends ..... 有機會到時見你。李根興 Edwin

www.edwinlee.com.hk

聯絡李根興 whatsapp (+852) 90361143

。。。。。。。。。。

購買李根興的【李根興的生意哲學】(最新2020年6月出版 - 定價$198),或【買舖 要買得 PRO】(定價$198),連親筆簽名,可 whatsapp Suki (+852) 5566 1335。各大書局也有售。

容格《黃金之花的祕密》導論之評析

為了解決佛教八識的問題,作者倪同龢 這樣論述:

《黃金之花的祕密》本是一部中華道教內部秘傳內丹著作。分析心理學家容格在獲得此書後,突然領悟了他以前所設想如佛教曼荼羅、歐洲鍊金術、集體潛意識、自性等議題,從此確定他分析心理學理論體系。《黃金之花的祕密》幫助容格找到了他自己建構分析心理學之答案,而容格也促進這部丹道經典,讓世人重新認識中華道教特有宗教心理學模式。《黃金之花的祕密》所述之修丹旨要以回光丹法為主。此一修法是北宗全真丹道之特色,尤其是全真龍門派之法訣所強調,所述功法是北宗之清淨丹法,強調回光返照、回光守中、回光調息而神藏氣穴之回光活法之實修法門。在《關尹子》(文始真經)中首見回光一詞,所謂回光:指在修煉中以意識,觀照神心形物各種景象

。容格對《黃金之花的祕密》理解上,雖然有部份誤讀誤解。所幸,大致無礙於會通內丹中,關於元神與自性及潛意識之間在大方向之關聯性。如果說集體潛意識是分析心理學家容格對心理學之貢獻,那麼這種貢獻便是從《黃金之花的祕密》中得到了靈感。這亦是分析心理學家容格對宗教學、心理學之主要貢獻。

圖解佛教八識

為了解決佛教八識的問題,作者洪朝吉 這樣論述:

你知道西方有心理學,但是你知道佛教的心理學更廣博精細嗎? 你聽過佛教的八識,但是你知道八識的涵義嗎? 我們每天照鏡子,但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內心嗎?   本書使用淺顯的文字與大量的彩色圖表,清楚解說佛教所說的八種識,以及常見的佛學名詞,例如法執、我執等等;所依據的書籍是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典,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   本書內容包含有《識論》所述及的:   1.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   2.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   3.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因為《識論》字字珠璣、深奧難解,

現代人若想閱讀,會困難重重;在清朝末年曾有一位狀元,初讀《識論》及其註解後,就說他好像月下看花懵懵懂懂、如墮五里霧中!歷來想要學習唯識學,大多須花上幾年的時間,因此本書編著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很快的深入唯識學。   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   在認識了精深、條理分明的唯識學後,就會認清真實的自我、佛學是偉大的哲學、佛學與東西方哲學的差異,也可以明白佛教各種宗派修行方法的理論根據。   希望讀者在體悟自己的心理、生命的真相與修行的理論之後,能將時間用

在實際的行善與專一的修行。   作者簡介 洪朝吉   1967年生。   工學博士,曾任教於補習班和技術學院,現任工程師。皈依學佛二十多年,也是長期的佛教志工,參加臨終關懷與助念已兩千多次。   除了工程論文與書籍外,著有自由下載的免費電子書《圖解臨終與中陰解脫法》。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宇宙萬有的顯現 第二節 識的生起與活動 第三節 識的功能 第四節 心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章 身體、世界與前五識 第一節 身體與世界 第二節 境、根與識 第三節 前五識的生起 第四節 前五識的功能 第三章 第六識 第一節 第六識的生起 第二節 五俱意

識與獨頭意識 第三節 第六識的功能 第四章 第七識 第一節 第七識的生起 第二節 第七識的功能 第五章 第八識 第一節 第八識 第二節 第八識的功能 第三節 在第八識的種子 第六章 唯識的人生觀與宇宙觀 第一節 法與法執 第二節 唯識的人生觀 第三節 唯識的宇宙觀 第四節 神通的故事 第七章 轉識成智 第一節 學佛的快樂 第二節 轉識成智 【附錄】 善、煩惱與不定心所 第一節 善心所 第二節 煩惱心所 第三節 不定心所 總迴向 作者序   大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解了放牧牛群的口訣、夫妻相處之道、升天成神的方法……、乃至解脫輪迴與成佛的法門

,無數的經典包含了幫助眾生的一切學問,這也就是後代流傳、實用的「佛學」;後來彌勒菩薩與很多菩薩們再講述與整理佛學中,有關於心理、物質與業力的教法,而成為現在佛學的一個支脈,亦即「唯識學」。   唯識學盛行至今約一千六百年,認為眾生的心具有八種不同的作用,因此定義心的結構包含了八種「識」,而宇宙萬有都是由識所顯現與認知,這也就是「唯識」兩字的意義;它有別於唯心論所說的「心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身體的一切行為只是心理功能的顯現」,也相異於唯物論主張的「身體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心的精神作用只是腦的生理功能」。   如果從哲學家的觀點來看,你也可以說唯識學是一種哲學或心理學,但是有一點不同,就是

它跟任何佛法一樣,只要認識並且實修,一定會得到有用的收穫;若能依照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實修實證就可以成就解脫;如果認為它只是一門學問,那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了!   一般哲學家思辨的結果,都無法超出八識中前六識的範疇,因為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範圍有限,只能到達人的程度,除非他學習並實行佛陀的教導,實際證悟佛性,已認清無窮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宇宙。佛學是使人成佛的方法,不同於神學——神學清楚的劃分人與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存在,本質上無法轉變,也無法超越。   宇宙中有無數的佛與眾生,佛的理智、情感與能力都已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佛清楚的告訴我們:「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一切的人、神與眾生都能回歸本來

的真性,跟他一樣成佛,得到永遠的快樂。」佛俱足大智、大慈與大能,但佛並非全能,不同於神學所講的全能的神,佛不能判決我們上天堂或下地獄,只有你自己的所做所為,才能決定你以後要到哪裡。   為了認清這些道理,中國唐朝時的玄奘法師就專程到印度去研究唯識學,並翻譯及編著了很多有名的佛教經論,《西遊記》這本世界著名的小說,即改編自他從中國到印度學習佛法的故事,雖然書中沒有如實描述玄奘法師高尚堅忍的人格與行為,但是書中的主角孫悟空,就顯示出人類的心理狀態──心猿意馬,這裡說的「心」即第六識,像猿猴跳躍,起伏不定;「意」即第七識,如馬奔騰,永不停止的思量執著自我。   傳統的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以

及本書的主要依據《成唯識論》,這些典籍即使是修習佛法的行者,初讀之下,仍如進入迷宮,因為文義包羅萬象,很難明白。所以本書用淺顯的文字,配合簡單的圖解,有系統的介紹人類的八識,與唯識學的部分教理和佛學名詞,對學佛的行者會有相當的幫助;尤其是注重實修的禪宗與密宗,能藉此知道自己的修行方法所根據的理論。   眾所皆知,漢傳佛教的禪宗與藏密寧瑪派的「大圓滿法」,都來自印度佛教的同一淵源,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慧能之前,以解說如來藏的《楞伽經》為印心依據;寧瑪派則認為《楞伽經》是真實「中觀」的根本經典,而《楞伽經》更是唯識學的經論當中,調和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的重要經典。所以說參禪或修密的行者,對於八識的

法相若有基本認識,更能解行並重!   現代人多以追求男女情愛與物質享受為人生的目標,卻不知幸福快樂的起源,來自於心及行為的轉變,因此我們希望把佛學的智慧介紹給更多人,期盼能破除虛妄,讓人們認識自己的心與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永遠與真正的快樂。   最後,我們建議閱讀本書時,由於第一章的十幾個佛學名詞較不常見,先看過理解就好,於後面的章節會再次使用與大概說明,只要如此,就會像看圖畫書一樣的有趣。

從八識論正法平議六識論之缺失

為了解決佛教八識的問題,作者張彥琴 這樣論述:

佛教顯示宇宙真理──八識論。本文將以當代平實導師舉出:佛法為八識論、阿羅漢不是佛、大乘佛法是釋尊親口宣說、實證方法是研究佛法的必要性、佛法沒有創見等見地對比歷代、當代六識論祖師、僧侶、學者等人提出的:六識論、阿羅漢是佛、大乘非佛說、意識思維作佛學研究提出創見,等觀點作比較研究,以聖教量、現量、比量論證八識論是佛教正法;若以六識論研究佛法或作佛學研究,墮於常見、斷見中,使修行者永遠唐捐其功,也容易誤會自己證得果位,犯下大妄語業。本文依循唐朝玄奘菩薩將釋尊宣講佛教法義判為五時三教,順序從第一時華嚴時釋尊講《華嚴經》、第二時第一教阿含時釋尊講《阿含經》、第三時第二教般若時釋尊說《大乘般若經》、第四

時第三教種智時釋尊說《如來藏唯識教經典》、第五時法華時釋尊演說《妙法蓮華經》顯示華嚴法界真實而三教圓滿。引用聖教量,以釋尊五時說法的經典為基礎,闡明釋尊所開演法義不離八識論,本文研究方法,以當代弘揚佛教「八識論」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平實導師論著與「藏傳佛教」、「六識論」歷代祖師等人的論著作比較研究,發掘「八識論」、「六識論」的特質、相異處,探討何以八識論是佛教正法?為何以六識論研究佛法,必有缺失?諸佛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前佛後佛所說的法完全相同,所以佛佛道同;法所證也是究竟的,任何人所說的法不能超過佛所說。本文以分析法從釋尊講說的經典與菩薩釋經的論典證成研究佛法沒有創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