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寫的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和林珮淳的 道與技之間:林珮淳藝術的啟示與警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化快遞》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 生活也說明:正如98雙年展的策展主題「欲望場域」,「欲望」,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也是都市、城市發展的驅策力,回顧每一屆代表不同時間與記憶的印痕,它們只會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美術館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黃海鳴所指導 顏華志的 台灣獨立藝術策展人專業實踐之研究 (2012),提出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策展、策展人、獨立策展人、藝術、當代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謝其昌所指導 朱偉鋒的 永續的定格-朱偉鋒創作論述 (2012),提出因為有 永續、定格、當代攝影、裝置藝術、二方連續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不覺得「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臺北雙年展之再協商則補充:這一屆的臺北雙年展,就展覽本身來說,給人巨星罩頂卻又空洞的感受。 ... 至於在2020年台北美術館的展場上,則是以「全球化星球」、「維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作者姚瑞中 這樣論述:

  本屆「台灣美術雙年展」聚焦於佛教「畜生道」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生命形態,對於人類長期掠奪動物棲地、濫殺並宰制動物、追求文明與經濟成長、不知節制的手段與心態,導致孕育人類文明的地球生態平衡慘遭破壞,邀請藝術家聚焦於生物題材的藝術創作進行思辨。目前新冠肺炎肆虐,世界衛生組織防疫措施荒腔走板,全球國境陸續封閉,口罩奇貨可居,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已造成堪比因戰爭而死亡之人口數量,就算是天災乃至天譴、更是政治角力、人謀不臧、禽獸不如的人禍啊!     「禽獸不如」典故始於戰國時期,孟嘗君有一門客常發表獨特觀點。某天大家聽聞某人弒父,議

論紛紛一致譴責此人禽獸不如!但此君表示應等同禽獸,因為一般動物皆知母親是誰,往往不知父親是哪位?所以咬死父親者多,殺害母親者極少,所以弒父應等同禽獸,弒母乃禽獸不如也!與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貪婪無盡、不懂適可而止,禽獸魚蟲只在生存基礎上掠食競爭,吃飽喝足、領地未被威脅通常不會攻擊或殘害他者,然而人類為了滿足無盡慾望,自古以來逼迫其它生靈塗炭。地球生物總數若量化為一百,目前七十七億人類只佔百分之零點零一,若將地球史比喻為一天二十四小時,以萬物之靈自居的「人類中心主義」只佔了最後四秒,然而這短短一瞬卻造成平均每日七十五個物種消失,不包括地球前五次生物大滅絕,從人類開始主宰地球之日算起,時至今日已有百

分之八十三物種滅絕,大量開發與污染造成氣候劇烈變遷,若預言未來將臨的毀滅之日降臨,絕非撒旦作祟或末世審判,而是人類自食惡果使然。     本屆雙年展藉由七個子題切入,提醒社會大眾反思地球上各類有情眾生艱困處境,信受奉行「十善業道」,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兩舌、惡口、貪婪、瞋恚、癡愚,其中尤以戒殺生、斷貪婪最為緊要,同為生物之人類應秉持同理心善待珍貴生命,百劫輪迴脫離惡鬼、地獄道已屬不易,若能持「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惟、正精進)而行,降低物質慾望、減輕十惡負擔、平等一切眾生,調伏五十一處「心所」,覺有情之苦、脫苦海無常,十方法界皆大歡喜,善待其他生物便是保

佑子孫綿延、長居久安之關鍵,方為本屆雙年展策展之核心價值也! 作者簡介   姚瑞中/專文     1969年生於臺灣臺北,1994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展威尼斯、橫濱、亞太、上海、亞洲、深圳、首爾、曼徹斯特、雪梨、臺北等地藝術雙/三年展,台北攝影新人獎、香港「集群藝術獎」、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及臺灣「台新獎」得主。作品涉獵廣泛,主要探討人類某種荒謬處境,早期作品以幽默手法對「正統性」進行顛覆;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呈現臺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並整理過去在臺灣各處踏查拍攝的廢墟照片,呈現臺灣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

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創作主軸。2010年至2019年帶領「失落社會檔案室」返鄉進行反思閒置空間現象的《海市蜃樓》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近期完成全臺巨大神像地毯式拍攝計畫《巨神連線》與全臺地獄造景的《地獄空》。其「幻影堂工作室」藏有1990年代至今六萬餘份紙本藝術展覽DM,並推動贊助臺灣攝影訪談輯出版,今年受邀擔任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序分 ……………………………………………………… 002-005 策展因由分 ……………………………………………… 006-035 正宗分 …………………………………………

………… 036 第一品 獻祭與救贖 …………………………………  037-056 第二品 生物經貿潛史 ………………………………  057-085 第三品 無名戰爭肖像 ………………………………  086-099 第四品 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 …………………  100-125 第五品 節慶/沙洲/綠覆率 ………………………  126-136 第六品 獸倣者/獸形人 ……………………………  137-159 第七品 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 ………………  160-179 第八品 行為暨臨場藝術/多媒體裝置表演 ………  180-199 流通分 …………………………………………………… 20

0-202 衛星展 …………………………………………………… 203 平行展 …………………………………………………… 203-219 策展人暨藝術家簡介 …………………………………… 219-244 感謝誌 …………………………………………………… 245-246 序分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2008年開辦「台灣美術雙年展」,迄今已邁入第七屆,為與具國際特性的台北雙年展做出定位區隔,台雙展一直聚焦於臺灣當代藝術之梳理,以本土的、在地的觀點反思及回應全球化情境下的當代藝術語境。在策展機制上,從最初主題式展覽,爾後發展成普查臺灣當代藝術生態的展覽型態,2016年又再度回到主題策展,並藉由與館

外策展人合作的雙策展人制,以突破國家展演機制的框架,發展出一種更靈活、廣闊的展演型態與論述視野。本屆台雙展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姚瑞中擔任策展人,期望藉由其在創作、策展、評論、著述等多面向豐沛的藝術動能,長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的前沿發展,以及結合場所與歷史反思的創作型態,將策展作為一種創作行為或方法,與參展藝術家展開更密切的對話關係,為本次台雙展開拓出新的藝術經驗與策展模式。     在後疫情時代,本屆台雙展以「禽獸不如」(Subzoology)這個看似挑釁性的命題,去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國際性議題。策展人藉由佛學「六道輪迴」之「畜生道」為切入點,反思人作為一種動物其身

上的動物性,並藉以探究「人類動物」與「非人類動物」的差異,以回應長期以來有關人與動物之間二分與相似關係的議題討論;同時,面對當今動物與人之間病毒的傳播與變異已溢出原先物種的樣態,甚至達到人畜共生或人獸同源的現實情境,人類再度深刻體認到自身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如何與其他物種共存的危機與可能性。當觀眾遊走在猶如動物園的展覽空間時,當可藉由藝術家所構築各式各樣的物種生態,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宰制,以不同角度呼應並延展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於「人類世」的生態環境議題。     本次台雙展共邀請49位(組)具臺灣經驗的藝術家參與展出,規模擴大突破以往,以視覺藝術、聲音藝術、現場行為等多樣化的展演形式

,以及新世代藝術家的創作主題,開啟觀眾對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的多重想像與討論。此外,展演場域亦由本館延伸至臺中近郊—臺中市海洋生態館周邊、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更首度在台雙展中與中部地區之外空間合作推出「衛星展」(非常廟藝文空間)、「平行展」(水谷藝術、酸屋、節點藝術空間、河南八號),以國美館為核心,串連全臺各地藝術行動與實踐,試圖以新的策展型態,讓藝術走出美術館,大幅延展台雙展的跨域視角,以落實臺灣在地藝術的發展。 正宗分 第一品 獻祭與救贖林  鉅吳其育紀凱淵張徐展陳建泯Meuko! Meuko! & NAXS Corp.涅所開發(衛星展) 第二品 生物經貿潛史許家維盧昱瑞朱駿騰羅晟文張 

欣李亦凡羅智信莊培鑫鄭先喻 第三品 無名戰爭肖像李立中區秀詒歐靜雲吳權倫 第四品 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顧廣毅(衛星展)宮保睿(衛星展)魏  澤陳懋璋彭奕軒張辰申杜韻飛陳聖文 第五品 節慶/沙洲/綠覆率廖健行楊順發彭一航 第六品 獸倣者/獸形人賴九岑耿晧剛張騰遠許尹齡陳昱凱圖顥程(Martin Tokár )&孫懿柔吳秉聖 第七品 棲息地/動物園/國家公園蕭聖健黃可維孫培懋潘信華曾建穎顏妤庭 第八品 行為暨臨場藝術(Performance & Live Art)/多媒體裝置表演(Multimedia Installation & Performance)瓦旦塢瑪葉子啓孫懿柔傅雅雯+周書毅鬼丘鬼

鏟林人中

台灣獨立藝術策展人專業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作者顏華志 這樣論述:

在全球化的趨勢脈絡之下,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僅向內尋求自我定位,亦透過許多行動實踐國際化的理想。隨著藝壇日趨多元的發展,獨立策展人的活動場域也不再局限於美術館之內,憑藉各自獨特的藝術理念與結合資源的方式,靈活遊走在各機構與體制之間,其角色也不僅是展覽單位與體制、藝術創作者、觀眾之間的中介者,更是資源整合者與國際網絡的重要鏈結者。雖然獨立策展人在台灣的發展已有多年的時間,亦有許多討論獨立策展人現象的學術文章,但是關於獨立策展人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工作內容和相對應的專業素養是隨著當代藝術在體制內、外的質變隨之變化的。因此本研究希望以梳理文獻的方式了解獨立策展人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並透過訪談了解

不同養成背景的獨立策展人對於策展工作的理念與各自對於策展工作內容和專業素養的界定,分析獨立策展人的「獨立」位置、工作狀態與培育資源。

道與技之間:林珮淳藝術的啟示與警世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作者林珮淳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了林珮淳近三十年的創作記錄與論述,以及納編了三十篇國內外重要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及教授學者們的中英文研究與評論,將她的作品置在藝術史觀內,從女性藝術、數位藝術、生態女性主義與數位女性主義美學來剖析林珮淳的藝術。此書不僅是林珮淳的作品集,更是集眾多評論與研究觀點所匯整而成的重要創作研究專輯。提供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與數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閱讀。 名人推薦   林珮淳在長期堅持、辛苦耕耘的努力中,已然成為90年代崛起的一批女性藝術創作者中,迄今擁有最強活力與傑出表現的藝術家。——國立成功大學 蕭瓊瑞教授   「道」與「技」之間的關係,是討論哲學與藝術

的重要課題。一件藝術作品能傳達出一種信念、一種思想、一種對於宇宙人生根本之學的反省與檢討,並藉著有形、有體、有色、有象的藝術型態表現出來,甚至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訪問學人 / 林麗真  

永續的定格-朱偉鋒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的問題,作者朱偉鋒 這樣論述:

現代的社會充斥著習慣性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用「枯燥但不得不接受」的心態將其真實的型態合理化,看看「枯燥」的行為,是否只是相對性的產物?讓筆者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個相似行為的「枯燥」其實擁有其獨特性與辨識度,在筆者看來其訊息晃眼即逝,在大腦無法快速分析時,新的訊息又取而代之。因而選擇攝影為此創作研究的工具,使訊息能快速大量轉化為資料,將某時間性的軌跡用橫軸方式呈現,產生歷時性的語彙。並回原地製造場域空間,企圖從作品之中表現「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廣闊心靈。 本創作論述共分為五章。首章為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譯和研究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以哲學

的思維探討「存在」與「世界觀」的本意,進而用「攝影」為媒介,探討影像的美學與精神性;最終融合心靈與媒介促成「場域」的本體架構;第三章針對筆者個人創作理念,由學習的發展階段到現階段的創作演變加以深入探討,第四章針對個人在此階段的創作作品之理念和主題內容做更深入的說明;最後第五章以反省與體悟,重新思考創作的經歷與態度,並期許未來面對創作充滿熱忱,精進自身的深度與廣度。 人生的速度並不隨著起落而減緩或加速,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刺激每一條光鮮背後的淚腺與內心的糾葛。至此,漸漸感受到何謂的眾生,就是一份「客觀」與「尊重」,體會芸芸眾生都有自身的「八苦」,不管面對多少生離死別,準時發車的交通才是對情

的至真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