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本體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朝吉寫的 圖解佛教八識 和洪朝吉的 圖解佛教八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本體與本質有什麼區別? - GetIt01也說明:「本體」最簡單的意義是事物的本身,由此引申出:「事物的原樣或自身」、「原來的體制、格局」、「主體」、「根本」等意義。又擴展到佛教稱「諸法的根本自體或與應身相對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樹林 和橡樹林所出版 。

玄奘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霖生所指導 余文誌的 老子的虛無主義 (2008),提出本體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虛無主義、隱喻、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林安梧所指導 丁金順的 《新唯識論》的根本精神 (1998),提出因為有 新唯識論、本體、大用、見體、宇宙萬象、跡象、翕闢、大用流行的重點而找出了 本體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湖北省當代大哲學家熊十力超邁中西的哲學本體論(三)則補充:摘要:. 熊十力先生自己說:「吾學貴在見體」。這體,就是西方哲學所說的「本體」,這本體在西方哲學,是自康德以來所不願也不敢提及的一門大學問。中國古代哲學,雖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本體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佛教八識

為了解決本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洪朝吉 這樣論述:

  ◆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   ◆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      「暢銷增訂版」增列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橋梁。      並新增圖文,深入淺出的介紹東方最偉大的哲學與心理學—─唯識學,使你一次輕鬆讀懂《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認清宇宙萬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識」所現。      內容包含有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所述及的:   1.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   2.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

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   3.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因為《識論》字字珠璣、深奧難解,現代人若想閱讀,會困難重重;在清朝末年曾有一位狀元,初讀《識論》及其註解後,就說他好像月下看花懵懵懂懂、如墮五里霧中!歷來想要學習唯識學,大多須花上幾年的時間,因此本書編著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很快的深入唯識學。      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      在認識了精深、條理分明的唯識學後,就會認清真實的自我、佛學的偉大、佛學與東西方

哲學的差異,也可以明白佛教各種宗派修行方法的理論根據。

本體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的一分鐘快畫請來的是堯來挑戰!今天的戰況會如何呢?
想知道詳細內容,點開下方說明欄,會有更清楚的解說哦~

訂閱 「舞秋風」頻道可收到更多消息喔: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sub_confirmation=1

========影片內容簡介========
第一題(1:05):青眼白龍
秋風你的青眼白龍畫成青眼究極龍了!
第二題(1:57):尼多王
阿晋考官:這堪稱神奇寶貝史上最難畫的神奇寶貝!
讓堯大喊:我畫不出來啊!
第三題(3:04):法師穿女裝
堯:這個可以,法師的人設我記得很清楚
結果還是被秋風嗆說像小呆瓜
第四題(3:50):黑魔導
秋風:我剛剛擦掉是錯的!根本可以繼續接著畫…
堯的作品被說像是在畫魯魯咪?!
第五題(5:02):武藤遊戲
秋風跟堯都對他幾乎沒印象,讓秋風怒問阿晋:你到底多喜歡遊戲王?
阿晋說:這是考驗你們童年啊!
第六題(6:00):阿神
堯跟秋風都畫出了阿神的本體!
阿神的本體是什麼呢?
第七題(6:57):鐵甲蛹
堯鐵甲蛹跟鐵殼昆傻傻搞不清楚?!
秋風一直在喊"變硬"到底畫了什麼鐵甲蛹呢?
第八題(7:56):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堯跟秋風都對這次的繪畫作品很滿意
秋風還畫出了掰掰?!
第九題(8:40):高壓閃電苦力怕
兩個Minecraft起家的實況主,畫出了什麼苦力怕呢?!
第十題(9:28):強尼戴普
完全不知道強尼戴普是誰的堯,要怎麼完成這題繪畫挑戰呢?

畫完這十題,堯跟秋風紛紛都說下次要出題不能找剛看完什麼劇的
題目太可怕了!

想知道堯跟秋風畫了甚麼嗎?
點進去觀看完整影片吧!

========更多影片========
「秋風週報」,每個星期日播出: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tVUsNOhEjtuSVH1eFlJJy-eWJGvBsiQ
近期連載遊戲: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playlists?shelf_id=18&view=50&sort=dd

========相關連結========
大家好,我是舞秋風 Hi,I'm 5(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rchesterccj
舞秋風遊戲實況資訊站(個人網站):http://live-chesterccj.blogspot.tw/
舞秋風直播台:http://www.twitch.tv/chesterccj
舞秋風直播頻道(直播存檔):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Live

若有任問題,歡迎寫信至秋風信箱
[email protected]

老子的虛無主義

為了解決本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余文誌 這樣論述:

「無」是哲學思想上一個既玄奧且深遂的概念,自古以來對「無」的探討從未間歇,老子首先以「無」表示道,《老子》首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乃說明天地宇宙萬物的存在,根源於「有」、「無」兩組名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無」可以顯現微妙,萬象具在「有」「無」。牟宗三先生認為「無」是否定的意思,首要無掉的是生命的奔馳,乃至意念的造作,生命的困厄源於心所肇致,故老子所強調從「心」下工夫,把這些有為造作化掉。故「無」不是存有論的範疇,而是通過化掉一切有所顯示之境界,不是一對象。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虛是空無又非空無,說實亦非實,虛虛實實是不定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中國人的

智慧。牟宗三先生一眼即看出,老子五千言主要是論述「虛無」之妙用,虛無不討論本體是什麼,無之用是妙用,以無的作用觀其妙,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語言符號乃虛、乃假名也,卻能表達實象,佛家有所謂諸法實象,牟宗三先生亦作過銓釋,認為老子的特徵在於語言關懷。而終極目標就是解放,人的不自由來自語言,人的自由亦來自於語言,盧梭社會契約論云:「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桎梏之中」。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宇宙萬物由符號所構成,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是語言符號產生的,莊子亦復如是,無謂有謂,有謂無謂,正是此意。是以,本論文重點在於討論虛無之妙用,不探討本體,也不討論本體形而上是真是假、存在或不存在,主要是從方法上、修辭上、功夫

上以虛無的應用,消解的能力,不否定萬物存在的價值,如同莊子所謂安時處順,一切順其自然,所以討論老子的虛無,不否定天地萬物的價值,不是本體存有學,虛無等於是老子的文學理論,從語言形構意象,落實於文學、詩學、修辭學的表現上。

圖解佛教八識

為了解決本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洪朝吉 這樣論述:

你知道西方有心理學,但是你知道佛教的心理學更廣博精細嗎? 你聽過佛教的八識,但是你知道八識的涵義嗎? 我們每天照鏡子,但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內心嗎?   本書使用淺顯的文字與大量的彩色圖表,清楚解說佛教所說的八種識,以及常見的佛學名詞,例如法執、我執等等;所依據的書籍是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典,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   本書內容包含有《識論》所述及的:   1.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   2.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   3.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因為《識論》字字珠璣、深奧難解,

現代人若想閱讀,會困難重重;在清朝末年曾有一位狀元,初讀《識論》及其註解後,就說他好像月下看花懵懵懂懂、如墮五里霧中!歷來想要學習唯識學,大多須花上幾年的時間,因此本書編著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很快的深入唯識學。   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   在認識了精深、條理分明的唯識學後,就會認清真實的自我、佛學是偉大的哲學、佛學與東西方哲學的差異,也可以明白佛教各種宗派修行方法的理論根據。   希望讀者在體悟自己的心理、生命的真相與修行的理論之後,能將時間用

在實際的行善與專一的修行。   作者簡介 洪朝吉   1967年生。   工學博士,曾任教於補習班和技術學院,現任工程師。皈依學佛二十多年,也是長期的佛教志工,參加臨終關懷與助念已兩千多次。   除了工程論文與書籍外,著有自由下載的免費電子書《圖解臨終與中陰解脫法》。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宇宙萬有的顯現 第二節 識的生起與活動 第三節 識的功能 第四節 心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章 身體、世界與前五識 第一節 身體與世界 第二節 境、根與識 第三節 前五識的生起 第四節 前五識的功能 第三章 第六識 第一節 第六識的生起 第二節 五俱意

識與獨頭意識 第三節 第六識的功能 第四章 第七識 第一節 第七識的生起 第二節 第七識的功能 第五章 第八識 第一節 第八識 第二節 第八識的功能 第三節 在第八識的種子 第六章 唯識的人生觀與宇宙觀 第一節 法與法執 第二節 唯識的人生觀 第三節 唯識的宇宙觀 第四節 神通的故事 第七章 轉識成智 第一節 學佛的快樂 第二節 轉識成智 【附錄】 善、煩惱與不定心所 第一節 善心所 第二節 煩惱心所 第三節 不定心所 總迴向 作者序   大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解了放牧牛群的口訣、夫妻相處之道、升天成神的方法……、乃至解脫輪迴與成佛的法門

,無數的經典包含了幫助眾生的一切學問,這也就是後代流傳、實用的「佛學」;後來彌勒菩薩與很多菩薩們再講述與整理佛學中,有關於心理、物質與業力的教法,而成為現在佛學的一個支脈,亦即「唯識學」。   唯識學盛行至今約一千六百年,認為眾生的心具有八種不同的作用,因此定義心的結構包含了八種「識」,而宇宙萬有都是由識所顯現與認知,這也就是「唯識」兩字的意義;它有別於唯心論所說的「心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身體的一切行為只是心理功能的顯現」,也相異於唯物論主張的「身體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心的精神作用只是腦的生理功能」。   如果從哲學家的觀點來看,你也可以說唯識學是一種哲學或心理學,但是有一點不同,就是

它跟任何佛法一樣,只要認識並且實修,一定會得到有用的收穫;若能依照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實修實證就可以成就解脫;如果認為它只是一門學問,那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了!   一般哲學家思辨的結果,都無法超出八識中前六識的範疇,因為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範圍有限,只能到達人的程度,除非他學習並實行佛陀的教導,實際證悟佛性,已認清無窮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宇宙。佛學是使人成佛的方法,不同於神學——神學清楚的劃分人與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存在,本質上無法轉變,也無法超越。   宇宙中有無數的佛與眾生,佛的理智、情感與能力都已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佛清楚的告訴我們:「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一切的人、神與眾生都能回歸本來

的真性,跟他一樣成佛,得到永遠的快樂。」佛俱足大智、大慈與大能,但佛並非全能,不同於神學所講的全能的神,佛不能判決我們上天堂或下地獄,只有你自己的所做所為,才能決定你以後要到哪裡。   為了認清這些道理,中國唐朝時的玄奘法師就專程到印度去研究唯識學,並翻譯及編著了很多有名的佛教經論,《西遊記》這本世界著名的小說,即改編自他從中國到印度學習佛法的故事,雖然書中沒有如實描述玄奘法師高尚堅忍的人格與行為,但是書中的主角孫悟空,就顯示出人類的心理狀態──心猿意馬,這裡說的「心」即第六識,像猿猴跳躍,起伏不定;「意」即第七識,如馬奔騰,永不停止的思量執著自我。   傳統的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以

及本書的主要依據《成唯識論》,這些典籍即使是修習佛法的行者,初讀之下,仍如進入迷宮,因為文義包羅萬象,很難明白。所以本書用淺顯的文字,配合簡單的圖解,有系統的介紹人類的八識,與唯識學的部分教理和佛學名詞,對學佛的行者會有相當的幫助;尤其是注重實修的禪宗與密宗,能藉此知道自己的修行方法所根據的理論。   眾所皆知,漢傳佛教的禪宗與藏密寧瑪派的「大圓滿法」,都來自印度佛教的同一淵源,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慧能之前,以解說如來藏的《楞伽經》為印心依據;寧瑪派則認為《楞伽經》是真實「中觀」的根本經典,而《楞伽經》更是唯識學的經論當中,調和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的重要經典。所以說參禪或修密的行者,對於八識的

法相若有基本認識,更能解行並重!   現代人多以追求男女情愛與物質享受為人生的目標,卻不知幸福快樂的起源,來自於心及行為的轉變,因此我們希望把佛學的智慧介紹給更多人,期盼能破除虛妄,讓人們認識自己的心與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永遠與真正的快樂。   最後,我們建議閱讀本書時,由於第一章的十幾個佛學名詞較不常見,先看過理解就好,於後面的章節會再次使用與大概說明,只要如此,就會像看圖畫書一樣的有趣。

《新唯識論》的根本精神

為了解決本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丁金順 這樣論述:

1.《新論》的根本精神在於精進、向上的人生態度。   《新論》是為了要發揚《易》裡面的那種「健動致用」以及「開物成 務」的精神,最能夠契合這種精神的,就是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 2.精進、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基於見體而決定的。   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雖然說依宇宙論決定,但是這宇宙論是基於見 體而建構起來的,不是純粹思辨的產物,所以這人生態度應理解為是基於 見體而決定的。 3.見體的時候,宇宙是渾然一體的。   見體

是一種沒辦法形容的經驗,當這種經驗發生的時候,宇宙是渾然 一體的。在這個意義下,見體這種經驗,就不是主體接觸到客體這種經驗 ,而是這個渾然一體自己呈現為渾然一體這樣的經驗。這個渾然一體,叫 做本體,因而見體,就是本體自己呈現的意思。 4.即用顯體。   本體無法直接顯示,《新論》即用顯體。即用顯體,並不是透過用來 顯示本體是什麼,透過用所顯示的,是本體自性。 5.見體就是本體自性之朗現。   大用流行是一大動勢,這一動勢有翕、闢兩種傾向

。翕的傾向乖違本 體自性,闢的傾向就是本體自性的顯現。   本心、性智就是動勢之闢,也就是本體自性。熊十力依本心、性智之 自明自識來說見體,故見體就是本體自性之朗現。 6.基於見體來決定人生態度,就是依本體自性來決定人生態度。   既然透過用所了解到的本體的涵義,就是本體自性,那麼基於見體來 決定人生態度,就是依本體自性來決定人生態度的意思。 7.依本體自性來決定人生態度,就是順著自己的本性來決定人生態度。   由於見體的時候,宇宙是渾

然一體的,因而本體自性就是我的本性。 依本體自性來決定人生態度,就是依自己的本性來決定人生態度。 8.本體自性是寂靜、空無的,健動、不物化的。   即用顯體有兩種涵義。在空一切相的觀點下,本體自性是寂靜、空無 的。在見體的觀點下,本體自性是生生不息、健動不已、不物化的。 9.依本體自性來決定人生態度是一種價值取向。   若基於見體而決定人生態度,可以依本體自性,也可以不依本體自性 ,這是一種價值取向;若依本體自性,可以滯寂耽無,也可以寂而生生、

無而剛健,這也是一種價值取向。總而言之,《新論》的根本精神是一種 價值取向。 10.本體自性與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   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的涵義,要在見體的觀點下才看得出來。在見 體的觀點下,本體自性是生生不息、健動不已的,並且是不物化的,所以 依本體自性決定的人生態度是精進、向上的。 11.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之穩立。   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基於見體而決定的,我們必須從見體的觀點 來看,才知道它能不能穩立。從見體的觀

點來看,則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 度並非虛言。換句話說,精進和向上的人生態度是能夠穩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