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散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極短篇散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木焱寫的 荒野地:致被時代耗損與廢棄的詩人們 和楊凱麟的 虛構集:哲學工作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極短篇|夏日慶典之營火的陰影 - 貓咪紙箱- 痞客邦也說明:更多江哲鬱的推薦文章. 散文| 野獸國‧幻想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松鼠文化有限公司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所 劉紀蕙所指導 張瓈文的 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 (2006),提出極短篇散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主體、主體性、無我、過程/危機主體、我執、末那識、自戀機制、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台灣文化主體性、主體危機、主體意識、精神分析、禪、四禪八定、比較文學、虛構性、主體性、意識、主體。

最後網站第七屆瀚邦文學獎報名表則補充:視障組. □極短篇小說□散文□新詩(擇一類別勾選). □大眾組. □極短篇小說□散文□新詩(擇一類別勾選). 作品名稱. 作品字數. (含符號). 姓名. 身份證字號. 出生年月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極短篇散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荒野地:致被時代耗損與廢棄的詩人們

為了解決極短篇散文的問題,作者木焱 這樣論述:

  遊樂場日漸破舊   長滿了野草   帶走了願望   剩下離去的足印   誰會知道這裡   原是一座花園   你摘過一朵黃花給我   彼此告別彼此   的島   (各自走進各自   的黃昏)     甫獲花蹤文學獎馬華新詩首獎的詩人木焱,遙望被時代耗損與廢棄的詩人、作家、藝術家、攝影師、革命鬥士,煢煢孑立向里爾克、保羅‧策蘭、切‧格瓦拉、蘇珊‧桑塔格等創作者致敬。     對照前人的時空背景,詩人的創作喚醒與之重疊的共感,在聲光世代中同感孤獨,於荒野地上低迴緬懷。

極短篇散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

為了解決極短篇散文的問題,作者張瓈文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本論文旨在論證「主體虛幻性」,也就是主體變動無常、虛幻不實之現象,並檢視它如何在文學文本、論述等書寫、言說活動當中受到處理、甚至遮蔽、抗拒的情形。論文由已故台灣文學作家林燿德(1964-1996)長篇小說《大日如來》(1991)所展演的世紀末台灣主體危機現象切入,循此現象背後所呈現之主體不穩定性,銜接佛教禪定學與精神分析所處理之主體虛幻性議題,並進行對照討論。將本作品置於林燿德其他書寫、言說活動的脈絡,以及一九九○年代初期,台灣呈現出世紀末主體危機意識、以及文化主體性集體建構衝動之歷史語境當中,更可見出作家利用禪與精神分析方式處理主體危機之特殊意義。《大日如來》擷取佛教禪定論述,利用

類似精神分析徵狀書寫方式,展演林燿德所詮釋的世紀末台灣主體危機之策略,不僅提供筆者探討精神分析與禪對話的切入點,也構成關鍵的銜接線索:文本中懸而未決的開放結局,顯示我們必須跳脫小說創作,進入後設理論層次,銜接禪與精神分析兩大論述系統探討主體問題的脈絡,進行比較與對話。筆者發現:在小說文本主體危機展演現象與其創作語境中的主體建構論述背後,隱藏著某種焦慮與抗拒,而抗拒對象即是隨時會危及主體穩固地位、或是主體穩定狀態的未知威脅。這也就是筆者論文中所欲深入探討的主體虛幻性問題。此一問題,在佛教禪定學與精神分析當中,都可發現進一步的論證與研究。因此,筆者從林燿德使用的禪與精神分析策略當中,銜接同時期也都

在關注人類主體危機現象的漢傳佛教禪師聖嚴法師(Ven. Chan Master Sheng-yen, 1930-),以及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學者茱莉雅.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兩者對主體虛構現象的論述。借用聖嚴法師的「無我」論述與克莉絲蒂娃的「過程/危機主體」 論述,一方面以雙焦點方式閱讀文本的主體危機展演現象;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從後設論述對話角度,探討精神分析與禪針對主體危機現象所可能開展出來的相互闡發空間與對策。期對比較文學研究,以及當代「主體」論述議題提出具有貢獻的見解。論文共分五章:一、導論;二、林燿德《大日如來》與世紀末台灣主體危機;三、聖嚴法師之主體論述

:漢傳佛教禪觀中的「我執」/「無我」論述;四、空無之上的倒影:克莉絲蒂娃的「過程/危機主體」論述;五、擁抱主體虛幻性:精神分析與禪交相映照的心/新天地。筆者從文本、創作活動、論戰中所呈現的主體危機現象與主體建構衝動,銜接到主體論述的後設思考,並針對精神分析與禪在主體虛構現象與我執/自戀防禦機制運作相互闡發之處,進行整理與反省。從中,筆者發現:主體建構活動與主體危機展演現象背後,隱藏著主體/主體性變動無常現象,甚至,在諸多言說主體符號表意活動背後,呈現著主體可能是無中生有,建立在虛幻、空無基礎之上的現象。而聖嚴法師的無我論述與克莉絲蒂娃的過程主體論述,各自從佛教禪定學與精神分析符號學的角度,揭示

、並且描述了此一現象。聖嚴法師從禪宗修行實證角度,描述了主體如何在「四禪八定」歷程中,執取五蘊的不同成份為主要之我,又透過對治我執的界分別觀,將主體一一剖析,描述十八界無我之現象。筆者循線追溯,發現十八界中的意識、意根、法塵,正是切入探索佛教主體論述核心「我執識」之關鍵。而透過我執識,也就是第七末那識執我現象之剖析,更可發現禪與精神分析在剖析主體意識生成過程中值得相互闡發、對照之處。其中,筆者以克莉絲蒂娃自戀結構與符號展演遮蔽空無之防禦機制,對照聖嚴法師論述中所討論的第七識執我現象,六、七、八識所形成的主體意識鐵三角與無明遮障之關係。最後,筆者嘗試從上述精神分析與禪交叉照討論中,探索精神分析與

禪觀交相輝映的心/新天地:從克莉絲蒂娃對精神分析言談交換療程的後設反省,到聖嚴法師闡述的佛教止觀、定慧禪修歷程,雖然取徑各異,但是兩者卻都在不同角度、不同內容當中,強調著主體變動重組的現象,也揭示著主體變動重組的過程,雖然強迫我們面對主體的臨界/危機威脅,但事實上也可能是主體重組更新的契機。禪師與精神分析師的對話,開啟了一扇通往主體心世界的大門:跨越了主體建構、鞏固的焦慮,放下對主體虛構現象的迴避與抗拒,透過精神分析指揮徵狀的言說力量,或是佛教禪觀的定力與覺照力,我們能更深入地進行重組主體的內在對話,發掘主體隨時重組更新的無限可能。

虛構集:哲學工作筆記

為了解決極短篇散文的問題,作者楊凱麟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無法歸類的文集,沒有一種框架可以困住這本書! 文類的界限不行,思考的邊界不行,真理也‧不‧行! 楊凱麟既精心又隨意的哲思筆記,遊走於極短篇、散文和札記之間 文類的跨界,思想的逾越,試圖打破文字的界與限之間的距離   《虛構集:哲學工作筆記》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非假、非錯,非無用!   在既有真理面前虛弱顫抖,尿濕褲子,讓眼球骨折,不再寫所看或所聽,不再是記錄或回憶,絕非任何方法描述,語言搏擊、互掐脖子,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決鬥。   以創造反叛世界,用虛構讓真理顫抖。   說謊。   以書寫製造問題,讓所有人的眼球骨折。   一切皆已傾覆終結,但同時卻也完好如初,這是末日的時

延與虛構的起點。   「我說謊。」   「謊」字其實可以抹除,最後,「我」亦抹除,   剩下喃喃空無的「說」,語言「說」、說「說」、說……,干真假你我何事?   楊凱麟以新世紀的德勒茲之姿,漫遊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之中,凝視慾望與生活的種種樣貌;又出入於聲色之間,精密地以工筆拆解梵谷的「黃洞」、馬內的鏡像、畢卡索的臉性……。   《虛構集:哲學工作筆記》是一個耽於思考的哲人,無窮無盡千絲萬縷的思緒,全都被或簡潔精準,或綿密深入的文字所捕捉。這是一份在無有到落定之間,未完成的中途,無法歸屬於任何形式的哲學工作筆記;是無限接近概念與概念,對虛空中的萬物無比認真的一次凝視。   輯一《對峙》   在

這之間,世界不斷地從白色空間裡重新誕生與死滅。彷彿看到雙腳牢牢站定,上半身卻如千手千眼觀音般同時朝各種可能與各個方位撳動下一個世界按鈕,像是電影裡因快速剪接拼貼而產生核爆、海嘯、火山噴發、太空梭解體、郵輪沉沒,以快速手法一化為二、二化為四、八、十六,無窮可能世界在眼前像一大束變幻莫測百合花妖冶地爆炸綻放。最初30秒裡同時已是一個永恆時刻,在妖邪世界啟動之前,在那個什麼真侵入這裡之前,時間勢必已徹底脫節崩潰,生命韻腳從今以後或許再也合不上拍了。   輯二《You say yes, I say no》   徹底溝通不行、胡搞與唱反調,這是一種未來溝通,不是我跑來跟你說明、解釋我過去作了什麼,我現

在想什麼,努力在我們之間尋求共識或共感,而是盡一切能力招喚某種未知與未來,創造屬於未來社群的感性。這是為什麼真正的溝通永遠不通,因為我們能講應講的,是一種僅屬於未來的語言,分享的是一種僅屬於未來的感性。我們並不是為了過去而聚在一起,聚在一起也不是為了展示我曾作了什麼,而是為了指向未來的啟發。   輯三《八分鐘的明亮》   世界明亮,人們溫暖,但倒數計時碼表已被上帝悄悄按下,日曆在人們未察覺的某一瞬間翻過生死交界。「如果太陽爆炸,我們會有八分鐘不知情,因為災難抵達地球需要八分鐘的時間。在這八分鐘裡,世界將很明亮,人們還會感到溫暖。」八分鐘後每個人雙目都將因高爆強光而鼓凸炸裂、身體因狂捲而來的宇

宙焚風而片片撕碎,地殼崩塌裂解,世界在瞬間襲擊白熾亮度後啵一聲像燒斷燈絲的燈泡進入真正的永夜。在僅剩的八分鐘裡,地球照樣發出轟隆隆的巨響美好地轉動著,但我們已經是自己生命的殘影,成了預告終結的簡單徵候。如果能夠重回八分鐘的開頭,該怎麼活?或者其實是,該怎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