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現代散文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顏崑陽寫的 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 和顏崑陽的 詩比興系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大癡學小舖- 【慢讀現代文學:詩、散文與小說】 忘了有多久也說明:慢讀現代文學:詩、散文與小說】 忘了有多久,沒有細細品味一本書了。 或許這是一本抒發人生感懷的詩集,或許是描繪人情百態的散文集,又或許是描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文學系 陳信元所指導 陳建宏的 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 (2006),提出現代散文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年度散文選 都市散文 自然書寫 旅行散文 飲食散文。

最後網站現代散文推薦 - 淘寶則補充:當然來淘寶海外,淘寶當前有370件現代散文推薦相關的商品在售。 ... 繁星春水四年級下冊冰心的詩集正版散文集小學生現代詩人民教育文學老師推薦出版社五六年級必讀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散文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集的問題,作者顏崑陽 這樣論述:

21世紀的中國人文學術, 必須突破「五四」時期所建構且已僵固的 「舊知識型」的「圍城」, 才能開展真正現代化、當代化的「新知識型」, 形成「典範遷移」。     顏崑陽精銳的反思、批判「五四知識型」,揭明其迷蔽,提出除迷解蔽之方;從人文知識之本質論與方法論的根本處,詮釋視域應該如何轉向,破而能立。對於個別論題如「五四」以降,被淺識的學者們曲解到不成形、貶責到一文不值的〈詩大序〉問題;被矇眼的文學史作者們誣衊為抄襲的漢代「擬騷」問題;被腦袋僵固的學者們將「實用性」與「藝術性」一刀兩斷的文體、文類問題等,這些「五四知識型」之迷蔽而不識其真理的問題,《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

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書中都逐一滌塵刮垢,揭明要義;意圖呼喚學界,共同完成中國現當代人文學術的「爆破」與「重構」工程。

現代散文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詩歌風景來對坐:我的城蔓延 你的掌紋」介紹
       
訪問作者:顧蕙倩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跨界創作與詩歌教育的併聯風景,詩集名為《詩歌風景來對坐:我的城蔓延 你的掌紋》,便是希望閲讀者一起馳騁想像力,自由出入於藝術的領域,藉由現代詩與地景攝影、音樂創作的媒材跨界合作,感受這世界充滿無限對話的可能性。不論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或是道德與背德,透過意象的「蔓延」,不但體會創作者的對話空間如何展延,更能享受身為閲讀者以自身為城,連結藤蔓般的生命軌跡,再創作成一座座擁有異質掌紋的奇幻之城。
  
  書名取為「詩歌風景來對坐:我的城蔓延 你的掌紋」,投影着詩人近幾年投入跨界創作與詩歌教育的風景。有時竄入古畫驚見現代生活的軌跡;有時手機鏡頭掇影日常,莫名滋生出下一首詩的最末句;有時寫成一首詩,交給音樂人譜曲,那蔓延開來的五線譜居然唱成了這首詩前世的掌紋。
  
  本書分為「水鹿成群」、「我的城蔓延你的掌紋」、「穿過潮間帶」、「詩歌來對坐」四輯,文字與文字之間會有全彩與黒白的攝影作品,一如文明不得不孳生的城市,跨界造成了現代詩表現的多樣性,跨界也凸現着現代詩純粹獨特的意象性與音樂性。
  
作者簡介:顧蕙倩
  文學博士。熱愛小巷弄。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師、國立師大附中教師。曽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愛詩網現代詩獎、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國藝會創作補助。著有詩集《傾斜/人間喜劇》、《時差》、《好天氣,從不為誰停留》,散文集《漸漸消失的航道》、《幸福限時批》、《遍路臺北》、漫畫劇本《追風少年》,論文集《蘇曼殊詩析論》、《台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台灣現代詩的跨域研究》,報導文學《詩領空:典藏白萩詩/生活》等書。現專事創作。
  
  
作者粉絲頁: 顧顧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集的問題,作者陳建宏 這樣論述:

摘要 現代散文由於不像其他文類可以搬弄技巧、標榜主義,長期以來就不是研究者樂於關注的文類。近年來雖逐漸受到重視,但研究的重心多數仍著重在對單一散文家的個別研究。有關台灣散文的縱向研究,亦即針對台灣散文發展過程的歷時性探討,或有關台灣散文發展史建構的研究,至今仍似一片尚待開發的園地。面對數量龐大的文本,具有保存年度文學菁華、呈現時代與編者文學觀點價值的年度散文選集,就成了介入這個研究領域的可貴途徑。 1981年起九歌出版社開始編選年度散文,至今二十餘年從未斷絕,橫跨1980年代及1990年代的二十餘本年度散文選,構成了一條散文的時間長廊;1982年到1985年間前衛出版社也著手編纂

了四本年度選;1986年至1990年希代出版社則由阿盛主編了五個年度的海峽散文年度代表作,前衛與希代兩版的選集,雖未如九歌版的時序漫長,卻也足以提供不同參照觀察的機會。本論文基於研究台灣散文發展歷程的動機,擇定以「九歌版」(1981-2001)、「前衛版」(1982-1985)及「希代版」(1986-1990)共三十本的年度散文選集為研究文本,採取以書寫客體為題材類型區分的依據,分成「自我」、「人情」、「環境」、「事(物)理」、「社會」、「休閒」、「性別、「知識」、「其它」等類,逐年逐篇對近千篇的文本進行歸類探討,藉由書寫題材內容的分布與趨勢,勾勒台灣散文發展的脈絡。 文學選集的編選往往

具有以選明評的作用,編者的選文觀點有個別意義,卻也具備時代的觀點。從一位編者的選文標準,可以理解他對散文好壞的認知,集合眾多編者的觀點,則能形塑一個時期的散文觀點。本論文通過對林錫嘉、陳幸蕙、蕭蕭、簡媜、焦桐、廖玉蕙、張曉風、季季、林清玄、洪素麗、阿盛等十一位編者觀點的探討,從愛、溫暖、動人的感性訴求,到側重現實、本土的知性取向,編者的差異也豐富使了選集的面向。 隨著經濟與政治的發達開放,營造出全新的時代氛圍,在都市化、多元化、專業化的浪潮,著重反思批判的都市散文,涵括環保、田園、觀察與專業的自然書寫,自我與他者相遇的旅行散文,以及觸動豐富文化味蕾的飲食散文,各種樣貌多樣且蘊含深刻的新興

散文題材,共同繁茂了散文的庭園。 1981年至2001年間,三十本年度選集共選錄了四百二十九位作者的九百六十三篇散文,書寫「自我」刻畫「人情」的作品雖是多數作者書寫的目的,但是關注「環境」「社會」的作品卻更豐富了散文的世界,而在真實與虛構的模糊邊界,更多新世代的散文家正以跨界之姿,將散文的邊界推向更廣闊的那方。 通過這些豐富多樣文本的探討研究,我們見到了社會風潮或重大事件與作品題材類型間的互動影響,理解並匯聚了編者所展現的散文觀點,據以對應這段時期的文學傳播環境,二十世紀末的二十年台灣散文發展潮流的梗概展現眼前。「年度散文選集」研究雖無法等同於散文史的建構,但其提供文學史研究豐富的

資料與多重的面向,將是未來建構散文史時最具體的史料。本論文期望能在實際的統計基礎上,跳脫概念性的觀察與陳述,提供台灣散文歷時性研究一份可資參酌的資料。

詩比興系論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集的問題,作者顏崑陽 這樣論述:

完整展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比興」觀念   顏崑陽教授的《詩比興系論》創見有三點:一、漢儒箋釋詩騷以降,「比」與「興」即混同為一。自此,兩者涵義之別,始終未有學者能辨析明確。顏崑陽以「物性切類」釋「比」,而以「情境連類」釋「興」,乃有效辨識兩者之殊義。二、近現代學界之「詩比興」研究,不明動態歷史語境之視域,將「比興」抽離觀念史,而靜態化、簡化為形象思惟或修辭技法之義;《詩比興系論》力矯此弊,讓「比興」回歸動態的觀念史,以詮釋歷代觀念的變遷。三、「詩比興」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表現法則,更是古代文人階層之社會文化行為的特殊言語形式,具有「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的意義,這更是《詩比興系論》的重要創見。

  本書第一篇〈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這篇論文的主題是提出「言意位差」的觀點,以詮釋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第二篇〈《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這篇論文中,做了幾個比較確當的導向:展示一套文本細讀法、視「比興」為開放性、演變性的觀念、對「比興」觀念史做出確當的理解,以做為參照架構;然後將《文心雕龍》的「比興」觀念置入此一架構中。   第三篇〈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本篇主題在於詮釋「託喻」這一觀念,在各時代的詩歌文化中蘊涵著什麼樣的意義。   第四篇〈《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本篇

論文詮明二重「興」義的內涵;接著,從《文心雕龍》新舊「興」義並陳的狀況,揭明他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第五篇〈「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互動,都必須依循倫理關係;而「倫理」即是以「禮」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構的行為規範及秩序而「比興」是一種最典型的「詩性語言」。   第六篇〈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是群體共對的「存在結構」,也是個體殊歷的「存在體驗」。因此,從詩之創生與表現的實踐歷程而言,必然涉及賦、比、興之為「用」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