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安齊寫的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市藝文創作人員職業工會-藝趣|公司簡介 - 104人力銀行也說明: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台北市藝文創作人員職業工會-藝趣的工作行列。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殷寶寧所指導 李伊蕙的 文化扎根或文化權下放?文化中心表演空間的當代轉型 (2021),提出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中心、表演空間、計畫型補助、公共性。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萬同軒所指導 吳昱勳的 劇場演員職涯早期核心能力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劇場演員、核心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成立- 藝文學習 - PChome Online 新聞則補充:歷經20個月的努力,在藝術圈素有愚公移山傻勁的湯皇珍號召、集結,2月19日下午圓山站捷運橋墩下「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成立大會始順利開催,61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為了解決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問題,作者鄭安齊 這樣論述:

閱讀德國轉型正義的紀念史,重審台灣百年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   如果暴政的受害者已然消逝,我們該何從哀悼?   如果加害者的面目模糊,我們該如何指認?   如果不義的塑像已被高高豎起,我們的選擇是否只剩拆除?   如果受難者的紀念碑遲遲無法建立,我們怎麼一起合作?   閱讀本書,重新審視台灣百年的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藉由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作者走訪、爬梳、研究,嘗試指出一種可能的方向:一個不再需要紀念碑的時刻。 名人推薦   ──共同思索未來,跨領域推薦必讀──   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作家吳音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駐德自由記者林育立/中山社

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林傳凱/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邵允鍾/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阿潑(黃奕瀠)/作家馬翊航/不義遺址研究者張維修/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新加坡電影節前策展人、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人郭敏容/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陳佩甄/東吳政治系教授陳俊宏/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喀飛/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賀光卍/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黃丞儀/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黃舒楣/台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廖凰玎/藝術家、台藝大雕塑學系助

理教授劉千瑋/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劉文/策展人、東海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蔡明君/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蔡晏霖/鄭南榕的女兒、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劇作家、大慕影藝內容總監簡莉穎/《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顧玉玲/策展人、南藝大藝創所副教授龔卓軍 推薦文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我一直相信,轉型正義工作除了是法制工作、政治工作之外,更必須是一個文化反思運動,才有可能藉由重新面對歷史記憶,重建正義觀,讓整個社會的民主脫胎換骨。《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為我們指出,人如何可能通過藝術與文化的實踐,不斷與遺忘搏鬥,又會在其中遭遇什麼挫折,對轉型正

義之路從來顛簸的台灣而言,宛如一種「堅持到底」的召喚與提醒。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從各種意義、各種尺度上看來,現在都是最適合閱讀《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的時刻:台灣史上首度官方設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在2022年5月底退場,留下諸多未竟之業;國際戰雲密佈,俄烏戰爭迄今未歇。隨著「冷戰」重返人間,威權的陰影也再度籠罩世界各角落。盤整人類對抗威權的記憶,我們不只需要文字,更要讓記憶長出形狀,變得看得見、觸得著、得以身在其中,長出全新的思想與行動的力氣。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BLM運動影響跨界,曾推倒邱吉爾雕像而引發爭議。然而紀念碑、

銅像相關的記憶政治絕非新聞。鄭安齊這本細緻的考察研究,以德國歷史脈絡為主的探索,呈現了紀念碑在19世紀之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協助建立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同關係,透過物質及特定藝術形式,象徵物如何具體化記憶敘事,間接促成了政治的美學化,維繫政權更迭存續正當性相關的歷史敘事之延續或斷裂。所謂「過去」不一定很遙遠,如此書清楚指出,1951年,戰後西德首座紀念碑,與其說是追憶不過三年前之「過往」,更像當時呼應冷戰進行中的物質主張。   這本書即時出版,可讓難以自外於「記憶安全(mnemonic security)」、記憶武器化的華語圈讀者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畢竟不論是興建紀念計畫或重訪舊廟堂,人們的熱情

表達或冷漠忽略,都直接或間接地回饋了公共記憶的「形狀」如何存續。      顧玉玲,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   記憶是多重且流動的,紀念卻不免壟斷、排他。本書以詳盡的歷史考查,搭配具體影像,並設計生動的圖表,呈現德國記憶工程的文化實踐與實驗,進一步追問:由下而上的紀念協商是可能的嗎?對於當下的台灣特別受用。以碑為鑑,民主化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邵允鍾,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紀念碑的創作作為一種介入記憶政治的藝術行動,背後複雜的辯證在本書獲得淋漓盡致的討論。作者積累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次呈現,除了知識含金量極高,書中針對具體個案的評論也往往蘊含深刻洞見,為德國的轉型正義提供了獨特而珍

貴的觀察視角。   張維修,不義遺址研究者──   紀念碑是權力鬥爭的結晶,在空間中傳達意志、記憶與價值,它們從來都不中性,而紀念碑是目的,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從本書爬梳紀念碑如何形塑共同體的德國歷史經驗,民主與極權、甚至納粹如何利用紀念碑來治理國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對抗遺忘,才能讓迫害的歷史不會一再上演。德國透過紀念碑/紀念標誌面對記憶、回應受迫害者的經驗、反省歷史。其中包括了戰後半世紀1993年才開始倡議、2008年揭幕的「納粹時期受迫害同志紀念碑」。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深入各紀念碑/紀念物建立過程的權力角力

和辯證、民間意見進入決策歷程,讓人看到德國社會投注於平反和修復的豐富論述與經驗。對於近年高喊「轉型正義」、最常被關注的仍僅是政治犯平反的台灣,如何指認、平反白色恐怖期間同志遭遇的迫害,本書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賀光卍,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   正如同在台灣30年的工傷/殤運動中,工傷者與亡者家屬企圖用工殤碑,來重省、尊重、提醒壓迫歷史的存在,讓傷痛與怨恨推動社會朝向和諧共存前進。透過此書,讓我們參照與梳理受難者的紀念模式,並提醒我們持續由下而上的實踐,才能避免階級壓迫的記憶被遺忘。   林木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作者以強烈的觀察

意識,從東西德合併前後,以紀念碑、紀念館、歷史遺址、藝術機構等為主體,探索暗藏其中的歷史故事與創傷痕跡,成為一扇我們思考轉型正義的重要明鏡。   莊偉慈,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   紀念碑所代表的意義,遠超過造形所能揭示的內容,而人們多半很難一眼看穿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   鄭安齊透過深入的研究與書寫實踐,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紀念碑的設立,如何重構人們的記憶。特別是這些被建構出來的文化記憶,多半具有受調控或被簡化的疑慮。雖然紀念碑總被視為一個能填充歷史記憶的憑弔之所,但鄭安齊的文字也提醒我們:紀念碑的出現並非轉型正義工作的終點,相反地,在揭幕的那一刻,相關歷史事

件的處理工作,才正要開始。   陳佩甄,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此書基於台德間的參照與「紀念的形式」探討歷史轉型,並不以單一國族論述、範式化的形式為準則,而是呈現有機連動的語言、藝術、性別、情感如何塑造出紀念的形狀。以紀念為引,此書細緻地重讀20世紀德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將已知的資訊作為記憶之線,編織出未知的心靈之所。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如何「哀悼」威權的記憶並不只是一個歷史的問題,而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在戰爭持續燃燒的歐陸,這片必須處理同時納粹與蘇聯共產壓迫的現場,紀念碑並非單一敘事的傳承,更是錯綜復雜的創傷生命的延續。   陳虹穎,政治大學創新國

際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透過本書,提供都市、景觀、建築、政治、社會與藝術文化愛好者,一場生動的德國紀念地景的紙上走讀。透過他深入淺出的梳理,讀者將能一同思考:紀念碑/物如何書寫東西德從對立激化到統一的歷史?紀念碑/物的空間設計與物質化,如何為(創傷)歷史提供索引?甚至,紀念碑/物的生產或取消,如何反映德國社會為「轉型正義」求解的民主化過程?   蔡晏霖,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   多年前,我還沒在街頭認識本書作者鄭安齊,就已經先認識他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精彩作品。多年後,我讀了《不只哀悼》,更驚豔於安齊能將德國社會透過藝術「處理歷史」的複雜歷史,梳理得如此清晰有力。原來,為轉型正義賦形的過

程,即便在德國也一路崎嶇。本書有脈絡、有方法,更有反思,值得每一位關心轉型正義的台灣讀者借鏡。   蔡明君,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我的台灣啟蒙,來得非常晚,那是在27歲隻身到國外求學後,透過許多對話與觀察感受到文化衝擊,且很大一部分是對自己的文化。期間去到德國旅行的經驗更是帶來巨大的震撼,當時參觀紀念碑與博物館,讓我想進一步探索台灣做了些什麼。在序言最後,作者掠美紀念碑藝術家約亨.蓋茨的概念說到:「願我輩會是最後一個需要研究這樣事務的世代[...]。當社會自集體至個人,都能常對歷史持警醒態度,並將公益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紀念碑了。」   本書從歷史發展、

案例分析來到當代討論,細膩整理出這些文化工程與歷史、政治、生活以及藝術創作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每個篇章都發人省思,提醒作為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在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上擔負著開啟更多對話的角色,需一起繼續努力,朝向不需要紀念碑的那一日前行。

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歷經2年的奔走,藝術家終於在去年底獲勞委會許可,成為第505個職項,藝術創作者今天下午,正式成立職業工會,藝術家可以開始投保勞保,工會也表示,未來將致力監督政府文化政策,要為藝術家爭取更多的工作權益。

兩年前,台灣這群藝術家以法國和德國的經驗做為借鏡,呼籲政府應該將藝術家看成一項職業,他們在排除萬難下,從公民座談會、遊行、籌備會議,到拜訪立委、公部門等,一切的努力終於在去年的12月16號有了成果,獲得勞委會許可,將藝術家公告為台灣第505個職項。

143253藝術家 李昀珊:社會並不認同藝術家這個身份,例如我們在報稅的時候,稅務是沒有藝術家這個部分,譬如去外面接案子,幫私人或公家工作的時候,年度要繳稅都會遇到很多問題。

法國早在50年代就有了等同於工會的藝術家之家,德國也在80年代有了藝術家保險,但在台灣從事各項創作的藝術家,不僅工作權益沒有保障,就連身分都難以被社會理解、認同,藝術家認為,台灣雖然晚了10多年才認可藝術創作是一個正式的職項,並有工會的成立,但有起步,就不算晚。

台北市藝術家工會正式成立之後,只要加入工會的藝術家,都能享有勞保,及正式的工作者身分認同,此外,工會也將致力監督政府文化政策,以爭取更多的工作權益等。"

文化扎根或文化權下放?文化中心表演空間的當代轉型

為了解決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問題,作者李伊蕙 這樣論述:

縣市文化中心曾經是地方最重要的藝文展演空間,然而在2000年前後,縣市文化局紛紛成立或升格,併中央統籌分配稅制施行,文化中心成為文化局的附屬,自主決策的權力被削弱,分配到的預算也大幅降低,幾乎只能維持場館基本的運作,無力規劃更積極的營運方針,場館陷入失能的危機。為了協助文化中心找到新的腳色定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2011年開始推行「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2018年接續「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計畫」,希望透過計畫型補助,引導文化中心提升表演空間的軟體服務,轉型為專業劇場。本研究以臺南文化中心和新營文化中心的「雲嘉嘉營劇場連線」為對象,藉平田織佐提出的「劇場應該具有公共性,成為

人與人相遇的廣場」為基礎概念,透過「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探究中央以計畫型補助將資源投入地方,對於文化中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並滿足最密切的使用者──表演團隊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落差,又當代的文化中心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中央補助雖然是一種具有政策引導意圖的文化權下放,然而實質上的確幫助資源匱乏的文化中心,提升了經營管理、專業人力培育和行銷推廣方面的能力,並重塑其主體性;當文化中心逐漸擺脫出租場地的房東角色,提供的服務勢必與表演團隊的期待產生落差。當代文化中心更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城市(區域)整體文化環境,創造為大眾敞開的多元藝術空間,成為保障地方居民參與文化生活,

落實文化扎根的劇場。

劇場演員職涯早期核心能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問題,作者吳昱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劇場演員職涯早期的核心能力,希望透過研究達到以下目的:一、 建構劇場演員早期職涯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之構面及能力項目。 二、 探討劇場演員早期職涯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項目之內涵。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之中的半結構式訪談,並以訪談大綱輔之來蒐集資料,訪談對象的選取標準為:目前正從事劇場相關演出、創作或導演, 具有劇場演出、創作或導演相關年資達 5 年以上,已經歷 Greenhaus 職涯發展五階段論當中的職涯早期,甚至曾協助他人度過職涯早期的階段。本研究總計有五位受訪者,在劇場相關年資累計皆超過 15 年以上,訪談資料 經過歸納分析後,獲致主要結論如下:一、 劇場演員職涯早期為 25-3

0 歲。職涯早期的挑戰有「在創作上遇到 低潮;經濟上的焦慮;面對不同的機會該如何抉擇;結婚生子等生命階段的變化。」二、 五位受訪者在職涯早期的經歷不盡相同,但是研究者歸納後發現,在相對有較多個人餘裕的職涯早期,便開始培養核心能力,會於無形中形塑對於劇場藝術的信念。而這份信念,甚至能協助度過進入下一階段時的,低潮期與機會決擇的挑戰,繼而成為協助日後發展的核心能力。三、 劇場演員核心能力可透過不斷學習、經驗累積或訓練與發展而得到改善,是知識、技能、能力與態度的整合。根據五位受訪者的劇場經驗歸納後發現,劇場演員職涯早期應該具備的教學核心能力共 12 項,包括:劇場背後的文化與精神、身體與聲音、心智、

團隊合作、 閱讀、審美、身體與情緒覺察、歸納與演繹、學習對自己誠實、建立 自信、對於劇場藝術的信念。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初接觸表演藝術期望在該領域持續發展者、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學生,提出劇場演員職涯早期核心能力, 具體可行之學習途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