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菩薩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行菩薩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于凌波寫的 簡明佛學概論(三版) 和林雯莉的 Talk to White Tara:與白度母的對話﹝盒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台山月刊204期-本期主題:成功,來自實踐力 - 中台禪寺也說明:身為佛弟子、身為老和尚的弟子理當學習佛陀廣行菩薩道,而不是把佛法當作學問。老和尚一生精進力行,「今日可以完成的,不要等到明天」,積極實踐六度萬行!作為弟子的我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東大 和三朵夏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 許華孚所指導 方妙妃的 信仰對更生人復歸社會的影響-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 (2021),提出行菩薩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信仰、慈濟、更生人。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建德所指導 釋果怡(王明觀)的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菩薩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菩薩行處 - 唯佛宗風則補充:凡學佛的行人,首先須了解菩薩的意義,才知道怎樣去行菩薩道。 ... 人,只要時時都有利人之心,處處都是我們修行辦道,弘法利生,行菩薩道的地方,處處都是菩薩行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菩薩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簡明佛學概論(三版)

為了解決行菩薩道的問題,作者于凌波 這樣論述:

初入佛門,莫說「三昧」是什麼,根本一問「三不知」? 那你應該讀這本寫給初學者的簡明佛學史!    ▍從印度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佛教傳播史   -不是印度也不是巴基斯坦,你知道佛陀其實是尼泊爾人嗎?   -還記得課本上的阿育王嗎?佛教第一次大分裂原來也跟他有關!   -淨土、天臺、華嚴......這些耳熟能詳的佛教宗派有何不同?     ▍▍由大入小、由淺入深,佛教理論不再玄之又玄   -本是同根生的佛教與婆羅門教,教義是如何漸行漸遠?   -「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基本佛理一次讀懂!   -從小乘的獨善其身,到大乘的由己度人,欲信奉誰,唯看你心     ▍▍▍修持佛

法前,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佛教是神教嗎?為什麼說佛教「出世又入世」?   -出家會比在家學佛更好嗎?學佛方法大解惑   -從「發菩提心」到「坐禪」,實踐佛法也有分解步驟 本書特色   本書概述佛教之史傳、佛學之理論,及佛法之修持三大單元。在史傳篇中,簡介釋迦牟尼的生平傳略,及印度、中國的佛教發展,本篇囊括佛經翻譯及《大藏經》編修等介紹。在理論篇中,以緣起論、五蘊百法、十二緣生觀、三法印、四聖諦、空性哲學六章,概述大小乘、空有二系之基本哲理。在修持篇中,由對佛教之認識、五乘佛法之組織、實踐修持,以及修密念佛四章,概述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修持之方法與步驟。  

行菩薩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分秒不空過 #得與德 #佛法是永恆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2021.07.10農曆六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
又半月過去,現在已經是六月朔旦了,
一年十二個月,已經是六個月過去了

每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
用秒來算時間
我們到底半年的時間
每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
半年已經過了多少的秒呢
秒雖然短暫
但是,是人生的大道理
一秒鐘若過不去
這一世就是結束了

人命在呼吸間
呼吸也是在分秒間
但是行在時間完成

分秒,過去;
有修,有得,有用心,
叫做心得,心得
時間過沒有用心
那就是沒有心得
那就是這一世沒有得

得者,德也。德者,得也。
德,就是道德。得,就是所得。

時間,讓我們有所得嗎?
修行道理,我們有聽進去嗎?有啦。
有心得嗎?不知道啦。
你有在身體力行嗎?
忘記了。這是什麼都沒有所得,
因為他袂記得
袂記得,叫做忘掉了
忘掉了,心的上面就是一字亡
時間,分秒,我們沒有去用,
它就是死掉了,沒用了。
所以,時間在分秒中,
我們沒有珍惜,
就是這樣讓它分秒無用,
忘掉一切。很可惜。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行在菩薩道中,更是困難。
菩薩入人群,緣苦眾生。
不敢吃苦,不願付出,
那就是沒有行菩薩道。
所以,有或沒有,
得或是亡,這就要看自己
有沒有把握時間。

佛法是永恆,
但是,我們若沒有去取,
就不得這樣在我們一生中還是空過。

所以,水,它照常流。
你看它水在流,
你需要水嗎?需要。
可是它一直流,
我要如何去取哪一段水呢?
水,不管你取哪一段,
只要你生命中需要,
即時,捧起來,
喝下去,這就是我們所得。
道理這麼簡單。

各位菩薩,
稱為菩薩,叫做覺有情。
大家要自我期許,
自我期許:
學佛,要行菩薩道。
不懂菩薩法,路要怎麼走呢?
大家要發心立願,
把握時間,分秒不可空過,
時時要多用心。

靜思弟子 恭錄
2021.07.10

信仰對更生人復歸社會的影響-以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

為了解決行菩薩道的問題,作者方妙妃 這樣論述:

愛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所有的宗教都是以愛為主軸,從己身擴展到全世界,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愛護各生命體,因愛而生慈悲心,不忍天下蒼生受苦,慈濟的大愛無國界、宗教、種族、膚色之分。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將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選定更生人復歸社會成功實例共四名,以半結構式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的身份是由更生人到慈濟人,目前仍積極參與慈濟各項活動,樂於付出、行菩薩道、利他也為自己開創有意義的新人生,可為典範。 研究發現受刑人進入矯正機構,監獄行刑矯正處遇中的教化處遇是翻轉人生的重要轉捩點。慈濟人走進監所關懷受刑人,帶著證嚴上人的大愛撫慰受刑人的心,接納、陪伴、關懷溫暖一顆顆冷硬的心,引領

更生人從環保回收為起點,躬耕環保、體悟人生的價值,啟發覺知生命的意義,立定方向,對過往懺悔、對當下感恩、對未來行利他之事,讓生命不再空轉,依著信仰為方針,立下宏願,布施利行。 綜上述研究結果分析與建議:一、教化處遇勝於司法正義。二、宗教信仰的力量勝於嚴刑峻法。三、教化矯治植入信仰。四、順應社會變遷的技能輔訓。信仰的力量為曾經失誤的人找到向上、向善、利他、共善的新方向。關鍵字:信仰、慈濟、更生人

Talk to White Tara:與白度母的對話﹝盒裝﹞

為了解決行菩薩道的問題,作者林雯莉 這樣論述:

  這兩年內都是在疫情的肆虐下,完成了「與藥師佛的對話」和「與大日如來的對話」等著作。在2022年的年初也完成了「與白度母的對話」,筆者真心盼望寫完了這本書,也能終結Omicron的疫情,因為看到全世界的人類一直與冠狀病毒在拔河,病毒變異的速度永遠超過人類研發疫苗的速度。但人類不斷在與病毒對抗,那是否有靜下心來或停下腳步來思考--------「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這也是筆者陸續著作這三本書的目的,藉由疫情期間,重新找回人類生存的價值,甚至藉由精進地修法,再重新找回自己的本性,即一顆清淨無染的心。        如果讀者朋友們,已經讀過筆者另外的一本書--------

「與觀音的對話」,都知道書中都有談到「上等人」的品性與人格特質,都會幫助自己累積成功的資糧,會讓自己離苦得樂。其實「與白度母的對話」這本書裡,也具有相同的哲理,算是另外進階的修持方法。白度母是觀音菩薩左眼的淚水而化現成的,其法門都有相通之處。一般藏傳的仁波切或大德們,都有修持白度母法門,而得到長壽的功德利益,藉以實踐利他的精神,尤其在瘟疫肆虐時,非常適合修持白度母法門,不僅可以出入平安,化解障難和長壽健康,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你需要發一個「利他」的心,希望全體人類都能躲過疫情,每個人身體健康又長壽,這個發願不僅利他又利己,也是行菩薩道的作為。   「與白度母的對話」這本書裡,雖然

只有二十一籤,除了可以卜卦之外,也可以每天逐一修持,此書是以「理」為主,不以密法為其架構,理一懂,法才能入心,再加以行之,之後修密才能得成就,否則法不入心,修什麼都不會有所成就。本書有詳加介紹持白度母心咒(長壽咒)或度母短咒的好處,況且筆者都有從中獲得到加持力,同時分享給有緣的讀者朋友們,一起為整個世界祈福,一起渡過疫情。   Metta,   Wendy Lin   2022.2.1(除夕夜)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為了解決行菩薩道的問題,作者釋果怡(王明觀) 這樣論述:

《大悲懺》為時下盛行的禮懺法軌,得利於儀軌的簡明,科儀的簡短和省時,卻也是感應靈驗的懺悔法。懺眾由於崇信觀音菩薩,平時除了稱誦菩薩聖號以外,也會透過禮拜此觀音懺,消災祈福、懺罪除愆,仰靠的是主尊的慈悲與救度之力,亦如信受阿隬陀佛的本願救度一樣,皆是冀望獲得佛菩薩的加被覆護,使身心安頓、修持成就,而發心虔誠,隨著信仰走向法的實踐,但如何達到修行的終極目標,由此趣入蓮邦淨域呢?此懺是否可成為往生之淨因、淨業,促成將來信願圓成,導歸西方淨土,得不退轉呢?懺法中具有哪些要素,可構成往生的條件,即是本文所要探討之處。又《大悲懺》是依據《千手經》編撰出的懺法,回復到本典的法義,除了彰顯觀音的宏願與慈誓外

,更為安樂諸眾生故,教示〈大悲咒〉的持誦與功用,使有情得超生死、解脫輪迴,其中對於眾生心性的開導、生命的指向,引導出往生他方淨土的理想。因此從《大悲懺》懺法的儀文,與《千手經》中的內容分析,得出成為淨因、淨業往生的項目,能使身心如法的經由懺法得到淨化,起到增上善法的作用,以改正錯誤,悔除過惡,精勤修持,並由重信而開展出三學(戒、定、慧)增上的學習。因此借助懺悔儀文使三業漸薄,使能離垢清淨,轉化煩惱為菩提,故能翻惡從善、改往修來,淨除種種罪障。其中由於懺法的主尊為觀音菩薩,其大慈精神與悲願,更是大乘行者尤應效法的榜樣,懺眾學行如觀音,從菩薩道的行持中,培植深厚的善根福德,發揮利濟他人的菩薩情懷,

以慈悲心使自他安樂,不惱害於人,且人人如是,人間即有淨土;因淨果淨,淨土不遠。所以《大悲懺》的宗旨與精神,在言簡意賅之中,不乏趨向淨人淨土的世行,也可作為往生淨土的資糧,和成為往生的淨因、淨業,在本文中逐一探討。關鍵詞: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