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目川文化編輯小組寫的 小小色彩藝術家:生活調色盤 和HugoWilcken的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电子音乐的不同风格也說明:风格名称 部分子风格 优秀作品试听 House Electro/Progressive/Tropical Hinkik ‑ Ena : Drum & Bass Drumstep/Neuro Funk/Liquid Funk Geoplex ‑ Daybreak : Trance Uplifting/Dream/Psy/Vocal Denis Kenzo/Sveta B. ‑ Let Me Go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目川文化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和潮浪文化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高清漢所指導 沈佳瑩的 家電產品與音樂情感關聯意象研究 (2019),提出電子音樂風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電產品、音樂情感、音樂風格、SD法、因素分析、複迴歸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曹融所指導 范懋宸的 臺灣音樂產業專輯包裝與視覺設計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臺灣音樂產業、最佳專輯裝幀設計、金曲獎、數位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子音樂風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十個電音舞曲類型誕生的場館 - Mixmag Asia則補充:大多數舞曲風格是由臥房音樂家創造,在他們的腦中凝聚成形;但若要傳播 ... DJ Alfredo善於以電子混音技巧折衷House到歐洲流行樂等多種樂風,這種表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子音樂風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小色彩藝術家:生活調色盤

為了解決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作者目川文化編輯小組 這樣論述:

  Meta公司與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曾說:「AI 即將在許多不同領域創造出無窮的可能性。」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要培養孩子適應快速變動的環境,成為不斷自我充實的學習者,最新的教育素養─STEAM 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應運而生。     本系列產品以孩子的日常生活為根本,從探索跨領域的知識和原理開始,一步步陪伴孩子提出假設,再到運用電腦編程驗證,進而發展邏輯思維、內化學習成效。用可愛、有趣的風格,展現深入淺出的生活科學原理,讓小讀者們汲取新知、親手編程,培養邁向新時代的關鍵能力。   本書特色     ★ 故事為中心,讓知

識融入生活    ★ 循序漸進的說明方式,包羅萬象的內容呈現   ★ 跨領域多元學習,培養多重能力     《AI 科學玩創意》是臺灣在地研發的編程啟蒙學習組合,透過趣味主題式選材,融入多元科技知識,帶領讀者從日常生活出發,建構嚴謹的編程思維,厚植新時代資訊力。

電子音樂風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天色破曉之前,他們決定再給愛一次機會…》

睽違華語歌壇兩年,蔡健雅帶來全新創作專輯《失語者》,和過去情歌路線迥異的實驗電子音樂風格,敘述現代人在高科技產品的制約下,情感交流與互動卻是充滿疏離且陌生的,電子化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成為了失語者,逐漸失去了語言表達的能力。而《菲林》這首歌,由小寒填詞、蔡健雅作曲,歌名在粵語中是「底片」的意思,描述現代人習慣在愛情中拍下很多美好的片刻,但最終無論兩人結局為何,「心」才是最可以完整紀錄下兩人曾經歷過的一切事物。

菲林
詞:小寒 曲:蔡健雅

孔雀魚 彩色的旗 車鳴笛 腳下階梯
都收集 我深深的著迷
著迷於 美麗外皮 濾光鏡底 揭露的你
觸不及 也不能抽離

你的臉型我的眼睛
簡單的複色光感應
你捧我在你的手心
用眼神給我肯定

薄玻璃 雨向南移 填充題 踩過的泥
蒙太奇 你是一個字謎
執迷於 種種其餘 用八厘米 記憶沖洗
我複習 愛隻字不提

我的表情你的眼睛
簡單的光學式反應
我愛你愛得好小心
這感覺無關遠近

有時有時候 有時有失才會有
然後想然後 然而想從未沒有
不停留 我不逗留 逗留回憶太久
那時那時候 那時哪是叫放手
然後想然後 然而我從未牽手
沒緣由 也沒怨尤 不跟你一起走

你的感情我的眼睛 (剎那愛情 藏在眼底的情景)
已超越複色光感應 (剎那愛情 就是最美的風景)
我愛你愛得好小心(越不透明 越不能將你定影)
這感覺無關遠近 (越不透明 越能清晰你背影)
專屬於我的眼睛 (心是菲林 記錄最美的風景)
那些愛不必澄清


加入蔡健雅Tanya臉書粉絲團:http://goo.gl/FO5Gd
訂閱蔡健雅YouTube官方頻道:https://goo.gl/XhaU7T
關注蔡健雅Tanya官方微博:http://goo.gl/mPx3Qq

【紐約愛未眠】12/24上映
正式預告:https://goo.gl/cD64hd

★《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首部自導自演愛情喜劇!
★ 多倫多影展世界首映,浪漫氛圍廣受國際媒體好評!
★ 劇情真誠美好,妙語如珠媲美《愛在》系列三部曲!
★《雨人》《新娘不是我》金牌編劇最新力作!

欲知本片最新消息
請上電影官方部落格http://cciitw.pixnet.net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cii.com.tw

家電產品與音樂情感關聯意象研究

為了解決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作者沈佳瑩 這樣論述:

音樂是跨文化語言,很適合連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結媒介,適合當成未來家電產品的互動介面設計元素。了解人對音樂風格的偏好與認知將更容易開發出貼近人心的音樂風格加值型未來家電產品。本研究第一階段試圖透過12種不同情感風格的音樂,以語意差異法,針對60位受測者,其中30位來自台灣、30位來自國外,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受測者進行前測,以了解台灣人與外國人對於音樂風格與情感之間的基礎認知。接著針對175位,年齡介於20至40歲的受測者進行語意差異法測驗,以了解男性及女性對於音樂風格情感認知之間的關係與差異。第二階段探討12種音樂風格與13項家電產品的聯覺適合度,以及音樂風格與家電產品之間的聯覺

意象構成。實驗結果顯示,受測者較為偏好的音樂風格為:古典音樂風格、輕音樂音樂風格;受測者對於12種音樂風格情感感受差異,以金屬音樂風格情感差異較大;受測者對這12種音樂情感風格的認知可以歸納為4種因素:1.活動因素、2.評價因素、3.力度因素、4.情感因素。在活動因素中,另類搖滾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評價因素中,古典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在力度因素中,金屬音樂風格得到最高分;在情感因素中,電子音樂得分最高。受測者認為洗衣機聯覺較多的音樂風格,反之電鍋較不適合聯覺音樂風格,且按摩椅聯覺的音樂風格較為明確;對於12種音樂風格用於13種電器產品的聯覺認知可以歸納為3種因素:1.時代性、2.經典性、3.科

技性;在時代性因素中洗衣機得分最高、在經典性因素中,按摩椅得分最高、在科技性因素中,按摩椅得分最高,其次為冰箱。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為了解決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作者HugoWilcken 這樣論述: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

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

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

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

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

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

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

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

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

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

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

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

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

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

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臺灣音樂產業專輯包裝與視覺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子音樂風格的問題,作者范懋宸 這樣論述:

臺灣音樂產業從早期進口黑膠唱片、卡帶至CD,再到MP3音樂與串流音樂,音樂載體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下產業結構的進遷。受數位化影響,消費者收聽音樂的習慣與方式有所改變,產業數位化與市場的轉型之下,串流音樂成為了大眾收聽音樂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導致實體音樂專輯不斷地減少。本研究探討臺灣音樂產業的歷史與轉型變化中音樂專輯的視覺與包裝表現,並以臺灣音樂產業中最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金曲獎中的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作為分析樣本,歸整專輯包裝設計之設計元素與手法,記錄在音樂產業變遷下的實體專輯的珍貴與價值。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與焦點團體法等研究工具,搭配步驟探究臺灣 音樂產業

中專輯裝幀設計的設計加值行為,亦希望大眾對於實體專輯的設計更加認識、珍惜,並保留設計於音樂產業下的軌跡。研究結果得知:1.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受數位化的影響,大眾使用串流音樂聽音樂,已不再購買專輯,但對於實體專輯仍有它的市場,並有蒐藏、記錄時代之價值,與歷史漸進甚至是成為文化的底蘊延續世代等意義。2. 臺灣專輯設計歷史從早期1950年代至今,走過無數階段,伴隨著社會背景與歷史因素下,臺灣的唱片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藉由專輯的設計加值亦可成為轉型的關鍵。3. 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皆使用特殊的裝幀方式,呈現新穎創意、獨特魅力,挑戰音樂專輯的可能性,重點設計與音樂相同益彰,且代表著時代的

印記與樣貌。4. 大眾對於專輯裝幀設計普遍好感,在實際接觸的體驗過程中依照個人習慣不同,有不同使用的方式但差異性小,顯現專輯裝禎設計可以為流行音樂產業帶來設計加值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