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目錄也說明:羅珮嘉(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 影業界也透過補助電影院的放映、電影節教育計畫、門票優惠計畫、電影俱樂部、給 ... 國內外影人共65人出席,創歷年新高。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馮建三所指導 蕭肇君的 貿易、文化與視聽政策:批判的觀點 (2015),提出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聽、政策、文化、貿易、本地內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黃儀冠所指導 葉思嫻的 性別、離散與空間─白先勇小說電影化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白先勇、電影、文學改編、性別、離散、空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的解答。

最後網站150元看電影?高雄電影節限時早鳥優惠9月22日開跑 - Japaholic則補充:高雄電影節 自10/10到10/27,將放映共高達231部影片、包含長片、短片、VR作品,類型多元,更有超過50場的映後座談、國際影人派對等15場精采活動!甫公布開幕片《火口的二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貿易、文化與視聽政策:批判的觀點

為了解決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的問題,作者蕭肇君 這樣論述:

全球化風潮下,跨國貿易來勢洶洶。面對新自由主義論者對於文化貿易的宣稱,本文將就經濟模型、貿易規則、各國視聽部門貿易承諾水準暨其參與文化多樣性公約等情形,提出反證。在此基礎上,為逐步達成使本地文化工作者享有充分的文化判斷空間、本地閱聽人並得便利近用其作品的目標,本文除將整理我國入會前後的視聽部門貿易談判歷程,並將以促進本地內容的角度回顧我國電影政策及廣電政策。特別鑑於我國廣電政策長期來受「美國盲點」、「開放盲點」及「科技盲點」遮蔽,已成積弊,為滿足本地社會最大利益,有別於當前「向競爭轉」的政策倡議,本文認為,社會除應正視我國因市場失靈、產業尋租致影視部門生產零碎、資源配置失當的現象,更應確保國

家政策有因地制宜的空間。是以,國家除應避免外部因素對視聽政策的不當干擾,更應務實思考減少資源外流、引導資源整合及創造交叉補貼的進路。此外,有鑑於國家尚有參與非多邊經貿協定的意圖,本文另建議,國家固不宜因貿易承諾再失政策空間,社會更應設法-擴大支持公共媒體服務、避免有利於境外內容的立法、明辨本地輿論的盲點與洞見,並以行動介入國家,開啟使國家合理介入的契機。

性別、離散與空間─白先勇小說電影化研究

為了解決高雄電影節影人出席的問題,作者葉思嫻 這樣論述:

摘要 本文以白先勇小說與其改編電影為研究對象,改編的作品共有六部,包括台灣導演白景瑞《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張毅《玉卿嫂》(1984)、林清介《孤戀花》(1985)、虞戡平《孽子》(1986),與大陸導演謝晉《最後的貴族》(1989)、《花橋榮記》(1997),本論文透過文學與電影的對照研究,瞭解影像對於原著的影響,以及影像所揭示的時代意義。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整理既有的研究成果,說明本文寫作的構想;第二章先將白先勇小說與電影之間的背景與接合處加以說明,為後文論述做奠基的工作。 瞭解小說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後,首先探討小說到電影主題的消長,透過電影與小說敘事的分

析,突顯出小說到電影主題的轉變,透過電影主題的呈現,說明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的轉變,當時極欲突破傳統的社會,加強了對於性別、情慾議題的探索,甚至是反映台灣社會的黑暗面,都在白先勇文學電影裡一一展示,筆者也認為白先勇的作品完成於一九六○、七○年代,具爭議性的主題至一九八○年代正好成為電影反映社會的良好題材。 釐清主題的差異之後,筆者認為電影空間再現小說空間的方式,更具體證明改小說編成影像後的特性。小說空間融入白先勇的人生經歷,主要可分為三個不同的空間「台灣、中國、美國」,電影再現此三個空間時,亦會加入導演個人的觀感,因此當小說空間被再現時,象徵的意涵又更多元,其中台灣以台北為主的空間被拍攝的

最為豐富,不僅紀錄台灣傳統到現代的風貌,更將白先勇小說在地化的展現,另外為了呈現中國為美好原鄉的樣貌以及美國為疏離之都,導演都各用巧思,具體的再現小說空間。 最後筆者整理了歷年來白先勇小說改編的影視與舞台劇作品,希望關照到白先勇小說改編的所有面貌,讓本文更加完整的呈現。關鍵字:白先勇、電影、文學改編、性別、離散、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