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relJaromírErben寫的 花束集:捷克民族傳說集 和的 洪觀時代:洪建全基金會50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純真年代的校園民歌也說明:臺灣民歌30年---"民歌嘉年華•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 楊鉉、胡德夫、葉佳修、侯德健、梁弘志們致敬,向在20世紀70、80、90年代和2000年代 ... 純真年代1 經典校園民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麋鹿 和 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進億所指導 王彥翔的 從校園走向社會: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1975 - 2000) (2021),提出70年代經典民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羅大佑、校園民歌、華語流行音樂、都市化、數位人文、羅大佑。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敬介所指導 陳怡津的 臺灣現代民歌(1970-2000)中現代詩入歌現象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現代民歌、歌詞、現代詩、修辭的重點而找出了 70年代經典民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懷念經典民歌mp3 - mp4則補充:經典 國語歌精選校園民歌100首2020年第二張專輯校園民歌mp3 ...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流行的歌曲代表作分别林志炫任賢齊張學友張宇蘇芮巫啟賢王傑邰正宵林憶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70年代經典民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花束集:捷克民族傳說集

為了解決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作者KarelJaromírErben 這樣論述:

  ★ 捷克公認最偉大童話故事作家埃爾本經典敘事詩,出版百年首次授權繁體中文版!   ★ 13篇敘事詩,搭配13幅細緻蛋彩畫插圖,絕美詩集描繪捷克民族不朽精神!   ★ 捷克當地流傳最久遠的民間傳說與童話,送給世界最真誠的警世箴言!   ★ 關於愛與死亡、幸福與懺悔的古老傳說,娓娓道出捷克傳統社會嚴謹的道德觀!     《花束集》是作者埃爾本根據畢其一生採集而來的捷克民族傳說故事,以敘事詩的體裁進行創作成集。一篇篇遞層且相互呼應的寓言或是警世箴言,不僅成功地詮釋捷克傳統社會嚴謹的道德觀,也完美地描繪出捷克民族的靈魂。捷克文學家、音樂家與藝術家深受其影響,包括史麥塔納(Bedřich Sme

tana, 1824-1884)、聶魯達(Jan Neruda, 1834-1891)、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1854-1928)與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ů, 1890-1959)等,皆紛紛以各種文學作品、音樂或是藝術方式來表達對於民族主義意識抬頭的渴望。其中,最為知名的應是德弗札克在1890年代創作的四首交響詩,其文本取材便是來自《花束集》四篇同名詩作:〈水妖精〉、〈午間女妖〉、〈金紡車〉、〈鴿子〉。而〈水妖精〉也是德弗札克於1900年完成的著名歌劇《露莎卡》(Rusalka)中的角色靈感來源;知

名捷克導演布拉貝茨(F. A. Brabec, 1954)於2000年擷取其中七篇敘事詩成功拍攝同名電影《花束集》,橫掃2000年「捷克金獅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等四項大獎。直至現代,本書一直是捷克小學重要的捷克文學基礎教材。     埃爾本對於《花束集》原版的十二篇敘事詩也有別出心裁的安排。作者就每首敘事內容的屬性採鏡像排列:同書名的開場詩〈花束〉與最末篇〈女先知〉都是關乎國族命運的寓言;第二篇〈寶庫〉與第十二篇〈女兒的詛咒〉則是講述母與子的關係;第三篇〈新郎衫〉與第十篇〈柳樹〉論及男與女的關係;第四篇〈午間女妖〉與第九篇〈水妖精〉則提及人與超自然力量的關係;第五篇〈金紡車〉與第八篇〈札

霍爾的刑床〉談論的是內疚、懺悔以及最終的救贖;第六篇〈聖誕夜〉與第七篇〈鴿子〉則是對比幸福與悲傷,以及愛與死亡。這樣極具巧思的篇章排列,漸層遞接,如同書名,好比一紮花束。   好評推薦     「中文讀者,對英美德法等西歐北美的浪漫主義作品,多半耳熟能詳,但對東歐民族的浪漫傳統認識,尚待開發。《花束集》中譯本的出版,正好可以彌補此一不足,十分可喜。」──詩人 羅青

70年代經典民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首歌是原住民的經典歌曲之一。《馬蘭姑娘》原唱是我姑姑-盧靜子。這個名字或許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在原住民部落提到這個名字,可以說...真的沒有人不知道!她是原住民第一位黑膠唱片歌手!也是原住民第一位創作型女歌手!至今已發行超過60張專輯!她的歌聲,深印在老一輩的原住民心中...

文/李欣潔
若說張惠妹、紀曉君、陳建年、動力火車、A-Lin等歌手,是新一代原住民對音樂的集體記憶,那麼盧靜子便是70年代原住民最佳演唱指標。

盧靜子先在台東各大西餐廳駐唱,頗受好評。之後參加正聲電台的比賽,與昔日名歌星王惠連、楊燕、吳靜嫻等一同較勁,贏得相當不錯的成績。天籟之聲和佼好儀態備受矚目,在眾家唱片公司爭相挖角後,她便一舉成為歌壇的新秀。

憑藉基本的日文基礎,盧靜子先是以日文歌為主打。盧靜子的演唱都能唱出頗道地的日本風味。尤其是歌曲在尾音轉折的唱腔表現,極為細膩柔美,每每該抑揚頓挫之處,她總是忽而迭起,忽而陡降,在她喉韻收放自如的呤轉後,整首歌曲的精神韻味便盡攬其中了。

由於盧靜子對音樂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加上濃厚的興趣,在不會寫譜的情況下,她仍嘗試哼唱一些屬於原住民調性的歌曲,並將自己創作的原住民歌,以日語拼音的記錄方式謄寫於記事簿上。當時她也沒有錄音機,只能先唱給媽媽和哥哥聽,若兩人都一致認為歌曲已在水準之上,便會鼓勵她將原創發表出去,給更多人聆賞。沒想到盧靜子竟在這種創作環境中,陸陸續續作了數首膾炙人口的山地歌曲,如「馬蘭之戀」、「馬蘭情歌」、「阿美三鳳」等歌曲皆為其代表作。

盧靜子剛出道時,適逢歌手雲集的群星會時期,由於當時社會觀念影響所致,主流歌壇未能接納原住民歌手,所以少有人以「山地人」的身份自居。可是盧靜子卻一口氣錄製了三十九張專輯,將近一百多首山地歌曲,因此贏得「山地歌后」的美名。一路走來,盧靜子帶著山地歌后的光環縱橫歌壇,一度與楊燕、包娜娜、白冰冰等紅星並駕齊驅。由於部落老人家都喜歡聽盧靜子唱歌,只要熟悉的旋律隨著錄音機響起,他們就忍不住懷念地掉下眼淚,就像現在老一輩的人聽到洪一鋒、文夏的歌一樣耐人尋味。

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Afalean
微博 http://www.weibo.com/afalean
噗浪 http://www.plurk.com/Afalean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afaleanlufiz


#盧學叡
#馬蘭姑娘
#盧靜子
#cover

從校園走向社會: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1975 - 2000)

為了解決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作者王彥翔 這樣論述:

  歌曲,向來都是社會的借鏡,彼此之間互相輝映,同時也與人類所有的文化相同,是情感經過內化與深思後的產物。而歌曲的組成要素,除了作詞者、作曲者的撰寫之外,製作人獨具慧眼的製作、歌手獨具特色的詮釋方式,更是代表這首歌曲在市場之中的價值與評價,而在邁入經濟與更加平穩的社會之後,人們將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與金錢,投身在音樂之中。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鬆綁,政府對於人民追求娛樂不再有諸多限制,此時人民可恣意的享受創作。「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是經過長期的努力與累積才有的璀璨年代,從美援大量資助臺灣開始,臺灣逐步改變經濟政策經歷不同時期的政策轉變,臺灣人民經濟水準的提升也導致生活水平的上升,能夠更方便

的欣賞音樂;政治的鬆綁,也使唱片公司與創作者能創作更多歌曲。而經濟繁榮所衍生的都市化現象,卻也產生對於家鄉、過去事物的懷念,產生當時流行的批判歌曲。  在臺灣華語流行樂中,校園民歌時期,面對1970年代國際局勢轉變,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美斷交,臺灣人開始思考自身的文化性,在1975年興起一場「唱我們自己的歌」的校園民歌風潮。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1983年蘇芮《蘇芮專輯》兩張專輯發行,以搖滾樂、寫實批判政局與描述社會現象的作法,同時新穎的歌曲詮釋方式,席捲臺灣樂壇,也使得當時臺灣社會不再以聆聽校園歌曲為滿足。此專輯被音樂評論家定為正式揮別過去社會上對於民歌「蒼白虛弱、無病呻吟」的批評

,也讓華語流行樂壇有了新轉變。伴隨解嚴,對於歌曲限制的鬆綁,歌曲的創作與發行更多元,過去所累積的音樂能量影響鄰近地區歌手至臺發展,使臺灣的音樂產生更多元的色彩。  本文的研究時段,以1975年校園民歌風潮為起點,2000年作為終點代表一個世代的結束。對於共同記憶、社會價值觀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歌曲與當代記憶,音樂與社會現象之間的連結性極高。搭配數位人文與HGIS的方式,建構當時華語歌曲的分析,與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環境相互比較,更加了解當時的音樂氛圍。透過歌曲資料庫的建置與地圖的圖像化,有助了解流行歌曲的創作與組成分子,集中於都市中,都市繁榮的經濟氛圍確實提供這些創作者與演唱者更佳的環境,同時歌曲有

逐漸地從校園轉型至社會中,這也象徵經濟發展之下必然的結果。

洪觀時代:洪建全基金會50年

為了解決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洪建全基金會50年來對教育和文化的支持,   既是一個家族的精神財富,   也等同於台灣社會文化的資產。     在展望下一個50年之際,   我們將懷抱著謙卑和感恩之心,   傳承洪建全基金會的精神資產,   傾盡全力為下一代經營出比好還要更好的基金會。   ──張淑征     洪建全先生打造的「國際牌」家喻戶曉,是陪伴台灣經濟社會同步成長的關鍵企業,可以說「有中華商場的記憶,就有國際牌的記憶」。在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的1971 年,洪建全先生很有遠見地成立了「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由簡靜惠擔任執行長,將「文化」帶入洪家事業版圖。     洪建全基金會的50年,也是台灣文化發展的50

年;基金會50年的發展歷程,已然轉化成我們共享的文化資產。     基金會為台灣播下文化與教育的種籽:70 年代,以《書評書目》雜誌開啟了文學評論的先聲;並首開當時台灣新局,以台灣收藏最豐的音樂黑膠唱片和電影資料,帶起了台灣民俗音樂的復興;在台灣經濟成長指數激增的80 年代,基金會以「文經學苑」開創了人文與企業合一的先河;90年代以「敏隆講堂」為名設立的現代學堂,人人在此學習文史哲藝課程與深度閱讀;到了2000年後期,透過委託及直接贊助,支持跨越各學科領域、當代藝術家的「覓計畫」也正式啟動……在在都是以文化深植在台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面對現在與未來,基金會持續積極關注時代脈動,敏銳地

作出回應與創見,讓臺灣文化能夠創新、前衛,具有生命力……     全書透過每一張經典、珍貴的歷史照片,隨著令人驚歎的視覺紀錄,帶著我們觀看過去、觀看現在,觀向未來……   本書特色     ◆基金會創造許多第一,開風氣之先:1970年代,在基金會普遍以救貧救濟為主的慈善事業,洪建全基金會是第一個長期規劃耕耘教育文化的非營利組織,也由此創造了許多第一:創辦專業書評雜誌《書評書目》、創立兒童文學創作獎、成立視聽圖書館、支持臺灣原創音樂、錄製臺灣第一張民歌唱片、成立敏隆講堂開啟民間辦學風氣、成立「覓計畫」建立文化播種與藝術實踐的平台……。點點滴滴植栽成一座文化森林。     ◆全書收錄兩百多張歷史照

片影像,為台灣保留半世紀珍貴文化紀錄:從1946年洪建全先生在衡陽路成立「建隆行」開始、1971年洪建全基金會成立到2021年啟動「HAX」計畫,經典而珍貴的一張張照片,呈現基金會長達半世紀在教育、文化、藝術領域的扎根與耕耘,展現基金會發展與臺灣文化變遷之間相互成就的能量。   名人推薦     【時代見證】      齊邦媛  作家.現年98歲   簡靜惠以歷史畢業生的理想,設置敏隆講堂發揮現代人文休憩站的功能,在這個紛亂、災難頻襲的時代,人們最需要強韌的內心力量…… 她投入文化講座和活動深廣的影響,都已深植在台灣社會進展的歷史裡。     許倬雲  歷史學家.現年92歲   敏隆講堂掀起台

灣社會的民間講學風氣,也激發一股人文學習的風潮…… 並逐步擴大為有系統的開辦文史哲藝課程,致力於提倡人文素養及文化關懷,這是為台灣厚培文化土壤。     黃春明  作家   洪建全基金會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在閱讀風氣消失的今天,面對出版社一直關掉,重慶南路的書店也只剩下幾家,大家都忙著滑手機,敏隆講堂的人文課程能長期堅持,彌足珍貴。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創團藝術總監   當年(1974 年)因為您(簡靜惠)的慷慨,支援雲門做這個事(贊助賴德和的作品《白蛇傳》),音樂家因此能夠發表他們的作品,廣大的群眾也認識了李泰祥、許博允、賴德和、溫隆信,馬水龍這幾位年輕的本土作曲家。台灣開

始有了一個音樂的氛圍。那是一個很值得懷念的時代。        詹宏志 作家,PChome董事長   基金會在每一個時期的創意與開展,都跟台灣社會文化發展有緊密相聯的邏輯,我也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啟發,現在回頭看,彷彿基金會和我人生一直相伴。     楊照 作家,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在台灣文學史上,《書評書目》最大特色在於包容性…… 我會認為《書評書目》最容易、也最快速反應出時代的關心議題…… 讀者也就很快的在書與評論間,找到嚴肅與認真的連結。     【世代觀點】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小時候中華商場的對面就是洪建全基金會,當時當然不可能知道它在做什麼。直到在東華大

學任教時,當我們需要邀請國際上的華文作家來台灣演講,帶給台灣不同的文化交流時,洪建全基金會的敏隆講堂、銅鐘講座就伸出援手。這就像童年時遙遠的,想像和文化並無太深聯繫的一個知名品牌,在我們推廣文學時備感艱難時給予我們最可貴的、實質的協助,我們感動並且感謝這樣的文化實踐。也希望基金會在台灣社會永遠存在。     林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前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洪建全基金會」超越了一個家族的所能,從經典到當代,跨越了多重價值門檻,彰顯了營運跨世代、受眾跨齡別、服務跨領域、視野跨世紀、持續更新前行的宏大職志!     郝廣才  格林文化發行人,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社長   我相信台灣很多

人跟我一樣,都曾被「洪建全基金會」點亮心中的火炬,照亮心中的夢想! 在那個到處都是牆的台灣,洪建全基金會是一個箱子,讓我們看過圍牆;是一面窗子,讓我們呼吸不一樣的空氣!      張鐵志  《VERSE》雜誌創辦人暨總編輯   洪建全基金會五十年的故事就是一部台灣的跨界文化史,從音樂、出版、兒童文學,到思想講堂和當代藝術,他們用深耕與累積支持台灣文化前進,而下一個五十年會是更多的創新與實驗,重新想像台灣文化的可能。     彭俊亨 文化部前政務次長,元智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程副教授   當大家都在談ESG、SDGs,基金會早在五十年前即揭示以「文化」做為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落實踐行至今

。2019年甫推動的HAX計畫奠基在使命傳承的路徑上與時俱進,展現創新前瞻,為所當為。在此致上老員工的深深期待與敬意。     蔡政憲  訊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本50年紀念冊,見證了「洪建全基金會」在過去半世紀裡,戮力完成的台灣文化基因編輯的偉業,而我,也正是這時代中眾多接受此文化基因轉殖的其中一人。……我多麼感謝基金會開啟的絕妙旅程,以及Grace、Royce兩位用心傳遞如文化聖火的志業,讓台灣這麼美!     劉若瑀 優人神鼓.財團法人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洪家人總是,第一個發現如何將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我們的成長連結!……直到現在,簡阿姨頂著一

頭白髮仍然給予優人智慧的指引,在關鍵時刻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感恩陪伴我們成長的簡阿姨!     蔣顯斌  CNEX視納華仁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   當年如果你也曾踏足此處,也許會看到許多小朋友興奮地看書、聽故事,卻又因為身在圖書館不得不輕聲說著悄悄話。在一個個錄音機前聽故事聽到出神的孩子中, 其中有一個,就是當時年僅六、七歲的我。……我感覺到這一顆顆善念的種籽,因著土地與時間的滋養,默默在茫茫人海中抽芽,生養不息。感恩播種之手,處世界之熙來攘往,從不負初衷。     簡文彬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交響樂團的聲音多而豐富,想要成為一位稱職的指揮,必須有能力「聆聽」。1983到1988

年,就讀國立藝專的時期,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是我「聆聽」的重要資料庫。

臺灣現代民歌(1970-2000)中現代詩入歌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70年代經典民歌的問題,作者陳怡津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音樂與詩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歌詞就是音樂與文學激盪下的產物,本文將剖析臺灣現代民歌時期(1970-2000年)的時空背景下,現代詩入歌的特殊現象。臺灣從1970年代因政治環境陷入定位窘境,民族思潮湧起;以及社會情況,因外來文化衝擊,知識階層遂生發民族探尋的意識;繼而影響樂壇發展——流行歌曲退潮,民歌應運而生;至於詩壇情況,則因文學傳統失根,鄉土文學論戰發起,本文即從此四大面向講述臺灣現代民歌的脫胎與變種,進而暸解現代民歌由萌芽、醞釀至發展的概況。此外本文將以楊弦將余光中詩集譜曲入歌為開端,至李泰祥將鄭愁予、向陽、洛夫、羅青等眾多現代詩人作品譜曲入歌為巔峰;進而探究詩人們作品中譬

喻、映襯、誇飾、象徵、轉化等修辭在歌詞上的應用。同時釐清現代詩與歌詞間本質上的相同處,諸如兩者源頭相同、講求節奏、情志諧和、具有音樂性、繼承抒情傳統等特色。也分析現代詩與歌詞在語言、意象運用、服務受眾、視覺形式、題材、情感渲染性上的差異性。最後探究現代詩與歌詞間的交互作用、越界書寫及兩者應該如何相互借鑒並革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