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范翔宇寫的 漢港珠郡: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文化符號 和胡德夫/著的 胡德夫:我們都是趕路人(加贈最新限量EP-撕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湾60 70s代校园民歌金曲mp3 - سمعها也說明:校園民歌 那些年我們最熟悉的聲音往日的情懷青春的歲月Vol 1 可選歌. تشغيل. تحميل. 經典國語歌精選 校園民歌 100首2020年第二張專輯 校園民歌. تشغيل. تحميل. 60年代7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廣西師範大學 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吳聖雄所指導 王怡方的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2020),提出70年代校園民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百潭、聲情、實驗語言學、閩南語歌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簡上仁所指導 郭詠茹的 戒嚴時期(1949-1987)國、台語流行歌曲歌詞意涵的比較 (2015),提出因為有 歌詞、國語流行歌曲、台語流行歌曲、戒嚴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70年代校園民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18.() 民國七十年代,「校園民歌」紅極一時 - 阿摩線上測驗則補充:民國七十年代,「校園民歌」紅極一時,大學及中學校園人人傳唱。請問:在當時,校園民歌是屬於什麼型態的文化現象?(甲) 邊緣文化;(乙) 次文化;(丙) 流行文化;(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70年代校園民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港珠郡: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文化符號

為了解決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作者范翔宇 這樣論述:

合浦自漢代以來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自古以來留下諸多歷史風物,蔚為大觀。本書是一部全面詳述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的歷史、地理、人文的地方文化之作,堪稱合浦地方文化“寶典”,合浦縣歷史沿革、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物產風物、文藝作品、名人名事等盡收其中,展現了合浦頗具魅力的海上絲路(始發港)文化、珍珠文化(孕育南珠的古珠池)、嶺南漢文化(漢港、漢墓、漢窯、漢建築遺址)、唐宋古城(廉州)文化、濱海客家文化等。 范翔宇,北海文化學者,退休幹部。時任北海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逬會顧問、北海市社科聯客座專家、合浦縣社科聯副主席。長期專注於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文化、南珠文化、北海客家文化和

北海蛋家文化的研究。編耕出版有《合浦歷史紀啪雜錄》《北海客家》《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史》等18部長篇文史著作,共580多萬字。在報刊發表文章逾千篇。創作《千古南流海絲路》(43集)、《熱血烽煙》(2集)、《客家土圍樓》(10集)、《愛國名將陳銘樞》(3集)等電視專題片劇本,已由電視台製作播出。應邀在中央電視台的《走遍中國》《國寶檔案》《客家足跡行》《遠方的家》《寰行中國》《鄉土》等欄目以及廣西電視台、北京衛視、上海旅遊衛視、廈門衛視等20多部專題片中擔任訪談嘉賓。     開篇:古越珠光秦漢名郡……1   3 開篇辭   5  “合浦”釋名   7  合浦向中央

王朝進貢的最早記錄   9  合浦郡、縣沿革及設置   12  歷史上設在合浦的中央、省直機構   15  古籍中記述的合浦山川形勝   18  廉州“俗有四民”釋義   22  合浦歲時習俗   24  千秋神韻古珠池   29  歷史上合浦郡境地先後設置的州郡縣     第一篇:地理景觀證史蹟…35   37  新石器時代遺址   39  鎮郡名山——大廉山   42  大廉垌   44  大廉港   46  六湖垌   48  糠頭山   50  銅船湖   5

2 大風江入海口   54 府城第一渡— -西門古渡   55 府城第二渡一 -總江口   57 府城第三渡—— -上洋江   57 州江口   59 三漢港入海口   60 海門   62 還珠嶺   63 冠頭嶺       第二篇:漢風珠韻訴滄桑…67   69  南越王國遺跡在合浦   70  漢代珠鄉名士佳話   71  漢代貶徙合浦的官員   73  漢朝中山王太后貶徙合浦之謎   75  海南島兩度併入合浦郡   76  王章妻合浦販珠傳奇   78 

費貽留名大廉山   79  馬援與合浦珍珠   81  廉州銅鼓塘   83  孟嘗珠還合浦   84  漢朝貢品——合浦荔枝、龍眼   86  合浦草鞋村漢窯群葦   92  合浦漢墓葬群   107  草鞋村漢代建築遺址   112  大浪漢遺址   114  漢代合浦的造船業   117  漢代合浦採珠業的記述   118  漢代合浦郡   120  國合浦紀事      第三篇:千古風雅說  廉州……123   125  天涯埠市說廉州   127  廉州府城的門樓

  129  廉州府衙的機構佈局   132  廉州府城的古橋   134  媚川都   136  廉州府衙門的石獅子   138  廉州古城的護城河   139  惠愛橋的前世今生   141  廉州府學孔廟   144  廉州古市場   146  廉州古珠市   148  廉州府的海關設置   149  廉州西門江   151  海角亭   153  孟太守祠   154  東坡亭   156  還珠亭   158  廉州府印之謎   159  歷史上的合

浦圖書館   160  中山公園   162  魁星樓的由來   163  金肅門   165  廉州街的坊和社   167  廣州會館   169  縣學宮明倫堂   171  廉州古城第一街——中山路   172  考棚街由來   174  大北街   176  埠民路   178  學前街   179  下街和新街   181  定海路   182  白石場   183  上、下倉街逸事   184  三甲社興仁坊   186  文昌塔   18

8  海門書院   190  上新橋   191  東坡亭畔扁舟亭   193  廉州城內的宋代寺廟   197  騎樓巷口的擔水巷       第四篇:懷珠蘊玉媚山川……199   201  沙田,美人魚的家園   206  山口,守望中的山海傳奇   212  白沙,大廉港畔客韻長   217  公館,千秋家園廉山情   225  曲樟,湖光山色亦傳奇   231  閘口,走向大海寫華章   236  常樂,南流江邊家國夢   243  石康,南流江邊古風存   248  石灣,

江流入海訴滄桑   255  星島湖,洪潮入海聚星島   263  烏家,古驛門前兵車過   266  沙崗,天賜勝景聚七星   271  西場,大風江畔漢戰場   275  黨江,“稻蛋基地”美名揚   280  始發港畔軍威壯        第五篇:人文風采展華章…285   287  王莽與合浦   289  孟嘗辭官之後   291  流放廉州的三宰相   293  湯顯祖合浦看珠池   295  合浦版《梁山伯與祝英台》   296  屈大均廉州訪珠市   298  哀絕淒

美雙貞亭   301  齊白石的北海之行   303  彭元輔“一函三提督”   305  辛亥功勳老人陳龍韜   307  辛亥上將軍趙聲賦詩海角亭   310  辛亥起義總司令羅侃廷   312  袁世凱的家庭教師張肇崧   314  豪沃村“進士”匾   315  陂塍村“進士”匾   316  合浦科舉進士略述   318  珠鄉太極宗師金承珍   320  地角木蘭花英姿綻芳華   321  附文一:辛亥風雲中的珠浦人文   327  附文二:“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合浦籍十九路軍

將士   第六篇:民俗風情綻異彩…331   333  春節例俗   337  元宵勝景   340  客家二月二   343  三月三雞屎藤   345  春祭白龍池   348  驚心動魄的“上刀山”   350  天妃誕上令箭   352  清明客家掃墓   354  “千歲誕”夏祀儀式   356  端午節熬粽   358  七月十四中元節俗   359  客家蒸蓋粑   361  中秋習俗   363  重陽秋祭   365  冬至記憶   367 

除夕守歲   369  古代婚嫁禮俗   374  傳承九代的銀飾作坊   377  猶記當年《耍花樓》   380  撐船棹船《老楊公》   384  百年技藝合浦牛角雕   387  百年技藝——北海貝雕   391  《金牡丹》事典   392  塔架煙花   397  廉州花山屐   398  手工織草蓆工藝   400  賴成己與“南蛇過垌   403  珠鄉獅話   407  合浦山歌——民歌園地中的一束茉莉花   414  珠鄉石狗趣事   416  騎樓界至

碑石       第七篇:家文化傳世長……419   421  客從何來   423  人口分佈狀況   425  農耕特徵   429  祖先崇拜,建祠立祭   431  修編譜牒,傳揚家風   434  過年禮俗,獨具風情   437  興學重教,風尚傳揚   443  附文一:籌備合浦縣立第五中學校募捐啟   444  附文二:新建廉湖社學碑   445   歷史人文,蔚為大觀   447   土圍樓文化,精彩厚重   472  祠堂文化,存史勵志   481  客家傳統服飾

  483  民間文藝,精彩紛呈   490  物產美食   496  文選一:最憶中秋芋頭飯   498  文選二:故鄉水磨聲       第八篇:千年古圩書香濃……501   503  傳奇古方井   504  珠鄉興學教化第一坊   506  百年書香教授搖籃   510  文武廟雙樓   511  校園鄉情文史教育紀事柱   512  校園古榕   514  校園景物   515  百年校史陳列館   518  校史陳列館中的石刻藏品   520  古圩老街  

522  古圩老屋   525  古圩碑刻   527  樓上祠堂   529  天后官   531  乾體軍港   532  乾江“辛亥五傑”   536  抗日兩烈土   538  抗日遠征軍少將冼偉智   540  民國三縣長   42   乾江掌故—走讀  廉州   543  乾江美食——沙顆米      第九篇:蘇東坡  廉州紀事……545   547  夢兆北歸   548  聞詔驚心   549  路風雨向合浦   551  海角抒懷萬里瞻天   5

53  收到友人的勸諭詩   555  老友相聚憶恩師   557  中秋賞月賦詩寄情   558  龍眼喻志留詩  廉州   559  題寫法帖   560  訪僧題詩借禪喻志   562  賞花悟情   565  題清樂軒寄珠鄉情   568  建亭緬先賢   569  附文:蘇東坡量移  廉州文稿       第十篇:附錄……575   577  看今朝,合浦果珠還——重建合浦烏泥古珠池紀事   587  附文一:烏泥古珠池探秘——央視北海系列專題片拍攝隨記   593  附文二:夜航

烏泥古珠池   596  合浦採珠節   608  附文一:合浦“還珠女”雕塑   613  附文二:粵劇《珠還合浦》   後記……625 漢港珠郡・向海華章(代序)   吳彩珍   由合浦縣旅遊發展局組織編著的《漢港珠郡》一書完稿付梓之際,應編者邀約,為之作序。甫翻開書頁,就感受到兩千年的珠光瑞彩,“海上絲綢之路”的槳聲帆影,在秦風漢韻中蔚然而起,強烈地吸引著人們,讓人們通過字裡行間去追尋南珠故郡滄桑歲月裡的光榮與夢想,走進那個充滿創造活力和追求夢想的年代。   合浦是我長期工作過的地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在合浦這塊土地上,凝聚

了我們這一代人進行改革開放的使命擔當和理想激情,承栽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報國赤誠和鄉愁情懷,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同心同德去奮力拼搏,敢為人先地書寫新時代“珠還合浦”的輝煌篇章。   我在合浦縣擔任縣委、縣政府領導職務期間,欣逢國務院於1988年3月18日批准合浦縣列為沿海對外經濟開放縣,合浦因此迎來了千栽難逢的發展機遇,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也得以有機會與全縣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為實現合浦的跨越式發展留下了美好記憶:“稻蛋基地”的精彩掌故,曾經傳為一時佳話;著名的“嶺南油倉”“全國四大砲竹之鄉”“全國三大高嶺土礦藏”等美譽,曾經令珠鄉兒女自豪振奮;合浦盆地的石油儲藏量在全國的24個石油開發區

中排第七位,在長江以南的省(市)中排第一位,400萬噸儲量的鈦鐵礦、1.4億噸儲量的石灰礦、4(X)0多萬噸的石英砂、2.7億噸儲量的石膏礦等30多種礦藏,豐富的資源存量令珠鄉兒女對家鄉發展的無限期待;2.7萬公頃海灘塗面積, 37萬畝的海水養殖面積;連片面積達800公頃、有“海底森林”之稱的紅樹林;面積達90()()畝、被稱為“海底牧場”的成片海草;中國最大的“美人魚”群體之一在這裡棲息繁殖,為珠鄉贏得了 “美人魚故鄉”的讚譽;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座漢墓群、大浪漢城遺址、草鞋村漢窯群遺址、廉州惠愛橋、山口大士閣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湖水面積達40()平方千米、共有1026個島嶼的合浦星

島湖,是中央電視臺《水滸傳》的劇組外景基地之一;庫區面積2萬畝的六湖水庫,是客家人文史跡的重要見證;廉州古城的三十六書院、三亭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廟,還在煥發出唐風宋韻的魅力,牽絆著珠鄉兒女同心同德振興家鄉的情懷。   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合浦以“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食品衛生示範縣”、中國''田徑之鄉”、’'全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位”、“廣西經濟實力十強縣”之首、“全國農林牧漁部產值最高的百強縣”第32位、“郵電通信全國百強縣”、“廣西郵電第一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的驕人業績,一度躋身於全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先進地區的前列。 獨特的地理區域優勢、得

天獨厚的物產資源、悠久的行政區域建制歷史(合浦自漢武帝設郡至今,已有2129年行政區域建制史),提供了合浦蘊含特色文化的時代元素和社會基礎,合浦因此形成六大曆史文化現象:“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文化、南珠文化、嶺南漢文化(漢港、漢墓、漢窯、漢建築遺址)、唐宋古城(廉州)文化、濱海客家文化、佛教海路南傳文化等,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徵和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某些文化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這在縣級行政區域中極為罕見,更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極其寶貴、最具競爭力、最活躍的推動力和資源。合浦的六大歷史文化資源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以特定的區域範圍為依託而產生形成的,是合浦社會發展史上各個階

段的物質和精神創造的集中表現,具有開放、吸納、兼收包容的多元化性質。

70年代校園民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圓滿的愛」新專輯介紹 邱賢桂專訪
  
凍齡才子 邱賢桂(阿桂)全新專輯-圓滿的愛
  
  阿桂第二張全新專輯,在一開始碰到公司希望他的創作能夠比較符合現在人聽歌的市場,希望他也能嘗試去詮釋其它人的創作歌曲,使得專輯也差一點難產。經過許久的溝通,大家終於達到共識及默契。聽到完成品,內心非常感動,原來自己也是可以詮釋不同類型的歌路。也謝謝公司看好他的創作,並且也收錄在專輯裡面,我想不論是自己創作或是收錄其它人的歌,每一首歌都是代表我的心,堅持做好音樂與大家分享,與大家一起成長,走出屬於自己一條路。
     
首波主打歌『圓滿的愛』
  歌曲講述了一個男人真實的三角戀故事,因為真實,所以特別感人。此波主打歌特別邀請公司的師姐-「丁國琳」、「一綾」一起對唱。打破以往只有男女2個對唱的方式。三人的組合特別的維妙,呈現出豐富多變的意境。MV也力邀二位師姐跨刀加入演出。MV劇情張力十足阿桂在裡面飾演一位多情的男生,面對家中一位溫柔賢淑,而另一位在工作上能力十足的女生,導致不知道如何做選擇,才能達到圓滿的愛-
  
  此張專輯也收錄自己的三首創作歌曲,其中一首國語歌『我還是妳當初愛的那個人』乍聽之下,彷彿帶回到70-80年代的校園民歌,拿著吉他坐在校園裡對你說「我還是妳當初愛的那個人 從相戀的那天到現在都沒有變」也推薦給大家聽。
  
曲目:
01圓滿的愛feat.丁國琳、一綾
02愛已過站
03妳過了好嗎
04男人的歌
05三更夢
06相借問
07一路順風
08掌心淚
09感情這條路
10我還是妳當初愛的那個人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為了解決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作者王怡方 這樣論述:

陳百潭是閩南語歌壇的奇葩。他不但能作詞、作曲,還身兼男歌手與製作人。他創作的多首閩南語流行歌曲,至今仍膾炙人口。本文根據陳百潭創作的80首閩南語流行歌曲,由聲韻學的角度,進行音韻成分分析,與出現頻率統計,觀察字調與曲調的搭配關係,試圖探討這些歌曲的音韻特色,解釋它們受歡迎的原因。首先利用PRAAT及SPPAS程式將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作全面的聲學分析,用國際音標轉寫,分析陳百潭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再搭配曲調,作成歌詞成分分析與曲調走向對照表。再分別針對聲母、韻母、聲調、句式、曲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藉著多種統計表格,具體描述陳百潭所作閩南語流行歌曲在「聲情」方面所展現的特色,總體來說

,「聲情」的表現組成是透過許多元素搭配而成的,在交互組成下,必然形成各種妥協,而陳百潭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深得聽眾喜愛,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半唸半唱的模式「唱歌」,且音域多落在一般人所接受的中音域,故這樣的唸唱調和成為其主要風格。本文不但在文章風格學方面,完成了一項具體的個案分析。藉著訪談的機會,錄製了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也記載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作詞作曲的理念,為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胡德夫:我們都是趕路人(加贈最新限量EP-撕裂)

為了解決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作者胡德夫/著 這樣論述:

【台灣民謠之父:他是這個浮躁年代一開口就能令你安靜的人】◎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說他的身體里住著一個深沉的大風箱,他一開口,你就能明白白岩松為什麽說「恨不得立即給他下跪」。◎李宗盛、蔡琴、齊豫、萬芳等一眾歌手皆受其影響。◎55歲才出第一張專輯,當年即打敗呼聲頗高的周傑倫獲得金曲獎。◎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說人們因他的才華而特別「寶貝」他。◎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匆匆。15首歌曲作品背後的人生故事,通過歌曲講述滄桑的歲月與經歷,你會忘記身邊的噪雜,沉浸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文字

中。他以音樂詮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他筆下的台灣原住民,親切、熱情、有困難卻依舊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他們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他筆下的童年,是在牛背上躺著看天空的小孩;他筆下的人生,就是你我共同經歷的成長。◎以一句歌詞「我們都是趕路人」為書名,講述人生就像一條路,時間匆匆而逝,雖然會經歷聚沫與幻滅,但是人生總要留下一點美麗。有的人留下一種風范,有的人留下他的作為,也有人留下他的詩與歌,但最重要的是留下愛心,這愛心總會給世間帶來些美好。30年前,在華語歌壇,有這樣一位男歌手和現在的陳奕迅一樣出名。年輕的一輩,對於他也許會有點陌生,他是台灣的民歌之父,他的音樂影響了羅大佑、張艾嘉

、張惠妹,他叫胡德夫。明天以及未來是最最遙遠的路,大大小小的舞台是最最遙遠的路,不斷邂逅熱愛你的人是最最遙遠的路,活到老唱到老是最最遙遠的路。 他是台灣原住民歌手,推動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如果說羅大佑是個豐碑,那麽胡德夫應該被叫做傳奇,他與朋友領導了台灣的一輪校園民謠風潮。隨後,校園音樂浪潮傳到內地,掀起了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的第二次校園音樂浪潮。 他是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的創作為歷史做見證,為族群吶喊,為同胞請命,為民主自由求生存。出生於台灣台東的原住民歌手。有台灣民謠之父之稱。1973年胡德夫舉辦了台灣史上第一場個人演唱會。2005年4月,首次出版個人音樂專輯《匆

匆》,獲得台灣流行音樂百家專輯第二名。歌曲《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

戒嚴時期(1949-1987)國、台語流行歌曲歌詞意涵的比較

為了解決70年代校園民歌的問題,作者郭詠茹 這樣論述:

流行歌曲與傳統歌謠的創作目的不同在於,傳統歌謠重在自娛,而流行歌曲是以商業性為主。但也因為流行歌曲商業媒體傳播的便利性容易流行於各地,所以歌詞文字也容易直接或真實的傳達當時人們的情感。隨著不同年代背景的改變,台灣流行歌曲也跟著創造出那個年代的歌曲主流與特色,一代接著一代傳唱著,「歌詞」似乎成了傳唱歷史的最佳方式,利用歌詞文字的抒發情感,或是讓後代的人們從中發現當時最真實的感受與經歷。 台灣是個多族群的國家,因而創造出多語言的流行歌曲,本論文是以國語、台語流行歌曲為研究依據,因客語及原住民語言流行歌曲取樣較少,所以不納入研究範圍內。另外,有個特別的政治介入期,是自1949年起至1987

年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戒嚴時期的禁歌政策,壓縮了創作歌曲的做法與逃避政策而作的歌詞上的改變,讓國、台語流行歌曲,呈現出不同的的風貌與流行取向,在如此特別的背景影響下,使得國、台語流行歌曲發展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也讓國、台語流行歌曲裡的歌詞有了不同的意涵,因此,比較兩者歌詞為筆者此論文研究的主題。在戒嚴時期如此的政治壓力下,能被民眾留下記憶深刻的國、台語歌曲,必定有它不被遺忘的理由,探討這些歌曲的歌詞內容,試圖分析是哪些歌曲讓民眾記憶深刻,與它被記憶的可能原因。 戒嚴時期的國、台語流行歌曲 ,在相同的時代下,產生不同角度的視野,來反映著那個時代政治、生活、情感。本文想研究國、台語流行歌曲如

何在同個時代,運用不同的文字歌詞來剖析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與人們在情感上的連結與當時歌曲得以流行的意義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