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暢寫的 跟我學芭蕾(共二冊) 和吳淑婷的 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一):歌與舞(套裝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音樂術語列表| Mooc 维基也說明:脚本错误:没有“NoteTA”这个模块。 小节节奏节拍复节奏极慢板(Grave) 广板(Largo)(40-60 bpm) 慢板(Lento) 柔板(Adagio)(66-76 bpm) 小柔板(Adagietto) 小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音樂 和上海教育所出版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音樂系碩士班 張龍雲、楊蕙祺所指導 蔡富后的 卡米爾・聖桑《低音管奏鳴曲,作品168》分析與詮釋 (2018),提出adagio音樂術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聖桑、低音管奏鳴曲、演奏詮釋。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歐陽伶宜所指導 黃景臻的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八十五之分析與詮釋 / 黃景臻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2018),提出因為有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英國女性大提琴家、哈里森、杜普蕾、文本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adagio音樂術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則補充:這時期的作曲家有時也會在一個樂章的最後加入裝飾樂段(Cadenza)[17],若出現在快樂章時,通常會伴隨著出現「Adagio」的音樂術語,有時也會轉變拍號,長度約二至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dagio音樂術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跟我學芭蕾(共二冊)

為了解決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董暢 這樣論述:

《跟我學芭蕾》分為1、2兩冊,以孩子們喜愛的繪本形式講述芭蕾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練習,內容專業且不失活潑可愛,不同於市場上較為學術專業的書籍,更能讓孩子接受,並且全書配有掃碼看視頻,每個動作均有兩種練習方式,供讀者學習參考。本書的出版對兒童芭蕾的普及工作將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董暢,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演員,中國國家藝術體操隊藝術指導,北京舞蹈學院不錯教師,Isee灰姑娘靠前兒童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跟我學芭蕾第一冊 編者的話 芭蕾形態——坐姿站姿 Lesson 1 腳位手位 Lesson 2 腳的練習 Lesson 3 柔韌練習 Lesson 4 旁腿 Less

on 5 胯部 Lesson 6 腰部 Lesson 7 豎叉 Lesson 8 橫叉 Lesson 9 素質力量練習 Lesson 10 腰背肌練習 Lesson 11 吸伸腿練習 Lesson 12 踢前腿 Lesson 13 踢旁腿 Lesson 14 踢後腿 Lesson 15 Relax放鬆 附錄一身體和腳的方位名稱 附錄二芭蕾術語 跟我學芭蕾第二冊 編者的話 芭蕾形態——扶把姿態 Lesson 1 腳位手位 Lesson 2 Legs and feet腳的練習 Lesson 3 Plie蹲 Lesson 4 Battement tendu擦地 Lesson 5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Lesson 6 Rond de jamb a terre戈幌 Lesson 7 Fondu漸蹲 Lesson 8 Adagio慢板 Lesson 9 Grand battement jete大踢腿 Lesson 10 Port de bras手臂練習 Lesson 11 Stretch壓前腿 Lesson 12 Stretch壓旁腿 Lesson 13 Stretch壓後腿 Lesson 14 Assist practice輔助練習 Lesson 15 Relax放鬆 附錄一身體和腳的方位名稱 附錄二芭蕾術語

卡米爾・聖桑《低音管奏鳴曲,作品168》分析與詮釋

為了解決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蔡富后 這樣論述:

卡米爾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為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聖桑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21年聖桑逝世留下最後作品,寫作給木管樂器的器樂奏鳴曲,分別為雙簧管作品166、單簧管作品167及低音管作品168奏鳴曲。本詮釋報告以聖桑的《低音管奏鳴曲,作品168》作為研究,進行樂曲分析與詮釋。全文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聖桑生平概述、創作風格特色,第三章為聖桑《低音管奏鳴曲,作品168》樂曲分析之探討,第四章為演奏詮釋,第五章為全文的總結。  希望藉由此分析能更加了解聖桑的這首作品,並在演奏

上能更完整的詮釋。關鍵字:聖桑、低音管奏鳴曲、演奏詮釋

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一):歌與舞(套裝版)

為了解決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吳淑婷 這樣論述:

雖然室內樂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作為一門學科它還很年輕,並且在中國的起步較晚。一方面由於人們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缺少相關的教材,而“青少年弦樂重奏作品集”的出版正填補了這一空缺。   在本冊曲集中,其體裁形式上涵蓋了弦樂二重奏、弦樂三重走、絃樂四重奏和絃樂五重奏這幾種形式,其中弦樂五重奏也適用于弦樂團的演奏。在曲目的選取上,選取了帶有吟唱和律動性的民間風格作品,希望學生們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能理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素材對各個時期作曲家產生的影響,以及體會民間歌舞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在曲集的裝幀設計上,採用了總譜加分譜的形式,其中,在總譜的頁面增加了對相關作品的背景介

紹和音樂術語,而在分譜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演奏者的需要,給每個聲部都做了分譜。   此外,本冊曲集最大的亮點是為每首作品配套了相應的講解與演奏,可以通過掃二維碼的形式獲得視聽資源。第一冊曲集技法簡單既適合年齡非常小的演奏者使用,也適合個人演奏程度相對成熟而想要開始接觸室內樂的青少年演奏者使用。整套曲集採用了從兩個人到五個人這樣循序漸進的組合方式,讓學習者學會從單聲部到多聲部聆聽。 吳淑婷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全國第一位音樂學院附中專職室內樂教師。2018德國唱片評論獎“最佳藝術家”獲得者。畢業於德國漢堡音樂與戲劇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專業,獲雙碩士學位;西班牙女王高

等音樂學院(Escuela Superior de Musica Reina Sofia)絃樂四重奏專業文憑。目前是上海音樂學院國際室內樂中心副主任,上音附中室內樂學科副科長。國際著名弦樂雜誌《Strad》對其評論道:“小提琴演奏家、室內樂老師吳淑婷與其他演奏家之間,具有一種如電流般地神奇默契,甚少聽到有其他的專業組合可以與之媲美。” 弦樂二重奏 八首樂曲(選自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 貝拉·巴托克 作曲 1. 五月柱舞 2. 仲夏夜之歌 3. 匈牙利民歌 4. 斯洛伐克民歌 5. 墊子舞 6. 嬉戲 7. 跛行舞 8. 塞爾維亞的舞蹈 弦樂三重奏 1. 嬉游曲 沃爾夫岡

?莫札特 作曲 第一樂章 Allegro 第二樂章 Menuetto 第三樂章 Adagio 第四樂章 Menuetto 第五樂章 Allegro assail 2. 十二首德國舞曲 路德維希·貝多芬 作曲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絃樂四重奏 1. 三重奏鳴曲 菲力浦?泰勒曼 作曲 第一樂章 Affettuoso 第二樂章 Allegro 第三樂章 Vivace 2. 三首歌曲 亨利· 普塞爾 作曲 1)我將如何是好 2)然後,冬天慢慢地來了 3)自花叢中來 弦樂五重奏 致兒童(十四首小品選編) 貝拉·巴托克 作曲 1

. 婚禮之歌 2. 我失去了我的夥伴(1) 3. 太陽升起來 4. 搭橋舞 5. 在哥德勒的市場上 6. 拉斯洛·賽海爾 7. 我失去了我的夥伴(2) 8. 去花園採花 9. 白色百合花 10. 斯洛伐克民歌(1) 11. 斯洛伐克民歌(2) 12. 鏈子舞 13. 到德布勒森去 14. 蟋蟀的婚禮   前言 雖然室內樂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作為一門學科它還很年輕。長久以來,室內樂課是以必修課的角色出現在國外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裡,且擔任教學的都是演奏專業的主課老師(這裡要特別指出,即便如此,大部分專業老師都是室內樂和樂團演奏的專家能手,他們對室內樂

的態度同對獨奏一樣,有著同等的熱忱與深入的研究)。然而,古典音樂的學習方式正悄悄發生改變,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歐美專業的音樂院校開始完善室內樂課程,相繼有了獨立的教學體系和專門的室內樂教師。時至今日,部分院校的室內樂專業已經發展成為有獨立學位的專項學科,如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第一所擁有室內樂專業碩士文憑的音樂院校。 筆者作為室內樂專職老師在展開教學時,深感室內樂是一個同時橫跨幾個學科的獨立科目,與單一樂器教學實踐不同,獨奏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個人的演奏水準和解決技術問題,而室內樂則更注重學習音樂的整體性,在具備樂器演奏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又必須兼顧學生多聲部的聽覺能力、多方位的注意力、多

視角的讀譜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協調組織等方面綜合能力的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品格,培養他們的藝術責任感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為將來成為全面的藝術家做好充分準備。事實上,通過學習室內樂,我們更能夠體驗和感受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而作為教師在一個室內樂小組的氛圍下與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教學,也成為整個音樂教學中最感到滿足的一個環節。當有了專門的學科之後,教材的完善就是重中之重了。選擇合適的室內樂編制和曲目,使其既有合作方面的訓練,又能針對我國現階段室內樂發展水準,循序漸進地開展室內樂教學,這才是筆者出版這套教材的最終目的。 在一個重奏組中,如果成員們能力水準相當,彼此間的配合又非常默契,那是再好不過了

。可實際的問題是,有時學生們的能力已經匹配,但在組合的過程中,由於學生們演奏的樂器各式各樣,無法組成一個合適的室內樂編制。所以筆者建議學生們最好能夠嘗試組建比較標準、經典常見的組合形式。以弦樂為例的編制有:弦樂二重奏、弦樂三重奏、絃樂四重奏和絃樂五重奏。若有了一個較為標準的重奏組,演奏曲目的選擇範圍將更為廣泛,而以上這些重奏組合的曲目都是有品質的作品,非常值得學習,這也是曲集中選擇的作品基本都是由上述編制組成的原因。 為每個重奏組選擇適合的曲目,是室內樂課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環節。無論重奏組是由老師安排的,還是由學生自行組合的,都不如為學生們選擇合適的、能夠在練習後達到登臺表演狀態的曲目來得重

要。對一首室內樂作品難易程度的評估,不僅要從各自獨立的部分來考慮,還要權衡小組整體合作的難易程度。有些曲子獨立部分的技巧可能並不難,但要求表達出清晰的音樂邏輯性,這就需要非常有重奏經驗的成員來演奏了;有些曲子對小組個別聲部器樂的演奏水準要求高,但合奏方面卻非常容易,所以,在為重奏組的學生們選曲時,這兩方面都要考慮到。 筆者在第一冊曲集的曲目選擇上,有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首先,在重奏的順序安排上,將二重奏作為重奏訓練的開始。樂曲要很容易上手,甚至簡單到初學者都能夠馬上試奏,這樣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馬上瞭解到作品的整體印象,有互相聆聽的精力。上個別課時,老師最好再給學生在技術上鞏固一下,這樣學生

就可以在家裡自己練習了。要使每個學生從一開始接觸重奏就能體驗重奏的快樂,讓學生經歷成功的感受,讓孩子們學會互相聆聽。繼而,開始三重奏和四重奏的訓練,同學們可以輪流演奏主要聲部,這對學習程度進展快的學生很重要。一般第一聲部最受歡迎,因為是主要旋律,學生自己也最容易在家裡練習。而其他聲部相對第一聲部來講,大部分是和聲和律動節奏,似乎沒那麼有吸引力,如果能夠讓學生通過輪流交換聲部演奏,聽到和聲的變化,瞭解其重要性,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大有改變。所以,重奏課的初學階段應該讓每個人在學習主奏聲部之外,同時也演奏第二小提琴或中提琴聲部,目的是學習如何配合。大提琴在重奏組裡的角色特別重要,其既是伴奏又是整個重奏

組的支柱。大提琴很難與其他聲部交替,但由於技術難度不大,在上課時可以用大提琴演奏旋律,或讓原本演奏旋律的同學演奏低音。 此外,筆者在第一冊曲集裡選擇的都是帶有吟唱和律動性的民間風格作品,這些作品的素材來源於民間的歌舞。希望學生們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能理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素材對各個時期作曲家產生的影響,以及體會民間歌舞中蘊含的藝術價值。第一冊曲集既適合年齡非常小的演奏者使用,也適合個人演奏程度相對成熟而想要開始接觸室內樂的青少年演奏者使用,因其左手技術簡單,右手只是最基本的弓法,所以學習者可在演奏過程把精力用在練習室內樂的合作方面。整套曲集採用了從兩個人到五個人這樣循序漸進的組合方式,讓學

習者學會從單聲部到多聲部聆聽。 筆者希望這套曲集,能幫助年輕的弦樂演奏者們克服學習室內樂初期的“不會聽,來不及配合”等缺點,慢慢找到合奏的感覺。德國作曲家保羅·欣德米特曾說過:“學習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上升為精緻的藝術作品。”筆者的期望是培養音樂素養更為全面的弦樂演奏者,這也是此次出版的意義之所在!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八十五之分析與詮釋 / 黃景臻大提琴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adagio音樂術語的問題,作者黃景臻 這樣論述:

睽違了兩百多年,艾爾加(Edward Elgar,1857-1943)為英國古典音樂發展掀起了久違的高潮,其創作中獨到的風格語彙,建立在古典傳統和當時新潮流的影響下。而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op. 85)被認為是艾爾加晚年顛峰時期的最後作品。此曲雖以英國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1945-1987),充滿直覺,天賦與個人風格的演藝版本最廣為一般人所熟知,但此篇論文以艾爾加在世時親自指揮,與英國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1892-1965)攜手合作的錄音版本,加上樂譜和相關歷史資料為立基

,從更接近作曲家的角度,進一步探討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演奏及詮釋的其他可能性。 本篇論文共有四個章節及結語,第一章為緒論:講述研究動機及內容,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為主;第二章為樂曲的創作背景與錄音:講述大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具代表性的兩位英國女性演奏家及1965年前其他的錄音版本;第三章為樂曲分析:此章節為樂譜的觀察及剖析;第四章為樂曲詮釋:貫串第二章和第三章對於樂曲的理解,以文字闡述力行與實驗的結果;結語為整體過程的發現與心得。 研究總結,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迷人處,在於作曲家的每一個細節間呈現統一性又富變化,從精簡的創作手法中表達深刻的情感,啟

發研究者對於邁向演奏家的反思:到達高峰需一步步踏實走過,絲毫不苟。在這嚴謹的過程中又蘊含著包容的開放性,任何人都可對音樂進行各種角度的詮釋,但音樂本身沒有好惡分別,一如大自然能涵容一切。身為演奏者,非常高興並感謝有此機會可以深入感受這首樂曲,這是只有聆賞部分「經典」所感受不到的。/黃景臻大提琴獨奏會包凱利尼:《G大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舒曼:《五首民謠風小品》,作品102巴赫:《第四號降E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作品1010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