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eggyWoodford寫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 和席慕德的 德文藝術歌曲精選(4):男中音情歌廿六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MUZIK 9月號/2014 第90期 支撐音樂世界的平均律 巴赫也說明:聲:聲協白成立以來的發展,始終遵循我們的宗旨,在聲樂藝術的推廣盡心盡力,最開始是以席慕德老師推動的德文藝術歌曲為主,後來也籌辦了許多大型比賽,近年來更增加很多不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和世界文物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王望舒所指導 溫冠宣的 普費茲納藝術歌曲作品編號 5、作品編號 26、 作品編號 35 之研究 (2021),提出德文藝術歌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普費茲納、浪漫後期、二十世紀音樂、藝術歌曲、歌德、胡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李葭儀所指導 許真榕的 舒曼《聯篇歌曲,作品39》之分析與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聯篇歌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文藝術歌曲的解答。

最後網站ROBERT SCHUMANN LIEDER 舒曼德文藝術歌曲 - 佳佳唱片則補充:林中光, 謝欣容/LIN Chung-kuang, HSIEH Hsin-jung/舒曼德文藝術歌曲/ROBERT ... 不同尋常的文藝素養以及非凡的音樂天份,使他的各類創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文藝術歌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

為了解決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作者PeggyWoodford 這樣論述:

  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   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彈風琴、聲樂及和聲,十一歲時進入維也納皇家神學院學習音樂。他在創作歌曲方面的能力極強,在他短短的31年生命中,總共譜出了約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世人所熟知的《紡織女葛麗卿》、《魔王》、《美麗的磨坊少女》、《流浪者的夜歌》、《冬之旅》等歌曲,皆是他所流傳下來的音樂傑作。除了旋律動人外,他為這些曲子所寫的鋼琴伴奏比他的鋼琴獨奏作品更令人感嘆與驚愕;因為在這些歌曲中,鋼琴伴奏已不再單純只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詮釋歌詞的效

果;聲樂、詩詞與鋼琴三者已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他把從詩詞中所得到的靈感,用音樂來描述,而成為一種風格。這種創新的作曲手法,影響了日後浪漫樂派作曲家在鋼琴曲(Character Pieces)方面的創作。   雖然舒伯特的鋼琴造諧頗深,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卻從不曾開過一場音樂會;不像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不僅是出名的作曲家亦是演奏家。舒伯特一生皆在貧窮中度過,除了少數好友欣賞他的音樂之外,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大眾對他幾乎一無所知。但今天他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作者伍德福

特(Peggy Woodford)在本書中追溯舒伯特在世時的生活與交友情況,解析其音樂創作之發展,與維也納在1814年國會時期開始後,社會政治之風氣。籍著當時的文件記載,舒伯特的私人信件,以及親密友人的回憶,重現一代作曲大師生前的風貌。書中還收錄了舒伯特的手稿及生前出版的曲譜等珍貴史料。

德文藝術歌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illen哥嚴選開張囉 #octavia #車主分享 #skoda #scala #308sw #mondeo #golf #滴雞精 #彰化

因新冠疫情的緣故,讓許多在國外的音樂學子們紛紛回到家鄉,也正好在國內的時間難得與同在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大學進修的鋼琴家曾映瑞一同籌辦這場獨唱會,這次的演出我們精心挑選義大利歌劇的男高音詠嘆調以及許多非常經典的德文藝術歌曲還有義大利的拿坡里歌曲,誠摯的邀請各位一起同樂!
演出時間:2020年7月4日 15:00(免票入場)
地點:雲林縣古坑鄉華南村18之8號
聯絡電話:05-5901963

Sillen哥嚴選開張囉!先到「小新新講嚴選」粉絲頁按讚!

-這次Sillen哥跟原廠拿到85折優惠,有興趣的好友可以直接點選下方連結,全球免運費唷!
[Nordgreen官方網站]https://bit.ly/nubelife
[Nordgreen85折折扣碼]:nubelife


-歡迎加入「小新新講車車」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3086074081695/
-小新新的減肥人生紛絲團(歡迎按讚追蹤)
http://www.facebook.com/nusillen
-小新新的魅力人生(變瘦變美變健康的社團歡迎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93880144081033
-Sillen哥的臉書Facebook個人頁
https://www.facebook.com/sillen.shih
-歡迎來作伙交朋友~
或是加我的賴ID: sillenshih
一鍵私訊
https://m.me/sillen.shih
手機號碼
0970-750-8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普費茲納藝術歌曲作品編號 5、作品編號 26、 作品編號 35 之研究

為了解決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作者溫冠宣 這樣論述:

普費茲納(Hans Pfitzner, 1869-1949)是一位橫跨了浪漫後期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作曲家、指揮家、教師、文學家亦是哲學家,他一生創作了管弦樂曲、歌劇、室內樂以及一百多首的藝術歌曲。 普費茲納的歌曲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888-1909)、中期(1916-1920)、晚期 (1921-1931)。普費茲納早期的藝術歌曲深受舒曼的影響,以浪漫時期的和聲為主,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五為此時期的研究範例;中期則為浪漫到現代的過渡時期,此時期的 藝術歌曲因為加入了歌劇創作的經驗,和弦運用更自由,調性轉換更頻繁,音樂張力 更擴大,且具有管弦樂色彩,音樂風格上呈現華格納(Richar

d Wagner, 1813-1883)、馬 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與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特質,本 研究以作品編號二十六為例;晚期的藝術歌曲創作則是在抒情的歌唱旋律上加入了更 多不穩定的調性走向,以及大膽的變化半音與和弦的使用,本研究選擇以作品編號三 十五為例。 普費茲納對於文字的喜愛及他豐厚的文學造詣,反映在他對於詩文的選擇上。本研究擇選了普費茲納在三個創作時期中的三組作品,涵蓋了六位詩人,來作為分析的主要內容。普費茲納擅於將詩文的意境與感受用音符表達出來,故本研究將試圖從音樂的分析中了解普費茲納在創作

過程中風格的轉變,及他對於音樂與文字結合的理念與運用。

德文藝術歌曲精選(4):男中音情歌廿六首

為了解決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作者席慕德 這樣論述:

  德文藝術歌曲中有關「愛情」者數量眾多,但有些歌曲的情感表達過於迂迴,有些詞句及意象又過於深奧,既難以定位,也不易引起共鳴。這本歌集的選曲原則是:一、以男性立場為出發點。二、愛情的基調必須正面樂觀。凡主題為對失去或逝去情人的思念哀悼,或內涵過於曖昧迂迴的歌曲,便不在選擇範圍之內。   依上述原則收錄的二十六首名家作品(經移調以適合男中音演唱),大都是愛情或思念的清楚表白──有的嚴肅熱情,有的輕鬆幽默,有的是討好,有的是埋怨,有的則顯露親密卻又平和安詳。如此多樣而層次各異的情歌,必有助於啟發歌者詮釋細膩情感的能力;同時對男中音聲樂考試、比賽、音樂會曲目,提供了便利的選擇。   本歌集附有德

、中文完整歌詞對譯,由席慕德教授親自翻譯。席教授沉潛德文藝術歌曲研究數十載,是一位學者型的聲樂家,相關著作等身。她在德文藝術歌曲演唱方面亦成就卓越,兩度由歌德學院慕尼黑總部選派巡迴各國演唱德文藝術歌曲,成為首位參與此項文化交流工作的非德籍藝術家。 作者簡介 席慕德 教授(編選.譯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畢業,旅居歐美演唱近二十年。兩度由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德國文化機構)慕尼黑總部選派巡迴東南亞各國,演唱德國藝術歌曲,成為第一位參與此項文化交流工作的非德籍藝術家,所到之處遍獲各大報章樂評讚美。旅美期間於紐約出版個人演唱專輯唱片,並在美國、加拿大舉

行多場獨唱會,也數度應新加坡國家劇院、香港文化局等之邀,在當地演唱並舉辦德國藝術歌曲講座。   1985年重返母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擔任聲樂、德國藝術歌曲詮釋、歌唱語音等課程。   1999至2006年榮任「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理事長,期間除主辦各項例行演唱活動及比賽,還在2001及08年策畫「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獲得熱烈迴響與肯定。席教授亦積極致力於「現代中文藝術歌曲」的推廣,並邀請當代著名詩人及作曲家,委託創作新一代中文藝術歌曲,至今已出版《你的歌我來唱:當代中文藝術歌曲集》共三冊。   席教授文筆流暢、著作多樣,兼容音樂散文、演唱評論與歌譜編選、譯詞等不同取向,提供國內聲樂

學子重要參考資料。   相關出版品──  1994 聲音的誘惑:席慕德談歌藝 [ISBN 957-8996-42-X]  1995 舒伯特三大聯篇歌曲 [ISBN 957-8996-54-3]     ◎ 劉岠渭教授(維也納大學音樂博士)推薦  1997 沃爾夫歌曲集「莫里克詩篇」之研究 [ISBN 957-9551-88-X]     ◎ 本書榮獲1998年「行政院國科會著作研究獎」     ◎ 維也納國際沃爾夫協會主席Leopold Spitzer推薦  2002 德文藝術歌曲精選(1) [ISBN 957-561-177-2]  2002 德文藝術歌曲精選(2) [ISBN 957-56

1-178-0]  2003 德文藝術歌曲精選(3) [ISBN 957-561-179-9]  2008 二重唱精選集(1) [ISBN 978-957-561-288-7]  2008 二重唱精選集(2) [ISBN 978-957-561-289-4]  2009 如何唱好一首歌(1):詮釋與風格 [ISBN 978-957-561-317-4]  2009 如何唱好一首歌(2):吐字與發音 [ISBN 978-957-561-318-1]  2003 你的歌我來唱(1) [ISBN 957-561-204-3]  2005 你的歌我來唱(2) [ISBN 957-561-233-7] 

 2009 你的歌我來唱(3) [ISBN 978-957-561-316-7]   Prof. Phyllis Gomda Hsi, compiler   A graduate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and Staatliche Hochschule fur Musik Munchen, Germany, Ms. Hsi has sung professionally throughout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And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Goethe-Institut Munich, Ms. Hsi twice toure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giving recitals and lecture concerts on German lieder. She was also invited to give recitals by the cultural institutes of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on many occasions.   Ms. Hsi returned to Taipei in 1985 and taught

since then at the Dept. of Music of her Alma Mater.   1999 – 2006, Ms. Hsi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Association of Vocal Artists of R.O.C. by its members. During this period, Ms. Hsi devoted much time to promoting the appreciation of German lieder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songs. Up to now,

three volumes of commissioned work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omposers have been published.   Besides her teaching and concert activities, Ms. Hsi also writes reviews and articles on music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books on singing and selected German lieder albums.

舒曼《聯篇歌曲,作品39》之分析與詮釋

為了解決德文藝術歌曲的問題,作者許真榕 這樣論述:

歐洲在十九世紀時,開始興起了浪漫主義的浪潮。相較於音樂風格較於嚴謹、拘束的十八世紀,此時期開展出了自由的風氣。因為有了思想的自由,人們能夠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想法與心情,因此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在文學或是在音樂,甚至是在其他藝術領域上,都有大量作品的產生,更有許多跨領域的藝術作品出現。其中,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佔為多數,作曲家大多會取用抒情詩作為歌詞,經過編曲後以藝術歌曲的形式呈現。而此論文所研究的作曲家—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在他的歌曲之年(1840年)共寫作了超過一百二十首的藝術歌曲。因此,筆者將選取舒曼在1840年間以艾辛朵夫的文學作品創作的

《聯篇歌曲,作品39》進行詮釋探討,深入研究舒曼與艾辛朵夫(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 )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加以了解在作品背後的發想與故事。經由探究後再進行樂曲的結構、和聲與歌詞等分析,使筆者的詮釋能更加貼近作品本身,並且傳遞出樂曲真實的溫度。希望能將這部充斥著愛情的作品,透過此研究找尋根基、追尋舒曼當時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