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上野千鶴子寫的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和每日新聞採訪團隊的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記者會】「夠了!沙豬政客閉嘴!」婦團聯合 ... - 台灣女人連線也說明:各界婦女團體疾聲要求,這些政治人物應該為性別歧視的言論道歉,也呼籲選民睜開雪亮的眼睛,下架性歧視的候選人。 性別歧視就是性騷擾. 在教育場域並不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這邊出版 和寶鼎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所 李震山所指導 (言午)義寶的 外國人入出國與居留之研究─以我國法制為探討中心 (2006),提出歧視性言論舉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外國人、居留、入出國、個人資料保護、基本權利、禁止出國、驅逐出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所 李震山所指導 林孟玲的 就業基因歧視防止之研究 (2005),提出因為有 基因資訊、基因歧視、平等權、工作權、營業自由、隱私權、資訊自決權、資訊隱私權、一般人格權、人性尊嚴、契約自由、基本權衝突、告知後同意的重點而找出了 歧視性言論舉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只是開玩笑, 有那麼「言」重嗎?則補充:日常)、是否有歧視性言論或刻板印象出現,並討論面對這類言論時, ... 能減少使用歧視性言論,並學習以尊重包容的語言表達感受。 ... (舉例:聽過那些歧視性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歧視性言論舉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為了解決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作者上野千鶴子 這樣論述:

Girls, be ambitious!  從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到社會, 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性別議題,妳意識到了嗎?   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 想當全職主婦難道不行嗎? 所謂的「女子力」其實是一種詛咒!? 錯的明明是色狼,為何受害的女性還會被譴責? 女性專用車廂算是一種逆向歧視嗎? 身為女兒就應該負責照護年老的父母? 女性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性別歧視是不是沒有終止的一天?     ‧東大名譽教授、《厭女》作者上野千鶴子最新力作   ‧完整收錄2019年度東京大學開學典禮致詞     書中內容大大突破性別分野,我認為不分性別的青少年都該閱讀,若有父母因為沒有養育女兒就錯過這本

書,那就太可惜了。……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覺得不對勁」的權利,而且不分性別,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過得自由自在。──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這是一本為女孩而寫的書,家長、老師也應該看一看,沒有集合全宇宙的力量,要達成性別平權的目標,仍會走得跌跌撞撞。……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者及教育者的角度,為女孩寫下此書,社會不動,女孩自己動,一代一代地接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不拘泥性別的社會」。──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身而為人,人人都擁有特定的一套生理條件,也必然會發展出與他人相同又不同的生命經驗──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問清楚自己想要活出

怎樣的人生?無論那是什麼色彩的人生,只要是全力以赴,必然光彩奪目,也必然會為其他女性帶來光芒,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作家)     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女性主義者暨知名作家上野千鶴子以性別為切入點,在東大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致詞,開頭便提及前一年(2018)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不公的醜聞──校方為了壓低女學生的錄取率,長期透過人為手法操縱分數使女考生落榜,消息曝光後,頓時輿論譁然。而這樣的歧視與不公平,正是日本女學生所置身的現實。     至於貴為日本最高學府的東京大學,即便沒有這類性別歧視的黑箱作業,隱形的歧視仍舊無所不在。突破重重「男」關、考上東大的女學生比

例出乎意料地只有兩成,東大男學生還會忌憚和自己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優秀女生,只願意找崇拜東大生的外校女子大學生聯誼。在致詞中,上野教授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等在所有學生面前的,是「就算努力也得不到公正回報的社會」,不僅努力無法獲得回報,還有更多人(尤其是女性)會在發憤努力之前就被周遭的人潑冷水澆熄了志向。這番振聾發聵的致詞發表後,不僅立刻在日本國內引發諸多迴響,也獲得海外各國的廣大共鳴。     另一個鄰近的亞洲國家南韓,儘管握有先進國家的資源,性別意識卻仍落於人後,不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暴露出傳統與保守的側面,性別爭議更在2022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關鍵因素,由於性別政策而引起撻伐的尹錫悅

甚至選上了總統。至於台灣,我們有民選的女總統,更有許多女性議員與立法委員,但在乍看女力當道的表象下,卻動輒必須承受針對女性身分的歧視發言與不理性的人身攻擊,甚或淪為家暴受害人。在標榜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隱而未顯的刻板印象和明目張膽的厭女言論卻仍無所不在,不只流露在個人的言行舉止間,也反映在社會風氣與大環境裡。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既是一冊性別

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從學生、教師到家長,人人必修的性別學分。   專文推薦     許菁芳|作家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誠摯推薦     王如玄|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婉諭|立法委員   李屏瑤|作家   杜瑛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律師娘林靜如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陳怡嘉|作家/教師/學習策略專家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婉昀|Womany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覃玉蓉|財團

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   番紅花|作家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5星好評     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痛快地一刀砍向男性社會的荒謬!採用一問一答的QA形式,讓讀者不管從哪一篇開始都可以輕鬆地閱讀,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備受好評的東大開學典禮致詞,希望接下來要思考未來方向的中學生與高中生都能讀到這份熱切的訊息。──瑪蒂達圓舞(マチルダ円舞)     我前陣子正在煩惱自己到底算不算是女性主義者,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可以肯定地說自己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這本書給了我這

樣的鼓舞。因為是由上野教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學生的問題,所以不論從哪一題開始讀、想讀幾遍都可以!而且這本書真的很老少咸宜,不僅是青少年,希望大人也可以讀讀看,而且不管是什麼性別都好,真希望那些既得利益者也都能一讀。──松本美優(松本ミユ)  

外國人入出國與居留之研究─以我國法制為探討中心

為了解決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作者(言午)義寶 這樣論述:

外國人之居留,指外國人在我國內居住的地位。從國家主權的規範權力而言,外國人居留之前提須經過國家野i,即須依照法定條件與程序提出申請,並符合國家的利益與遵守入出國秩序。而經野i後在國內居留的外國人,其合法居住期間的權利,應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入出國,一般包括二種意涵,即入出外國人之本國及我國。本論文中所指之「入出國」,係指其入出我國而言。外國人進入我國,依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之規範須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有關入出國之程序,並依其入國後居留原因、居留期間長短、是否屬特定被禁止入國者,有不同程度的規範。外國人有別於本國國民,在以主權國家為主的國際社會中,國民為國家成立要素之一,且為國家之主權者,外國人

的權利自然不能與國民相提並論。然而人類的社會歷經很多的轉變與進步,從專制時代一直到現今之民主社會。依人類歷史的發展,亦從個人出自本性的發展需求,往不知的世界去找尋、創造,以促成世界不斷的開發與進步。相對的,人的往其他國家、區域遷徙,亦代表著冒險及可能受到迫害。在講求世界和平與遵行立憲主義國家的今日,對於外國人入出國及居留的事項,須予重視及保障,且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以下為本論文研究所獲得之結論:一、明定外國人出國與居留之重要基本權利二、外國人入國限制事項之明確化三、明定外國人居留資格範圍與保障居留期間權利四、明定禁止外國人出國與強制出國之法定程序五、有效保護外國人入出國與居留之個人資料六、明定

外國人入出國與居留之行政救濟程序七、國籍決定性的減緩與外國人因實質居住型態的區分其法律地位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為了解決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作者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這樣論述:

「木村花條款」通過! 混亂的失控正義迎來秩序 日本國會最新修法,網路霸凌者將被依法開罰!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教……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木村花/因《雙層公寓》「擂臺裝」事件被網友群起出征而走上絕路的職業摔角選手   「我發現要是被打,還會有『流血』這個看得到的實質損傷;但抹黑、中傷所帶來的『心傷』,是第三者看不到的。」——微笑菊池/因被影射為殺人兇手的不實謠言而遭受死亡威脅的日本諧星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三萬人監控,而且其中還有殺人魔王。」——土屋紫苑/因在推特發表對時事的感想評論而被網友攻擊的日本演員   「對我們這

些被害人而言,既看不到敵人的長相,也不知道石頭會從哪裡丟過來。這真的讓人痛苦至極,痛苦到心都被逼得走投無路。」——伊藤詩織/具名控訴遭上位者性侵,卻被網友嘲諷是「用身體換工作」的新聞工作者   「網友會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到我嘴裡,還到處散播;或企圖惡意操作我的形象……」——石川優實/為女性歧視和政治議題發聲,因此飽受網友抨擊和性騷擾的演員兼模特兒   「豬頭、笨蛋、去死……雖然只是一些單純的謾罵,但一天出現好幾百則這種留言時,就會覺得全世界都這樣看我。」——春名風花/為自己支持的議題發聲而被網友惡意中傷的日本演員兼配音員   不只是公眾人物要遭受一句句惡評的無情傷害,就連一般素人也無法逃過

被私刑制裁:   2020年3月上旬,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期,在節目上逆風發言的呼吸胸腔內科醫師,因言論被認為「反政府」導致上班的診所不斷接到電話騷擾;一名女性因確診後謊報足跡,她的本名、照片、工作地點、家人職業等都被肉搜出來,甚至有網站放出她公司的電話鼓舞網友打電話去告發……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

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另外,本書也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環境對網路霸凌認知仍有所不足,條理性地分析應該如何改善。   ◎加害者就像路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因在現實生活中覺得不被理解,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網路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自己隨便打出的一句話能引來大量的贊同和回響,讓人感覺被網路上的社群所接納、包容。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變成仇恨成癮   加害者發文攻擊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看這話題炒得很熱我也要湊一腳」的「朝聖型」;一種是「我覺得你做錯了需要受點教訓」的「制裁型」。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被害人的反應例如出面反擊

或封鎖帳號,都會激化加害者行為,引起更激進的攻擊,像成癮一般。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   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社群媒體公司、政府都開始動作   推特訂定了一套「推特規則」,明文禁止用戶謾罵、脅迫或做出歧視行為,只要貼文被檢舉,就會執行刪除貼文或帳號停權等強制措施。各國政府也紛紛研擬應對的法條,像是加強管制仇恨言論的德國,就立法規定社群媒體公司需刪除涉及違法的貼文,否則將面臨天價罰

款。   ◎保障言論自由?先具備網路的使用素養吧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當我們享受社群媒體匿名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否正確地使用這項工具?透過本書,一一審視社群媒體的功與過,並進一步探索未來可能落實的規範,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由具公信力的媒體針對飽受矚目的社會議題進行剖析,敘事舉例條理分明,具可信度,例如備受矚目的「木村花」事件、遭受性

侵後勇敢出面發聲,反而承受更多網友「二度傷害」的伊藤詩織案例等。   2.本書不只是聚焦於發布惡意謾罵或威脅訊息的加害者,團隊更採訪諮商心理師、接觸過個案的律師等專業人士,深入剖析被害者無助的心理、一般人如何在無意之間造成特定人士傷害等諸多面向。   3.本書同時注重新的法律規範與「自由應建立於充分的公民素養之上」,期望透過務實手段改善社會的理想。 專業推薦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王紹蓉/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所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靜如/律師娘   柯慧貞/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

事長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許哲涵律師/律師真心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就業基因歧視防止之研究

為了解決歧視性言論舉例的問題,作者林孟玲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源於,自從人類基因解讀計畫於2000年6月26日完成人類基因序列以來,基因科技的發展即邁入新的里程碑。所謂「基因」即是遺傳的基本單位,由去氧核醣核酸所構成,包括了合成RNA和蛋白質所需的遺傳密碼、插入序列以及調節序列;簡言之,指的是人體細胞染色體中的遺傳訊息。雖然目前對於所有基因圖譜之解碼仍言之過早,法規範仍應及早因應。與釵h新興的科技發展一般,基因科技的發展同樣為人類社會帶來釵h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本文即是針對負面問題之一:「就業基因歧視」尋求解決之道。就業基因歧視是「個人於勞動場所遭受到歧視,結合了勞動場域之歧視以及基因歧視。」若單就「基因歧視」而言,是基因資訊遭到濫用的

結果。而現行有關規範「基因資訊」之規定中,只於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第六條之四提及,有關犯罪前科、健康、醫療、基因之個人資料,除基於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五款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蒐集、電腦處理及利用。可見目前相關規範十分不足,因而形成本文的研究動機。 然而在「就業基因歧視」的問題上,僅對基因資訊進行合理管制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僅是在勞動契約成立前預防了基因歧視的問題。另外在勞動契約成立後因陸續發展中的基因科技嗣後發現的基因缺陷導致之歧視,或是在職中因基因異常已有病症顯現而遭致歧視的問題,這是勞動契約之內容所應規範的。因此,本文定義的就業基因歧視係指:「勞動契約成立前後基因資訊濫用導致

之歧視及基因異常引發病症導致之歧視。」相關問題分為兩個層次解決:第一個層次是個人在勞動契約成立前是否禁止揭示基因資訊、基因資訊的非法蒐集、傳遞、處理及利用;第二個層次是勞動契約成立後,因基因異常已有病症顯現而遭歧視的問題。而國家基於「基本權第三人效力」之理論以及對基本權的保護義務以維持實質的私法自治,國家權力在此取得介入私人領域之正當性。 在憲法層次,個人涉及之基本權利在勞動契約成立前有「正當法律程序」、「工作平等權」、「工作權」、「基因資訊隱私權」、「一般人格權及人性尊嚴」。雇主涉及之基本權利主要是營業自由伴隨而來的契約自由(勞動契約成立前選擇員工、締約與否之自由,勞動契約內容對於基因

異常員工減薪、調職、甚至解僱之自由)。二者基本權利之衝突依照目前基本權衝突的相關理論,在解決就業基因歧視上皆有困境產生,因為我們對「基因」瞭解得實在太少。本文希望在法院累積關於「就業基因歧視」之案例據以建立類型化之標準前,本文希望提出「民生福利國原則」作為將來法院審度相關案件時之衡量基準。「民生福利國原則」作為一種原則可以彈性地調和剛性的實定法,基於我國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之印證,該原則應為我國憲法基本原則之一,從而為達民生福利國原則之目標,對於契約自由即有限制之必要。 在法律層次,為達民生福利國原則之理想,本文皆從保障弱勢個人之法規範出發:在勞動契約成立前,有建構「基因隱私權法」之必要

。而這部「基因隱私權法」有程序正當性及實質正當性兩個面向應予注意。程序正當性方面區分為基因資訊之蒐集、處理及利用,主要皆強調「告知後同意」之問題;實質正當性方面則有三點較為重要:基因資訊之定義、基因研究之規範、雇主及保險業者使用基因資訊。 在勞動契約成立後,目前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對於身心障礙之定義若應用至基因異常者,即使經由弱勢團體之奔走,將「罕見疾病患者」列為身心障礙者,仍有問題產生。問題在於:因疾病盛行率不必然與實際身心狀況之失能情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劃上等號。且目前必須領有政府製發的身心障礙手冊才算是合法的身心障礙者也僵化了對於身心障礙者之認定。本文認為,就目前已將罕見疾病納入身心障礙

者定義範圍看來,將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應用至基因歧視是毫無疑問的,而參考美國殘障人士法彈性認定身心障礙者主要以該自然人身心失能狀態是否實質限制個人主要日常活動為認定依據,法院不必受限於是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為判斷標準;並且該身心障礙者必須有工作能力方適用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否則應屬於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之範疇。而在雇主合法抗辯部分,由於硬體的「無障礙空間」成效仍不彰,遑論軟體部分(職務再設計、調整工時等),因此本文對於因應雇主有行政或財政上的過度負擔得以行使「過度負擔之抗辯」暫持保留態度,認為應先提昇「合理便利措施」之水準再談;直接威脅之抗辯,因為涉及第三人之安全,所以雇主得以行使之。 在解決

就業基因歧視之問題上,若在勞動契約成立前雇主根據「基因隱私權法」合法蒐集、處理及利用個人基因資訊,勞動契約成立後基因異常之人可以在合乎相關要件下受到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保障,則此一問題有較為全面性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