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6) 和江戸川亂歩的 乙女の本棚 ~與押繪一同旅行的男子:「文豪」與當代人氣「繪師」攜手的夢幻組合。不朽的經典文學,在此以嶄新風貌甦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創作短篇小說) - 中文百科全書也說明:《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作品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侯著雨停,當他茫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瑞昇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 林蕙美所指導 謝朋呈的 芥川龍之介後期作品主角之深層心理研究 (2021),提出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芥川龍之介、羅蘭巴特作者之死、榮格分析心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在職專班 賴振南所指導 蘇珮瑄的 芥川文學作品《鼻子》中文翻譯之比較研究 -以Google翻譯器、文潔若與金溟若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三難原則、擬作、跨文化、比較研究法、翻譯風格、翻譯特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解答。

最後網站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讀后感- 讀後感 - 漢語網則補充:導語:小說《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下面是cnfla兒童網小編為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6)

為了解決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限量作者親簽扉頁版★ 在他完成人生最重要小說的同一天, 為什麼也決定同步結束自己的生命? 【首刷限量贈送 文豪雋永書籤】 解讀以五年時光寫就,集畢生思索之大成的史詩級四部曲 從華麗演出的自決行動探問三島極致的美學追求   ──限量作者親簽扉頁 值得珍藏── 作家親筆簽名 + 限量印製給讀者的一段閱讀導引 致讀者──為什麼讀三島由紀夫?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為什麼讀三島由紀夫? 「從文學技法與意義的嚴格標準,我將《豐饒之海》和三島由紀夫的其他小說區隔開來,進行雙重聚焦解讀。一重是以《豐饒之海》為中心,詳密分析這部終極之作的構成與推展;第二重是選擇不符合理性的青春肉體執念來貫串三島由紀夫的人生與寫作,希望可以藉此幫

助讀者領略暴烈與美的奇幻統一。」──楊照 三島由紀夫從日本戰後派文學一路摸索出一條絕無僅有的路徑, 又立下後世難以企及的文學標竿。 然而用五年時光寫下的最後長篇《豐饒之海》,竟成了一封滿是密碼的遺書, 究竟這部史詩級作品與他宛若舞台展演的人生最後行動, 背後蘊含了何種只能以死表露的意識與野心? 「死亡」能夠被體驗嗎?生命的淋漓盡致該如何展現? 與青春共殉,是三島由紀夫終極純粹的追求。   ──早慧文學青年絢麗精采的一生 三島由紀夫身為華族之後,自幼受菁英教育長大,秀逸的文學才華在青年時期便展露鋒芒。帶有自傳色彩的《假面的告白》使其聲名大噪以來,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下《金閣寺》、《潮騷》、《

禁色》、《午後曳航》、《豐饒之海》等一部部暢銷經典,更涉足戲劇、電影,可說是當時少數能在國際文壇立足的日本作家。然而被川端康成以「兩、三百年才出現一次的才能」來形容的這位早慧文學青年,卻選擇在人生最高峰以戲劇化的方式切腹自殺,結束燦爛炫目的一生。這次行動震驚社會,也留給後世無盡的謎團。 與生命綑綁的雙重藝術——《豐饒之海》 回溯生前完稿的《豐饒之海》最終章,或許可見端倪。一九六五年起,三島由紀夫開始投入《豐饒之海》的創作,這部巨作不僅將挑戰超長篇幅的四部曲,還要創造四種風格迥異的文體,藉由輪迴觀最終串聯為一部浩瀚長篇。繼帶著和魂色彩的戀愛小說《春雪》、象徵荒魂的昭和小說《奔馬》,和異國情調的

心靈小說《曉寺》之後,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島將這四部曲邁向幻滅的最終章《天人五衰》完稿交付出版社,便前往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隊發表演說,並發動切腹自殺的驚人之舉。為什麼就在同一天,他選擇讓自己的生命與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同步邁向終局?於是無論是細究其信奉的「天皇論」,或是剖析他最後一場演說的內容,若要真正理解三島,都必定要回頭從《豐饒之海》這一百萬字的書海中抽絲剝繭。這部作品可說是三島將生命思想與小說美學緊密綑綁的雙重藝術,也可一窺其對理想文明圖像的摸索與想像。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

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即將出版──[2022-2023]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

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芥川龍之介後期作品主角之深層心理研究

為了解決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作者謝朋呈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後期芥川龍之介之小說「某傻子的一生」、「玄鶴山房」、「河童」三部作品為主體,來討論各作品主角之心裡深層、宗教信仰及價值觀。因此,所選三部作品皆為大正2年之芥川龍之介作品。作品的選擇基準為,可將該作品主角盡可能作為虛構人物分析的小說。由於眾多先行研究即使自稱為作品論,實則非常貼近作者論。本論文以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為基底,盡可能停止一直以來以芥川人生經歷為作品解釋的解釋方式。並且以榮格之分析心理學解釋作品中主角之深層心理。榮格從他的心理治療經驗中得知,患者的幻想或是夢境中有某些共通的典型的形象存在。榮格重視這些與神話、童話共通的形象。並假定在人類全體的集體潛意識中有共通的普遍性存在。本論

文以榮格的假說為基礎以各神話故事(如希臘、巴比倫神話)與芥川小說內容之類似性作比對。作為研究結果,本論文得出了以下的結論。「某傻子的一生」主角「他」之深層心理願望是噴火山帶來之毀滅與新生。阿尼瑪之形象之元型以「有如在月光之中的她」在作品中顯現。與巴比倫神話隨月亮圓缺變化,而擁有毀滅與新生之兩面性的月之女神伊斯塔女相似。 「玄鶴山房」 主角甲野的內心深層願望是,將所見之所有幸福的男性陷於不幸,以此獲得生物學上的愉悅。此行為的原因在於她過去負面的男性經驗所導致。甲野應是被自己的不道德面「影」所支配。該詛咒及陷害所有男性之形象與希臘神話之希拉相似。 「河童」主角與「或阿呆の一生」主角「彼」之深層

心理願望的毀滅與新生無異。雖「河童」主角身為物質主義者,但他被故事中其中一位河童的自殺所觸動,嘗試倚靠宗教的力量。但文末,主角因事業失敗導致失去經濟能力,連相近無神論的物質主義者的意識形態也失去。最終建構他自身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崩毀的情況下,已經無法推斷他與任何現存神話有關聯。在無法解決自身矛盾的狀態下,可推測他對此情形所感受到的情感為對未知的恐怖。與架空神話克蘇魯的創作理念「對未知的恐懼」相近。 本論文所探討之主人公或重要人物內心之集體潛意識的形象,僅限於跟神話作比對。對於跟童話的相似性,則希望作為將來的課題。

乙女の本棚 ~與押繪一同旅行的男子:「文豪」與當代人氣「繪師」攜手的夢幻組合。不朽的經典文學,在此以嶄新風貌甦醒。

為了解決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作者江戸川亂歩 這樣論述:

  你曾經閱讀過這些文豪的作品嗎?   不朽的經典名作,在此以嶄新風貌復甦   於詞藻交織成的篇章間,感受灌注在丹青的生命   在彩繪營造出的世界裡,探尋蘊藏於文彩的情感   由「文豪」經典作品與當代人氣「繪師」攜手的夢幻組合   將引領諸位跨越時光流逝的隔閡,經由巧筆文字與絕美繪圖融合的精緻工法   重新發掘由傳世名作所開展出的綺麗世界。   接下來,就要帶領各位進入文豪與繪師構築的綺想空間   一同來感受那觸動人心的「經典新閱讀」魅力。   讓我們再次因徜徉文學之海而感動。   誠摯地為你獻上「少女的書架」系列   系列推出後即在日本引起話題熱議,堪稱近年最令人耳目一新的

經典文學新詮釋。收錄作品廣獲好評、再版不斷,讓讀者與愛書人為之驚艷的「乙女の本棚」(少女的書架)系列中文版,正式在台灣和各位見面。   不論是作為文學閱讀、還是作為畫冊鑑賞,都在翻開作品的同時,從字裡行間與繪圖世界觀中綻放出極具魅力的氛圍,為您獻上前所未見、與眾不同的「日本經典文學」閱讀感受。   文豪們的淬鍊文字,度過悠久的時間長河被傳承至今天,經由嶄新詮釋催生出不同的風貌與價值,讓每個世代的閱讀者,都能以不同的角度與心境去初探、亦或是再次品味這些經典文學的箇中韻味。   ★ 從文字進入故事時是文豪代表性的經典文學作品、從繪圖走進作品世界時是美麗繪本、陳列在書架或書房時是雅致妝點元素、

向重要之人表達心意時更是精美禮品。   ☆ 文豪代表作╳人氣繪師構築的畫面,從不同的切入點跨越時空的隔閡、觸及文豪豐富且纖細的情感,細細品味經典之作的魅力所在。   ★ 中文版特別收錄名家精彩解說,從解析中觸發自身的新思維,開拓閱讀新視野。   《與押繪一同旅行的男子》江戸川乱歩 + しきみ   ❝老人弓著背、臉孔忽然逼近我,細長的手指有如打著暗號,在膝上令人不快地扭動著,並以低聲呢喃說:「他們,是活的吧。」其後,他以一種即將揭露重大事件的態度,背弓得更彎,目光炯炯、雙眼圓睜,彷彿要在我的臉上挖洞般凝視我,對我悄聲細語。「您是否有興趣聽聽他們的真實故事?」❞   觀賞過海市蜃樓後搭上

了歸途的火車。除了我之外,那名坐在角落的老人,就是這車廂內唯一的乘客了。火車在昏暗夜色中奔馳,但車廂內的時間卻彷彿停滯凍結一般,宛如形成了另一個空間。這時,那名奇特的同乘者,與他所攜帶的那件同樣散發出神祕氛圍的黑緞風呂敷,向我伸出攝人心魄的魔力。老人迎視著我,以下巴指著身旁的那個以黑緞風呂敷包起的扁平行李,單刀直入地說:「是這個吧?」原來我的疑慮與恐懼已壓抑不住內心湧升的好奇,在不可思議的情緒促使之下,來到這個瀰漫妖異感的老人面前……。   ■專文解說:隱身於海市蜃樓的巨人/既晴   ■繪師しきみ老師的創作感言:   除了讓押繪中的美麗女性鮮明化之外,其他的部分都以接近無色彩的方式去描繪。

在作畫時,我一直留意著要讓整體帶有自己初次閱讀本作後,從押繪女子身上和服感受到的那抹紅色印象。若是能將押繪女性那接近妖怪般的妖異之美,以及老人與老人兄長那已背離常人般的詭異感傳達給各位,就太令人欣喜了。   【少女的書架:首波主打作品】   《葉櫻與魔笛》太宰治 + 紗久楽さわ   《與押繪一同旅行的男子》江戸川乱歩 + しきみ   《檸檬》梶井基次郎 + げみ   《蜜柑》芥川龍之介 + げみ 名人推薦   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李政亮/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既晴/推理作家、評論家、本書系作品譯者及解說者   陳栢青/作家、

本書系作品解說者   洪敍銘/藝文研究者、文創聚落策展人、本書系作品解說者 好評推薦   日本文學的星叢閃閃發亮,「少女的書架」系列裡,可以看到大師的名字,但這套書視角獨特,江戶川亂步不是以《怪人二十面相》登場、芥川龍之介並非《羅生門》、太宰治也不是《人間失格》……。以少女的書架命名,或有三個意思,一是所選作品有的是大家們奮力邁向經典地位路途中,猶如少女階段的青熟之作、二是作品文字可見作者們如少女纖細敏感的心理、三是插畫家們將文字化為少女漫畫風的精采詮釋。   雖說是「少女的書架」,但讀者卻不應該只有少女。少女不是一種性別區隔,而是一種心理狀態、文字與繪畫風格,「少女的書架」讓我們從經典

頂峰之外,看見日本文學大師們在其他角落的身影!   ──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關注視角是從大眾文化如電影、動漫、文學等解讀中國、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與社會。近作為《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   《手感的年代》   許多人感嘆紙本文字的逐漸消失,喜歡讀書的人少了,出版業乃至於創作者對印刷流通的普遍悲觀,反映這種幾近潰決的下頹。這樣的年代,大趨勢不斷推進、刺激文字慣用者們對於「閱讀」的、「知識」接受的、「美感」教育及成長等形式

的重新探索——幾乎沒有人會質疑文字的能量與影響力,只是它們更被賦予了「手感」的期待。   所謂「手感」,不見得只是手作、手創的,紙本世界的「手感想像」,即是不改變組成的原始成分,紙仍是紙、字仍是字、書仍是書,只是人們開始設法讓這些組成變得更容易「攜帶」,或者說,更願意被人們帶著——無論是物理性或精神性的。   集結《與押繪一同旅行的男子》、《檸檬》、《葉櫻與魔笛》、《蜜柑》的「少女的書架」系列,以膾炙人口的日本極短篇經典,配合繪師精心的插圖,讓圖文的對讀更接近文本核心,並在身歷其境的體驗中,內化文學的力量。   我們的年代,雖然看似是紙本式微的年代,但推陳出新的媒介型態,也讓人們更能輕易

地在手感的溫度裡,品味自己與不斷流洩的時光的互動與共感。   ──洪敘銘   本書系《檸檬》、《蜜柑》之解說者。文創聚落策展人。現職為花蓮縣文化局藝文推廣科科員,主責花蓮縣藝文宣傳品出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瞻計劃等。從研究者的身分,經過社區歷練進入行政機關,嘗試透過長期對地方理論、台灣文化的關注,進行體制內的實務嘗試與改變,曾策劃多場設計師、文創業者與地方館舍之倡議活動及展覽,為《曙光月刊》、《洄瀾文訊》專欄作者,著有《從在地到台灣: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地方研究論述之外的「後場」〉等作, 目前定居於花蓮,以花蓮文創發展為己職。  

芥川文學作品《鼻子》中文翻譯之比較研究 -以Google翻譯器、文潔若與金溟若為例

為了解決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分析的問題,作者蘇珮瑄 這樣論述:

綜觀現今華人的世界裡,只要談到翻譯,大家勢必想到近代啟蒙思想家及翻譯家嚴復先生所提倡的「信、達、雅」這三字,又稱為「三難原則」。更早的是在西方十七世紀英國翻譯理論代表人物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提出三種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擬作」。另在十八世紀時,由德國詮釋學家施萊爾.瑪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所言的「釋義、模仿、翻譯」,後二者均扮演承先啟後的作用。翻譯研究的興起不過是近百年的光景,由於是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等的行為模式,深入研究者又須兼具其他學科如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及跨文化研究等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因屬跨領域及跨學門的緣故,雖然得到許多廣大

迴響與支持,但普遍從事跨文化翻譯相關研究人員,比率相對不高。在不同的年代、文化及翻譯標準或原則,就會揣摩出不同意境的譯作,不同的語言與生活背景知識標準之下,譯者憑藉自己的揣摩及臆測,也會產生不同的翻譯風格與特色,所以世界上絕對沒有針對同一篇文章卻出現不同譯者的相同譯文。本研究是透過日本短篇小說巨擘、家喻戶曉大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代表作《鼻子》作品,針對不同的中文譯作進行比較研究。為求嚴謹特別找出二位譯者分別為文潔若、金溟若及Google翻譯器,探討研究其翻譯風格及文學筆觸之比較分析。就翻譯理論與實務面,探討與分析原著與中文譯作,首先從語言角度方面、文化角度方面比較其翻譯策略;再從歸化與異化

的翻譯技巧、形式對等與靈活對等的翻譯技巧等四個面向,進行譯本間的比較研究。論文中使用相對重要的「比較研究法」,全面針對比較事物進行客觀的分析與對比。再經由對事物對比與分析的所得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及論證,藉此找出譯者不同的翻譯風格及特色,作為主要研究主體探討其中的差異比較。除此之外,本文更發現無法單憑翻譯技巧解決的問題,有的甚至超出譯者的份內工作,盼藉此有助譯者乃至出版社未來出版翻譯書籍時參考與實踐,也期盼能提供從事翻譯工作時能更精確開啟翻譯比較研究的大門,更為未來翻譯文學研究找出更多的可能與期待。